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四)
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四)
問:何謂中陰身?(蔡慈心)
答:神識離開現(xiàn)在之五蘊身尚未投入受得之后有身,于此中間之陰形,名曰中陰身。
問:人死之后是由中陰身直接投生受胎?抑或須經(jīng)十殿閻王之審判才投生?(蔡慈心)
答:此中陰身,有無不定,極善極惡二種眾生,皆不有中陰,舍此入彼,余則有之。中陰身之時間,不在六道,若言閻王審判,是鬼獄二道狀況。
問:如曾褻瀆佛,如何再回復(fù)敬意?(蔡崇祈)
答:在佛前至心懺悔,后不再作,即是快心敬意,肯為善莫大焉。
問:‘愛欲不斷根,苦生亦復(fù)爾。’然而有諾言在先的愛,如斷之豈不失信?(蔡崇祈)
答:有諾言之愛,斷之失信,不知所云之愛,是何等事?若在家男女,經(jīng)過父母媒妁,法律手續(xù),正式結(jié)婚,乃人倫大事,理之當然。倘行邪僻,違理犯法,知過即改,要當速斷。信乃德行之一,必使信合乎德,若與此原則有背,則非信之本旨。故圣人云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是從,可三復(fù)斯言。今提男女,只是愛之一端,貨財酒肉,皆如是觀。
問:忉利天主為(釋提)但四王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天、每天教主是何人,以及天道之人結(jié)婚用何方式呢?(黃永霖)
答:四天王即‘多羅吒’等諸名,此亦不過專指娑婆一單位世界,及一個時期而言,蓋娑婆三千,天實繁多,天帝生死,亦如花開花落,俱無法記名,有知之者,惟有佛陀,佛不詳言,有誰能知,佛如言之,恐四十九年只誦‘簽名簿’,與人何益哉?至問天上結(jié)婚方式,是戲論矣,請問此亞細亞洲結(jié)婚方式是何?居士是此之人,請以告我。若言千里不同風,百年不同俗,各各不一,無法相告,余曰上天結(jié)婚方式想當然亦如是耳。
問:地藏經(jīng)云‘有二國王為友,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shè)方便,一王發(fā)愿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一王發(fā)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薩,我終未愿成佛,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fā)愿早成佛道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fā)愿永度罪苦眾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此兩王因地所修,未知誰為大乘,誰為小乘?(賴棟梁)
答:發(fā)愿‘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余,’成佛度眾,非大而何?‘若不先度罪苦,得至菩提,終未愿成佛,’舍己從他,非大乘而何?此應(yīng)知悲憫眾生,并無二致,善巧方便,則各有不同,既度眾矣,安有小乘。
問:心想我與眾生無二,眾生之苦則我之苦,眾生之樂亦則我之樂,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代眾生求無量樂,任何逆境也不避,任何苦痛也不怕,專以度生為樂,無條件為眾服務(wù),凡人是否為真發(fā)菩提心?(賴棟梁)
