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宗心要
凈宗心要
以一九八九年講于北京廣濟寺念佛七道場錄音為基礎
世尊唯說彌陀愿海
大乘無量壽經(jīng)宗要
先師虛老開示凈業(yè)心要
(一)世尊唯說彌陀愿海
中國可以說是一個凈土宗的國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夠理解凈土宗的殊勝的,還是很希有。中日共尊舉世敬仰的善導大師有兩句話:‘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愿海。’這是說世尊為什么出興于世,到人間來說法,來度眾生,開演種種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說彌陀如來的本愿。這兩句沒有什么特殊的名詞術語。就是佛所以興出世,唯一要說的是彌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能懂得,確實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說這么多法,怎么說就是說彌陀本愿海呢?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經(jīng)語深。我們一輩子把這兩句話能夠真正明白了,就沒有白來一趟啊!這話只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水平才能說得出。所以蓮池大師說:善導大師人稱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彌陀,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的同等人物,所以才能說出這樣的話。我能聽到這樣殊勝的開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想報恩,所以今天抱病來到這個念佛道場,為彌陀本愿大海敬申供養(yǎng)凈宗心要。
佛法是傳心之法,心法的綱要稱為心要。凈土三經(jīng)中《阿彌陀經(jīng)》稱小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稱大經(jīng)。有的竟當作一部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稱小本,《無量壽經(jīng)》稱大本。所以我們就從這兩部經(jīng)研究凈土宗要。因為《無量壽經(jīng)》稱為凈宗第一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則是流傳最廣天天念誦的經(jīng)。
(二)阿彌陀經(jīng)宗要
《阿彌陀經(jīng)》的綱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師說得最好,蕅益大師寫的《彌陀要解》,近代凈宗大德印光法師說:這個《要解》是此經(jīng)一切注解中最好的。釋迦牟尼佛自己來寫也不能超過。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們研究小本,我們就遵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說小本綱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稱為三資糧。我們出去旅行要預備錢這是資呀,要帶糧票這是糧,所帶干糧那更是糧了。信、愿、行這三個是三種不可少的資糧。今天大家都成為居士,還能說不信嗎?來參加這個念佛道場當然知道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勝的信,但是蕅益大師在他的《要解》里對于這個信字舉出六樣,今天簡單說一點。信是六信,剛才我說的,信有極樂世界,信有佛,這信的是事,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得分。應知有不少專研究佛學的人,在這方面不信。信有阿彌陀佛,那是他佛,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頭跟事相對的還有理,所以信事還要信理。與他相對的是自,信他還要信自。這樣子。例如金子打一個戒指,是個圓圈,打個環(huán)子又是一個樣子,打條項鏈又是一個樣子,你只認識這個戒指,耳環(huán)同項鏈,只認得事相,不認得都是金。金就是這些耳環(huán)戒指的本體。本體是金,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所以理體,這個本體是不變動的,無生無滅的,他可以出現(xiàn)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東西,但是金子沒有固定的式樣,究竟是長是方的?不一定。根據(jù)鑄造的情況能出生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來就有的,也不會把它熔化了,就消滅,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們能信事還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遍虛空盡未來,沒有過去現(xiàn)在未來。理與事應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與他也是同樣,信他之外還要信自,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學密,不知道這是密宗的要領。只是去受灌頂,修法是得不到殊勝法益的。密宗殊勝之處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禪宗說什么是佛?‘清潭對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對面,你自己就在水中現(xiàn)出來,就是自己啊!队^經(jīng)》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這跟禪宗和密宗完會是一味的。所以信他還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現(xiàn)在先說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忘了,要真信因果他還敢做惡事嗎?那他這個人就變了。這是一般說的因果,信得也很不夠。但是這個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當然得信,但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個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臨終還在念,你就成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專念阿彌陀佛,就這么一句一句的念,沒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現(xiàn)生所得的果,決定成佛。證了不退轉(zhuǎn),那不就決定成佛嗎?這個信愿持名的因得無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見得能信。一般人總想再修點這個,修點那個,東求一點,西求一點,不能相信這個殊勝的因果。所以我們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這已經(jīng)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還沒有具足的話,那就一點一點去增加嘛,F(xiàn)在從信事信他開始,我們需要不斷地深入,不斷地發(fā)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個氣功師給你治病,那你就認為氣功師的力量比你這個佛號的力量大呀。你這個信心應該打個問號!