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與邊見
導 言 中道與邊見中就是不落邊見的中正之道,邊就是邪僻有過失的偏執(zhí)。因為世間人大多數(shù)都不理解中道,很容易生起邊執(zhí),不偏于空,就是偏于有。要想遣除人們的邊執(zhí),使他們能夠觀中道之境,修中道之行,證中道之果,所以要說中道與邊見的意義。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在大小乘普遍受到重視。雖中道的意義各有深淺,但各宗以中道表示其教理的核心卻是一致的。譬如在阿含教說而言,因八圣道的實踐是遠離快樂主義和苦行主義等偏頗的生活態(tài)度,由此得以完成智慧,趣入菩提涅架,故稱八圣道為中道。如果正確理解十二緣起的道理,就能遠離常見與斷見,或有見與無見等片面的看法,所以正觀十二緣起,就是住于中道的正觀,前者是實踐上的中道,后者則是思想上的中道。對部派佛教而言,如《大毗婆沙論》、《成實論》等,都繼承阿含教說的立場,說中道是遠離斷常二見。而大乘中觀派則主張以般若波羅密為根本立場,以遠離一場執(zhí)著分別而無所得者為中道。根據(jù)《中論·因緣品》說,緣起的道理是打破生滅斷常一異去來等八種邪見,而闡明空的真理,萬有以順此緣起道理而存在。故離八邪,本無實體,不為執(zhí)著的對象,如此離八邪住于無所得正觀,稱為中道。這就是八不中道。由八不破一切邪執(zhí),而顯我法實相。據(jù)《中觀論疏》卷二說:不生是破嬰兒闡提,不滅是破邪見闡提,不斷是破斷見的聲聞,不常是破常見的聲聞,不一不異是破外道,不來不去是破獨覺及初發(fā)心菩薩的各種邪執(zhí)。三論宗基于這八不中道之說,所以說三種中道即俗諦中道、真諦中道和二諦合明中道。下面談談唯識對中道義的看法。
一、中道者何
(一)中道的意義
中道,是不落二邊,就是離開二邊的極端邪執(zhí),是一種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稱為中道。它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折衷義,就是似中庸,無過而不及義。釋迦在波羅奈的鹿野苑中,最初為五比丘轉*輪時,就提出中道的主張,如《轉*輪經》說:“在此諸欲中耽于欲樂者,乃下劣凡夫,為非圣為無意義之事。雖然以自身所求之苦為苦,亦為非圣無意義之事也。離此二邊之中道,方依于如來而能證悟,此即開眼、開知,至于寂靜、悟證正覺,涅槃之道。比丘!于何名為依于如來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佛在開宗明義的最初說法,揭示此不苦不樂的中道。佛教之所謂中,是不流于極端的縱欲,也不流于過甚的苦行。因為這二種都不是解脫之道,所以中道要遠離這二種極端,適于不苦不樂之行,才是中道。從這種意義上說是折衷義。二、真實義,中道是真實之道,離開常、斷、一、異、來、去有無等偏執(zhí)。遠離邊見,目的是為了能夠正確認識真實,所以中道是建立在如實見、正見的基礎上,沒有正見就不能認識中道。佛教里最早的中道是八正道,如導言中《轉*輪經》有提到。所以八正道是趨向解脫的唯一真理,八萬四千法門都不離八正道,偏離了八正道就不是佛法的修行。所謂萬變不離其中,離開中道就不是佛法。前面已經談過中道的意義,接下來所要談的是中道的內涵。
(二)中道的內涵
唯識宗所謂的中道是唯識中道。如《解深密經》等所說,遠離空有二邊而完全彰顯非有非空的中道真理,稱為中道教。凡是有為法無非是因緣所生的假法,根本沒有一法能夠常住而實有,但我們凡夫眾生自無始以來,因斷于這些因緣所生的假法,從執(zhí)心外有實法,于是就引起實我實法的妄見,而永遠沉溺于生死苦海無法出離,佛陀慈悲為了拯救眾生,特別開設此教,以三性中道契悟眾生。三性就是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可以詮顯一切法,一切法不離此三性。如果說識外有三性的話,唯識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假如說識外沒有三性的話,那就違背了佛說。下面先分析三性,然后再說明從三性顯中道之理。
