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不妄語

念佛不妄語

  只要是人,都有生死輪回這一件劇苦的大事要解決;所以,只要是人,都需要彌陀的救度──因為沒有一個眾生不是在輪回之中,一旦有輪回,本身就是痛苦的。

  人身難得,五戒圓滿才能為人,十善圓滿才能生天,禪定功深才能到色界無色界天,但不管生在哪一天,只要還在六道當(dāng)中,都沒有離開輪回;生生世世無窮流轉(zhuǎn)中,必定有一生一世會墮落三惡道。

  所謂「一失人身,萬劫難復(fù)」,一旦墮落惡道,何時才能再度生而為人?

  何況現(xiàn)在已經(jīng)生而為人,已經(jīng)遇到佛法了,這一生如果沒有假借這個聞佛法的人身來解脫的話,還要等到何生何世呢?

  獲得人身是學(xué)佛解脫必要的條件,地球上七十幾億的人口,可是學(xué)佛的有多少?所以即使得到人身也必須要有宿緣、宿善才能遇到佛法而學(xué)佛;可是佛法存在這個世間,所謂「正法、像法、末法」,頂多也是一萬多年而已,一萬多年之后三寶就不存在了。所以解脫輪回這一件事情是很重大,同時又是很困難、難遭難遇的,因此,要及時把握。

  不過大家可以說是有大福報、大智慧的人,為什么?沒有福報即使得到人身也不能遇到佛法,沒有智慧即使遇到佛法對凈土法門也未必能夠深信不疑。所以大家既已得到人身,聞到佛法,又能夠信受彌陀的救度,這在世間上來講,可以說是一個大智慧的人。即使大哲學(xué)家、大文學(xué)家也未必有這個智慧。

  不過,所謂「謙敬聞奉行」,不是我們有智慧,是我們體悟到自己是一個最極愚癡、最極不會修行的人,所以老老實實的匍伏在彌陀救度之下;同時以彌陀的功德為我們的功德,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悟道之后開示有彌陀的救度為我們的正知正見。所以,念佛人是以佛的知見智慧為我們的智慧,以阿彌陀佛的功德為我們的功德。

  人生在世有兩件事情:一件就是生活的事情,一件就是生命的事情。

  生活的事情是指夫妻、兒女、家庭關(guān)系,社會人際應(yīng)酬、事業(yè)的關(guān)系,總之生活的問題就會牽涉到人事的互動。

  生命的問題是指我們永恒的、安樂的生命,假藉這一輩子的人身來修行,如果這輩子能夠信受彌陀的救度,就能夠獲得永恒安樂自在的生命。所以人生這兩件事,都離不開凈土法門。

  凈土法門有「真諦」與「俗諦」,「真諦」就是「往生之道」,「俗諦」就是「處世之道」。生命的問題就是往生之道──一向?qū)7Q彌陀佛名,生活的問題就是俗諦──處世之道。只要掌握真諦與俗諦,人生一切的問題就統(tǒng)統(tǒng)解決了。

  今年是雞年,我有寫一首對聯(lián):

  金雞報曉一天從念佛開始,

  弘愿應(yīng)機萬靈以凈土為歸。

  在古代,所謂「雞司晨、犬守夜」,練武的人是聞雞起舞,那學(xué)佛的人聞雞聲就起來念佛,一天的生活就從念佛開始,肯定這一天都有彌陀的護佑,一整天心中就清晰、明凈。

  早晨的心靈明不昧、寂靜不亂,所以早晨一起來不先忙著做其他的事情,就先靜坐念佛,身體四平八穩(wěn)的坐著,身體不動,心就不動,然后專一念佛、專心念佛。如果有妄想雜念,可以用十念計數(shù)。也就是說,靜坐念佛或十念計數(shù)念佛,能坐多久就坐多久?傊,一天的生活就是從念佛開始。其他的時間也是這樣復(fù)制,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念佛的習(xí)慣,同時也會轉(zhuǎn)化氣質(zhì)。

  若能天天如此,再怎樣妄想雜念的內(nèi)心,再怎樣剛強難調(diào)難服的個性,也多多少少能體會到寂靜的心靈;寂靜的心靈薰習(xí)久了,氣質(zhì)自然會轉(zhuǎn)化,進而慢慢變化。什么樣的變化呢?人會比較溫和、平和、心平氣和、氣定神閑。

  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維持一顆平靜、平和、無諍的心,平靜、平和、無諍的心最接近佛性。佛性是什么?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涅槃寂靜,所以──金雞報曉,一天從念佛開始。

  接下來,說一個「呆若木雞」的典故。

  戰(zhàn)國時代,有一個人叫做紀渻子,他很會馴養(yǎng)斗雞,因此齊王找他來馴斗雞。

  過了十天,齊王問他:「雞可以上場了嗎?」紀渻子答:「不行,它現(xiàn)在驕傲氣盛,沒有什么膽量,也沒有什么見識,可是卻虛張聲勢,自狂、自傲,其實它是不堪一擊的!