答:是謂真發(fā)菩提心。
問:萬法因緣生,覺生命本來無始無終,此生僅大生命中之一段小因緣而已,此身有時,不算以為生,此身滅時亦不算為死,又覺萬事皆不離因果,實無樂可求,亦無苦可避,惟一心念佛,是否為禪凈雙修之法?(賴棟梁)
問:當菩薩雖志在度生,但功夫未到,智慧未開,不但不能度人,且有被累退墜之虞,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不若暫作自修,以期當生成就,乘愿再來,較為穩(wěn)當,有的度生心切,奮不顧己,雖與眾生俱溺而不惜,二者相比以為何如?請老師開示。(賴棟梁)
答:此二皆是菩提心愿,惟其志趣不同,不能強分優(yōu)劣。前者所云,是菩提心,后者所云,是菩提行。正如第一條之問題,二王之愿,各有極致,其心同為眾生,其行少有異耳。
問: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否包括在佛教各宗內(nèi)?可否一一稱論其名,學佛者是否只需擇一而為,抑或均需參學?又眾生八萬四千煩惱是否一一俱足,抑或有高低深淺,又八萬四千法名乃針對眾生煩惱而設(shè),如某甲具有之煩惱與修習之法門不符(如需要的是衣,但求得的是米)是否得非所用,是故哪一法門治哪一煩惱是否需要分開?(李玉南)
答:八萬四千之名,若錄列之,此刊之欄,何能盡容。八四法門,對治八四煩惱,法門是藥,煩惱是病,若無其病,亦無其藥。煩惱八四之多,亦只是身口意之十惡,相加相乘,所得細數(shù),法為其藥,理亦如之。博地凡夫,八四俱足,高低深淺,確各不同。取法治之,貴得其要,智度論曰,‘般若波羅蜜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經(jīng)云,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古德云,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知此者,可謂得其要矣。
問:西方三圣是否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又阿彌陀佛之候補為觀音、勢至兩菩薩,何時接掌?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移交后又將何往?本師釋加佛涅槃后現(xiàn)住何佛土?彌勒佛在未來娑婆世界前現(xiàn)在何佛土?他們現(xiàn)是在說法度眾或系休息?(法身、應(yīng)身、報身)佛經(jīng)有無記述?(李玉南)
答:此問大意有二:一、阿彌陀佛退位何往?虛空世界無盡,往有緣處化度。二、釋迦及彌勒現(xiàn)在何土?經(jīng)云,釋迦應(yīng)現(xiàn)娑婆,已經(jīng)八千余次,想世尊仍本大愿,遍應(yīng)娑婆。彌勒現(xiàn)居兜率,俱不休息。
問:深更正憩之時,夢見我與友人被一不相識之人要加害,我言即連念西方三圣及世尊佛號,醒覺精神原清,是否魔來嘗試?(黃永霖)
答:恐系自心之魔,或系多生怨債。夢知念佛,而即消滅,可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后宜精進念佛,莫以佛法作外道。
問:請問老師,娑婆眾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呢?(黃永霖)
答:生從六道來,死向六道去,若以‘人身難得’而論,更寒心了。當可謂:生從三途來,死向三途去耳。