1.遍計所執(zhí)性:遍計就是周遍推度計執(zhí)的意思,凡夫眾生由于妄情的驅使,對于因緣所生法妄起實我實法的迷執(zhí),其實這些都沒有實在的體性,只是“體相都無”的假法,所以說遍計所執(zhí)自性空。其中①能遍計與所遍計,能遍計就是我們的虛妄分別的心心所法,因為我人的一切動作、語言、談論、思想計劃等,凡是一切心里的活動都是這個心識,這是屬于主觀的。所遍計是指一切對象的事物,是我們意識和前五識所能覺察得到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所遍計,是屬于客觀的。②能遍計自性與所遍計自性:可分三點來說:第一、能遍計的自性,能遍計的心是指第六和第七識心心所,唯識論云:“.唯有意識是遍計故”。第八識與前五識都沒有能力分別計度的,所以是非遍計。第二,所遍計自性,就是五蘊上的我相法相、見分相分。攝論說依他起性是所遍計。宇宙現(xiàn)象都是依他起,所以所遍計就是萬有現(xiàn)象。第三,遍計所執(zhí)相是什么呢?遍計所執(zhí)與遍計所執(zhí)相不同,前者是依他起性,后者是遍計所執(zhí)性。遍計所執(zhí)相有兩種:一種是三界心心所法所生的見分相分,所取能取,我相法相,惟此二性說為所遍計執(zhí)相,因為二取都是無始無明等熏習所成的,但這種我法二執(zhí)的相狀都是…隋有理無”的,故屬于遍計所執(zhí)相。另一種,一切心心所法。由熏習力緣生故,遍計在依他起法上妄生執(zhí)著,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這是遍計所執(zhí)相。
2.依他起自性:依是依托,依仗義;他是眾緣、條件;起是生起、轉起義。因為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緣方得生起。一切心心所的見分,必須內仗見分種子,外籍境界知識等緣、才能生起!成唯識論》云:“眾緣所生心心所體及其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眾緣而得起故。”這里不但說有為有漏是依他起性,就是佛果無漏有為功德也是依他起。由此可知依他起是統(tǒng)指宇宙一切事物。
3、圓成實性:圓是圓滿。離顛倒義;成是成就義,實是真實無虛謬義。也就是圓滿究竟成就真實的意思,故名圓成實?梢妶A成實是在依他起法上,恒常畢竟遠離遍計所執(zhí)性,就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是指:空所顯的真如,由空了能取所取,我相法相的顛倒執(zhí)著所顯示的真如實性。我法不空,那么真如就無法顯現(xiàn),以生空智破我執(zhí)所顯的是生空真如,由法空智破法執(zhí)所顯的是法空真如,真如即實相,又名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又有三義:①普遍義,②常住義,③非虛妄義。
從上述的三性分析中,遍計所執(zhí)性雖然是妄情所現(xiàn)的“情有理無”法,但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無漏智所緣的境界故,不可以用妄情來計執(zhí)。因為是證智的境界,所以是“理有情無”法。這里舉個例子說明:比如有一個人夜間走在路上時,看見一條繩子,錯誤認為是蛇,于是就產生恐怖。這繩子上的蛇的觀念就是遍計所執(zhí)。因妄生計度執(zhí)著以為是真蛇,這是(情有理無”。繩子就是依他起性。后來看見蛇原來是繩子的假有,這是“假有實無”。在繩子上離開了蛇的這種錯覺,就是圓成實性。又進一步去觀察繩子只是麻做的。繩子的自性也沒有了,就見到圓成實性,這是“真有相無”。見于圓成實性,才能子知依他起性是如幻而有。不了達依他起性,那么永遠是遍計所執(zhí)。要了知繩子是麻做的,才能知道繩子是假眾緣和合的。如果不知道是繩子,總是執(zhí)著為蛇,哪里會知道繩子是麻等緣和合而成的呢?
