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嶺南靜修筆記
2010年4月嶺南靜修筆記
一
今次到廣東(揭陽、廣州),對于調整心態(tài)、開闊視野甚有助益,也增進了次第圓頓互即思想的更進一步成熟,可說不虛此行。
縱觀南北地域經濟文化的不同,南方物質經濟明顯領先幾十年,不論城鄉(xiāng)都處于高度發(fā)展狀態(tài),但南北方同樣的是人心道德的危機有待解決。可以看到南方、北方一些受佛教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向故去者的哀思表達用獻菊花、獻燈、點燈的儀式。佛教對拯救社會人心,促使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fā)揮。
二
2010年4月于嶺南悟出——無上圓滿的觀修理念(重要又重要):
次第即圓頓,圓頓即次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當下即十方,十方即當下;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
即:
一、修行不一定是次第的方式,可以是圓頓的方式,因為迷惑與覺悟只是一念間,問題是根機不同,但不能絕對肯定某種方式是必然的。
二、圓頓與次第平等,每一個次第的當下都可以是圓頓,相有差別,性是不
二,每個差別相的當下就是本性,每個次第的當體就是空性的圓頓。法界就是法身,一真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真,而每一個動點當下顯現的都是宇宙的全體。供養(yǎng)一朵花就是供養(yǎng)全宇宙的花,禮一佛,念一佛,就是禮宇宙所有的佛、拜宇宙所有的佛,這是華嚴的境界。當你有了華嚴的思想,你就可以做華嚴的觀修,成就華嚴的境界。
三、如何使一個圓滿的易于受持的修行體系讓現代人去落實而收效殊勝?次
第即是圓頓的思想,禮一佛即禮一切佛的觀修,修一法即是修一切法的圓滿——無上圓滿全體法界的觀修理念:每一個人都平等,每一個眾生都平等,每一個修法都平等,當下即是空性,舉一法即是法界全體,絕對平等。宏觀微觀平等,互相圓融。當下即是全世界、全宇宙,不論是正覺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皆包容無余。一花、一葉、一塵皆華嚴世界全體。
四、行一法即是行一切法,當下即是般若空性,也是法界全體,即華嚴世界,理事無礙,法法皆如。
教法之思想要領:一、了解次第、了解圓頓;二、以次第為基,以圓頓為本(次第是圓頓之基礎,圓頓是次第之飛躍,互成);三、次第即圓頓,圓頓即次第(互即)。
舉一法即一切法,因為每一法當體即空,一切法當體亦空,故一切法當體空即是全法界一體,即是法身。法身即一真如即法界全體,所以法界相當體即是法界性,那么隨舉一法為當體即是遍法界,因一法與一切法當體即空,毫無差別,故此,修一法即是修一切法,用此無上圓滿頓悟的觀修法修,即止觀雙運之最究竟教法,易之又易,頓之又頓,圓之又圓,當下立地成佛、法法皆妙,所謂“隨拈一莖草即是丈六金身”,日常生活,舉手投足皆是海印放光,只要當下具此無上觀修法,當下即是佛,迷悟只是一念間。凡夫、佛只是轉念間,觀修法也只是當下,故此,當下具此無上圓滿觀修正見乃是修行之關鍵,能夠如是信入,如是落實至關重要。生活當下,即是無上觀修,即是圓頓成佛。隨你供佛、念佛、打坐、誦經,乃至日常生活、工作具此無上圓滿頓悟觀修正見即是圓頓成佛之道,任隨手所作,次第即是圓頓。當然,忘失此正見、正念,則當下任修一法,日常生活皆非此無上圓滿頓悟觀修之道。
一剎那即是無量劫,無量劫即是一剎那,一花一葉即是佛法全體,舉手投足即是法界全體,最為平常也最是圓滿。無量劫資糧當生圓滿,當下即是華嚴全體,即佛境量;當下即是全體的大悲、大智;當下即心是佛,即眾生是佛。
華嚴即法界涵蓋一切經典教義,華嚴即法界,一切經不離華嚴,故華嚴稱經中王又王。
下士道至中士道至上士道般若、瑜伽,再至無上圓頓——教法之次第。
以華嚴之無上圓頓,關注未來的佛教的發(fā)展,架構在高知識文化、高尖端科技發(fā)展(微波、粒子)高信息頻率,如何提供最簡易有效的修行方法?即以最無上圓頓的理念,確立無上圓頓的觀修方法。隨舉一法,皆無上圓頓之觀修法,一禮、一供、一念,皆無上圓頓。
讓每一個生命都如花般綻放出本質的芬芳。法法皆妙,平等圓滿是華嚴的境界。
文摘:華嚴就是法身,包括一切法門,所有的密法都是法身的流露,所有密教的經典都是華嚴的眷屬經典。
如果以持戒、正見、發(fā)菩提心為前提,那么《早晚課誦》的教法就是圓滿修法。依之而修,具足;二種資糧,圓融顯密教法,是懺罪積資的最好教材,殊勝不可思議。依之修行,功德、福德不可思議。