問:大德手輯之‘佛學常識課本’第43頁第3行,修關(guān)‘十六行觀’請逐一扼要開示為銘。(劉新芝)
答:居士三問,前二皆屬自發(fā)議論,各數(shù)百言,無關(guān)問答,亦非本欄能載,恕不置喙。下問十六行觀,細對原本,乃指注解之十六字,此十六字詳見大乘義章,及俱舍論,求詳自檢參考,茲為略釋?嗨南嗾:‘苦’謂逼惱,‘空’謂實無我所,‘無常’謂遷流變化,‘無我’謂無我實體集四相者;‘因’謂迷因造業(yè)生苦之端,‘集’謂集積苦而使現(xiàn)前,‘生’謂苦果相續(xù)不絕,生生不已,‘緣’謂苦果助成之緣。滅四相者;‘滅’謂罪過已滅,‘靜’謂惱患已止,‘妙’謂粗礙已遠,‘離’謂纏縛已解。道四相者;‘道’謂通行正道,‘如’謂契合正理,‘行’謂趣涅槃行,‘出’謂永超生死。
問:成佛是否要打破我法二執(zhí),什么宗即不我見,自身即佛呢?(童瑞珠)
答:成佛須三惑俱斷,八識轉(zhuǎn)智,豈只打破我法二執(zhí),甚乎小視佛矣。不著我見,為通途之修,不分任何宗派,一律須破。至自身即佛一句,以理論之,眾生皆有佛性,盡是未來諸佛,以事言之,必如世尊八相成道,方謂自身即佛。
問:本省各地寺廟于節(jié)日誦經(jīng)時常以擴音機大聲轉(zhuǎn)播,是否合乎清靜啟圣之理想?(楊嘉獻)
答:清凈實在嚴肅,古圣祭祀,有禮有樂,但樂取和平,雖有聲而仍穆穆也。寺廟鐘磬,亦取梵音遠播,發(fā)人深省,聞能心凈為合也。若擴音機播出噪音,令人生厭,豈只不能啟圣,尚恐以此招謗耳。
問:演培法師講:‘金光明經(jīng)空品講記’第九二頁第六行有段:‘轉(zhuǎn)法輪有二種:一是于自身中轉(zhuǎn),如佛在菩提樹下,以三十四心成無上道,即為自轉(zhuǎn)法輪。’此三十四心是指何心?(李榮棠)
答:苦集滅道四諦之行觀,此四各有法忍、法智、類忍、類智,四相,合之則為十六數(shù),又三界分作九地,各地各有見惑及修惑,行者必修而斷之,當修而斷時曰無礙,九地有九,名九無礙。既斷惑已曰解脫,九地有九,名九解脫,合九無礙及九解脫,數(shù)得十八。統(tǒng)前四諦行觀之十六,及此九地之十八,共為三十四數(shù),因觀與斷,皆以心修,故曰三十四心。
問:曾經(jīng)聽人講,‘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何意?又圣人立教無非是欲給凡愚立一做人處世的準則等,這想法對否?又是否全是圣者的作為,見解,主意?(慈芳)
答:筆之于簡,名之曰書,出之于口,名之曰語。語分偏正,更有傳聞親聽,書分經(jīng)集,亦有真實偽造。聽語應(yīng)當觀察后信,讀書亦當辨別而取,否則盲從,信取皆能受害,故曰,‘盡信書,不如無書。’是教人以義為準,不教人讀死書也。細玩上來解答之義,以下之問,可自悟矣。
問:苒人常謊騙不講理者,自知錯不改,如何使他自覺回頭呢?(蔡麟定)
答:欲正人者,必先自正,自身正矣,正人方是真實。如自不正,而去正人,亦是謊騙不講理,自且謊騙不講理,而去正他謊騙不講理,人豈能從?規(guī)勸人過,固是好事,在初學身心尚不規(guī)律時,勸人效力甚微,莫若先嚴責自己,再微諷他人,庶不啟諍。
問:下列三種為善方式比較如何?(1)為善后回向個人離苦得樂。(2)為善后回向眾生離苦得樂。(3)為善出于自性,無善惡得失之心,念亡境泯,一相不立。(張文歧)
答:三者比較,自以后者為實。一屬自了,不除我執(zhí),二屬菩薩,尚有法執(zhí),后則三輪體空,乃屬性德。
