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在當下

  禪在當下

  (2006年5月20日 講于北京商務(wù)印書館涵芬樓書店)

  各位朋友,早上好。

  今天,我受中國青年出版社和涵芬樓書店的邀請,在此舉辦有關(guān)禪的一個講座。有緣和各位見面,分享禪的安祥、禪的喜悅、禪的包容,我感到非常地高興。

  今天我們所在的涵芬樓,這樣一個文化事業(yè)單位,在我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從上個世紀50年代,我接觸佛教大藏經(jīng)》,其中有一部《續(xù)藏》。這部《續(xù)藏》就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上海涵芬樓出版的。涵芬樓是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出版單位。涵芬樓與佛教文化的傳播在歷史上有很深的緣分。商務(wù)印書館在歷史上與佛教文化的傳播也有很深的淵源。在我的印象中,解放前,佛教界有幾位法師的著作,都是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有一些佛教學者的著作,也是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由這個因緣我就想到,出版單位或者是說書店,它是一個傳播文化的機構(gòu)。從它的本意來說,它應(yīng)該是一個大空間,沒有很嚴格的界限。我想,隨著我們社會的進步,一些出版的機構(gòu)會朝著一個更加寬松、更加和諧的方向來發(fā)展。比如我們今天能夠在這里舉辦這樣一個講座,這也是我們多元文化在一個共同的空間里面和諧共存最好的一個體現(xiàn)。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叫“禪在當下”。要講這個題目,首先我想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何謂禪”;第二個問題“何謂當下”。

  由于出版界、文化界、學術(shù)界,還有我們佛教界共同的努力,“禪”這個概念在許多讀書人心目中已經(jīng)不是很陌生了!胺饘W”這個概念,也不像二十年前、十年前那樣,大家一聽“佛”字,就感覺到很陌生,甚至感覺到有很多的神秘莫測的地方。我們大家共同為我們時代的進步感到高興。首先我想和大家探討一下“什么叫禪”。

  禪這個字,從字面來講,它已經(jīng)不是漢文禪字的本意,因為它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然后又加以簡化。在印度,禪的生活、禪的修習是很普遍的。印度這個社會,在古代就是哲人輩出的一個國家,就是善于冥想、善于思考的一個民族。佛陀出世之前,禪境的修習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佛陀也是在修習印度傳統(tǒng)的禪定之后,才覺悟成佛。所以,傳統(tǒng)的禪法,大體上有兩個分類,一是叫共世間禪,一個是叫不共世間禪。

  所謂共世間禪,是除了佛教以外的那些修行的團體,也共同地來修,所謂“四禪八定”。佛教把“四禪八定”定位為有漏禪,或者叫世間禪。所謂有漏禪,就是說修習這種禪定的禪者,一切都是從一個很具體的目標出發(fā)。比如說,想健康、想長壽、想內(nèi)心的清涼與快樂,想得到比世間任何快樂的事都快樂的那種精神境界,……

  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一切的快樂,一切的感受,它都是不穩(wěn)定的,都是無常的。你有一種很具體的追求,你一定就會有一種非常強烈的失落感。像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佛教認為不究竟,是有漏。有漏的意思就是說,你還在無常生滅的這個規(guī)律的支配下,你一切都要順著無常生滅的規(guī)律,使你的內(nèi)心不斷地產(chǎn)生高興或者不高興,產(chǎn)生苦的感受或者樂的感受。佛教認為“有受皆苦”。那么佛教禪定的修學實踐,也修四禪八定,他就是指導(dǎo)的理念或者叫見地不同,他沒有懷著一種希求的心去修習禪定,一切都是從一個無所求的精神境界來修習禪定。既然一切無追求,苦樂的感受就不會干擾我們內(nèi)心的清涼與自在,就不會落于苦樂、生滅、無常、……這樣的一些分別執(zhí)著。雖然也同樣受到“一切法無!边@個規(guī)律的支配,但是他是順應(yīng)著這個規(guī)律。

  我們人生的不自在,人生的種種痛苦,都是想要不受因果的規(guī)律、緣生法的規(guī)律來支配與影響。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人能夠主宰一切,也不是一個集體能夠主宰一切。即使大至一個國家,要想主宰從自然到社會、從民族到國家的命運,也是不可能的。由佛教的觀點來說“眾因緣生諸法”。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制約、彼此影響、彼此成就。所以在今天的世界,大家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意思就是說,人類彼此互相依存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縮小。同時也意味著,如果人生不加強自我修養(yǎng),我們會感到越來越不自由、不自在。

