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東明普慈禪師悟道因緣

  東明普慈禪師悟道因緣

  杭州東明海舟普慈禪師,杭州東明慧旵禪師之法嗣,俗姓錢,蘇州常熟人。其祖上世代以儒為業(yè)。普慈禪師少時即投破山出家,后至慧日寺聽法師宣講《楞嚴(yán)經(jīng)》。當(dāng)他聽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一句經(jīng)文時,遂慨然嘆曰:“今日愈多矣!”

  于是,普慈禪師便回到破山,日夜誦經(jīng),思維實義,以至形象枯槁,面容憔悴。

  一天,有位居士見到他,說道:“師顏色有病。”

  普慈禪師道:“佛法不明故爾,非病也。”

  那位居士于是建議普慈禪師道:“佛法不明,何不往府中鄧尉山,問取萬峰蔚和尚去?”

  普慈禪師一聽,便欣然前往鄧尉山,參禮萬峰時蔚禪師。

  時蔚禪師一見普慈禪師,便問:“沙彌何來?”

  普慈禪師禮拜完畢,回答道:“常熟。”

  時蔚禪師又問:“到此何為?”

  普慈禪師于是再次禮拜,請求時蔚禪師開示佛法實義。

  時蔚禪師突然拈起拄杖,照著普慈禪師的腦袋敲了兩下,接著又用腳踩踏他的后背,并踢了兩腳,說道:“只者(這)是實義。”

  普慈禪師終于言下有省。于是從地上站起來,說道:“好只好,大費(fèi)和尚心力!”

  時蔚禪師一聽,便微笑許可,并作偈相贈,偈云:

  “龜毛付囑與兒孫,兔角拈來要問津。

  一喝耳聾三日去,個中消息許誰親?”

  說完偈,又咐囑云:“子當(dāng)匿跡護(hù)持,莫輕為人師范。”

  普慈禪師未能明白時蔚禪師所咐囑的話中的意思,自以為已經(jīng)徹悟,大事了畢,于是在洞庭山塢舊庵而居,時間長達(dá)二十九年,其間,更不游方請益。

  一日,有一位行腳僧人來至庵中。

  普慈禪師問:“上座何處來?”

  行腳僧道:“安溪。”

  普慈禪師又問:“安溪有人么?”

  行腳僧道:“虛白和尚(慧旵禪師)說法不異高峰。”

  普慈禪師道:“是誰弟子?”

  行腳僧道:“寶藏(蘇州寶藏持禪師)。”

  普慈禪師道:“有甚言句?”

  行腳僧于是舉虛白和尚室中勘驗學(xué)人之法語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三藏不是法,是甚么?下語者皆不契。”

  舉畢,行腳僧復(fù)問普慈禪師:“參寶藏否?”

  普慈禪師道:“我與寶藏同參萬峰(時蔚禪師)。”

  行腳僧于是便問:“當(dāng)日有何所見,遂隱于此,就不再參人去?”

  普慈禪師道:“問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峰(萬峰禪師)便打我,從此得悟。”

  行腳僧道:“請言得之所以。”

  普慈禪師道:“但要人知痛癢的是實義,是妙心。言說盡屬皮毛。”

  行腳僧一聽,便笑道:“若據(jù)此見解,生死尚未了,何得云悟?未在!未在!不見道‘心不是佛,智不是道’耶?”

  普慈禪師于是疑情大起,便問:“彼處眾中,有真大徹者么?”

  行腳僧道:“無。”

  經(jīng)行腳僧的點(diǎn)破,普慈禪師于是棄庵渡湖,前往安溪,參禮東明虛白慧旵禪師。當(dāng)時正好趕上有人設(shè)齋。

  普慈慧旵禪師于是走到關(guān)前,問慧旵禪師:“今日齋是甚么滋味?”

  慧旵禪師道:“到口方知,說即遠(yuǎn)矣!”

  普慈慧旵禪師又問:“如何是到口味?”

  慧旵禪師當(dāng)即便將燈打滅,說道:“識得燈光何處著落,味即到口。”

  普慈禪師遂默然無語。

  第二天黎明,慧旵禪師派侍者將普慈禪師喚進(jìn)丈室。

  慧旵禪師問普慈禪師:“曾見人否?”

  普慈禪師笑道:“見只見一人,說出恐驚人。”

  慧旵禪師道:“假使親見釋迦,依然是個俗漢,但說何妨?”

  普慈禪師道:“萬峰。”

  慧旵禪師道:“為敘先后耶,為佛法耶?若敘先后,萬峰會下有千人。若論佛法,老阇梨佛法未夢見在。何驚之有?若親見萬峰,萬峰即今在甚么處?”