可見一切法都具有三性,所以就不能肯定為有,也不能肯定為空。這就是所謂非有非空的中道義。如果從三性的中道來說,遍計所執(zhí)是由我們的虛妄分別力顯現(xiàn)于妄情上的“體相都無”。他的體雖然沒有,但依他起性是因緣所生法,雖然不是常住的法,但仍然是假有的現(xiàn)象,圓成實性是諸法的體性,是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執(zhí)著的真有法,所以在三性中遍計所執(zhí)雖然是空的,但依他起和圓成實卻是真有的。所以空有相望非空非有一——真空妙有之中道就可以成立了。這種三性相望的中道義,叫做三性對望中道。如下表(A):
但三性又不是個別獨立成為一體,不管從哪一性來說,都可以成立非有非空的中道義?梢赃@么說,遍計所執(zhí)雖然是體相都無,但它卻是妄情分別所執(zhí)的虛妄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情有”,因體相都無,所以說是理無,可見在遍計所執(zhí)這一法中就具有有無的中道義。依他起性是緣生法,但緣生的萬有之相歷然假存,這就是所謂的“假有”,因為不是自然生的,所以說是“實無”,這樣在依他起法中同樣也具有非空非有的中道義。圓成實性是真實如常,遠離一切妄法,這就是所謂的“真實”,因為是真空妙有,所以說是“無相”,這樣圓成實性也可以成立非空非有的中道義?梢娙砸灰环ㄉ隙季咦懔酥械懒x,這就是所謂的“一法中道”。列表如下(B):
上面所說的三性對望中道,一法中道是依言語來詮顯的,所以叫言詮中道;假如從無
漏智所得的真實如常的理體來說,就不能用“有”和“無,,的假名稱了。這種言亡慮絕的中道,叫做離言中道。在唯識所依據(jù)論典《辯中邊論》中也有兩個偈頌: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
它是依三性有無來顯示唯識中道。也是唯識宗著名的中道偈。“虛妄分別有”,是說妄識展開活動時有見分和相分出現(xiàn),見分是能分別,相分是所取分別。這個依他起的能取所取分別是有的。“于此二都無”,二指二取執(zhí),當妄識展開活動時所顯現(xiàn)的見分相分,都是在主觀認識沒有介入時,這個依他起相是有的,但當主觀認識介入我們的認識時,見分就變成了我執(zhí),相分就變成了法執(zhí),所以在虛妄分別上所產生的遍計所執(zhí)的我法相是空的。“此中唯有空”,空是空性,就是圓成實性,當我們認識虛妄分別時,離開所取的法執(zhí)和能取的我執(zhí),就能認識空性。所以透過依他起相所顯的空性,這是真實有的。‘‘于彼亦有此”,彼指實性,“此”指虛妄分別,就是在二空性中也有虛妄分別。也可以說空性不離虛妄分別。但不能說空性就是虛妄分別,也不可以說空性與虛妄分別是截然不同的二體,二者的關系應當是不一不異。第二頌是對前頌內容的總結,在一切法中,由有空性(圓成實相)、虛妄分別(依他起相),所以說非空。“有”就是依他起相和圓成實相。由依他起相的虛妄分別盡管在勝義中非真實有,但在客觀上還不能說它是沒有的,因為有情依妄識分別起煩惱造業(yè),流轉生死,修行的人只有滅去這種妄識才能得到解脫,圓成實相也是法爾如是,真實不虛的。“無”,就是遍計所執(zhí)相,它只是有情主觀錯誤的妄執(zhí),其實是沒有的,如果能夠正確的認識:性的有無就能妙契中道。總而言之,一切法既不是一向空,也不是一向不空,不空而空,這才是離二邊而契中道。
(三)中道在修證中的意義
學佛修行,首先要知道我們的一切身心的行為都是以正見為眼目。如《阿含經》是以正見為諸行的先導!栋闳艚洝肥且园闳魹槿f行的先導。所以中道的修證是以正見為體的實踐,不落于情本的空有等二邊之見?梢娭械朗切拮C中的基礎,整個修證的過程都要建立·在中道的認識上。比如說:對遍計所執(zhí)的認識也有中道;對依他起的認識也有中道,對圓成實的認識也有中道。這三種中道正確的認識遍計所執(zhí)是沒有的,依他起是假有的,圓成實是實有的,整個認識過程的意義,如果沒有中道的認識,也就是會處在一種邊見、實有見、自見的偏執(zhí)之中,這樣就會產生我法二執(zhí),產生煩惱所知二障,從而迷惑造業(yè),流轉生死。中道的認識也就是真實的認識,真實的認識就關系到正見的樹立,樹立正見才能破除我法中道與邊見 165二執(zhí),斷二障、顯二空、證二果。
