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叟行端禪師悟道因緣
元叟行端禪師悟道因緣
臨安徑山元叟行端禪師,徑山藏叟善珍禪師之法嗣,俗姓何,臺州臨海人。祖上世代以儒為業(yè)。其母王氏(亦說陳氏),書香出身,博通五經(jīng),于南宋理宗皇帝寶祐三年(1255)生行端禪師。行端禪師生而秀拔,自幼即不茹葷腥,有出世志。剛滿六歲,母親便教他誦《論語》和《孟子》。行端禪師雖然能咿咿成誦,但是他的情趣看得出,他不想汩沒于世儒章句之學(xué)。行端禪師的叔父有茂上人,出家為僧后,住余杭化城院,有一年回故里省親,行端禪師即趁此機會,從之落發(fā),當(dāng)時他才十二歲。
行端禪師器識淵邃,夙負大志,以道自任,一切文字不由師授,自然成誦,并且經(jīng)常宴坐思維,竟至于廢寢忘食。行端禪師十八歲受具足戒,之后,便投徑山藏叟善珍禪師座下參學(xué)。善珍禪師是靈隱妙峰之善禪師之法嗣,育王佛照德光禪師之法孫。
初禮徑山,善珍禪師便問:“汝是甚處人?”
行端禪師道:“臺州。”
善珍禪師于是大喝一聲,行端禪師便展開坐具。
善珍禪師又喝一聲,行端禪師便收起坐具。
善珍禪師于是道:“放汝三十棒,參堂去!”
行端禪師終于言下頓悟。
一日,行端禪師侍立次,善珍禪師道:“吾泉南無僧。”
。凵普涠U師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故有斯語。]
行端禪師道:“和尚聻(ni,呢)?”
善珍禪師拈起拄杖便打。
行端禪師接住拄杖道:“莫道無僧好!”
善珍禪師于是點頭印可,并讓他住進侍者寮。
當(dāng)時,善珍禪師座下徒眾近千人,除了行端禪師外,無一人能契其機者。
善珍禪師圓寂后,行端禪師一度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間,自稱“寒拾里人”,即寒山拾得的家鄉(xiāng)人。
后至仰山,參禮雪巖祖欽禪師。
初至雪巖,祖欽禪師便問:“駕發(fā)何處?”
行端禪師道:“兩浙。”
祖欽禪師又問:“因甚語音不同?”
行端禪師道:“合取狗口!”
祖欽禪師道:“獺徑橋高,集云峰峻,未識阇黎在。”
行端禪師于是拍手道:“鴨吞螺螄,眼睛突出。”
祖欽禪師笑著回顧侍者,吩咐道:“點好茶來。”
行端禪師道:“也不消得。”
于是行端禪師便留在祖欽禪師座下,祖欽禪師亦以上禮待之。
三年后,祖欽禪師圓寂,行端禪師又回到浙右,為徑山首座。當(dāng)時是元朝成宗大德初年(1297)。
大德四年(1300),行端禪師于湖州翔鳳山資福寺開法接眾,一時學(xué)徒奔湊,聲振京師。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特賜行端禪師慧文正辯之號。后又移住杭州萬壽、靈隱二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行端禪師奉宣政院之命,又回徑山,補住持之缺。其座下人才之盛,不亞于當(dāng)年大慧宗杲禪師,其中最有名者當(dāng)堆楚石梵琦、夢堂曇噩等人。
行端禪師平時接人,多呵叱怒罵,不從人情,然道俗于其呵罵中得旨者甚多。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他總是默默而行,從來不張揚。故其德望極高,為朝廷所推服。雖然帝王頻施寵敬,人皆以為榮,而行端禪師卻平淡視之。宋濂在《元叟行端禪師語錄》序中,是這樣描述行端禪師的為人——
“公平頂古貌,眼光鑠人,頷下數(shù)髯,磔(zhe)立懔然,雪后孤松。坐則挺峙,行不旋顧,英風(fēng)逼人,凜如也。所過之處,眾方歡嘩如雷,聞履聲,輒曰‘端書記來矣’,噤默如無人。賓友相從,未嘗談人間細事,舍大法不發(fā)一言。秉性堅凝,確乎不可拔。自為大僧至化滅(自受戒以來,一直到圓寂),無一夕脫衣而寢。”
大元順宗至正元年(1341)八月,行端禪師將示寂,問侍者:“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寄語諸苦源,來者不來者。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侍者茫然無對。
行端禪師于是默然良久,說道:“后五日看。”
果然五天以后,行端禪師便沐浴更衣,書偈別眾云:
“本無生滅,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焰,鐵樹花開。”
寫完,便擲筆,垂一足而化。
關(guān)于生死的問題,行端禪師曾示眾云:“全體是個解脫大海,全體是個涅槃妙心。無起滅可求,無生死可出。百骸潰散,卓而獨存;四大分離,湛然常寂。正與么時,身里出門即不問,門里出身作么生?毗盧頂上從來往,安樂邦中任去留。”
- 上一篇:癡絕道沖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云居自閑禪師悟道因緣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guān)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xué)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xué)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yīng)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xué)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yīng)
- 金剛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yīng)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yīng)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yīng)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yīng)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yīng)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