所以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都要深信,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沒妄想,那不是往生的關鍵。關鍵就在于你有沒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愿之有無’。愿:‘欣慕極樂,厭離娑婆’?磥磉@事很容易,實際并不容易。尤其是‘厭離娑婆’這四個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還在爭名啊,爭利啊。這個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還不是在留戀嗎?總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東西嗎?兒女呀,夫婦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對方對自己的愛不真啊,計較我對你很真,你對我不真,很傷心!這些感情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都是男人。這些東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纏縛,就是這些東西使得本來是佛的你,墮落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要真正的厭離,對于這一切都不留戀。不是說都要出家,許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爭佛教中的地位與名聞,他又有新的關系,有和他相親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覺形成幫派,團結(jié)一派打擊別人。出家而在家,還是留戀娑婆。居士們最好是在家出家。先從淡開始,漸漸發(fā)展到真實厭離,毫無留戀。信心堅定,欣愿極樂,老實持名,三資糧就圓滿了,這是小本《阿彌陀經(jīng)》的宗要。
(三)大乘無量壽經(jīng)宗要
大本宗要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稹0l(fā)菩提心不僅是凈土宗單獨注重的。任何一個大乘法門,不管你是參禪,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看經(jīng)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當于剛才六信都深信,對于娑婆毫無留戀,一心只愿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經(jīng)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個一體,這樣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大慈悲和大愿,這樣的心才稱為菩提心。這個在密宗稱為行愿菩提心,勝義菩提心。顯教也一樣稱為順事菩提心或者是順理的菩提心;蛘呓凶鍪浪灼刑嵝,勝義諦菩提心,總之可分為兩種。兩種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發(fā)起了菩提心了。唐朝有個新羅僧人元曉法師在《無量壽經(jīng)宗要》中說:‘無上菩提心一是順事發(fā)心,二是順理發(fā)心。’隨事發(fā)心呢,就是咱們的四宏誓愿:‘煩惱無邊誓愿斷’,這就是斷德,能把無邊煩惱一齊斬斷是斷德。‘法門無量誓愿學’,這是智德,你能修佛這么多法,這么多法是大智慧是智德。斷煩惱就要有智慧呀。‘眾生無邊誓愿度’,是恩德,對于眾生有恩,那么這三個合起來就成佛了,‘佛道無上誓愿證’。所以真正發(fā)起四宏誓愿,也就是發(fā)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隨事發(fā)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發(fā)起這個心功德不可思議。
進一步呢,順理發(fā)心了,順理發(fā)心就不好用言語來說了。勉強來說,實際這個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覺悟的心。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什么?覺悟自己自心就是佛,自己本來是佛。這個大覺就言語道斷。言語這條道路斷了,在無可說中勉強來說:一切法皆如幻夢。這個不但是破人我這個執(zhí),法執(zhí)也破了。《金剛經(jīng)》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許多人,經(jīng)是天天念,但對這些內(nèi)容如聾如盲。很多人天天練功,把練功當作真實的事。這和《金剛經(jīng)》的差距就太大啊!一切有為法,有為嘛,想干個什么,想得到什么,鍛煉個什么。你把這個臭皮囊不要了,換成不壞之體,九轉(zhuǎn)丹成,羽化脫胎種種,還都是如夢如幻呀!所以一切事(與理相對)法,不但上面說的法是幻夢,就是阿羅漢的出世法也一樣。阿羅漢沒破法執(zhí),他還是有煩惱可斷,有阿羅漢可證,這成了法執(zhí)了。應知是非有非無,事理無礙。
‘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佛告訴你諸法空是因為你著了有了。破你這個有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著在空上了,那更壞了。‘若復著于空,諸佛不能度’啊!佛教的殊勝高妙也就在此。順理菩提心,理是實際理體,簡稱本體,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從容中道。你著有著空都是背離了本體,都落在二上?帐菍τ姓f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門’了。《維摩詰經(jīng)》就是講的不二法門。很多修行人,就在這二上打轉(zhuǎn),這離成就很遠啦。先應離言絕慮,離開言說,所以言說無非是指月的標,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頤和園,路上有塊指路牌上寫頤和園,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會找到園子,但許多人以為牌子所在之處就是頤和園,那就大錯特錯了。又例如室內(nèi)有燈我指一指,并說這就是燈,我這么一指,一伸手,你認為這個手是燈,F(xiàn)在人們錯就錯在這兒,尤其是學者。這是燈,我的話沒錯啊!這個是燈,他不知道順著我手所指去看燈,他認為我這個手是燈。離言,言也不是不要,經(jīng)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執(zhí)著,你就是抓住了手指或這個指路牌了。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的行處沒有路了。所以禪宗之開悟,密宗的大圓滿大手印,都是到這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饻缁液,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顆熱豆。從這樣的悟解發(fā)起廣大心。從這個地方出發(fā),這樣來發(fā)心。不見有煩惱跟善法作對,但仍是斷煩惱修善法,這才是中道。有人聽到煩惱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斷煩惱了,煩惱與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嗎?吃烤鴨與霉面包一樣嗎?如不能一樣,還是要修善法斷煩惱,雖然是修善法斷煩惱,而煩惱善法平等。對于度眾生,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沒有能度所度之心!督饎偨(jīng)》上說:‘我應該如是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意思。我愿終日度生,而終日沒有一個誰是能度誰是所度的念頭。所以布施講三輪體空,我把一萬美金送給這位朋友,內(nèi)不見能給美金之我,外不見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見這一萬美金,就稱為三輪體空。我們布施供養(yǎng)修一切福都應該體會這三輪體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萬萬倍、一萬億倍、一億億倍,就可以無限大。因為你一執(zhí)著就成為有為法,有為法就有限量,無為法是無限量的。順理發(fā)心就沒有退轉(zhuǎn),如是發(fā)心功德無邊哪!諸佛窮劫演說,說其功德猶不能盡。
