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芙蓉道楷禪師悟道因緣

  芙蓉道楷禪師悟道因緣

  東京天寧芙蓉道楷禪師,投子義青禪師之法嗣,俗姓崔,沂(yi)州(今山東臨沂)人。道楷禪師自幼就學(xué)習(xí)道家的辟谷,隱居于伊陽山。長大后游京師,籍名于術(shù)臺(tái)寺,參加試經(jīng)(考試經(jīng)典,以選拔合格出家人),因背誦《法華經(jīng)》而得度出家。

  受具足戒后,道楷禪師便來到海會(huì)寺,禮謁投子義青禪師。

  初禮投子和尚,道楷禪師便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離此之外,別有為人處也無?”

  投子和尚道:“汝道寰中天子敕,還假堯舜禹湯也無?”

  道楷禪師正要開口答話,投子和尚便用拂子敲著他的嘴說:“汝發(fā)意來,早有三十棒也,”

  道楷禪師一聽,當(dāng)即開悟,并再次禮拜投子和尚。

  禮拜完畢,道楷禪師正準(zhǔn)備走開,投子和尚道:“且來!阇黎。”

  但是,道楷禪師卻不理睬。

  投子和尚又道:“汝到不疑之地邪?”

  道楷禪師一聽,便用雙手掩住自己的耳朵。

  道楷禪師悟道后,遂留在投子座下,充當(dāng)?shù)渥。為了進(jìn)一步鉗錘他,投子和尚經(jīng)常用機(jī)語來勘驗(yàn)道楷禪師。

  一日,投子和尚對(duì)他說:“廚務(wù)勾當(dāng)不易。”

  道楷禪師道:“不敢。”

  投子和尚又問:“煮粥邪?蒸飯邪?”

  道楷禪師道:“人工(傭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蒸飯。”

  投子和尚便問:“汝作甚么?”

  道楷禪師道:“和尚慈悲,放他閑去。”

  又一日,道楷禪師陪侍投子和尚在菜園子里行逛。投子和尚將拄杖遞給道楷禪師,道楷禪師接過后便跟在投子和尚后面行走。

  投子和尚道:“理合恁么(從道理上講,你該這么做嗎)?”

  道楷禪師道:“與和尚提鞋挈杖,也不為分外。”

  投子和尚于是道:“有同行在。”

  道楷禪師便問:“那一人不受教?”

  投子和尚一聽,便走開,不再理會(huì)。

  到了晚上,投子和尚問道楷禪師:“早來說話未盡。”

  道楷禪師道:“請和尚舉。”

  投子和尚道:“卯生日,戌生月。”

  道楷禪師一聽,便點(diǎn)燈來。

  投子和尚道:“汝上來下去,總不徒然。”

  道楷禪師道:“在和尚左右,理合如此。”

  投子和尚道:“奴兒婢子,誰家屋里無?”

  道楷禪師道:“和尚年尊,闕(缺)他不可。”

  投子和尚道:“得恁么殷勤!”

  道楷禪師道:“報(bào)恩有分。”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道楷禪師離開投子,一度回到故鄉(xiāng)沂州,應(yīng)道俗之請,住仙洞傳法。后又居京師天寧寺。

  大觀初年(1107),因開封尹李孝壽上奏徽宗皇帝,贊嘆道楷禪師“道行卓冠叢林,宜有褒顯”,于是徽宗便派內(nèi)臣攜圣旨前往天寧寺,賜道楷禪師紫方袍一件,法號(hào)定照禪師。道楷禪師一方面對(duì)皇恩表示感謝,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有誓在先,不能接受。他上表請辭,說道:“出家時(shí),嘗有重誓,不為利名,專誠學(xué)道,用資九族。茍渝愿心,當(dāng)棄身命。父母以此聽許。今若不守本志,竊冒寵光,則佛法、親盟背矣。”

  徽宗皇帝于是再一次降旨,堅(jiān)決要道楷禪師接受恩賜。道楷禪師卻仍然堅(jiān)拒不從。于是徽宗皇帝大怒,欲治他抗旨之罪,遂命令棘寺(大理寺,專管刑訟)將他收監(jiān)發(fā)落。寺吏(大理寺的官員)于是便吩咐有司,把道楷禪師發(fā)配到淄川(今山東淄博)。有司知道道楷禪師一向忠誠無偽,僅僅是因?yàn)槊胺噶嘶实鄄疟恢巫锏模虼诵纳鷳z憫。為了保護(hù)道楷禪師,有司希望道楷禪師說自己生病了,這樣就可以免于處罰。于是,有司便提醒道楷禪師道:“長老枯瘁,有疾乎?”

