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
五臺鄧隱峰禪師悟道因緣
五臺山隱峰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甌)邵武人,俗姓鄧,人稱鄧隱峰。幼年時狂頑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聽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后,鄧隱峰禪師即游學(xué)四方。他最初來到江西馬祖門下,參學(xué)多年,未能見道。后聽說石頭希遷禪師在南岳大開禪席,于是心向往之。
一日,鄧隱峰禪師向馬祖辭別。馬祖問:“甚么處去?”
鄧隱峰禪師道:“石頭也(到石頭禪師那兒去)。”
馬祖道:“石頭路滑(你可要小心石頭路滑啊)。”
鄧隱峰禪師道:“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說完便開了馬祖,前往南岳。
剛一到石頭禪師那兒,鄧隱峰禪師也不禮拜,卻繞石頭禪師的禪床一周,然后將錫杖卓地一聲,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回答道:“蒼天,蒼天!”
鄧隱峰禪師一聽,如墮云里霧里,不知該如何應(yīng)對。
于是他又回到馬祖那兒,并把自己參石頭時的情景告訴了馬祖。
馬祖道:“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
于是鄧隱峰禪師又前往南岳。見了石頭,依舊象上次一樣問道:“是何宗旨?”
石頭禪師于是“噓”了兩聲。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啞口無言。他只好垂頭喪氣地又回到馬祖那兒,并且把自己失敗的情形報告了馬祖。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頭路滑!”
鄧隱峰禪師經(jīng)過這兩次挫敗,決定不再四處亂跑,一心呆在馬祖門下,用心參究。后來有一天,終于在馬祖的一言點撥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鄧隱峰禪師又一次前往南岳,參禮石頭禪師。
一見石頭禪師,鄧隱峰禪師便問:“如何得合道去?”
石頭禪師道:“我亦不合道。”
鄧隱峰禪師又問:“畢竟如何?”
石頭禪師道:“汝被這個得多少時邪耶?”
看來,鄧隱峰禪師雖然已有所省悟,但還不徹,這次又被石頭禪師把住了尾巴。于是鄧隱峰禪師決定留在石頭禪師身邊,繼續(xù)參請。
有一天,石頭禪師正在鏟草,鄧隱峰禪師站在他的左側(cè),叉手而立。石頭禪師飛起鏟子,將鄧隱峰禪師腳前的一株草鏟掉。
鄧隱峰禪師道:“和尚只鏟得這個,不鏟得那個。”
石頭禪師于是提起鏟子,鄧隱峰禪師便接過去,作鏟草的姿勢。
石頭禪師道:“汝只鏟得那個,不解鏟得這個。”
鄧隱峰禪師無言以對。
不久鄧隱禪師又回到馬祖那兒。為了讓鄧隱峰禪師徹底放下,馬祖經(jīng)常不失時機地給予鉗錘,以至有一天終于演出了令天下衲子驚心動魄的一幕--
有一天,鄧隱峰禪師推著車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發(fā)現(xiàn)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邊,把腳橫在路中間,擋住了車子的去路。鄧隱峰禪師推車上前,說道:“請師收足。”
馬祖道:“已展不縮。”
鄧隱峰禪師道:“已進不退。”說完,便推車子從馬祖的腳上碾過去。
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著斧子,大聲喝道:“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
鄧隱峰禪師便走到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讓馬祖砍,馬祖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鄧隱峰禪師徹悟之后,即前往池州參拜南泉普愿禪師。剛到南泉,正好碰上僧眾參請,南泉禪師指著凈瓶(凈手用的瓶子),說道:“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眾僧無言以對。這時鄧隱峰禪師走上前,拿起凈瓶,在南泉禪師面前就倒。于是南泉禪師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鄧隱峰禪師后來又到溈山,直接走進法堂,將衣缽放在上首板頭上。溈山禪師聽說師叔到了(溈山是百丈懷海的弟子,百丈懷海和鄧峰禪師又是師兄弟),于是先具威儀,來到法堂看望鄧隱峰禪師。鄧隱峰禪師看見溈山禪師來了,便作臥勢。溈山禪師便回到方丈里去了。于是鄧隱峰禪師便起身離開了溈山。過了一會兒,溈山禪師問侍者:“師叔在否?”侍者道:“已去”。溈山禪師問:“去時有甚么語?”侍者道:“無語。”溈山禪師道:“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鄧隱峰禪師生活上有個習(xí)慣,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涼”,一年中就這樣南北來來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間,鄧隱峰禪師擬登五臺,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軍同叛軍吳元濟交鋒,未決勝負。鄧隱峰禪師見雙方互相殘殺,頓生憐憫,說道:“吾當去解其患。”說完,便將錫杖擲向空中,然后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頭觀看,發(fā)現(xiàn)眼前的這一幕與前天晚上所夢見的預(yù)兆一般無二,于是斗心頓息,各自回營。
鄧隱峰禪師在公開的場合既顯神異,擔心被人理解為有惑眾之嫌,于佛法不利,來到五臺山之后,即決定在金剛窟前示滅。他先問信眾:“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信眾道:“有。”鄧隱峰禪師道:“還有倒立者否(還有倒立而化的嗎)?”信眾道:“未嘗見有。”鄧隱峰禪師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齊齊地順著身體,沒有倒掛下來。后來,眾人商量著把他的尸體抬到火化窯里荼毗,卻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用力,他的身體卻屹然不動地倒立在那里。遠近前來看熱鬧的人,都驚嘆不已。當時,鄧隱峰禪師有個妹妹,是個丘尼,也在場。她看到哥哥這個樣子,于是上前拍著他的尸體,呵斥道:“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ying)惑(;)于人?”說完用手一推,其尸體僨(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
鄧隱峰禪師臨終前留下了一首偈子:
“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 上一篇: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
- 下一篇:圣僧的故事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