  普慈禪師一聽,羞得面紅耳赤,茫然無對。

  慧旵禪師道:“若如此,不曾見萬峰。”

  普慈禪師于是退回客寮,奮志參究,連續(xù)三晝夜,寢食俱忘。

  一日,普慈禪師正在座上用功,忽然香燈的繩子斷了,掉在地上,砰然有聲。普慈禪師終于豁然大悟。

  于是他來到關(guān)前,向慧旵禪師通報了剛才的證悟。

  慧旵禪師道:“老阇梨承嗣萬峰去。”

  普慈禪師道:“白公(指慧旵禪師)為我打徹,豈得承嗣萬峰?”

  慧旵禪師一聽,便呵呵大笑,于是擊鼓集眾出關(guān),升座說偈云:

  “瞿曇有意向誰傳,迦葉無端開笑顏。

  到此豈容七佛長,文殊面赤也茫然。

  今朝好笑東明事,千古令人費(fèi)唾涎。

  幸得海公忘我我,濟(jì)宗一派續(xù)綿綿。”

  說到這里,慧旵禪師便擲下拄杖,又云:“千斛擔(dān)子方全付,玄要如今拄杖談。”說完,擊拂子三下,下座。

  普慈禪師得法后,一日入丈室請益。

  慧旵禪師道:“老僧不出月去也。”

  果然,到了月底二十七日晚上,慧旵禪師集眾辭行,二十九日便圓寂。

  當(dāng)時,普慈禪師不想繼任方丈,想回到洞庭山原先隱修的地方,奈何東明寺四眾苦苦勸留。不得已,普慈禪師只好繼承慧旵禪師的法席。

  在一次升座說法的時候,普慈禪師曾特地提到,在他悟道過程中三個主要得力人物,這段開示,對于后代禪人正確抉擇,打通向上關(guān)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普慈禪師先舉興化存獎禪師問克賓維那:“你不久為唱導(dǎo)之師。”克賓維那道:“不入者(這)保社。”興化禪師便問:“會來不入?不會不入?”克賓維那道:“沒交涉。”興化禪師一聽,拈拄杖便打,說道:“克賓維那,法戰(zhàn)不勝,罰錢五貫。”克賓維那只好受罰,設(shè)堂飯供眾。到了供齋的那一天,興化禪師親自白椎(平時白椎,由維那執(zhí)行)云:“克賓維那,法戰(zhàn)不勝,不得吃飯。”說完,便將克賓維那趕出寺院。舉完此公案,普慈禪師便提唱道:“若為濟(jì)宗兒孫,必要明他家里事。予昔蒙萬峰老人付我偈,便以為得,直至今日始知我錯,萬峰不錯。一遇東明和尚,乃明棒頭賞罰,言句亦然。果然悟在己,而法藉師,豈曰一悟即為了當(dāng)?如以一悟靈通,不求師法,正謂威音已前,無師可也,威音以后,師師相受者,此也。所以克賓識得父師苦心策發(fā),已明向上關(guān)捩子,洞達(dá)閨閾中事,不在言宣,失錢吃棒,受罰出院,骨碎粉身,也難酬報興化萬一,況打罰出院乎?海長老今日所以不嗣萬峰而東明者,亦此也。古諺云:‘養(yǎng)女方知娘受苦,生子乃識父辛勤。’誠哉,是言也。實有個中大事,豈容草草。若與人抽釘拔楔,坐獅子座,為人天師,抉人眼翳,紹佛祖位者,必須一一透過。切莫以悟為是,將宗綱抹殺。置而勿究,何異天魔外道,莽蕩招殃悔乎?”

  萬峰禪師忌日,普慈禪師一邊拈香,一邊指著萬峰禪師的真像,說道“我?guī)籽蜌⒛惝Y里,幸是普慈,若是別人,不可救也!醮税晗悖俺杲右。”然后大喝一聲,繼續(xù)說道:“只笑你護(hù)短,沒投師,佛法當(dāng)人情”說完,便展坐具禮拜。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云:“此一瓣香,供養(yǎng)東明長老,一片赤心鞭策,令余洞達(dá)宗源。”然后連喝兩聲,說道:“一言豈盡普慈心,千古兒孫贊報恩。”接著,普慈禪師又拈香云:“此瓣香,供養(yǎng)昔日師僧(指前面那位行腳僧)指南之力,若不蒙師,何有今日?他日到來,拄杖三十吃有分,堪報不報之恩。”然后大喝一聲,說道:“受恩深處便為家,有乳方知是阿娘。”普慈禪師禮拜完畢,遂說偈云:

  “源頭只在喝中存,三要三玄四主賓。

  五棒當(dāng)人言下會,四料還須句里明。

  末后真機(jī)死活句,個中消息在師承。

  碎形粉骨酬師德,將此身心報佛恩。”

  說完,普慈禪師便慟哭,歸方丈。

  普慈禪師臨終時,有辭世偈云:

  “九十六年于世,七十四載為僧。

  中間多少誵訛,一見東明消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