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圓通本根四 地火水風(fēng)空識
楞嚴經(jīng)白話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圓通本根四 地火水風(fēng)空識
內(nèi)容提要:
烏芻瑟摩諦觀暖觸流通無礙。持地菩薩持平心地離一切塵。月光童子諦觀水性悟得通達。琉璃光法王子觀風(fēng)無依悟得菩提。虛空藏菩薩觀空無邊妙力圓明。彌勒菩薩諸法唯識證圓成實。
一諦觀暖觸流通無礙
原文
烏芻瑟摩1于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神光內(nèi)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fā)大愿,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怨。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注】
1 烏芻瑟摩即火頭金剛。
白話解
烏芻瑟摩在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對佛說:“想起很久很久之前,我的淫欲心很盛。那時有佛出世,佛名叫空王?胀鯇ξ艺f,多淫之人,必定有猛火聚?胀踅涛矣^察全身百骸四肢種種冷暖氣的變化。凝神內(nèi)守,把多淫的心化成智慧之火。此后,諸佛都叫我的名字做火頭。我以火光三昧之力成阿羅漢,心發(fā)大愿,諸佛成道時,我作大力士,降魔伏怨。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以諦觀身心暖觸,見流通無礙,滅盡諸漏,便覺身中生起大寶焰,得無上覺,是為第一。”
二持平心地離一切塵
原文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xiàn)于世。我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蜃鳂蛄;蜇撋惩。如是勤苦,經(jīng)無量佛出現(xiàn)于世。
或有眾生于阛阓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xiàn)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
(白云按:真正為人民造福的人民公仆,大概是持地菩薩的化身吧!)
白話解
持地菩薩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對佛說:“我想起從前,普光如來出現(xiàn)于世的時候,我是比丘。我經(jīng)常在一切道路要津以及山地險隘,凡有妨礙車馬行人通行之處,我或者修造橋梁,或者搬運沙土,填平道路。經(jīng)歷無量佛出世,我都不辭辛苦,從不間斷。
或有人在街市中要搬運東西,我即前往幫忙,搬到處后,放下便行,從來不取報酬。當(dāng)自在佛現(xiàn)世之時,世間常鬧饑荒,我背負逃荒中的老弱病殘,不問路途遠近,我只收一文錢;蛴熊囉信O萦谀嗫樱乙陨窳推渫戚,使得脫離困境。
原文
時國大王延佛設(shè)齋。我于爾時平地待佛。毗舍1如來,摩頂謂我,當(dāng)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我于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匦慕袢肫兴_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fā)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吳興曰:身夾微塵乃至兵刀者,以次皆是大地大所造之色,即因緣所生法也。微塵無差,空也;自性不觸,中也;三諦具足,非如來藏乎?悟無生忍,乃分證法身,而權(quán)取小果,故以無生忍簡之。搓自度,后化他,是謂回心也。)
。圩ⅲ
1 毗舍意為遍一切自在。
白話解
當(dāng)時的國王,設(shè)齋請佛,我平整道路,待佛光臨。遍處自在佛為我摩頂,囑我要平心地,平了心地,世界一切地都平了。
我心即時開悟,見我身中的微塵與造成世界的所有微塵,毫無差別。微塵自性,互相之間沒有沖突,我身與刀劍等兵器,各不留礙。
我于諸法性,悟得無生忍,成阿羅漢;匦氖篱g,今入菩薩位中,聽受諸如來宣示妙蓮花佛知見,我先證明,位居菩薩上首。
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諦觀自身和器界二塵,毫無差別,都是如來藏的作用。起心便見妄塵,塵銷智圓,便得圓明智慧,成無上道,是為第一。
三諦觀水性悟得通達
原文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xí)水觀,入三摩提。觀于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fù),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1,等無差別。
我于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dāng)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窗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于水內(nèi),激水作聲,顧盼而去。我出定后,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
。ㄙY中曰:觀自身水,觀成浮幢王剎諸香水海。初成此觀,但見其水者,此定果色,隨心所變,如觀十遍處,入定則有,出定則無。不同業(yè)果色,其業(yè)同感,不造世業(yè),方得清凈。十遍處折服,黃白赤青地水火風(fēng)空識此十中,一切處皆有。如作青想,一切處皆青也。)
【注】
1世界外浮幢王剎香水海傳說世界外有很大的蓮花,蓮花生出香水,而成無數(shù)香水海。因為不屬于三界所有,所以說那兒是世界外浮幢王剎。
白話解
月光童子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想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佛的名字叫水天,水天佛教菩薩們修習(xí)水觀,從觀水性入三摩提。觀察自己身中的水性各不凌奪,觀察涕唾、乃至津液、精血以及大小便溺,在身中反復(fù)變化,都是同樣的水性。身中的各種水及此世界外浮幢王剎香水海的水,其水性等無差別。
想起我初成水觀之時,未得空寂,只見有水,未得忘身。一次,我在靜室為比丘安禪。我的一名弟子從窗口窺視,見滿室都是清水,室中人物,他都見不到。他由于無知,拿一塊瓦礫投入水中,發(fā)出響聲,看一下便走了。我出定后,突然覺得心痛,像舍利弗被鬼打頭一樣。
原文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
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后入定時,還復(fù)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后出定,身質(zhì)如初。
逢無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
今于如來得童真名,預(yù)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桥d曰:按《智論》明,諸圣人皆有身苦,如舍利弗有風(fēng)病,畢陵伽患眼痛。今言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者,此是過去取小果,離分段苦緣,由無明尚在,是故出定不知苦緣。要待亡變易身,身中水性才與香水海性同合。)
白話解
我心中思忖,現(xiàn)在我已修得阿羅漢,早與疾病無緣,怎么今日突然心痛,是功德退轉(zhuǎn)了?