  禪的意義就在于它提供我們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一個處理生活中各種矛盾、各種關(guān)系的方法。所以禪的本意叫“靜慮”或者“思維修”。不管是靜慮也好,思維修也好,都是告訴我們要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認識我們個體生命和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生命之間的關(guān)系,我們個體生命與整個大自然的關(guān)系,我們個體生命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

  禪告訴我們在處理這些關(guān)系的時候,保持一個冷靜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保持一種覺悟的態(tài)度。同時,禪由于它是以圣者的智慧為指導(dǎo)的認識問題的一種方法,由這種認識而得到的那種境界,叫做“無分別的境界”。所以說,禪也是一種精神的境界。

  用佛教的術(shù)語來說,以“分別智”所獲得的認識的結(jié)果,它一定就是“無分別的境界”。各位也不要誤會,所謂“無分別”,就是麻木不仁,或者一切是非不辯,也不是那個意思。所謂“無分別”,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生活在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里,要超越這個對立面,要對一切事物采取另外一種認識的方法和處理的方法。

  我們一般人認識問題是這個樣。禪者認識問題的方法是那個樣。以對立的觀點來認識一切問題,那就從分別心出發(fā)。以包容的觀點來認識問題、處理問題,它就是一種智慧的方法。所以說,分別是我們的認識,無分別是圣者的智慧。我們學禪就是要學圣者的智慧,就是要把圣者的智慧用來指點我們的生活,指導(dǎo)我們的思想,指導(dǎo)我們?nèi)绾稳ヰB(yǎng)成具有圣者的智慧、圣者的胸懷、圣者的精神境界。

  如果說,通俗地講禪,大概只能講到這個程度。再如果講往下去的話,就太專業(yè)。太專業(yè)的話,聽起來,就不在這個房子里頭了,就在樓頂上,就在虛空中了,容易使我們產(chǎn)生一些玄之又玄的感覺。

  這大概就是禪的意思。總結(jié)起來,就是說:禪是圣者自覺的智慧。禪是圣者以自覺、以無分別的智慧認識一切事物所獲得的一個精神境界,或者說,所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

  禪在當下。當下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在喝一口茶。(師示范喝茶)這口茶其中的冷暖和滋味,是和這一口茶與舌根接觸這一個當下所產(chǎn)生的這種感受。這種感受不在喝茶之前,也不在喝茶以后,都是當下完成的。在我們喝茶的這一瞬間,就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形式。

  我們平常有一種錯覺,認為我們這個生命是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由精神與物質(zhì)組成的一個生存體系。以佛教的眼光來看,不是的。我們這一個生命體系,它沒有一瞬間是穩(wěn)定的。如果說這個生命體系一穩(wěn)定了,那就意識著這一個生命體系馬上就起了大的變化,那不是小變化。那就是這個生命體系一穩(wěn)定了,就意味著我們這一期生命就結(jié)束了。當然,這一期生命的結(jié)束,也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不過要隨著與我們這個生命體系有關(guān)的所有的事物的綜合作用,使我們這個一期生命以另外的一種方式繼續(xù)下去。那么,所有這一切,都是一個當下的延展,一個當下的延續(xù),除了有當下這一念以外,在我們這個生命中要找到一個實在的東西,找不到。

  所以,禪宗非常強調(diào)當下這一念心。現(xiàn)在我們社會的人士,也往往使用“一念”這個概念。比如說“一念之差”。往往一個人的處境、生存的形式、生存的模式、生存的選擇,就在一念當中會得出完全相反的兩種前途、兩種命運。

  我們在座的各位,不妨來回顧、回憶一下。我們每一個人生活的經(jīng)歷,看這一念心,這當下這一念,在我們生命的關(guān)鍵時刻,它會有多么重要的意義。所以,當下這一念是我們生命存在的形式。那么由此,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地來展開對當下一念的認識:生命在當下一念,生活也在當下,困惑在當下,覺醒也在當下,……所有的一切,離開了當下,找不到一個實在可以把握的機會。