三
修行首先要完善人格,健全心理狀態(tài),不然容易出偏。
健全人格、心理,這是修行的第一步。所以調整世間的人品、擁有健全的人格、心理,乃是修行的首要問題。
佛表性德,菩薩表修德,這是大乘佛法經典的特質。以方便接引眾生。原始教典則是樸素的展現已成就的佛陀和弟子日常的對話、行持。
其實大乘佛法可理解為每個眾生的性德和修德,則很親切;而原始教典也是日常中的所知所行,兩個都是生活化。
越圓滿越偉大的佛法越生活化。
佛法是生命的學問,是生命的實踐,而不是沒有生命的理論。
佛法即是圓融處理一切事情的智慧,在世間不為世間困擾。原則固然重要,但彈性同樣重要。
佛法在世間,為什么?因為世間一切皆是空性,具此正見,以正見導實踐,在當下正觀世間一切,事事皆空性無住,世間即出世間。
活著的佛法!讓你當下綻放生命芬芳的佛法!
對佛法的信樂不同,而修法不同,得果不同。
四
兩件小事:一、加油站服務員幫助叫出租車。二、公交(樓巴)上,阿姨幫助把菜拾起。事雖小,卻有愛心的美、服務的美。
如果我們能隨手做些好事,當是很美的一件事。
無需求名求利,如果我們完善了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名利不求自得,也最為妥當。成就不是爭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每一次超越都是重生,努力的奮斗,精進的人生,只因為不愿意處于固陋。重生有死去的蛻變,生命將更加燦爛。雖然奮斗的過程也許有痛苦,但掙扎是為了更加幸福。
人我得失真的放下,生命更輕松開闊。
簡單的生活、適當的生活,無損于大事的成就,往往反而更加理智、清醒。
當繁華過分而躁動時,當回歸淡泊修行,穩(wěn)步前進,動靜有度;當過緊張時應放松。
認識自己的不足,完善奮斗,才是腳踏實地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真正強大。
成功與失敗平等,美麗與丑陋平等。都是人,都需吃飯、生活。
定即是平穩(wěn)、平靜、平常的心態(tài)。
有名的人不一定有實,無名的人不一定無實。有名有實,無名無實,有名無實,無名有實,名實之于人不外乎這幾種,自己需要什么應當非常清楚。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不一定完全重復與模仿別人的方式,別人的方式可參考,而探索自己的需求和方式,讓自己過得心安理得,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你的風格就是你的性德的覺露。
人生完全可以覺醒,但覺醒的方式不一定相同。
抉擇適合自己的思想理念,更深入地以適合的方式深入探索真理是一個智慧的決定。因為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把時間花費在憂慮、猶疑上,無疑是浪費生命,活出自己的生命品質,就是本質、性德流露的最美。
凡事看得破、想得開、放得下、不計較就是覺悟,就是佛法,如此才能保持平靜、清凈、平穩(wěn)的心態(tài);凡事想不開,學佛很多年,也是一堆煩惱,毫無解脫之益。
自信比金錢還重要,自信、能力加上機緣就是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生由自己創(chuàng)造和努力,通過別人的欣賞和協(xié)助而展現。
理想與現實往往存在距離,我們既要有理想,也要了解現實;理想而忘記現實往往跌的很慘,現實而沒有理想往往會變成行尸走肉。
好書能夠醫(yī)治人的心靈,也能夠培養(yǎng)人的風度、成就人的修養(yǎng)。
了解世間《讀者》和《青年文摘》時事:
健全的人格:一、個人道德的遵循與公共道德遵循;二、心理的正常健康;三、確立正確的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四、人性良心具足;五、良好的人際關系。
修行的資糧:一、健全的人格、心態(tài),包括向上心;二、出離心是看清楚世間而不執(zhí)著;三、探索究竟之道。
人格不健全,心理扭曲,必須先矯正,以下士道配合世間為人處事的良好引導為基礎,這樣才能正常的生活和修行。因為這些都是心魔,如果不先醫(yī)治這些問題,上面修行再好都會出問題,如百丈高樓,地基未穩(wěn)。
學佛要學會關心自己心靈的成長,人格、道德的完善,極具生命活力的佛教。
一切因為正義和真理引生的沖突都是人的問題,而與正義和真理無關。
當每一個人都執(zhí)著自己而否定別人時,沖突就開始了;當一個人回歸到修證的當下的時候,沖突還有什么意義!