這時,弟子來告訴我,他投瓦礫入水之事。我對他說:如果再次見水,便即開門入水里拿掉那塊瓦礫。弟子照辦了,在我下次入定時,他再見到水,那瓦礫宛然在水里。便開門拿掉了。待我出定,體質(zhì)完好如初。
及后又經(jīng)無量佛點化,直至遇到山海自在如來,我才證得忘身,我身內(nèi)諸水,與十方界所有香水海的水性,合于真空,無二無別。
今時如來稱我為童真,邀我參加菩薩會。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觀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修得完滿菩提,是為第一。”
四觀風(fēng)無依悟得菩提
原文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jīng)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fēng)力所轉(zhuǎn)。我于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
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1內(nèi),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于分寸中鼓發(fā)狂鬧。
(吳興曰:琉璃光觀界觀世觀身觀心,遷流運止,悉為風(fēng)力,故曰諸動無二。由是覺了大千群動,皆即狂勞,猶百蚊蚋鼓于方寸耳。既了狂勞,乃見不動佛也。即動而不動,故身心無礙也。)
【注】
1三千大千世界東南西北四部洲, 一日, 一月,欲界天, 色界初禪天, 合為一小世界; 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包括二禪天;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中千世界包括三禪天;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包括四禪天。因為大千世界含有小千、中千、大千,所以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只包含天道中的欲界天、色界天,未包含無色界天,更未及菩薩地和佛地。
白話解
琉璃光法王子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想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佛名無量聲。無量聲佛向菩薩開示本覺妙明之理,讓菩薩內(nèi)觀自身,外察世界,都是妄緣風(fēng)力所轉(zhuǎn)。我那時觀察到十方界相對安處各位,觀察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流動而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觀察自身呼吸血脈流通有動有止,觀察自心妄念妄識生滅,各種運動變化無二,等無差別。
我那時悟得諸般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所見十方微塵數(shù)顛倒眾生,都是心中虛妄之相。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任一世界內(nèi)的所有眾生,好像是裝在一只容器中的蚊蚋,啾啾亂叫,不過分寸之地,狂飛亂鬧。
原文
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1,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fā)光,洞徹?zé)o礙。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fēng)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提,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注】
1東方不動佛國佛教把佛理形象化,繪有五佛圖。東方為不動佛,表示大圓鏡智;南方為寶生佛,表示平等性智;西方為阿彌陀佛,表示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成所作智;中央毗盧遮那佛,表示釋迦牟尼的法身佛(或說是報身佛,或說是自性身佛)。
白話解
逢佛不久,我得無生法忍,那時忽然心竅大開,見到東方不動佛國,我成法王子,奉事十方佛,身心發(fā)光,洞徹?zé)o礙。
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從觀察風(fēng)力無所依入手,悟得菩提心,入三摩提,合十方佛所傳本覺妙心,是為第一。”
五觀空無邊妙力圓明
原文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zhí)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xiàn)大圓鏡。內(nèi)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nèi),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
。▍桥d曰:既以珠表色,復(fù)以鏡表心,澀從心造,全體是心。故放寶光,流灌十方。)
白話解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到如來定光佛處,修得無邊身。那時候,我手執(zhí)地水火風(fēng)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數(shù)佛剎,所有佛剎都化成了虛空。又在自己心中出現(xiàn)大圓鏡,這圓鏡放出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虛空,無邊無際。虛空中所有王剎都在鏡中顯現(xiàn),攝入我身中。我身同虛空,不相妨礙。我身能入微塵數(shù)國土,大做佛事,隨心所欲。