中道的修證,就是要斷除我法二執(zhí),一般人都執(zhí)著五蘊假和之身為實我,外在的六塵等為實法。唯識家認為這是遍計所執(zhí),是妄情。既然是妄情,當然也就是識心所變現(xiàn)的。因為識心上有能取執(zhí)的意念和所取執(zhí)的塵影。由此二分的妄情上而構成我法性。我們知道我法是從識變而有的,故無實在性可得。那么眾生的這種所謂的我法到底是什么呢?簡單的說這是眾生分別心上所起的一種妄想。因昧于真理,習慣以非為是,而且把五蘊假合之我看得過份重,從而輕視他人。因為看自己重,就覺得我體是實有的,于是處處保養(yǎng)安撫他。因此不惜代價巧取詐奪,以求得這個我稱心如意。唯識學上說:由我執(zhí)而起煩惱障。煩惱障正是生死流轉的根本,而為發(fā)業(yè)潤生之惑。我們就是有此障,才永遠在三界中輪回而無法悟證涅槃極果。這種我執(zhí)現(xiàn)象非常普遍,但在執(zhí)著的程度上比較淺,而更深一層的計劃則是法執(zhí)。一般人只知道以我為主,于是就會想出許許多多的主意來,這主意對不對不管,而一味的認非為是,這就是法執(zhí)。唯識學上說:由法執(zhí)而起所知障。這怎么說呢?所知的一切境界、一切理論,并不是什么障礙,由于自己沒有智慧而固執(zhí)自己的意見——法執(zhí),就對所知的境上發(fā)生障礙,其實這是妄計橫執(zhí)。所知障是迷妄的根源,我們就是有了此障,才迷惑諸法的真理,而不能證得菩提妙果。下面進一步所要說明的是我法二空的道理。
我法二執(zhí)是一切大小乘所要破除的。為什么要說我法二空呢?因為我法二空是入中道的關鍵,是達到真如妙理的捷徑,也是唯識觀的究竟。如果能夠突破這一關,就能證得菩提涅架的極果。我空,就是所謂補特伽羅無我。我空是觀沒有常一、主宰的我體的正見,也就是說有情的體,不過是五蘊假和合的。如果對每一蘊詳細地觀察,就不難知道,無非是生滅變化之法了。但這里的空,是針對我執(zhí)而言的,并不是空無所有的意思。因為假我是有情相續(xù)的名稱,而—且是現(xiàn)前的事實,這個假我還是不能否定的。如果撥無假我的存在,那就等于墮入畢竟空了。所以《唯識三十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法空就是法無我,這是觀五蘊的每一法體,都無堅實自性的正見,依他起的法體,究竟是緣生,是自然無性,并不是說連依他起的假法也沒有。故有所謂:“無體隨情假,有情施設假”之說,緣生假有是現(xiàn)前的事實,不過是無性不可得而已,如果連假有也撥無的話,那就墮入空見。
我法二執(zhí)遣除之后,所顯出來的二空真如之理,這就是中道修證的最高境界,也是唯識的究竟目的。一般人總是執(zhí)我計法,隨起二障,沉淪生死,不能證悟,佛菩薩慈愍迷謬的眾生,令他們破除虛妄的我執(zhí)、法執(zhí),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令他們轉染成凈,究竟證得圓成實——我法二空。由于破除虛妄性的我法二執(zhí)的遍計所執(zhí),便能顯示真實性的我法二空的圓成實了。如《辨中邊論》頌曰:
“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由識有得性,亦成無所得。故知二有得,無得性平等。”
唯識學講“心有境無”,首先要認識到識的有是相對境界而言的。“境無”有二方面的意思:①遍計所執(zhí)是沒有的。②依他起的見相二分是沒有的。因為境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離開了識也就沒有所謂的境。我們認識到所取的境空,那么能取的妄識也隨之而空。所以說境無所得,識也無所得生。即諸法之有,由識而有,似有而不真實,因此能了達境無所得的智慧也就生起了。從而了知境是空的;更進一步證明一切宇宙萬有都是無所得;都是畢竟空,那么能變的識也空,從而生起了達能識空的智慧。其實,能緣識的生起是由于所取,所取既空,能取當然也就隨之而空了。二取既空,那么就證得一切無相的圓成實了。識的生起變現(xiàn)各種各樣的境相,能取所取、見分相分等,所以叫有所得,所得境雖然有,唯是假有。能夠認識這個假有如幻如化,能緣的心識實性也沒有。能緣的識性沒有了,那么能取所取,見分相分在依他起的角度上來看雖然有.但從圓成實空義上來看卻是沒有的,如果能夠了達此虛妄分別有,畢竟無所得,外境沒有了,能緣能分別的妄識也沒有的道理。以此作為入無相的方便,那么就能了達這種有得正是無得,無得中也唯有妄法可得,從而趣證中道實相了。二、邊見者何邊見,具稱邊執(zhí)見,執(zhí)著片面極端的見解,為十隨眠之一,五見之一。邊見有二種:(1)常見,認為我們死后常住不變。(2)斷見,認為我們死后斷絕。也就是五取蘊執(zhí)取斷為一邊,常為一邊的謬見,這種執(zhí)邊見是緣于有身見所執(zhí)的我、我所之事法,而起斷、常二見,障礙處中之道諦與出離之滅諦。又此見是隨有身見而轉!冻晌ㄗR論》卷六說:此見有四十七見,其中七斷滅論屬于斷見,其余四十見屬于常見。又此見攝于遍行之惑,與有身見同為自界緣。都是以慧為體,為見苦所斷的煩惱。邊見的定義已經說過了,那么見可以分為幾類呢?