問:佛菩薩無量化身于三千大千世界隨機救眾,此化身應(yīng)是神通所現(xiàn),亦必適應(yīng)三界環(huán)境,其神通變化是否有規(guī)律方式,類別之不同?如化身為人則血肉之軀,理宜受生老病死之苦厄,且不免受業(yè)力牽引遭染污之累,亦未出因果之報,其將如何超三界,仍回復(fù)原有之凈?(劉居士)
答:佛菩薩是已證果地者,證果者真性隨緣不變,先證法身,而后方能化身,此化身必契眾生之機,即是規(guī)律,普現(xiàn)于六道,是其類別;俗允茄庵|,示有八苦,系屬神通隨緣,幻化非真,來非業(yè)緣所牽,言行亦非被惑推動,如戲場演員,扮出悲歡離合,當場實非悲歡離合,下場則影響俱空,亦無造者,亦無受者,化身消滅,法身如故。
問:今某甲為菩薩,某一因緣之化身,出生為人,是此人死后其神識是否仍歸并為某菩薩神識?或者獨立成為另一神識再修另一菩薩佛?或者因其行愿未了且招來一身罪業(yè)仍受三界業(yè)力果報影響沉淪下界?‘一切眾生皆佛子’此之謂歟?(劉居士)
答:乘愿再來者,大體有二說:(一)已證圓滿法身,化身無邊者,其相生滅先后,即如前條所云。(二)未證圓滿法身,而藉化眾自修者,則以最后身成一佛名,其神識轉(zhuǎn)而成智,轉(zhuǎn)智以后,與諸佛法身非一非二,所謂‘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而在未圓以前,所行之道,亦系無漏,不會造罪,但在七地以前,或有退轉(zhuǎn),雖有退轉(zhuǎn),遇緣仍進。所云三界,亦分人天善道,三途惡道,如非特別因緣,其墮三途者希矣。
問:假設(shè)菩薩化身因菩薩之等位而有能量之別,五十位菩薩與四十位菩薩之化身,按理有所不同,即五十位菩薩之化身較之四十位菩薩之化身能量顯著不同,其行愿之圓缺亦有差別,小菩薩之化身難免在劫界受染污沉淪下界,竟又變成菩薩拯救物件?(劉居士)
答:菩薩級次,四十五十,原系各宗定次不同,并非兩事,言五十者,加入十信,言四十者,十信含在住內(nèi)。住行向等,謂之三賢,登地以上,謂之十圣,而十地又以七地前后,定其深淺,修德之進,性德之顯,賢不及圣,七地前不及七地后,七地前有退,七地上無退。余參第二者,可以思過半矣。
問:地藏王菩薩大愿云:‘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既然佛發(fā)大愿,而眾生愈來愈惡化,為何不獻身于人間,來指示迷途之眾生歸善,這樣不是很快能達任務(wù)嗎?為何大佛只這樣說,而不見得有做呢?(薛燈輝)
答:地藏化身人間,無量無邊,各界皆有其身,人不識身,最顯者,唐之九華山事也。所云指示迷途,亦不過言語文字,佛經(jīng)三藏浩浩,皆是指迷,人不信從,是誰之咎?再者世間法律,亦是保善懲惡,警察監(jiān)獄等機關(guān),拘罰徒死等罪科,不能責是說空話,如何人民仍是累累觸犯耶?此是眾生迷不回頭,反責菩薩工作不力,豈是持平之論哉。
問:南無阿彌陀佛來歷,為何要向西方極樂世界之居士,只念阿彌陀佛而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西方教主,為何不念,由于愚讀者才疏學淺,不能寫出好文章,請諒解。(薛燈輝)
答:此乃佛中之大宗派,亦有專門經(jīng)典,歷代緇素,奇才飽學,畢生鉆研,尚未敢言窮其究竟,三藏萬卷,多涉此事。如以三言五語奉答,等于不說,說亦多資誤會,致招謗法之過。先生倘愿多知其概,可請阿彌陀經(jīng)讀之,后再討論,方有可說處,否則徒啟紛爭,成為戲論。按今問西方,即是誤解,應(yīng)知先生居之屏東西界,即曰西方,臺灣之西,亦曰西方,大陸之西,東半球之西,如是類推,皆假曰西。先明乎此,再知方雖假定,而彌陀之西方,經(jīng)中自行有其范疇也。