《維摩詰經(jīng)》說:‘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過常有困難,例如父母不答應也是不行。你發(fā)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個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樣的功德!毒S摩詰經(jīng)》又說:‘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經(jīng)具足了,你不再欠少什么。所以我們這個修行,要抓住這個根本哪!一切具足。還有《毗婆沙論》(注1)中說:‘此法門是諸佛之父。’此法門即是發(fā)菩提心,這是一切佛的父親。‘諸佛之母。’看見沒有,諸佛完全是從發(fā)菩提心生出來的。又說:‘是諸佛之眼。’諸佛要普度,要能照見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無生法忍之母。’我們都是花開見佛入無生,見了阿彌陀佛,花開見佛了,入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母親是什么?是發(fā)菩提心。你在花開時為什么證無生,因為你曾真正發(fā)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啊!無邊哪!贊嘆發(fā)菩提心的殊勝啊!佛的父佛的母;ㄩ_見佛入無生,這是無生之母。再有《大般若經(jīng)》(注2)里頭說:‘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誰都中。這就是說,你發(fā)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絕對中的。這是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講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所以人們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東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經(jīng)典《菩提心義》(注3):‘菩提之心,成佛之本。’這個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是大事因緣,佛出現(xiàn)于世是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莫過于此’,大事因緣沒有再超過發(fā)菩提心了。底下更說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就是智慧,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就是智慧。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得解脫,恢復本有的法身,都全憑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須‘通達菩提心’。通達了菩提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這個身中得證大覺果位。禪宗是即心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關鍵在于徹底通達菩提心。但現(xiàn)在所遺憾的,不管是顯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尋枝摘葉者多,著重根本者少!镀刑嵝恼摗(注4)還說:‘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這個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證出現(xiàn)。’所以這相當于開悟啊,開大圓滿解,大圓滿見,然后契入大圓滿。這就跟禪宗一樣啊!五祖跟六祖說:‘不明自心,不識本性,學法無益。’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學法沒有什么好處。‘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師。’你就是佛,衣缽就給他了。一個沒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缽,這是千古第一奇事。所以當時廟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缽讓一個廟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追呀。這不是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為一切導師’是覺他,自覺則‘一切導之歸本’。所發(fā)的心不是向外馳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達本。本者,本源,本覺。如珠發(fā)光(發(fā)心)還照珠體(是歸本)!秲粜藿菀氛f:‘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始覺合本覺就不離覺悟。再者,‘本’就是密嚴國土。密嚴佛土即是極樂世界。凈宗有‘先送心歸極樂’之說。這話是指雖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棲極樂,自己心神不離彼土。這是初步解釋,進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與極樂常寂光土相應,自身當下便是法身大士。所以你當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圓滿成辦。這是圓頓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極殊勝的功德?v是不能理解,一經(jīng)于耳根,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為都是金剛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種佛的因。佛是覺悟,覺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釋迦牟尼佛成佛時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一切眾生,蒼蠅螞蟻也一樣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執(zhí)著,就不能出現(xiàn),成了凡夫。怪誰呢?只怪自己。