(二)見的類別
見,可以分為兩類:一、正見,二、邪見。一、正見,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為正見,是屬于八正道之一,也是十善之一。是“邪見”的對稱。正見是遠離或有或無、或;驍嗟男耙,而采取持平正中的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的見解都屬于正見。所以廣泛的說,凡是佛教所公認的道理都屬于正見。根據(jù)《大毗婆沙論》卷九十七載:正見可以分為二類:(一)有漏正見,又稱世俗正見,就是與意識相應的有漏善慧。屬于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二)無漏正見,又稱出世間正見,就是盡無生智不攝之意相應善慧。如八種無漏忍,有學八智、無學正見等。二、邪見,有五種:(1)身見,就是我見我所見,不知道我們這個色身是五蘊假合之體,而計度實有我身(我見),也不知道我身邊外的一切事物都沒有實在的主宰者,而計度有實在的我所有物(我所見),合此我見和我所見二者,就是身見。(2)邊見,如前所說。(3)邪見、撥無因果的道理,認為世間上沒有可以招來結果的因,也沒有由原因所產生的結果,所以惡的也沒什么好怖畏,善的也沒什么好向往的。象這樣的謬見是諸見當中最邪的,所以叫取見。(4)見取見,以劣知見為始,取其他種種之劣事,認為這是最勝殊妙的,而且能夠通向非想天,除了信此之外,別的不信。(5)戒禁取見,由上面的見取見,于是就以非理非過的戒禁為始,取其種種的行法,作為生天之因,或涅架之道。戒禁取見有二種:持牛戒或雞戒等,認為是生天之因,這是非因計因的戒禁取見。修涂灰斷食等種種的苦行,認為是趣向涅槃之道。這是非道計道的戒禁取見。以上五見是惡慧的一分,在見道時才能斷盡。上面說過見的類別,下面進一步說明邊見的種類及其違害。
(三)邊見的種類及其違害
邊見的種類很多,這里就舉《辨中邊論》中所說的十五對邊見來說明。
l、異性一性邊。就是異性執(zhí)為一邊,一性執(zhí)為一邊。有人認為神我與五蘊身是兩個東西,那就屬于異性邊,有人認為神我與五蘊是一個東西,那就是屬于一性邊。其實執(zhí)著神我與五蘊是異性或一性都是不對的,因為五蘊身與神我既不是異性,也不是一性,所以執(zhí)異執(zhí)一都是邊見。如果我們不能正確了解這個因緣假合的五蘊身與神我的關系,就無法修中道行。
2、外道聲聞邊。什么是外道邊呢?就是執(zhí)著色等為常性的,因為有這種常住的執(zhí)著,所以才有許多的煩惱,這叫作外道邊。什么叫聲聞邊呢?就是執(zhí)著色等是無常的,這是聲聞邊。說到無常,可以從三性來說,從遍計所執(zhí)的意義上來說,所執(zhí)的無常其實是錯誤的,就是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我們也不可以執(zhí)著它,因為依他起的本身就是無常的,所以說它是非常。從圓成實法性色的角度來說,它是屬于常的,那么我們也不可以執(zhí)它為無常的,所以說圓成實性是非無常。因此對中道的認識應當是非常非無常。如果不能如實的認識色等,就會執(zhí)著或;驘o常,這樣就遠離中道了。
3、有情增減邊。就是對有情產生增益的執(zhí)著或損減的執(zhí)著,這都是屬于二邊之見。如果執(zhí)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在操縱著我們的生命,在接受輪回,在造業(yè),在招受果報,這就屬于增益見。如果執(zhí)著說佛法不是講無我嗎?為什么無我也不對呢?因為佛法所說的無我,所要無的是外道所說的那種恒常普遍的自我,而有情的這種假我其實還是有的,所以說如果連假我都否定了,這就變成了斷滅,屬于損減見。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我和無我,這就不能證得中道的智慧。
4、法增減邊。對法的認識要遠離增益和損減的二邊。從依他起的角度來說,心目的現(xiàn)象是有的,但如果把心目的現(xiàn)象看成是真實不變的,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法增益邊?墒菑谋橛嬎鶊(zhí)的角度來說,我們所執(zhí)著的這個心心所的現(xiàn)象它是沒有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實實在在的沒有,那就是法損減邊,這樣就不能如實的認識心和心所,也就不能悟入中道。