問:佛四眾弟子是否皆姓釋?或者有皈依三寶,未受諸戒者不能算為姓釋?(鐘云昌)
答:原不如此,釋迦為本師世尊之姓,我國古時出家之人,仍存俗姓,或依其師之姓,來自外國者,則冠以本國之字為姓,極為復(fù)雜,至晉道安法師,始提倡以釋為姓,后皆從之。在家二眾,并不如是也。
問:佛菩薩圣誕日,供養(yǎng)水果時,應(yīng)向佛菩薩說什么話,請老居士指教。(鐘云昌)
答:但掏誠心供養(yǎng),佛與菩薩自然照鑒,不必述辭,感應(yīng)無差。
問:夢寐之中每入于莊嚴佛殿拜佛禮僧,佛菩薩皆金身,高數(shù)丈,動作自如,諸是護法神也,然高僧皆不識,此是宿業(yè)現(xiàn)前抑是現(xiàn)生善現(xiàn)?(翟孟秋)
答:事有夙因,遇現(xiàn)緣而起者,亦有現(xiàn)因至深,遇增上緣而起者,二者皆能致此,惟有通之人始能觀而分之,非凡夫所能道也。
問:故居豫息城東南有古剎塔園寺殿及釋迦坐像高丈余,蓮座下有似羅剎鬼狀者之名,赤足袒胸青面紅發(fā)架持蓮座狀至勞苦,佛本慈悲何需勞眾架持?此種造像佛經(jīng)中有所依據(jù)否?(翟孟秋)
答:或系八部護法,身力供養(yǎng),佛自有通,飛行自在,并不須眾,勞動架持。此亦揣測之辭,尚須向當?shù)厝丝荚円病?/p>
問:說法開示貴在應(yīng)機,眾生才有利益,不然,便成廢話,達摩初祖對武帝問答,武帝不但不省悟,甚至誤會,豈初祖之智尚不明對方根器耶?(賴棟梁)
答:有言在此,而意在他者,有言在今,而效在后者,祖師大權(quán),豈能盡言,至于武帝不悟,嵩山面壁,而樹禪宗之大基,何非此二端有以啟之。如謂智不契機,便成廢話,試看華嚴座前,如聾如啞,法華會上,五千退席,居士又將何說耶?
問:有為雖偽,充之則佛道難成;無為雖真,執(zhí)之則慧心不朗。既云偽何以不許棄之,既云真何以不許執(zhí)之?(林寬修)
答:實相性空,法爾如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如如者性之本德,無明者性覆之妄,吾儕凡夫,求學修持,便是有為。不學不修,便是無為。再言無為指性德非為而成,故無為曰真。言有為指無明賴方便而斷,故有為曰偽。若執(zhí)無為,是廢事廢理,性終沉淪,若棄有為,是不學不修,無明任長。
問:若是途中看見賣雞之人載雞甚多,要替它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出聲念或是默念,若是看見人殺生,念往生咒,可以密念否?若是不信者若念出聲,被他聽見,恐怕誤會(林寬修)
答:佛法雖講隨緣,亦重方便。若招誤會,事確不宜,或生爭執(zhí),致生仇怨,或引謗佛,增彼罪孽。應(yīng)知萬法唯心,真誠默祝,而于出聲功德,亦無二致,塵勞佛事,端賴善巧方便耳。
問:人死后神識投胎,是在所投之胎降生時神識才去,抑或是所投之胎初成時神識即去?(鮮純賢)
答:按十二因緣,識緣名色,是男女二渧與神識三緣合而成胎。據(jù)此,知既非胎成,神識始來,亦非胎出,神識始入也。但有某胎將生,始有某識來入者,乃其作胎之時,先有他識代入,事屬特別,茲言其常也。
問:曾聞師云:經(jīng)中文句,不能增減,古體字與今體字亦不可隨便改換,弟子讀地藏經(jīng),發(fā)現(xiàn)大本經(jīng)與小本經(jīng),文字有些不同,究竟依照哪一本念是對?(江寬玉)
