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蓮·身心皎若流璃

  身心皎若流璃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琉璃。

  但見冰清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明·憨山德清禪師·〈山居詩〉

  修實行

  靜思小語

  ⊙對一個意志薄弱的人來說,修行確實很難:但對一個毅力堅強的人來說,修行卻很簡單。

  ⊙修行并非逃避現(xiàn)實,離開人群:而是以眾生為重,關(guān)心眾生是否能離苦,而不是計較自己是否能解脫。

  ⊙光用眼睛看而心眼不開的人,一定胡里胡涂。

  ⊙存有逃避人事、遠離復(fù)雜境界的妄想,想找一個耳根清凈、與世無爭的環(huán)境來自修;這種消極隱遁的修行態(tài)度,跟真正「與世無爭」的境界完全是兩回事。

  ⊙視力正常的人,往往看不清好人、壞人:失明的人卻連最微細的東西與事情都能操作自如,這就是運用心眼。

  靜思小故事

  看見籠內(nèi)的白老鼠整天忙個不停,不論轉(zhuǎn)了多少圈,還是在原地。修行絕對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確地選擇自己應(yīng)走的道路,不可盲目摸索,沒問清楚方向就開始走:走了一段路后,覺得好像有點錯了,才回過頭來。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讓我們走走停停,迂回地再重新開始呢?

  修行者的精神

  靜思小語

  ⊙學(xué)佛若不能修改過去的偏執(zhí)、陋習(xí),卻更加深一分執(zhí)迷不悟,到最后終會成魔道。

  ⊙貪瞋癡的煩惱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只大象踩入爛泥沼中,愈踩愈深,無法救拔。

  ⊙責(zé)任是成就人生的要素,我們?nèi)籼颖茇?zé)任,則這趟人生就會虛度。

  ⊙「神通」是道精美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但不切實際:「佛法」雖不好吃(指忠言逆耳,教人息貪瞋癡),卻能讓你真實受用。

  靜思小故事

  有不少在家人,平常除了為自己的生活努力,也發(fā)心于道業(yè),肯布施、能割舍,在修行上有不錯的成績,有些專志的修行者似乎還略遜一籌!

  修行者一定要拿出苦行僧的精神,既然隨著人類的文明及社會的進步而生活,就要面對現(xiàn)實、走入社會,為苦難的眾生盡一分力量。不僅要控制心念不受社會物欲所引誘,還要預(yù)防自己的心靈被名利所誘惑,并且要付出愛心及無私的慈悲心,去愛護一切眾生。若能做到這些,就可稱做現(xiàn)代的修行者、現(xiàn)代的宗教家了。

  靜思小語

  ⊙身心輕安,沒有煩惱,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樂觀是我之所得,悲觀是我之所失。

  靜思小故事

  有一年,因為南部地區(qū)很久沒下雨,水利局非常擔憂稻作是否能夠豐收,每個人求雨的心都很強烈。若此時果真下起一陣大雨,而大家的防洪工作尚未做好,必定會造成很大的災(zāi)害,大雨一來,將會沖毀一切設(shè)施與農(nóng)作:而雨水一停,早象卻仍無法消除。

  學(xué)佛的心與此相同。若以強烈的心念求道,想現(xiàn)求現(xiàn)得,是非常危險的:就像求雨而雨水太多,受不了時也會崩潰。所以求法應(yīng)該修心養(yǎng)性,像細水長流,一秒鐘都不能停止,一天都不能停息: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會闖進來。

  念茲在茲

  靜思小語

  ⊙如果保持心思統(tǒng)一,則做什么事都順利通暢。一個人可抵四、五個人的工作量,而且做得很完美,這不就是「神通」嗎?

  ⊙不要「求」智慧,要努力「增加」智慧。心若有「定力」,細心觀察,自然就會產(chǎn)生智慧。

  ⊙說話也要有「禪」,說話時把心定下來,將精神統(tǒng)一,則所說的都是負責(zé)任的話。

  ⊙把心守在身上,身心與行動一致。如此一來,真善美的人生功德,就會在言行舉止間表現(xiàn)出來。

  靜思小故事

  昨天大家在趕工作,五、六個人擠在工作房里,而屋外也有許多人繼續(xù)在工作,這種連貫式的作業(yè),第一步驟若做不好,后面的人就得再多花一番工夫。

  我走上前教他們怎么做,怎么拉直、撫平,一下子就完成工作,而且產(chǎn)量比五、六個人做得多。為什么已經(jīng)做了兩、三天的工作,還沒有人想到這個方法,讓工作做得又快又完美呢?那就是心不專。〈蠹页3Uf,每次師父來做過的工作,都會更加快速、更加完美!那是因為我做事情都是「念茲在茲」,手在工作時,心思就在手上:雙腳走路時,心念就在腳上:開口說話,心思就放在嘴上。精神統(tǒng)一,心念一致,這就是「禪」。

  清凈禮拜

  靜思小語

  ⊙修養(yǎng)自己,就是佛教最大的護法。

  ⊙佛像后面有個光圈,代表佛的功德無量,心地光明普照一切。我們也有心光,只是被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所分散而發(fā)揮不出光亮。

  靜思小故事

  清晨遠遠傳來朝山、念佛的聲音:大家口業(yè)清凈全無是非之語,此即清凈口業(yè):身體隨著佛號、三步一拜即清凈身業(yè):全心念著佛號,想著佛陀的偉大,抱持朝圣者的恭敬心來禮拜,此為清凈心業(yè)。