  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斗雞情況如何?紀渻子答:「還不行,這一只雞容易沖動,聽到其他雞叫,就沖動的不得了。」

  又過了十天,紀渻子還是老話一句:「差不多了,但是還不可以。現(xiàn)在斗雞眼露兇光,狠視其他敵雞,氣勢還太盛,不具備大將之風(fēng)。」

  再過十天,紀渻子向齊王報告:「可以了,現(xiàn)在這一只雞聽到其他的雞叫,聽而不聞,看到其他的雞跳躍,視而不見,可說呆若木雞,很沉穩(wěn)、很沉著,既不驚怕,也不驚動,是具備斗雞得勝的所有條件了。只要其他斗雞一見到它,就會落荒而逃,不戰(zhàn)而勝,這才算是真正的斗雞了。」

  引用這則典故要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心要沉著穩(wěn)定、從容安詳,不被八風(fēng)所動。一般只要外境風(fēng)吹草動,我們心就開始起情緒,這樣都不是學(xué)佛修行人應(yīng)有的性格。學(xué)佛修行人最起碼心要沉著、穩(wěn)重、穩(wěn)定,不沖動,不起情緒。

  我有寫一篇〈僧眾外出弘法共勉事項〉,里面就有談到「六不」──「不批評,不責(zé)備,不抱怨,不情緒,不脾氣,不生氣」,這六不大家盡量記下來。

  有一個老人家想出家,我問他:「出了家就是僧,兩三位以上在一起共同修行生活叫做僧,也就是僧團。過僧團的生活要具備過僧團生活的個性,那你的個性怎樣?」

  他說:「我個性正直、認理講理、心直口快!

  我說:「這樣的話不適合出家,不適合過團體的生活。要能夠不講理,而且要心柔,口不能快,反而要緘默,這樣才能過好出家生活。

  所以,我們的個性要盡量像宗風(fēng)所講的,要「謙卑柔和」;同時要時刻檢討與對方的互動當(dāng)中有沒有讓他感受對他的「恩慈體貼」。要培養(yǎng)這樣的性格。

  在大眾當(dāng)中往往都會與人接觸,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我們就要當(dāng)作沒看到、沒聽到。叢林有一句話說「不聾不瞎,不配當(dāng)家」,就是說住持也好,當(dāng)家?guī)熞埠,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眼睛很銳利,凡事都要斤斤計較的話,那真的是雞犬不寧。

  佛陀說:「不可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方可信汝意。」也就是說,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也不要把所看到的認定就是那一回事。

  再來講一個「眼見未必真」的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有一次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遭遇軍隊圍困,師生多人接連七天都沒有飯吃?鬃舆是談笑自若,不以為意,可是其他的弟子有的已經(jīng)餓的受不得了。好不容易子貢帶著身邊的貨物,逃出重圍,和當(dāng)?shù)氐拇迕窠粨Q一石米。回來后,交給顏淵和子路炊煮。煮飯時,突然吹來一坨黑色砂土掉入白飯里,顏淵趕緊抓起這團臟飯吃了。

  當(dāng)時在遠處井邊的子貢看見了,誤以為顏淵挨不住饑餓,偷吃了飯,非常不高興,進到屋內(nèi)向孔子稟告。子貢問:「仁人廉士遇到窮困,就改變了節(jié)操嗎?」孔子說:「節(jié)操會改變,怎么稱得上是有仁有義的仁人廉士呢?」子貢又問:「像顏淵這樣的人不會改變節(jié)操嗎?」孔子說:「我相信顏淵是不會的!

