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琮·借勢弘道
彥琮·借勢弘道
十四歲的彥琮收到北齊重臣敬長瑜、朝秀、盧思道、元行恭、邢恕聯(lián)名簽發(fā)一封邀請信,他們要請少年彥琮為北齊的建立講大智論。這事在當時傳為奇聞。
彥琮確實是佛門奇才。彥琮沒有出家時,就聰明伶俐、洞察幽微。后來,他投奔邊法師,那時他還不到十歲。邊法師對這個小孩感到很疑惑,以為他跑到寺院中來玩,無意說出連他自己也不明白的話?蛇叿◣熢倏纯磸╃峭傻拿婵咨希砬閲烂C而真誠,法師略為所動。邊法師試著讓彥琮讀須大拏經,將近七千字的經文,他一天就讀完了。又讓他讀大方等經,彥琮只用幾天時間就讀完了。邊法師與他討論所讀的經典,彥琮對答如流。邊法師被這個少年震驚了。要知道,大方等經是大乘佛經的通稱,以彥琮這樣小的年齡能夠在幾天之內讀完如此浩繁的經書,可謂是奇跡了。十歲時,邊法師讓彥琮正式出家,起名道江。這是希望他的智慧無窮,猶如滔滔不絕的江河一樣。
彥琮在晉陽講大智論,敬長瑜等邀請者親自前來聽講。彥琮旁征博引,談吐自如,眾大臣聽得如醉如癡。聽完,他們稱贊彥琮:
“法師所講,我們聞所未聞。”
不久,齊國的太后到了晉陽,皇帝也陪伴而來。當他們得知彥琮之事后,就請彥琮到宣德殿講仁王經。
講經這天,宣德殿上擠滿了人,大殿的前部,是宮女和太監(jiān)簇擁著的太后和皇帝,再往下,是文武百官,接著的是奉旨前來聽講的二百名僧人。整個大殿,鴉雀無聲,大家都在等待著彥琮的到來。
一會兒,就見大殿門口走來一位少年。他身穿干凈的袈裟,昂頭挺胸,穩(wěn)步從人群中穿過。他個子不高,僅到聽講者們的胸部,可他臉上莊重說和的表情,令在場的人暗暗佩服。在大殿的前方,放著一把高背椅和一張桌子,平時這里是皇帝的寶座,此時則變成了彥琮的講法處;实墼缫炎屖讨懈咴U驹趯氉,侍候彥琮。彥琮走到講座前,高元海連忙上前扶住彥琮,幫他上座。這個寶座對彥琮來說,還有些高。高元海已年過半百,須發(fā)飄動,彥琮卻眉清目秀,年紀僅有十歲。這種場面如果不是在弘法的講席上,一定會引得眾人啞然失笑。
彥琮坐在寶座上,面對下面黑壓壓的一片聽眾他毫無懼怕,神情自然,目光炯炯。開始講經了,他那童稚的聲音在大殿里回響著。聽講人仰頭相望,為彥琮的學識所震動。
十六歲時,彥琮的父親去世。彥琮回家居喪。他利用這段時間閱讀經史子集等世典,和朝中的飽學之士相互來往。
周滅齊后,佛教衰落。周武帝知道彥琮學識淵博,就把他請到宮內,和他談論道家的玄理。彥琮佛、道、儒三教俱通。他給武帝講的內容,很合武帝心思。武帝封他對通道觀學士。彥琮此時雖然表面上與武帝論道教,可他在內心卻依然奉佛典。他在外面穿俗人的衣服,里面卻是僧人的服裝,并改名為彥琮。
周武帝大力宣揚道教,宣帝繼承武帝的做法,大做道場,經常是通宵是通宵達旦地進行。彥琮因為詳知家典籍,被請來主持道場。彥琮在談論道教時,把佛法加進去講授,使聽眾在不知不覺接受了佛法。
周武帝滅佛,慧遠在大殿上直言駁斥,僧稠等人則遠避他鄉(xiāng),以求得保存實力,彥琮的做法是利用道教的外衣,來弘揚佛法。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早期,翻譯或宣講佛經,本來就有用中國道家等玄理來解釋的,現(xiàn)在彥琮把這種方法反其道而行之,可以說是弘法的創(chuàng)舉了。