答:曩言經(jīng)文經(jīng)字,不可妄改,乃言翻印時,或抄寫時,任意篡改,非言譯者之不同也。各經(jīng)每有數(shù)種翻譯,應(yīng)采通行者誦持,他本與此不同,可對研不可夾誦也。地藏經(jīng)據(jù)所知,有兩譯本一為唐實叉難陀法師譯,即今人最流通者,一為法登法炬法師譯,人時皆不得詳。兩本皆有印行,非有大小本之別,居士所見與所誦不同者,乃兩譯本,非有人妄篡改也。
問:一切法之由來?初始何有神識?起初何會造業(yè),得現(xiàn)在之果?是如何產(chǎn)生眾生之神識?盼詳知。(楊圣山)
答:此問有四,茲分答之。一、一切法從心生,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二、真性不生不滅,無始元明,但不守自性,一動而有無明,名曰無始無明。元明者為真性,無明者謂神識,真正哲理,只云無始,若言初始,不合邏輯。三、無明即不覺,不覺即迷‘惑’,迷惑自顛倒,顛倒即造‘業(yè)’,造業(yè)是因,有因即結(jié)果,如是則六道三途,生老病死,萬劫千生,展轉(zhuǎn)至今,舊業(yè)新業(yè),累累不清,舊債不了,新業(yè)又增,頭出頭沒,塵劫無已。四、如能明了前答,無始元明及無始無明數(shù)句,此即自解之矣。
答:金剛經(jīng)有云,‘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又云‘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四句偈等,尚且如此,何況彌陀萬德洪名?據(jù)此而言,不論超度祖先,或是消業(yè)愈病,當以念佛力量為大。但念者必須誠敬,若有口無心,是不如法,力量便爾輕微。
問:世俗都信地理風水,可是念佛人是否要信地理?常常疑惑。有人說‘吉星高照良善士,地理原從積德門。’信地理不如信天理,我聽這話很對,請老師印證。(黃珠金)
答:趨吉避兇,‘地理’也,改惡向善‘天理’也,兩相比較,誠哉‘地理’不如‘天理’。居士寧不知,破迷啟悟,自行化他,同超彼岸,一切解脫之‘佛理’乎?余則曰,信‘地理’固不如信‘天理’,而信‘天理’尤不如信‘佛理’也。
問:我們現(xiàn)在這個報身,所受之苦,是否神識隨之受苦?(謝幼)
答:受有五種,‘苦樂喜憂舍’,苦樂兩種,假合之身相受之也。喜憂兩種,分別之神識受之也。舍之一種,則身與神識,俱受之也。
問:佛在世時,如聲聞,聞佛說法就開悟而證果位,緣覺遇緣亦開悟,而修行證果,現(xiàn)在人聽老師講經(jīng)十多年,未聞有證果位,是為何分別?(池慧霖)
答:佛乃無上正等覺之果,具足十力一切不共之法,一語音圓而多辯,一法理周而眾契,故小扣小鳴得小證,大扣大鳴得大證,必有證果之師,方有證果之弟。而得遇佛者,亦系多劫善根,福德因緣,加以精進,器在砧錘,成就也易。區(qū)區(qū)博地凡夫,毫厘之惑未斷,雖則講經(jīng),不過依注道聽途說,自未成就,何會成就他人。原則如是,亦有不盡然者,記有幾句俗語,舉以奉告,可做攻玉之石。‘雖有狀元學生,并非皆出狀元老師。’‘師父領(lǐng)進門,成就在個人。’況飛花落葉,山色水聲,無情說法,尚可悟道,又似是道重自求,師為助緣。
問:中陰身住于何處?壽命多久?中陰身之時是否知道前生之事?(蔡慈心)
答:中陰飄流無所,壽命最長,不過七七,對于生前,有時記憶,有時不憶。
問:吾人何以會忘記前生之事?從何階段開始才忘記前生?(蔡慈心)
答:何必遠言前生,試思初生胎時,哺乳之時或記憶否?甚或十年八年之事,或全忘去,或半忘去,是何原因?從何階段始忘記?請作答案。如答得出,即不必再下問矣。應(yīng)知大醉醒后,有不記醉前所為,夢中之事,醒后有全不清楚。至昏昏而死,杳杳中陰,再經(jīng)入胎出胎,幾番昏悶,其甚于大醉做夢之迷,不知增加幾倍,不憶以前,又何怪焉!
