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惡還本身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前面的一章,是說要是壞人向我們發(fā)嗔恨心,并且來擾亂我們的話,我們應該以最大的忍辱力去降伏他,這一章正好是上一章‘彼來惡者,而自惡之’的事實證明。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釋迦牟尼佛對弟子說:有人聽說我遵守正道,力行大仁大慈,因此放不下,生起嫉妒心,故意來誹謗我,要當面侮辱我,刻毒地惡罵我。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以他的福德智慧去說法度眾生,很快地得到眾多修道人及信徒的擁戴,紛紛追隨著他。在當時的印度,有很多外道,眼見自己的信徒改變了信仰,都成為佛教徒了,他們因此非常嫉妒,懷恨在心,于是常常找碴兒,想盡各種方法要來謗佛。那末,釋迦牟尼佛以什么態(tài)度去面對他們呢?
‘佛默不對’,佛就靜靜地默不作聲,也不去理睬他,任由他罵。你們想想,你又沒有過錯,反而受了一個跟你毫不相干的人,這么祖宗十八代,什么粗言惡語都罵了,你會有什么反應?只有同他打架,要不然,也得同他呵斥幾句,才能夠消除心頭的氣。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只是說:不要理睬他,讓他去罵吧!罵夠了,罵得辛苦了,他自己會停下來的。
‘罵止’,這個人罵夠,停止了,佛才問他:‘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子,是文言,就是白話的‘你’。我現(xiàn)在問你:‘當你拿著一份禮物去送給人家,要是人家不領你的情,不肯接納,這份禮物是不是仍然給你自己帶回去呢?’
‘對曰:歸矣!’。對方回答說,‘是的,我當然帶回去!’
‘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佛又告訴他道:‘你現(xiàn)在這樣惡罵我,罵得這么辛苦,但我也是不接受,就好比你送禮物給我,我不肯接受,那末,你還是要把罵人的罪過帶回去的。’
所以,釋迦牟尼佛最后勉勵我們:一個人不要隨便做壞事,做壞事一定有報應的。他舉了兩個譬喻:‘猶回應聲,影之隨形’。好像我現(xiàn)在這樣敲一下,馬上就有一個聲音響起;又好像我們到深山里面大叫一聲,立刻有回響,這是猶回應聲。影之隨形是什么意思呢?當我們在太陽或者燈光照射的地方,看看我們的影子,一定不離我們的形體,永遠跟隨著我們的。我們要是跟影子說:‘不要跟著我吧!’可能嗎?當然不可能的。你現(xiàn)在做了壞事,說不會受報應,同樣是不可能,那罪過是永遠逃避不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就像聲音有回響和影子隨身,是不相舍離的。
‘慎勿為惡’。釋迦牟尼佛就勸他,不要這么無故地罵人,誹謗人。對佛對三寶的誹謗,罪過太大了!所以要小心,不可造罪惡,不然,一旦惡貫滿盈,最后一定會自食其果的。
這一章佛是以譬喻來勸導我們不要造惡,經文的對話,非常生動,也使我們非常受用的。
當釋迦牟尼佛將要圓寂的時候,弟子問他:
‘佛在的時候,我們的一切問題,佛都會為我們辯護,保護我們,要是佛離開了世間,有壞人來搗蛋、擾亂,我們該怎么辦?’
佛說:‘默擯──不要理睬他!’
‘不要理睬他’這個功夫是最高明的。
所以大家記住:今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開示,不論人家詆毀、詈罵、侮辱我們,我們靜靜的不要理睬他,他罵了,罪過由他自己去承擔,我們沒有什么損失,這一點,希望大家牢牢地記在心頭。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