大象(北周靜帝年號)二年,隋文做了宰相,佛法稍有舉起。后來,彥琮和曇延等一同奏請皇帝,繼續(xù)剃發(fā)為僧。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信奉佛教,在京中設佛法講席,四季不斷。彥琮和薛道衡等人一起編寫《內典文會集》,供人學法之用。彥琮又為僧人撰寫唱導法,這種方法一直流傳后代。
開皇(隋文帝年號)三年,隋文帝親臨道壇,看到的都是老子化胡度佛事的像,感到很奇怪。于是下令召集僧人、道士討論此事。此時,彥琮參與了這次討論,討論還沒有開始,道士們已經承認此事屬于烏有。彥琮做了《辯教論》一文,指責道教的妖妄不可信。佛教從此又占據(jù)了上風。
老子化胡之爭,是中國歷史佛道兩教爭正邪的關鍵問題。這件事在道教典籍《老子化胡經》中有記載。西晉時,道士王浮與僧人帛遠爭論佛道的正邪。王浮創(chuàng)出老子化胡之說,認為老子西入天竺變成佛,教化胡人成浮屠,佛教由此而產生。這是在佛道斗爭中,道教借以排斥佛教的論據(jù)。
在同一年,彥琮隨文帝東巡。在東巡中,彥琮受到晉王(楊廣)的禮遇。不久,在太原鎮(zhèn)守的秦王請彥琮到太原去,與彥琮談論佛教。
在太原時,彥琮做了一個夢。夢里,彥琮看一個金人,身高三丈,拿著一個玻璃碗要送給他,說:
“這碗里是酒,請你喝了。”
彥琮跪著接過碗,對金人說:
“承蒙賜我寶器。但酒是佛律所禁止的,所以我不敢喝。”
醒來后,不明白夢里的事,等到秦王把他畫的觀音像給彥琮看,彥琮吃驚地發(fā)現(xiàn)像上的觀音與自己夢中的神人完全一樣。彥琮非常慶幸自己能夠在夢中守律,那是觀音在考驗他。
開皇十二年,文帝再次下詔讓彥琮入京。后來讓他掌管佛經翻譯,住在大興善寺。
這時,晉王楊廣在京中建日嚴寺,請彥琮做住持。朝庭上下的高官顯貴大都前去拜見,聆聽彥琮弘法,彥琮由此信心倍增。彥琮改變過去弘法采用過去翻譯過來的佛典的做法,而是直接采用梵文佛經來傳授,以便能使學法者領悟到佛理的真諦。
仁壽(隋文帝年號)初,文帝傳旨,讓彥琮把舍利子送到并州(今山西太原)。當時并州由漢王鎮(zhèn)守,漢王在城內建造寺廟和寶塔,以迎接舍利子的到來。彥琮送舍利子初到寶塔時,天空中陰云密布。到中午舍利子將要下葬時,云開日出,天地清朗,又有五色祥云環(huán)日。
仁壽末年,文帝又讓彥琮送舍利子到復州(今湖北沔陽)方樂寺,當時孝院已荒廢,但地方寬闊,可以建造靈塔。彥琮讓人除去荒草,準備建塔。忽然,彥琮覺得頭上發(fā)癢,他用手在頭上一撓,得到一顆舍利子。舍利子形狀象黍米,色彩鮮艷。用斧子敲兩下,旁邊的東西都被砸壞,舍利子卻沒有絲毫損傷。再用力椎打,舍利子的色彩更加鮮明。掘地七尺,又發(fā)現(xiàn)了藏在磚中的銀和銅制成的盒子,包裹盒子的香泥依然氣味芬芳。盒子中只有滿盒的清水,只是沒有舍利子?梢酝茰y,這盒中的舍利子就是彥琮在頭上發(fā)現(xiàn)的那粒。要把送來的舍利子和這顆發(fā)現(xiàn)的舍利子放在塔里,必須找一個大石盒子,可附近沒有大石頭。彥琮閉目遙感,發(fā)現(xiàn)竟陵縣境內有一塊石頭,可以用來做石盒子。把石頭磨完,石頭卻突然變成了玉,石頭里面明徹可見。旁邊的人又在石頭中發(fā)現(xiàn)了眾佛象。把石盒里放在塔里,立即有一只天鵝飛到放盒的地方,依偎在石盒上,馴服而又親密?吹酵旱涅Z飛來,并不隨它們飛去,把它們趕走后,又飛到石盒上。一直呆了十天。等到舍利子埋完后,鵝繞塔飛了幾圈,就飛走了。