原文
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于同發(fā)明,得無生忍。
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提,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白話解
如此大神力,由于我諦觀悟得四大無依因,妄想生滅,與虛空無二,所有佛國同在我心,我因此得無生法忍。
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從觀察虛空無邊入手,入三摩提,妙力圓明,是為第一。”
六諸法唯識證圓成實
原文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jīng)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xí)唯心識定,入三摩提。
歷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然燈佛出現(xiàn)于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凈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xiàn)。
白話解
彌勒菩薩從座起身,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回想很久很久以前,有佛出世,佛名日月燈,我從日月燈佛出家。世尊知我看重世間名聲,愛在名門望族中交游,教我修習(xí)唯心識定,確立識唯心生的觀點,從此修入三摩提。
此后長期以這三昧奉事無數(shù)佛,消歇了追求世間虛名之心。
至燃燈佛出現(xiàn)于世,我修成了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虛空界的如來國土或凈或穢,或有或無,都是我心變化所現(xiàn)之相。
原文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1。
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2,遠離依他及遍計執(zhí)3,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注】
1今得授記,次補佛處據(jù)《彌勒下生經(jīng)》載,彌勒先于釋迦牟尼入滅,釋迦牟尼授記彌勒于四千歲后(即世間56億7千萬年后)下生人間成佛,所以稱為候補佛。
2入圓成實離名相妄想,離因緣,便得圓成實性。
3遠離依他及遍計執(zhí)依他性即依因緣生起妄想的緣起自性。遍計執(zhí)性即計著名相的妄想自性!段ㄗR三十頌》說:“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此遍計所執(zhí),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白話解
世尊!我徹悟識唯心生,識性流出無量如來,無量如來亦是出自我心。今蒙佛授記我成候補佛。
佛問從何悟得圓通,我從諦觀十方唯識入手,識心圓明,證得圓成實性,遠離依他起性及遍計所執(zhí),得無生忍,是為第一。”
白云按
資中曰:觀自身水,觀成浮幢王剎諸香水海。初成此觀,但見其水者,此定果色,隨心所變,如觀十遍處,入定則有,出定則無。不同業(yè)果色,其業(yè)同感,不造世業(yè),方得清凈。十遍處折服,黃白赤青地水火風(fēng)空識此十中,一切處皆有。如作青想,一切處皆青也。
這里說的即是楞伽經(jīng)說的意生身。意生身是有為法,想青色,眼前就見一片青色,想黃色,眼前就見一片黃色,如此觀想,也是訓(xùn)練心專一境的方便法門。如此觀醇熟,就容易豁然開朗,進入無心任運的無為境界,即得無生法忍。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楞嚴經(jīng)》“將毀戒體”說明阿難示現(xiàn)的是凡夫、初果的圣人
- 如果覺得唯識學(xué)很沉重,可以看看《楞嚴經(jīng)》
- 如何學(xué)《楞嚴經(jīng)》?放下識心和一切執(zhí)著
- 聞佛法而不修行 如同沒聽過佛法
- 圓瑛法師及憨山大師對《楞嚴經(jīng)》的推崇
- 高僧大德為什么推薦去學(xué)《楞嚴經(jīng)》呢?
- 楞嚴經(jīng)和楞伽經(jīng)哪部好?楞伽經(jīng)與楞嚴經(jīng)的區(qū)別
- 《圓通章》的出處殊勝
- 《楞嚴經(jīng)》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因緣
- 在家人可以修持《楞嚴經(jīng)》嗎?
- 《楞嚴經(jīng)》中的見識,見性,根性有何關(guān)系與區(qū)別?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傳入中國的?
- 《楞嚴經(jīng)》傳到中國的秘密
- 出離世間苦海最好的法門
- 佛說妄情積聚不休而能產(chǎn)生體內(nèi)愛水
- 佛說末法時代邪魔會施行貪淫魔道
- 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才是最大的目標(biāo)
- 《楞嚴經(jīng)》和凈土法門,所說的成佛道理是否相同?
- 不斷淫修禪定者,即使千百劫后也仍是一堆熱砂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