  所以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過去,更不是未來,只有每一個當下。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時光不會倒流;未來的還沒有來,我們有種種設(shè)計甚至于也有人喜歡搞預(yù)測,那畢竟不是現(xiàn)實,不管你有多么宏偉的計劃,那都是未知數(shù)。未來的東西,它時時刻刻受到各種因緣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本來是可以成功的事情,往往功敗垂成之際,功虧一簣,成不了。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真正把握未來要成功的秘訣。

  未來要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就是不要放棄每一個當下。既然迷惑是在當下,解除迷惑的方法——禪,也是當下的。它要解決人們生命當下的困惑,所以禪是很現(xiàn)實的,它不是玄之又玄,它不是給我們設(shè)定未來有一個什么樣的目標。

  大家知道,唐代有一位祖師叫六祖慧能。他是一位沒有讀過書的人,是一位不識字的人。他在追求人生終極目標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個人念誦《金剛經(jīng)》!督饎偨(jīng)》有一句很名的話,叫作“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慧能當時還是一個20歲出頭的小伙子,樵夫,一個生活在中國最南方的邊夷之地的年輕人。他聽了這句話,深有感觸。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觸?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反思。特別是我們在座的青年朋友,我們未來的目標是什么?我們當前的努力是什么?我們當前的生活處境是什么?只有把我們眼前的一切都看作是可以突破的,可以發(fā)展的,我們才有進步的希望,才有發(fā)展的空間。

  慧能當時是一個砍柴的年輕人,他對他的身世,他對他當下的生命,應(yīng)該是說他是有思想的。他是想要突破他當時生命的困惑,當下生命的那種處境。但是他又是一個沒有讀書的人,他聽到“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一個深具智慧的經(jīng)典語言,在他生命當中,一下子敲開了生命的大門。——噢,原來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

  所謂“無住”,住是什么意思?住就是一種自我封閉,把一切東西看作是封閉的,那就是自我封閉;把一切東西看作是可以突破的,那就是無住。我們生命當中的迷惑,可以突破;我們生命當中的一切,都可以突破,都可以改變;而且時時刻刻,我們所面對的事物都在千變?nèi)f化,都是在一種無住的狀態(tài)中發(fā)展。

  我們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刻舟求劍”!翱讨矍髣Α彼菍Π岩磺惺挛锟醋鞴潭ú蛔兊哪且恍┤说囊粋提醒。劍在船上的某一個位置掉下去了,船在走,水在移,你把掉下劍的那個地方刻在船上,你要從那個地方下去找劍。那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位置了,事物已經(jīng)在瞬間萬變,一日千里。佛教把那種東西叫什么呢?叫作執(zhí)著。

  有所住,就是有所執(zhí)著。無住,就是破除了執(zhí)著。

  所以,我們要從當下的這一念心,來把握我們生命生存的方式、生存的方向、生存的質(zhì)量。佛教是希望通過禪的修養(yǎng)、禪的熏陶、禪的凈化、禪的超越,使我們每一個接觸禪文化的人,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無住的。既然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無住的,那就是我們生活當中的所有的一切,可以超越,可以突破,可以成就和發(fā)展。

  有無限的機會,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只要我們善于把握當下,這種機會、這種機遇、這種靈感,隨時會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會呈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經(jīng)歷當中,生活的境界當中。

  大概“禪在當下”,大體上是要回答這樣的兩個問題。一個是“什么叫禪”,一個是“什么叫當下”。

  “當下”就是現(xiàn)前的一念心。禪在當下,生命在當下,生活在當下,迷惑在當下,覺悟在當下,由覺悟所生的覺的感受、受用也在當下。我想,世間的一切,物質(zhì)的也好,精神的也好,文化的也好,只要我們生命去感受它,都是當下的。只有當下是實實在在的,而且當下所接觸的東西,如果那一念心是無分別的,沒有你我他、沒有好與丑這樣的一些分別,所接觸的那個事物,佛教叫作實相。

  那完全是用感覺去接觸它。佛教把感覺叫作現(xiàn)量,F(xiàn)量就是感覺的知識。用現(xiàn)量去接觸一切事物,這一切事物就是原原本本的。沒有任何的分別心,我們是用心的原態(tài)去接觸外在一切事物的原態(tài),這個時候的感受,就是禪的感受。到了第二念,就不是禪的感受,那可能就是知識的感受。禪的感受離開了知識,所以叫現(xiàn)量,是當下的。知識的感受是要思維,要分別。

