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空”的境界是什么?

《金剛經(jīng)》“空”的境界是什么?

  《金剛經(jīng)》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于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

  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于經(jīng)驗的世界。這個經(jīng)驗世界并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xiàn)的和認(rèn)知的一切現(xiàn)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

  用《金剛經(jīng)》的話說,就是“住”(執(zhí)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jīng)驗世界的認(rèn)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rèn)。

  “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凈狀態(tài),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佛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空是心的一種狀態(tài),空亦是心的一種境界。

  以智慧觀照生命實相,便能夠抵達(dá)清凈無苦的彼岸。此刻于你心中既無我,亦不見他。無論處于任何情境際遇,都可以無我地融入于情境之中,如同一滴水匯入江河湖海,小水滴沒有了自己的行色相貌,消失了自己卻又融入了整體全部,好似長沙景岑招賢禪師所說的境界: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

  其實無論人生有多遠(yuǎn),生命的總長度都是無數(shù)微小瞬間相加下的總和。而構(gòu)成整個一生的無窮剎那,無所謂絕對的好、壞、順、逆、凈、垢,因為這些都是人生的組合成分,沒有哪一個剎那瞬間不是自己,這便是生命的實相。

  所以佛陀才讓我們,不再以過去之心、現(xiàn)在之心、未來之心的角度看待一生的生命,而是真切無我地活在此時此地當(dāng)下。

  人往往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所以對“自我”的執(zhí)著是所有執(zhí)著中最牢固的。在物質(zhì)欲望泛濫的時代,人也最容易被身外之物所禁錮,以為這一生要追求的所有就是名利。

  反而不知道所謂的名和利都是一個假相,一個用來迷惑眾生的華麗外表。只有認(rèn)識到人生的本質(zhì),世界的本質(zhì)為空,才能超脫塵世,努力追尋到真正的自由。

  其實面對現(xiàn)前的任何際遇,不思善不思惡,只是純?nèi)坏厝谌,便可以自在喜樂,達(dá)到“空”的境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