  子貢就將顏淵偷吃飯的情形,稟告了孔子?鬃訉ψ迂曊f:「顏淵長期切實履行仁德,我不會懷疑他會偷吃飯而改變節(jié)操。這其中必有原因,先讓我來問問他吧!」

  隨后找來了顏淵,孔子對他說:「最近我夢見了祖先,這難道是祖先有何指示嗎?顏回你去把煮熟的飯端上來祭拜吧!」顏淵回答:「剛才煮飯時,有一坨黑色砂土染污了飯,我怕整鍋飯都臟掉了,趕緊將它抓起來,心想如果丟掉實在可惜,就把它吃了。如今這鍋飯已動用過,用來祭祀就不恭敬了!」孔子看看其他弟子,說:「如果換成是我,也會這樣做啊!」

  有句話說:「經(jīng)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后之言豈足深信!褂H自看到的事情恐怕都不是真的,何況不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而是背后傳言,怎么可以相信呢?

  所以我們聽到人家說什么話,盡量不要把它當(dāng)真,尤其是是非的話,就要曉得「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聽對方說話至少要曉得對方四件事情,哪四件?

  第一,要曉得這個人的人品如何。

  第二,要曉得這個人的個性怎樣。

  第三,要曉得這個人的見識怎樣。

  第四,要曉得這個人講這些話他的動機目的、立場態(tài)度是什么。

  這些了解了,才能去聽對方的話。但聽單方的話不可以,要聽雙方的話,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不過,我們宗風(fēng)說「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所以「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褂终f「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挂虼耍瑢τ谌宋沂欠,我們不可以計較,也不可以爭論,也就是要「不講理」。

  可能有人會想,社會上如果不講理的話,社會能夠安定、安寧嗎?是的,在社會上一定有道德倫理,一定有法令規(guī)章,要依道德倫理,奉公守法,社會才能夠和諧。但若是修行人就要夸越「理」。

  為什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互相爭理,這樣不可能和諧的。那應(yīng)該要怎樣呢?要「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就像宗風(fēng)所講的,要「不較是非、不爭人我」。有句話說:「各相責(zé),天翻地覆;各自責(zé),天清地寧。」也就是說,遇到事情,只認自己的錯,這樣就天清地寧了;如果不認自己的錯,都責(zé)備對方的錯,那真的是天翻地覆了。

  希望大家把宗風(fēng)俗諦背得滾瓜爛熟,時時溫習(xí)反思,思維自己的一言一行是不是合乎宗風(fēng),以宗風(fēng)作為我們言行的標準。

  學(xué)佛的人從哪里開始起步呢?從「不妄語」開始。所謂「不妄語」就是不隨便說話,既不說是非的話、挑撥離間的話、毀謗的話,也不隨便說背后話;盡量保持心中寂靜、口中緘默、守口如瓶、慎言慎行。為什么?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往往說話不審慎,就會釀出不可想像的災(zāi)禍;而且一言一語背后都有因果,固然念佛可以消災(zāi)免難,但如果言行不檢點,等于右手在掃地,左手灑灰塵,永遠都不能干凈。

  附錄:

  牛是怎么死的?

  警惕與建立——「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的習(xí)慣

  「!故窃趺此赖?這個故事很經(jīng)典,寓意很深!

  歡迎關(guān)注同情這頭牛,因為曾經(jīng)也切身體會過!

  牛耕田回來,躺在欄里,疲憊不堪地喘著粗氣,狗跑過來看它。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牛訴著苦,「明兒個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別后,在墻角遇到了貓。狗說:「伙計,我剛才去看了牛,這位大哥實在太累了,它說它想歇一天。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了。」

  貓轉(zhuǎn)身對羊說:「牛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它想歇一天,明天不干活兒了!

  羊?qū)﹄u說:「牛不想給主人干活兒了,它抱怨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唉,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他的牛是不是好一點兒。」

  雞對豬說:「牛不準備給主人干活兒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主人對牛一點兒也不心疼,讓它干那么多又重又臟的活兒,還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飯前,主婦給豬喂食,豬向前一步,說:「主婦,我向你反映一件事。牛的思想最近很有問題,你得好好教育它。它不愿再給主人干活兒了,它嫌主人給它的活兒太重太多太臟太累了。它還說它要離開主人,到別的主人那里去!沟玫截i的報告,晚飯桌上,主婦對主人說,「牛想背叛你,它想換一個主人。背叛是不可饒恕的,你準備怎么處置它?」

  「對待背叛者,殺無赦!」主人咬牙切齒地說道。

  可憐,一頭勤勞而實在的牛,就這樣被傳言「殺」死了。

  莫跟旁人抱怨,免得怎么死的都不懂!也不要輕易相信隔耳的傳言,除非你當(dāng)面證實,否則你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觀感:謹言慎行──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