  所以,禪就是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此心不是一個完全的精神狀態(tài),不完全歸結(jié)于精神的范疇。如果完全歸到精神的范疇,這一念心,它就沒有落腳點,沒有對象。這一念心如果完全沒有對象了,那也無所謂當下不當下、感受不感受。

  所以,只要一起心動念,它一定是心和對象,也就是說,心、精神和物質(zhì)是同時體現(xiàn)出來,沒 有誰先誰后;既不是心在前,物在后,也不是物在前,心在后。因為一切的東西如果沒有生命去感受,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有生命和外在的一切產(chǎn)生一種共振的時候,這一切的意義才產(chǎn)生了,一切的東西才真正有意義。

  所以說,禪就是我們眼前的一念心。這一念心就是一切的法。一切的法就是萬事萬物。

  佛教有一部很有名的論典,叫《大乘起信論》。這部論上面講,“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本驼f我們當前的這一顆心,包含了世間的一切法、出世間的一切法。世間的一切法,就是所謂世俗的;出世間的一切法,就是所謂超越的。

  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它的本體,就是我們佛教所講的“真如”。如果這一念心和真理、和真如、和實相不相應(yīng),那么這一念心的價值,就沒有什么意義。只因為我們這一念心,它是和佛教講的究竟的真理不二的,所以我們把握現(xiàn)前的一念心,就能和佛教所講的究竟的真理保持一致。究竟的真理就叫“真如”。真,就是不是虛謂的、不是虛構(gòu)的;如,就是說這種事實無住的狀態(tài),或者說空的狀態(tài)、原生的狀態(tài),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它是如。“如者不變,真者不假”。因為它是一個規(guī)律,是一切事物的原態(tài),是一切事物實在的相狀,所以把它叫作“真如”。

  那么我們現(xiàn)前這一念心,就和一切事物的原態(tài),心的原態(tài)保持一致,所以它“不向前際去,不向后際來,亦不在現(xiàn)在住”,叫做三際不住,“以無住為其種性,以當下現(xiàn)其受用”。所謂際,就是邊際。前際指過去,后際指未來。當下,就是指我們眼前這一瞬間。這一念心“不向前際去,不向后際來”,當下的這一念,它也是一直都在延伸。如果我們的智慧觀照能夠每時每刻地把握這個當下,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有真正的生命的大智慧。所以,以當下來顯示“一切法無住”這樣的一個規(guī)律的作用。

  《維摩經(jīng)》上面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本的根本是什么?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無住。所以,無住是一切法的一個總的規(guī)律、總的形態(tài)。

  剛才我講到,所謂無住,就是說一切都是可以突破的;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不是固定的。所以叫無住。世間萬事萬物是無住,如果我們的心是有所住,這就產(chǎn)生了矛盾。如果萬事萬物都無住,我們的心也是無住的心。那就是這個樣了。心有住,萬物無住,就是這個樣子,總會對立。一對立,就有痛苦;一對立,我們就不自由,不自在,不能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會不自然。不能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為什么不能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呢?由于我們眾生有煩惱。所謂煩惱,佛教歸納為三個東西,一個叫貪心;一個叫嗔心,嗔恨心;一個叫癡心,愚癡心。我們的煩惱可能有千千萬萬,歸結(jié)起來,都是從這三個方面派生出來的:貪、嗔、癡。它是我們?nèi)松鸁⿶赖目偢。佛教把這三種煩惱叫作“根本煩惱”,又叫作“三毒”。三種戕害我們生命、毒害我們生命的三種煩惱,叫三毒。

  比如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安靜的環(huán)境里,房子有幾十年,交通便利,沒有噪音,鄰里都很和睦,一切都非常地順利。但是,要知道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有變化。比如說,北京市有很多的居民區(qū)變化很大,老區(qū)拆掉要搬到郊區(qū),搬到很高的房子里面去,那些在城區(qū)、在平房住慣了的人,他很不習慣。但是國家對一個城市他有一個整體的規(guī)劃,你想不搬遷,不可能,不能由你做主。如果我們硬是要執(zhí)著,不肯搬遷,每多在那個地方停留一天,可能你的煩惱就會生成一天,你的痛苦就會多一天。為什么呢?你不想搬,上至領(lǐng)導(dǎo),下至街坊,天天跟你做工作,希望你要搬。你不搬,會影響大局;你不搬,去影響整個城市規(guī)劃;你不搬,2008年迎奧運都會有影響,對這個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不能諧調(diào)。