  道楷禪師道:“平日有疾,今實(shí)無。”

  有司又道:“言有疾即于法免罪譴。”

  道楷禪師道:“豈敢僥幸稱疾而求脫罪譴乎?”

  有司一聽,便太息不已。道楷禪師于是便恬然地戴上刑具,踏上發(fā)配之路。一路上,道俗見到道楷禪師均流淚不止,跟著他的人絡(luò)繹不絕,如同趕集一樣。到了淄川,前來從道楷禪師參學(xué)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年冬天,徽宗皇帝便下令恢復(fù)了他的自由。

  于是,道楷禪師便在芙蓉湖心,結(jié)庵傳法,一時(shí)道俗云集。

  道楷禪師曾示眾云:“夫出家者為厭塵勞,求脫生死。休心息念,斷絕攀緣,故名出家。豈可以等閑利養(yǎng),埋沒平生!直須兩頭撒開,中間放下。遇聲遇色,如石上栽花。見利見名,似眼中著屑。況從無始以來,不是不曾經(jīng)歷,又不是不知次第。不過翻頭作尾,止于如此。何須苦苦貪戀?如今不歇,更待何時(shí)?所以先圣教人,只要盡卻今時(shí)。能盡今時(shí),更有何事?若得心中無事,佛祖猶是冤家。一切世事,自然冷淡,方始那邊相應(yīng)。你不見隱山至死不肯見人,趙州至死不肯告人,匾擔(dān)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紙衣道者只披紙,玄泰上座只著布。石霜置枯木堂與人坐臥,只要死了你心。投子使人辦米,同煮共餐,要得省取你事。且從上諸圣,有如此榜樣,若無長處,如何某得?諸仁者,若也于斯體究,的(確實(shí))不虧人。若也不肯承當(dāng),向后深恐費(fèi)力。山僧行業(yè)無取,忝主山門,豈可坐費(fèi)常住,頓忘先圣付囑?今者輒古人為住持體例,與諸人議定,更不下山,不赴齋,不發(fā)化主。唯將本院莊課一歲所得,均作三百六十分,日取一分用之,更不隨人添減。可以備飯則作飯,作飯不足則作粥,作粥不足則作米湯。新到相見,茶湯而已,更不煎點(diǎn),唯置一茶堂,自去取用,務(wù)要省緣,專一辦道。又況活計(jì)具足,風(fēng)景不疏。華解笑,鳥解啼,木馬長鳴,石牛善走。天外之青山寡色,耳畔之鳴泉無聲。嶺上猿啼,露濕中宵之月;林間鶴唳,風(fēng)回清曉之松。春風(fēng)起時(shí),枯木龍吟,秋葉凋而寒林華散。玉階鋪苔蘚之紋,人面帶煙霧之色。音塵寂爾,消息宛然。一味蕭條,無可趣向。山僧今日向諸人面前說家門,已是不著便,豈可更去升堂入室,拈槌豎拂,東喝西棒,張眉努目,如癇病發(fā)相似?!不唯屈沈上座,況亦辜負(fù)先圣。你不見達(dá)磨西來少室山下,面壁九年,二祖至于立雪斷臂,可謂受盡艱辛。然而達(dá)磨不曾措了一詞,二祖不曾問著一句。還喚達(dá)磨作不為人,得么?二祖做不求師,得么?山僧每至說著古圣做處,便覺無地容身,慚愧后人軟弱。又況百味珍羞,遞相供養(yǎng),道我四事具足,方可發(fā)心,只恐做手腳不迭,便是隔生隔世去也!時(shí)光似箭,深為可惜。雖然如是,更在他人從長相度,山僧也強(qiáng)教你不得。諸仁者還見古人偈么?山田脫粟飯,野菜淡黃虀,吃則從君吃,不吃任東西。伏惟同道,各自努力。珍重!”

  這段開示,教意諄諄,堪為我輩時(shí)常警醒。

  道楷禪師圓寂于政和八年(1118)五月。臨終前有辭世偈云:

  “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

  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

  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yùn)何拘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