前面講了發(fā)心的殊勝功德,若問不發(fā)怎樣呢?可從兩面說《涅槃經(jīng)》,佛在涅槃時說:‘雖信別相’(對于差別的能信)‘不信一體無差別相。’(不信自性是一切一體,本無差別之相)。這叫做‘信不具。’現(xiàn)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己根據(jù)《涅槃經(jīng)》的話考慮考慮,信不信這個一體無差別的本體!若不具足,經(jīng)中說: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這話分量很重。因為信不具足,你雖然認真持戒,不殺生不飲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雖有多聞亦不具足。’你雖聽得很多,但對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還說:‘無菩提心,三歸五戒亦不成就。’這就說到根上了。三歸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慚愧了。所以我們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順理菩提心。為什么三歸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義你不明白。
華嚴更有一句話,大家聽了應該記住,你發(fā)過菩提心你忘了。經(jīng)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yè)。’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業(yè)。所以到底是學佛還是學魔,這個地方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為是在學佛,不知道已是在魔隊里頭上班。在佛堂念發(fā)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凈,煩惱照舊生,火氣依舊旺,學法無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輾轉(zhuǎn)勸說,要明這個根本。否則沒有歸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說順理菩提心比較深刻。現(xiàn)在我們凈宗初機行人怎么做?引用曇鸞大師《論注》(注5)中的話,他說:‘無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聲聞緣覺,不是想生天,想有個好死,來生富貴,這都不行了。要發(fā)愿做佛的心。‘愿做佛心即是度眾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偉大就是不為我。為什么要成佛?要度眾生。怎么度眾生?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攝受眾生到有佛的國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論》上說:‘眾生如弱鳥纏枝。’小鳥剛會飛離開樹枝不行。沒有成就的人,離開佛不行。怎么度眾生,讓眾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是故愿生彼安樂國土要發(fā)無上菩提心。’‘若人不發(fā)無上菩提心,為樂故愿生,必當不得生也。’不是為了普度一切,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夠幸福,學法但求一切吉祥,沒有苦惱,不但今生這輩子要好,我死了下輩子還要好,整個是個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極樂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稱為聲聞緣覺者,是指斷惑的程度,若論發(fā)心,都是發(fā)了大乘心!锻摗氛f:‘二乘種不生。’二乘種性的聲聞緣覺不能往生。所以凈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淺了。
大經(jīng)宗要是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稹Jq益大師說:一句佛號即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彌陀如來在因地上,發(fā)了種種大愿,多少劫的修行成了佛,他這是無量種種功德的果實。這句阿彌陀佛名號,是無量劫來多少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號是功德的果實,所以名號中自然含有無量的一切功德,F(xiàn)在把佛的這樣一個果地覺悟的果實,作為我們縛地凡失,生死苦海中眾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具有萬德,我念阿彌陀佛,我的心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句就有阿彌陀佛的萬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來了阿彌陀如來的萬德。直接了當不可思議。凈宗妙用可從蕅益《要解》中摘錄兩句:‘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從這里開始,漸漸垢凈功純,暗合道妙,達于理持。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覺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們開始就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個八十多歲老太太,她幾十年吃素念佛,臨終一直八天不吃飯,端坐念佛,死后還是端坐,搭扣都不亂,還很莊嚴。八十多歲了。她從事持不知不覺地暗合道妙趨向理持。你念時,世間事都不貪戀,萬緣就放下了。心中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一念單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無所住!督饎偨(jīng)》宗要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不斷不滅就是生心。這無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薩才做得到的事,但是凡夫老實念佛,不知不覺,暗合道妙,不住萬緣,生心不息,你就等于地上菩薩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持咒也如此)。從事持到理持,于是這個事持的凡夫之心,就當下成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當。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再有《觀佛三昧經(jīng)》打個殊勝譬喻,一個窮人偷了王子的金瓶子,這是寶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樹。追趕者把樹弄倒了,窮人掉下來。可是這個時候,他把金瓶這個寶貝吞下去,他終于摔死了,后來身體都壞了,可是那個瓶子還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嚇跑了。這是個佛說的譬喻。佛又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壞。就跟這窮人吃這寶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壞爛了,這寶貝金瓶還在心中放光,還把蛇都嚇跑了。所以你這念佛者應知心中老有這句佛號就是心印不壞。心印者,佛就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以心為印,印證萬法。傳法,傳的是什么?傳的是心。怎么給你印證?是拿心來印證。印就是印鑒,你這印鑒對了,人家銀行就付款。印鑒不對,你本人的錢從銀行取不出來。‘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是《觀佛三昧經(jīng)》的經(jīng)文。不壞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禪、密、凈土有很多相通之處。