  世間的萬事萬物往往都是這個樣。國家對我們每一個公民提供了保護,使我們能夠很安心地生活、工作、學習,乃至于其他的娛樂活動、精神活動,但是我們也對國家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wù),也要服從國家整體規(guī)劃的需要。需要我們搬遷,我們只有心甘情愿、快快樂樂地接受國家的規(guī)劃,這樣可以減少很多的痛苦,減少很多的煩惱。諸如此類的煩惱,往往不是我們個人能夠影響大局。

  佛教在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佛教把我們個體生命的一切活動,叫作“別業(yè)”,或者叫“個業(yè)”;把我們整個社會的活動、國家的活動、民族的活動、世界的活動、人類的活動,叫作“共業(yè)”!皞業(yè)”可以把握你個體生命的活動范圍,但是我們個體生命的活動,沒有一時一刻不受到群體生命活動的制約和影響,就是個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個人與國家的關(guān)系,甚至一個人與整個人類的關(guān)系、和整個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

  所以,個人的作用擺到天地萬物這一個大系統(tǒng)當中,他是微不足道的。你想要發(fā)揮多大的影響?可以說,作為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是極為有限的。但是我們每個人的這種力量集合成一個群體了,他有作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上,她有作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張三,一個李四,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你要國際上來尊重你,當然也可以,但是發(fā)揮不了什么作用。只有這個群體,共業(yè),它才真正會有影響,真正發(fā)揮作用。而這種作用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來講,也是有非常重要的關(guān)系。比如我們國家的強大,世界上任何強國在考慮中國問題的時候,他都要三思而行。

  這就是我們整個人民和國家保持一種和諧、保持著一種良性地互動所產(chǎn)生的一種作用。所以,現(xiàn)在提出來的“構(gòu)建和諧社會”,這是一個非常英明、非常需要的一種處理我們國家的社會各個方面關(guān)系的措施;這是一個非常得人心的理念。

  所以說,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們的個體生命,更要正確認識個體生命與這個群體生命之間的關(guān)系,而且更深一層的是,我們個體生命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對群體生命的感恩。因為沒有群體生命對我們個體生命的成就,我們的生存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這個群體生命是除了我們個體生命以外的所有的生命存在,包括動物在內(nèi)。這是講生命這個層次。

  如果說講到生命之外,還有大自然,還有宇宙空間。所有我們生命以外的,人類、動物、自然界、山河大地、宇宙空間,對于我們個體生命的存在,無時無刻不產(chǎn)生作用,無時無刻不再給我們提供生存的條件、生存的空間。

  我們往往一個人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力量或者是作用的有限性,往往容易夸大個體生命的實在性,他的作用。實際上,如果把個體生命與群體生命、與天地萬物的關(guān)系,稍微明白一點,就會以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來對待我們的個體生命。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家庭關(guān)系也會更加和諧。

  怎么樣來提高這些認識的方法?佛教告訴我們一些方法,禪告訴我們一些方法。禪告訴我們一種人生的智慧,告訴我們一種人生的生活方式。

  這種方式,我想,歸納起來,有八個字:“感恩、包容、分享、結(jié)緣”。

  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以這八個字來作我們的座右銘,而且真正把它貫徹在生活當中,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在一個非常愉快、非常和諧的環(huán)境當中。

  具體地來講,這八個字就是說我們“要以感恩的心來面對世界;要以包容的心來和諧自他;要以分享的心來回報社會;要以結(jié)緣的心來成就我們的事業(yè)”。我們仔細地來回味一下,人生的一切,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與各式各樣的人結(jié)緣而成就了我們的人生,成就了我們的學業(yè)和事業(yè)。我們現(xiàn)在的人一見面就說,“彼此有緣無緣”,都是緣分,有緣是緣分;無緣還是緣分,緣分不成熟。

  佛教這個“緣”字,有很深的人生意義和哲學意義。要以這個“緣”字作為題目,可以寫好幾本書來闡述它。佛教更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看作緣的作用,“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世間的一切,除了緣,沒有別的東西了。所以,感恩、包容、分享,是為了更好的結(jié)緣;我們結(jié)緣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感恩、包容、分享。