又感到了塔前池子里的魚鱉,它們一起探出頭來,向北望著舍利塔。彥琮為它們說法,一天后它們才隱去。
附近的井水,十五天里自然溢出,埋完石盒后才停止。
四月八日 ,云滿天空。正午將要埋舍利子時,云彩散盡,只有塔的上空,有一塊圓如蓋子的五彩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把舍利埋完后,彩云才飄走。
彥琮對這些吉祥的征兆感到非常高興,把此事奏明了文帝,文帝大喜,傳旨讓人把此事記錄下來,藏在秘閣之中。
仁壽二年,文帝讓彥琮撰寫眾經目錄,彥琮把眾經分為五種類型:單譯、重翻、別生、疑偽、隨卷。
這時,彥琮夢到自己下了地獄,看到人生的各種苦難。他在地獄中隨時念佛,得到解脫。后來,他又被送到山上,在地獄中看到的情景再次出現(xiàn)。一些曾和他在一起講法的名僧正在受著苦難的折磨,他們對他訴說了受苦的情況,又為他說了十善的好處。過了很長時間,他才醒來。
文帝聽說此事后,讓彥琮寫出來,賜給僧俗,以示警戒。
大業(yè)(隋煬帝年號)二年,設置東都,彥琮和眾僧人前去朝賀。煬帝召彥琮入宮,和他談論佛法。彥琮所談的東西,煬帝非常感興趣,他們一連談了幾夜。彥琮向煬帝講述譯經之事,又給煬帝看了他所做的頌,這使煬帝對佛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煬帝傳旨,在洛陽上林苑設立翻經館,讓彥琮在那里主持翻譯。在新平林邑得到的佛經五百六十四甲一千三百五十多部,還有昆侖寫的多梨樹葉。煬帝下令,讓把這些佛經送到翻經館交給彥琮,讓他閱讀并編寫目錄,然后再逐漸翻譯。彥琮于是寫成五卷的七體目錄,這七體是:經、律、贊、論、方、字、雜書。用漢文翻出的經書,有二千二百多卷。
彥琮經常參悟翻譯梵文佛經,所以他能夠妙體梵文。從古到今的譯經師,常以虛無的事做為依據(jù),至于音、字和訓詁,相符合的就更少了。為此 , 彥琮寫了《辯證論》,用來做為佛經翻譯的標準。彥琮的文章,總結了從道安以來佛經翻譯中的弊病,提出了翻譯佛經應該注意的十個問題以及翻譯者要具備的條件。為佛經的翻譯,制定了一個標準。
彥琮一直患有虛冷的病,發(fā)作時不斷地屙痢疾。他在五十四歲時,病死在譯經館。
在去世的那天早晨,彥琮身體虛弱,但卻精神爽快。彥琮問他的弟子:
“齋時還沒有到嗎?”
弟子回答說:“沒有。”
彥琮閉目靜坐。一會兒,彥琮抬頭從門洞里看了看太陽,知道齋時已到,對眾弟子說:
“我要走了。”
要水洗了手,焚香請出彌勒畫像,合掌細看,一會兒睜眼,一會閉眼。沒過多長時間,彥琮就絕氣身亡。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心有多大幸福就有多深
- 慳與舍,墮落轉生為牛的弟弟與成就阿羅漢果的哥哥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