(四)先師虛老開示凈業(yè)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國近代三大高僧(諦老印老虛老)中的虛老(虛老是接我入佛門的第一位恩師),正好有事在當?shù)?聽說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們正在念佛,聽說虛老來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禮拜。誰知虛老大加呵斥,責怪他們說:‘你們都是居士,參加念佛七,學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場,你們怎么倒插法幢呀!倒著插呀!為什么跑出來給我磕頭。’這樣大家就都回來了,坐好聽講。這樣虛老就接著講:‘念佛打七貴在一心。’(虛老之意:身在道場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東看西聽,有人還要聊點天,這么參加念佛七,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yè)障纏身,不但現(xiàn)在不成就,念到彌勒菩薩再來的時候,你還是業(yè)障纏身。應當從頭到尾的綿綿密密,一句緊跟著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亂。不是說證到一心不亂,就是你念這一句別亂,一會兒想吃餅,一會兒又想去看電視,一會兒又想家里爐子上還有水壺,這心就亂了。在道場里這些都放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來也這么念,不用說虛老來了,佛現(xiàn)前,還是這么念,魔來也這么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不受外頭的干擾,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覺悟。佛者覺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惱。魔者惱也。魔是惱亂,讓你煩惱。佛就叫你覺悟,佛是覺者。所以你覺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覺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見佛。生了煩惱,你在惱害人,或者被人惱害,那樣的時候就是著了魔了。)虛老又開示:‘剛才佛七道場有很多人就坐著不動。不管誰來還是念佛,這些人都見佛了。’‘那幾位來磕頭接我的你們接到了什么?虛耗時光,白白地浪費了時間。’(所以我們大家都盡量珍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那豈不是因為我而惱亂了你們的大事呀,你們在念佛,我來,你們就不安心,出來接我。是我干擾了你們,也就是你們把我推到魔的旁邊去了。’這真是極殊勝的開示,許多學佛的人都顛倒了,怎樣才是尊敬三寶,怎樣才是如法修持,怎樣才能免于自欺欺人。再有幾句談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間所盤算的是如何爭奪佛教中的名位與權利。學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變化,存在著這種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屬,非邪即魔。須知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nèi)。剛才說自信,要信自心本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剛才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內(nèi),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遍滿一切處,不但阿彌陀佛在你心內(nèi),沒有一個佛不在你心內(nèi)。虛老又說:神通豈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證無住真理。《金剛經(jīng)》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個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夠相契無住的真實道理。‘此類人們’,佛就稱他們?yōu)?lsquo;可憐憫者’!
虛老的開示妙意無窮,其中殊勝之處是呵責離座迎接頂禮之人為‘倒插法幢’,而站在原座不動之人是‘念佛見佛’。這同當年釋尊升天為母說法后回到人間,呵責來迎的比丘尼,而不來迎接的須菩提,如同一轍。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現(xiàn)為轉(zhuǎn)輪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隊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個看見佛,佛一見便責備她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說‘想早見佛’。佛說‘你沒有看見我,倒是須菩提第一個看見我’,這天須菩提在林間靜坐,動了一念,今日世尊回來是否去接?繼而想到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無來去,何須迎送。就繼續(xù)靜坐?梢姸U門是傳心之法。世尊的心就傳到現(xiàn)代的虛老。心心相印,一味無差。從此公案的啟示,什么叫做見佛,如何才能見佛,都不必再問了。
同時對于凈宗也是極寶貴的開示,大力宣示,‘念佛貴在一心’。佛來魔來一切不管,只要老實專念,前后相繼。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顛倒,毀法)。贊嘆繼續(xù)持念不動之人為‘念佛見佛’。凈宗警語‘念佛時即見佛時’,可見虛老的話,正是當代禪宗第一大德對凈宗的寶貴印證。或有人說:你錯會了,虛老的重點在‘不動’而不在念佛。我說:念佛的重點正在‘不動’。凈念相繼,正是‘如如不動’。
末后補足所引凈宗妙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作為本文結(jié)語。
一九九一年歲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蓮舍
注1:《毗婆沙論》:‘此法門是諸佛之父,諸佛之母,諸佛之眼,無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無邊。’
注2:《大般若經(jīng)》:‘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
注3:《菩提心義》:‘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于是。’‘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注4:《菩提心論》:‘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xiàn),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5:《往生論注》:‘此無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愿生彼安樂國土,要發(fā)無上菩提之心也。若人不發(fā)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愿生,亦當不得生也。’
- 上一篇:阿彌陀經(jīng)宗要——信愿持名(下)
- 下一篇:雪廬老人凈土選集—序文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