5、所治能治邊。就是把所對治的執(zhí)著為一邊,把能對治的執(zhí)著為一邊。如果我們執(zhí)著有實在的不善等雜染法被清凈法所對治,這就屬于所治邊。如果我們執(zhí)著有善等清凈法去對治雜染法,那就是能治邊。從實相來說,所對治的雜染法和能對治的清凈法都是不可得的。如果停留在能所的狀態(tài)之下,那么我們永遠都不能證得中道。因為有對立故,而中道的行為是遠離一切差別的。
6.常斷邊。就是在有情法上執(zhí)著為有是常住邊,或者在有情法上執(zhí)著為非有是斷滅邊。有情法是依他起的現(xiàn)象,對依他起的現(xiàn)象如果一定執(zhí)著它是真實不變的有,這是屬于常住邊,如果認為依他起的事相是什么都沒有,那就屬于斷滅邊,若不能正確認識有情法,就會落入常見邊和斷見邊。這樣就不能生起中道的智見。
7、所取能取邊。我們的認識是由兩方面組成的:一方面是能認識就是能取,一方面是所認識就是所取,執(zhí)著有能取和所取的差別,就屬于二邊之見。比如無明,它的存在必然有兩種狀態(tài):能認識的無明是一邊,被無明所認識的境界又是一邊。與無明相對的“明”即智慧,同樣也有它能認識的能力和所認識的境界,這樣就會形成所取和能取各為一邊。無明與智慧本身也存在能治和所治。譬如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前者戒定慧是能對治,后者貪嗔癡就是所對治,其實,能取和所取、能治和所治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對這種因緣和合如夢如幻的現(xiàn)象產生執(zhí)著的話,那就不能解脫眾苦,更不能證得解脫之智。
8、染凈邊。就是執(zhí)著染為一邊,執(zhí)著凈為一邊。修行就是要克服對這二邊的執(zhí)著。我們說轉染成凈,也就是用凈法來對治染法。那么什么是染法?什么又是凈法呢?染法指的是雜染法,簡單的說有三種:一、煩惱雜染,如貪嗔癡愛恨等,這些都是煩惱雜染。煩惱雜染又有三種:(一)諸見,指六根本煩惱中的惡見。(二)貪嗔癡相,主要指煩惱本身。(三)后有愿,就是對未來生命的執(zhí)著,這也是煩惱。這三種煩惱要用三種智慧來對治。也就是用空智來對治諸見,無相智對治貪嗔癡相,無愿智對治后有愿。二、業(yè)雜染,業(yè)就是以煩惱為基礎而發(fā)起的行為,包括所作有漏的善業(yè)和惡業(yè)。它能對治不作智。三、生雜染,就是由煩惱業(yè)所招感的生命果報本。比如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認識,我們的思惟,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這一切都是雜染的。故叫生雜染,生雜染有三種:(一)后有生,就是未來生命最初出現(xiàn)的那一剎那。(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就是從我們第一念投生之后,后邊所生起的心心所。(三)后有相續(xù),指我們未來的一生,這一生死了,未來一生的相續(xù)生起,叫后有相續(xù)。針對這三種生雜染,分別用無生智對治后有生;無起智對治生已心心所念念起;無自性智對治后有相續(xù)。這樣煩惱雜染、業(yè)雜染、生雜染統(tǒng)統(tǒng)滅掉了,這就是清凈狀態(tài)了。如果在清凈法界中執(zhí)著有實在的雜染或清凈,那就是二邊之見,雜染并不是法界的本來面目,法界是平等一味,離言絕待,既沒有雜染,也沒有清凈,哪里還有染凈可言呢?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染凈諸法,也就不能證得中道實相了。
9、有非有邊!侗嬷羞呎摗吩疲“分別有分別非有各為一邊。”就是執(zhí)有為一邊,非有為一邊。什么是有邊呢?有人對佛法所講的空性道理并不能正確認識,以為有一個實在的有情,這個有情壞滅了之后就空了,因為執(zhí)著有一種空性的有情,這就屬于有邊(常見)。什么是非有呢?有一種人聽了佛法說無我的道理之后,認為有情、假我這一切都不存在,于是就產生斷見(非有邊)。如果不能離開有和非有這樣的兩邊之見,就不能證得中道。
