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xué)入門 > 佛與人生 >

為什么遇不到善知識?福德不夠

廣行法師:為什么遇不到善知識?福德不夠

  有人總是抱怨自己遇不到善知識,抱怨修行路上障礙重重,那這是為什么呢?這多半是因為自身福德不夠。《阿彌陀經(jīng)》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三者之中,福德是最重要的。有了善根,有了因緣,你就可以學(xué)佛了,但一定還要有福德,然后才能遇到善知識。否則就算善知識出現(xiàn)了,也會跟你擦肩而過。

  因此那些沒有福德,遇不到善知識的人,就說這個世上根本沒有善知識,其實不是這樣的。就算善知識現(xiàn)前了,如果你自己沒有弟子相,也一樣度不了你。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你對善知識也會起懷疑、起誹謗。不能總用自己愚癡的眼光對別人挑三揀四,這樣就遇不到善知識了。相反,如果你具備了弟子相,那么你的善知識就算不遠千里萬里,也會求著來度你,這就是所謂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應(yīng)以何身得度,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你能夠被觀世音菩薩何種身救度,觀音菩薩就會以何種身度你。在家居士身、童男童女身、比丘比丘尼身、王公大臣身都可以。如果觀音菩薩沒有來度你,那就是無論現(xiàn)哪種身都度不了你,當(dāng)然,現(xiàn)善知識身也度不了你。所以如果沒有善知識來度我們,就一定要生起慚愧心,好好地自我反省。

  佛法不是世間人的思維邏輯——世智辯聰所能夠測度的。世智是指世上凡夫的小聰明,辯聰是用凡夫的小聰明來辨論是非。佛法是出世間法,是屬于整個法界的真相。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曾經(jīng)有一位佛弟子去拜訪夢參老和尚,問道:“請問老法師,您能不能給我介紹一個好師父?”夢參老和尚問道:“你要什么樣的好師父呢?”這位居士說:“像弘一律師那樣的,像慈舟老法師那樣的,像以前的那幾位大德。”夢參老和尚說道:“那幾位大德,你在他跟前,你會氣死他。當(dāng)時你或者就不信他,你現(xiàn)在沒有那份福德。”

  那位居士不服氣,夢參老和尚就告訴他:“你的福德,也只是遇到我這樣的和尚。你能遇到我,也算不錯了。如果再待幾年我走了,你也找不到像我這樣的和尚了。”夢參老和尚還說:“如果你有福德,有的是大德,我可以給你說十幾個。比如正覺精舍的道海法師,南林精舍的了一法師,現(xiàn)在到美洲來的妙境法師等等,都很好。你的心沒有福德,你看人家都沒有德其實是你自己沒有德。”

  修行的基礎(chǔ)就是培福培德,福德不夠的人根本遇不到善知識。其次,就算遇到了也會擦肩而過。相信大家在生活當(dāng)中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有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招人喜歡,受人尊重;而有的人到一個地方就嫌這個地方不好,這就是有沒有福德、福德深淺的差別。沒有福德的人只會去挑別人的刺,自己身上也長滿了刺,不會招人喜歡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用修行的借口去刺傷家人,一樣是罪過,一樣沒有福德。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老法師教導(dǎo)我們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yè),增一分;。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yè),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yè)愈增,而;塾鷾p矣。

  學(xué)佛是在心里學(xué),要有一顆虔誠的心。不是說念佛就一定要擺一個香爐,不停地在那里燒香,坐在那里;家人不想讓你擺個香爐,你就非要擺;家里人不想讓你天天往寺院跑,你就非要去,這樣不就破壞了家庭和睦嗎?這不就是沒有福德嗎?對家人都這樣,你還指望善知識來度你,善知識叫你這樣,你就非要那樣;善知識叫你向前,你就非要后退,這怎么能修行下去呢?

  培植福德有一個最簡單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你走到哪里都受歡迎。在寺院多干活、多做事,多為大家減輕一點負擔(dān),大家就喜歡你了,你就培養(yǎng)了愛護大家的心;有好處大家一起分的時候,多為別人著想一些,讓別人多拿一些,自己少拿一些,就沒人跟你爭了,無爭第一;大家一起共修,念佛念經(jīng)的時候,你的聲音可以比別人稍微宏亮一點,別人念得輕一點,也就能夠安心了。千萬不要在那里念“閉口真言”,覺得反正大家都在念,少了我的聲音也無所謂。如果大家都能夠聲音稍微宏亮一些,都能夠有這樣好的發(fā)心,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福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是很微妙的,如果你時時處處只關(guān)注自己,那么成就就會很小,恐怕一輩也度不了一個眾生。如果你能夠注意到身邊的每一個人,并且發(fā)自內(nèi)心地樂于幫助他人,那么你就能夠全部度脫他們。只要你心里有這個善愿,你的心量就有這么大,你的成就也就會有這么大。眼界寬觀自在,心量廣得大勢!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小語清涼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