問:梁武帝一生布施設(shè)齋造寺度僧問達摩言有何功德?達摩答無功德,不知何故?(周慧德)
答:功德分有漏無漏二種,有漏者多是福業(yè),無漏者皆是慧業(yè)。福得正依二報之果,慧乃解脫二死之因。武帝所聞,皆是福業(yè)正依之事,而非慧業(yè)解脫之事,正依乃生滅法,故祖師云,實無功德,意欲其進修心性也。
問: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等幸得人身,生中國,已聞佛法,四難之中已得三,可是自己業(yè)深障重,雖聞凈土法門,以及親近凈業(yè)知識,莫大之幸也。然我尚未能一心,順境、逆境,不忘生往西方。昔日阿難尊者悔多聞之無功,謂一味偏和多聞,不勤定力,未曾聞思修故,未全道力,不敵邪咒。今自愧道業(yè)未成,光陰迅速,不特加功念佛,恐自失正念不能往生,故不研究經(jīng)典,專心來念佛,未知如何?(周慧德)
答:修學貴行解相應(yīng),即是定慧勻稱,定是求寂,慧能起照,不欲其偏,不解恐涉謬錯,無行只是說食,此雙進之意也。倘專心念佛,自是正途,凈宗門路,必求悟入,悟入矣,專心矣,定能成就,若連本宗之義,亦不求解,恐遇障礙,便生退轉(zhuǎn),非要汝精研三藏耳。
問: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xiàn),皆常以凡夫自居,絕無說我是菩薩者。聽說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智者大師是彌陀化身,未知有何證明?(周慧德)
答:智祖稱小釋迦,永祖稱彌陀身,皆是他人推崇贊嘆之辭,或有其奇特表現(xiàn),他人呼稱,并非二祖自命如是,希勿誤會!
問:有人說早供是供養(yǎng)天人,中午才是供養(yǎng)佛,真有此說乎?(詹金枝)
答:說雖有之,理勿誤解,因十法界食各有時,佛惟日中,天在黎明。實則佛亦不食。不受乘時申敬而已,決非先時受供者尊,后時受供者卑耳。
問:證道歌云:‘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guān)。’吾人既未識曹溪路,最相關(guān)者,莫過于生死,而存心時應(yīng)念生死事大,或念生死不相關(guān)?(王志賢)
答:歌語明白,上言‘識得’,下言‘了知’。識只識耳,知只知耳,此語大有分寸,到此境界,乃是大徹大悟,識知‘自性涅槃,’而已。既識知‘自性涅槃’,而死自不相關(guān),然尚須依之進修,方有證得。我輩正顛倒不悟,再念‘生死無關(guān)’真成醉生夢死矣。
問:佛說法時都有天龍八部護法,佛滅度后至今二千余年,在此二千余年之中,不知聞了多少佛法,為何未得解脫?(詹金枝)
答:本省大河,曰濁溪,數(shù)百年滾滾東流,何以至今尚不去耶?應(yīng)知后浪推前浪,眼前水非眼前水。天龍八部,無量無邊,各依壽命,升升沉沉。現(xiàn)在者,未必尚是昔時人;得解脫者,恐亦恒沙難算矣。
問:每日擬用二小時研讀‘金剛經(jīng)講義’,應(yīng)如何讀法及筆記?(陳鼎元)
答:先誦經(jīng)文,次看注解,一字一句,不許空過。不必貪快,不必求多,有契悟處,將其記出,如是讀誦,得一是一,貪多貪快,囫圇吞棗。
問:卷首‘科判’二字何義?‘科分二’表是否即系目錄,抑有其他意義?(陳鼎元)
答:科者等類之意,判者分析之謂。即將全經(jīng)文理脈絡(luò)分析,讀者聽者,有其次第。亦可曰每段之小題,此即從整分細,合多歸一也。
- 上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五)
- 下一篇:佛學問答類編(通問第一之十三)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