10、所能寂邊。如上論云:“分別所寂分別能寂各為一邊。”能寂即能夠使生死和煩惱滅掉這樣的一種智慧;所寂即所寂滅的對象。比如菩提涅槃是所寂,智慧就是能寂。智慧寂滅了生死煩惱之后,就證得所寂的菩提涅架。如果執(zhí)著有所斷的一邊就是能寂邊,執(zhí)著有能斷的一邊就是能寂邊。這樣對空就產生一種怖畏。若能認識到生死煩惱本來就是無自性的、空寂的、空的,那就沒什么好怖畏。若不能正確認識所寂和能寂,那么聲聞人就會對空產生怖畏,這樣就落在斷見、空見中,永遠無法斷煩惱、了生死,更不用說證得菩提涅架。
11、怖畏邊。如上論云:“分別所怖分別從彼所生可畏各為一邊。”什么叫分別所怖呢?怖與畏其實是兩個東西,怖是所怖,畏是能畏,就是我們對境界產生一種恐怖和畏懼的心理。我們之所以會產生怖畏,是因為把六塵境界看得太實在于,所以對生死流轉產生恐怖。比如聲聞人把生死看得太實在了,所以才會觀三界如火宅,視生死如怨家。如果把生死看成如夢幻泡影,就不會害怕了。一方面對這種自以為是實在的境界產生恐怖,另一方面進一步又執(zhí)著這種痛苦的境界,所以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畏懼心理,于是就害怕生死。如果不能認識所怖和能畏的二邊之見,就能使菩薩對生死產生怖畏,在發(fā)心上產生退失。
12、所能取邊!侗嬷羞呎摗吩疲“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為一邊。”所取是所認識的相分,能取是能認識的見分,它們都是自證分所變現(xiàn)的,如果我們執(zhí)著有一個實在的能取和所取,那就是二邊之見。能取和所取就象幻師一樣,能變現(xiàn)很多的東西,既然是變現(xiàn)出來的,那就不是實在的東西。所以說:“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知道了唯識所現(xiàn)的道理,就會認識到離識以外沒有實在的境界可得,境是空的,進一步認識到能認識的智慧也是空的,這就是唯識心空境寂的道理。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能取和所取是不可得的,是空的,也就不能認識到唯識所變的道理。那么永遠就活在虛幻的境界中。
13、正邪邊。如上論云:“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為一邊。”就是正性為一邊,邪性為一邊。什么叫正性呢?正性就是正性離生,指的是見道。見道是成就智慧、證得實相、遠離生死,所以叫正性離生。在見道之前都屬于邪性。譬如: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加行包括凡夫在內部是邪性的范疇。正與邪的區(qū)別,從本質上說正性是屬于無漏智,邪性指的是有漏的妄識。當一個人進入見道時,無漏智的生命系統(tǒng)就開始現(xiàn)行了。而在見道之前所現(xiàn)行的都是有漏妄識的生命系統(tǒng),所以它是屬于邪性。如實觀在加行位時要產生四種尋思,四種如實智。如實智的開發(fā)是在忍位和世第一位。那么如實觀到底是屬于正性,還是屬于邪性呢?他本來應屬于邪性的系統(tǒng),但他能引發(fā)正性,所以又含有正性的成份在內,這樣就不可以把他定說為是正性的,因為他是妄識邪性的系統(tǒng)。但也不能把他定說為是邪性的,因為他馬上就可以引發(fā)正性了。譬如兩木生火,兩木雖沒有火,但經過摩擦之后卻能產生火,火生出來之后再把木頭燒掉。如實觀也是這樣,雖不屬于正性離生,但通過如實觀引發(fā)的正性離生的這種無漏智慧,反過來又能把如實觀這種妄識系統(tǒng)徹底打破。因為他是順著正性,能引發(fā)正性,所以不能說他是邪性的。如果不能正確認識正性和邪性,那就不能消滅妄識系統(tǒng),有妄識在,就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永遠與無明為伴侶,更談不上證中道了。
14、有用無用邊。如上論云:“分別有用分別無用各為一邊。”有用無用指的是圣智。有人執(zhí)著圣智一定要先有分別之后,才能除去染污煩惱。如果不先分別,這個圣智就沒有斷除染污煩惱的作用。其實這種說法是二邊之見。譬如初燈喻,一盞燈,當我們把它;點亮時,黑暗就消失了,燈破暗是不須要分別的,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不會有黑暗存在。所以有圣智也就沒有染污煩惱。如果不遠離這種執(zhí)著,認為圣智要先分別后才有用,或者執(zhí)著圣智不分別就沒有作用,必落入有用無用的二邊之見。這就遠離中道了。