  今天上午的講座,我想,就講這一點。下面,我把從書上抄下的幾句話,一起跟各位來分享。

  這幾句話是唐代的一位禪師所說的。這位禪師叫石頭和尚,石頭和尚所提供的一個治療我們的心的一個藥方,叫《心藥方》。為什么要治療我們的心?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毛病。不管哪一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站出來說,我的心有沒有毛病?我想,沒有一個人可以這樣說:我的心沒有毛病。我想,只有佛的心沒有毛病,佛心。如果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佛心了,每個人的心都沒有毛病了。

  這個藥方很簡單,幾句話:慈悲心一片(這是第一味藥,我們要治療我們心的毛病,要有一顆慈悲的心)、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所謂陰騭,就是積陰德。人不要彼此你害我,我害你,背后里搗鬼,那不是陰騭,不是積陰德)、方便不拘多少(與人方便就與己方便,不拘多少。應(yīng)該說,給人提供的方便越多越好)。

  我們上午的講座就到這兒。下面還有十分鐘,作為我們溝通、交流的時間。好,謝謝各位。

  回答問題

  一、問:師父你好。在家弟子萬千向您提問:我是修習凈土與禪宗的,在布施的時候,經(jīng)常會碰到一些問題。比如說,當你以慈悲心處事,你的回報是相反的結(jié)果?我們怎么樣用您所講的這些,更好地處世,更好地與世間的人打交道呢?謝謝。

  答:慈悲有一個定義: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想,要發(fā)慈悲心,首先不能計較得到的回報是什么。想要得到回報,可以不要發(fā)慈悲心。發(fā)慈悲心就是不要回報;不管得到什么,發(fā)慈悲心的這個心態(tài)不動搖,那才是叫慈悲心。

  世間上往往是這樣,有好多人跟我提出這個問題,提出什么呢?做好事的人反而沒有好報;那個不做好事的人,看到反是好事接連各來。我們不要有這種心,不要這樣想!善惡到頭終有報,不分來早與來遲”。我們不要以功利的心來做好事,更不要以功利的心來發(fā)慈悲心,實際上,那種慈悲是很狹隘的。

  所以,希望這位居士繼續(xù)地要“慈悲心一片”,不要動搖。不管他結(jié)果是什么,也不管人家對我誤解還是不誤解,有回報還是沒回報,不計較這個。因為菩薩發(fā)心,叫“施不望報”。我布施出去的東西,不希望得到回報。希望得到回報,那不是菩薩的精神。

  菩薩的精神,是“無相布施”。發(fā)慈悲也要無相,不要求回報。有這種發(fā)心,你就會時時刻刻充滿信心地去做一切善事、一切好事、一切有利于社會和國家的事情。

  二、問:凈慧法師您好。我在相關(guān)的書里看到,佛教可能只能存在或者一萬年,或者多少年。為什么未來佛教有可能不存在了呢?答:佛教不存在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說,佛教教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成佛了,都覺悟了,那就不要佛教了。整個就是一個佛國世界,人心完全向著至善至美的方向發(fā)展。

  還有一種可能呢,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從過去的歷史和眼前的現(xiàn)實看起來,總是善惡參半,有善有不斷改進,有好有丑。這恐怕是我們?nèi)祟惖默F(xiàn)實。在這樣的一個有善有惡的現(xiàn)實當中,佛教會繼續(xù)存在,因為他還有任務(wù)。

  如果說,萬一我們?nèi)祟惏l(fā)展到真正成了人吃人的時候了,佛教再大的威力也說服不了,也改變不了那種現(xiàn)實,那個時候有可能沒有佛教。佛教說,有一個地方?jīng)]有佛教,三惡道里面沒有佛教。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地方?jīng)]有佛教,只有一個人想到那里去,那就是地藏王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所以說,至善至美的社會,人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菩薩,他可以不要佛教。因為每個人的言行體現(xiàn)的就是佛法的智慧與精神,在這樣的社會,不需要佛教。善惡參半的社會,需要佛教。如果這個社會,群惡無善,萬一我們?nèi)祟愑心且惶斓牟恍?發(fā)展到那樣的程度,我想,佛教或者一切的文化都不起作用了。

  佛教雖然不預(yù)言未來世界是什么樣,但多少也說過,人類有可能到幾千年、幾萬年、幾億年以后,有可能會是沒有文明的時代、黑暗的時代。所以,佛教不存在了。

  (弟子明博根據(jù)錄音整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