  在拜佛、朝山時,是否每個人都能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呢?在此時此刻,是否感覺自己的心與佛心非常接近呢?心若常常與佛接近,心地自然會清凈,娑婆世界的穢土也能變成清凈土。

  法施

  靜思小語

  ⊙腳若踩到污穢的東西,洗一洗就干凈了:聽法之后,若無法消化而一直積在心中,這樣你的心就不如腳了。所以,學(xué)佛一定要不執(zhí)著。

  ⊙身為佛弟子,應(yīng)具足智慧,將佛格「圣化」,深入體解佛法,發(fā)無上心,度化無邊眾生。切勿將佛「神化」,盲目追求虛幻縹緲之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如此不僅自誤,甚且誤人。

  ⊙聽經(jīng)聞法,而能身體力行就叫做「像法」。若聞法不能起歡喜心,反而加以毀謗就叫做「末法」。

  靜思小故事

  現(xiàn)在有很多人認為學(xué)佛必須多聽經(jīng),多聞佛法。哪里有法師講經(jīng),就到那里去聽,只知道「聽經(jīng)就是功德」而己。

  大家去聽經(jīng)助道場,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場?

  無常生命,真常道路

  靜思小語

  ⊙人生不過數(shù)十寒暑,苦守著世間的財物是件憂愁苦惱的事,何不以財力、物力換取一條無掛礙的道路呢?

  ⊙聽佛法,有人覺得不好受,因為每句話都像針一樣刺中他的心:肯接受的人,則能增長智慧善根。若逃避、不肯認錯,佛法的智慧便無法深入心田。

  ⊙把日子虛擲在歌臺舞榭里,浪費在紙醉金迷中,這猶如沉睡的人生,無法發(fā)揮生命功能。

  ⊙佛法雖是苦口良藥,但是能感覺到苦、能觸到痛處,那個人才有救。沒有感覺的人,就像鴉片中毒太深,就算是良藥也無可奈何。

  ⊙要學(xué)習(xí)勇敢地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與逆、樂與苦,因為不管人們愿意或不愿意,這些事實隨時都可能會降臨。

  靜思小故事·之一

  在玉里有一件個案——一位以前是地方上有錢有勢、能呼風(fēng)喚雨的出名人物,如今卻落得財產(chǎn)盡失,車禍、重病接二連三地降臨,貧病到需要我們救濟的地步,真正印證了「富不過三代」的格言。這就是無常啊,父母的財富不一定能庇蔭子孫,千萬不要認為有錢、有名、有勢是一輩子永久的事。

  靜思小故事·之二

  三十年前,我看盡了人生舞臺的生、滅、愛、怨。記得我曾為了要照顧生病的弟弟,在臺中醫(yī)院待了八個月。那時我看遍了人生的身心苦痛,看到群醫(yī)束手無策,也看到了生命的無奈,使我對人生有分深刻的體驗。而父親的猝逝,更讓我備嘗喪親之慟,使我?guī)缀醣罎ⅰ?/p>

  由此,我體悟到在生命終結(jié)時,財產(chǎn)、名譽、地位毫無作用可言,死神的權(quán)力是那么大。我思索人生在世所為何來?若只為了三餐溫飽而終日忙碌,有何意義?女人的一生只能擔負一個家庭嗎?何不將這分心力、將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擴大報答給蕓蕓眾生呢?

  這兩足不能缺

  靜思小語

  ⊙成功有三個要訣——

  一要有志:有志則不甘下流。

  二要有識:有識則學(xué)問無盡。

  三要有恒:有恒則無事不成。

  ⊙要成就福業(yè)有四種方法——

  一是恒行法施:以長久心來行法施。

  二是起大悲心:把眾生的苦,當作是自己的苦痛。

  三是化諸有情:端正自己,教化有情。

  四是忍辱:不能忍,就無法成就事業(yè)。

  ⊙福與慧如雙足,能修福則有眾生緣,有智慧則能領(lǐng)導(dǎo)大眾。擁有這一雙「如意足」,才能夠「進步」。

  ⊙智慧的發(fā)揮,要靠毅力不斷持續(xù):若只具智慧,欠缺勇敢的毅力,也是無法成事。

  ⊙單行慈悲而缺了守戒心,就像明月被烏云遮蔽一樣,透不出光

  靜思小故事

  以前我們種花生等五谷雜糧時,只要一將種子埋進土里,就希望隔天有陽光日照。但是,每天出大太陽也會令人煩惱,所以過幾天后,就希望下陣雨,補充水分。一旦多雨不晴,又會開始擔憂根部一直泡在水中會爛掉。

  總之,種子種下后,水分、土壤、陽光、空氣都要非常均勻:唯有適當?shù)?a href="/remen/yinyuan1.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因緣助成,種子才能成長。

  菩薩精神

  靜思小語

  ⊙能服務(wù)人群即是「悟」,能體會到助人的快樂,即是佛的境界。

  ⊙「有」則惜福,「無」則知足,自然能夠自在、離煩惱。

  ⊙學(xué)習(xí),要有「小鳥初飛」的精神,不怕跌倒、不怕失敗,直到學(xué)成為止。

  靜思小故事

  有一年好人好事的表揚,我也是其中一個,但我并不想讓別人來表揚,因為這是我應(yīng)該盡守的本分,「為佛教、為眾生」是應(yīng)該做的事,讓人表揚受之有愧啊!

  學(xué)佛應(yīng)該要有平等、平常心,誓死以自度利他為任。這種利益眾生的任務(wù)不只到死為止,還要「倒駕慈航」,有生生世世再來的誓愿。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