15、分別及時邊。如上論云:“分別不起分別時等各為一邊。”就是分別不起為一邊,分別時等又是一邊。外人執(zhí)著這個無漏圣智要么就永遠不生起來,要么生起來就應該長時間的永遠的無始無終的現(xiàn)行。那么雜染也應該與圣智一樣也是無始無終的,不應該斷掉,因為雜染本身也是無始就已經存在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二邊之見。譬如后燈喻,此喻有二義:一、燈現(xiàn)在雖然沒有點起來,但以后可以點起來,就象圣智一樣,現(xiàn)在沒有開發(fā),以后可以開發(fā)。二、燈一旦點亮之后,黑暗也就隨之而消失。如果不能遠離分別不起和分別時等二邊的執(zhí)著,就不能正確認識中道。
以上所說的種種邊見,能使行人落入邊病,學佛修行的人如果有邊見,就象戴上有色的眼鏡一樣,看什么東西都是變色的,永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真面目,也不能正確認識別人的真面目,更無法正確認識宇宙萬有的真面目?v使精進用功修行,也只是與中道背道而馳的邪知邪行。它可以直接斷送行人的法身慧命,能使行人沉溺于生死海中不能出離。不遠離邊見,要想解脫生死、趣向涅架,猶如蒸沙成飯無有是處。因此說邊見違害甚深甚深!行人不為之所害者甚難甚難!所以要想證得中道一定要遠離邊見,要遠離邊見才能證得中道,才能徹底究竟萬法之本源。
結 語
以上是說明中道與二邊義,也就是顯示了適中的中道和除去二邊的邊執(zhí)。如在所緣上,或心行上往往很容易落在一邊,如果能了達所緣境是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那么就能契入中道而遠離二邊。如果能了知佛說無常無我等法,是為對治外道之常我而說,那么在修行上也就可以契入中道。在修證上如果能了知上面所說的有用無用等義,那么就能知道種種增上不僅僅是一法的作用。如破暗燈,非初非后,象這樣成佛雖然不是因為有因種就可以,但也不是離開因種展轉增上而成佛。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不偏于初后二邊而契入中道。關于中道與邊見的問題在《辨中邊論》中談得特別清楚特別詳盡。若有想進一步探討研究者,可以參閱此論。它告訴你如何去除邊見,如何正確把握中道,乃至悟入中道。本人因智識淺薄,關于唯識的經論又學得不太多,所以沒有將這個問題闡述得更詳盡更全面,又難免存在錯誤和疏漏,伏愿諸師大德長老悲愍垂教。
參考書目:
佛光大辭典
、凇侗嬷羞呎·辨相品》
、邸侗嬷羞呎·辨無上乘品》
④《太虛大師全集》1 5本,辨中邊論頌釋
⑤《閩南佛學報》1991年第二期,濟群法師寫的《辨中邊論》述義
、逎悍◣煛掇q中邊論講記》
、摺段ㄗR讀本》
、唷睹钤萍·中觀今論》
、唷睹钤萍
、帷秾毞e經講記》
、夥撤◣熤v的《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11)現(xiàn)代佛學叢刊,《唯住識學概淪》中默如寫的唯識學概要。
- 上一篇:靜坐要略 ─輯錄自靜坐講義
- 下一篇:生死的橋梁——中有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慧廣法師:什么是中道?
- 靜波法師:慈悲和智慧二者兼?zhèn)?佛教告訴我們要走中道
- 凈界法師: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遠離兩邊,順入中道!
- 惟賢法師:何謂唯識中道?
- 濟群法師:中道—符合真理的方法
- 印順法師:中道之內容及其意義
- 凈界法師:大乘佛法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中道
- 凈界法師:在極樂世界沒有不合乎大乘中道的名言!
- 慈舟法師:金剛經中道了義疏
- 永海法師:中道的修行
- 體方法師:依中道行 解脫六處
- 濟群法師:邊見與中道
- 惟賢法師:佛教中道論
- 惟覺法師:佛法與儒家對中道思想之探討
- 惟覺法師:生命的源泉──中道思想的介說
- 惟覺法師:中道實相觀--九十七年夏季學界精進禪七開示
- 惟覺法師:中道思想之介說
- 慧光法師:二諦無礙的中道
- 明奘法師:有求皆苦與中道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