對自己負責即是對因果負責,對眾生負責即是對自己負責,對三寶負責即是明白自己為什么要負責。
承認自己也許有錯,有時更易于溝通。指責別人往往會加大沖突、不滿。
五
彌陀院暨各分院指導暨管理條則
總部:彌陀院
分院:隆華寺、楞嚴講堂、般若學院、五祖寺
管理原則:總部統(tǒng)一思想指導、統(tǒng)一管理規(guī)范,派出分院負責管理者,以一年至幾年為考察,能力強、賢德者連任?偛颗c分院不屬個人財產,屬本系僧團,乃至十方僧團共有。管理不能勝任者,則免職或調職。
思想指導:六大(思想)體系,二諦圓融,三學并重,圓融頓漸。依道次第,以持戒念佛為方便,以徹悟佛心為究竟,通過培養(yǎng)前行、助行而修正行,最后證成佛果。
管理模式:結合戒律及叢林規(guī)矩,彌陀院制訂各項規(guī)章。
管理人員:總部設大和尚,統(tǒng)理各分院;大和尚外出,由阿阇梨代理。總部及各分院設當家、知客、僧值、維那、香燈等具體負責各分院事物。
主輔和合:大和尚(阿阇梨)為主,各分院負責人為輔,互相配合,大局為重,個人為小,如此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成就個人福德功德。佛陀之家業(yè)乃為眾人所共同成就,非某個人之所能完全承擔,找好位子,發(fā)揮賢能,配合大局,乃能成就抱負,達成理想。
高知識、高文化,全新的佛教面孔。
- 上一篇:十惡業(yè)中有四條是語言所造作
- 下一篇:第三次閉關出關開示
- 能弘法師:求佛求的是什么?怎樣求佛才能有求必應?
- 能弘法師:安心做好本職工作,是入廛垂手嗎?
- 能弘法師:如何緩解內心的孤獨感?
- 能弘法師:既然一切由心生,為什么求佛菩薩就能得到加持?
- 能弘法師:為什么要拜佛像與念佛?佛像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 能弘法師:即空即有是什么意思?和即心即佛一樣嗎?
- 能弘法師: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到即心即佛?
- 能弘法師:為什么佛陀講法需要有人來請?
- 能弘法師:可以給沒皈依佛門的人臨終助念嗎?能成功嗎?
- 能弘法師:怎么用一念心性面對外在的因緣?
- 能弘法師:“人和宇宙本為一體”是一種觀念嗎?
- 能弘法師:苦是怎么來的?我們?yōu)槭裁磿芸啵?/a>
- 能弘法師:如何克制自己玩手機、看電視的習氣?
- 能弘法師:天臺宗和華嚴宗有何不同?華嚴宗與天臺宗的判教
- 能弘法師:普賢菩薩為什么最后導歸極樂?
- 能弘法師:愛欲比較重怎么辦?如何對治?
- 能弘法師:放生、病人、貧困家庭,應該先捐哪個?
- 能弘法師:四念處的觀心無常,是怎么個觀法?
- 能弘法師:怎么樣速斷輪回的因?
- 能弘法師:如何得到加持?讓加持來得快?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