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宗門故事 >

月泉法聚禪師悟道因緣

  月泉法聚禪師悟道因緣

  湖州(今浙江吳興)天池月泉玉芝法聚禪師,金陵碧峰天通顯禪師之法嗣,俗姓富,嘉禾人。法聚禪師幼時(shí)即有向佛之志,迥異常兒,經(jīng)常席地跏趺而坐,折草念佛。年稍長(zhǎng),聰穎好學(xué),淹通經(jīng)史。十四歲從海鹽資圣寺堅(jiān)法師落發(fā)受業(yè)。受具足戒后,法聚禪師棲心宗門,矢志參學(xué),晝夜無怠。后讀《壇經(jīng)》,偶然有所發(fā)明。不久即往參吉庵祚、法舟濟(jì),多有啟發(fā)。

  后聽說王陽明(守仁)在稽山倡導(dǎo)良知之說,遂前往禮謁。一日,在一次集會(huì)中,法聚禪師遇見了王陽明居士。王陽明居士從衣袖中拈出鑰匙,問法聚禪師:“見么?”

  法聚禪師道:“見。”

  王陽明居士復(fù)將鑰匙放入袖中,又問:“見么?”

  法聚禪師道:“見。”

  王陽明居士道:“未在。”

  法聚禪師一聽,心下狐疑,茫然不決。

  一天,法聚禪師偶然聽到一位僧人舉大顛和尚的一則接眾公案——

  有僧問大顛和尚:“如何是見性?”大顛和尚道:“見即是性。”

  法聚禪師當(dāng)下有省,遂燦然一笑,連作二偈云:

  “湖光倚杖三千頃,山色開門五六峰。

  觸目本來成現(xiàn)事,蒲團(tuán)今不煉頑空。”

  “滿目風(fēng)光足起居,有誰平地別親疏。

  縱令達(dá)磨傳心訣,問著依然不識(shí)渠。”

  法聚禪師后往漏澤云峰,參加結(jié)夏安居。一日,法聚禪師忽然想起雪巖和尚問高峰禪師“正睡著時(shí),無夢(mèng)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公在甚處?”恍然有所省悟,但是未能究竟。

  法聚禪師后聽友人談起天通顯禪師有“碧峰寺里有如來”之接人語句,遂前往金陵碧峰參禮。

  初禮顯禪師,法聚禪師便問:“碧峰寺里有如來,莫便是和尚否?”

  顯禪師道:“上座還見么?”

  法聚禪師道:“縱見得也是金屑落眼。”

  顯禪師道:“者(這)漢死去多少時(shí),汝來為他乞命?”

  說完便歸方丈。

  第二天,顯禪師上堂說法云:“古德曰:‘打破大唐國(guó),覓個(gè)不會(huì)佛法底也無。’又曰:‘南方走一轉(zhuǎn),拄杖頭不曾撥著一個(gè)會(huì)佛法底。’此二語,甚有誵偽,試為酬一語看。”

  法聚禪師一聽,便從大眾中走出,說道:“前不構(gòu)村,后不迭店。”

  顯禪師道:“未在,更道。”

  法聚禪師道:“不遇知音者,徒勞話歲寒。”

  顯禪師便問:“有甚得力句,試舉看。”

  法聚禪師于是舉前面那兩首偈子。

  顯禪師聽了,便道:“未免落入圈□(kui,圈套,紐結(jié))。”

  法聚禪師遂問:“如何得不落入圈□?”

  顯禪師于是打了他一掌,問道:“是落?不落?”

  法聚禪師一聽,終于豁然大悟,平昔胸中所滯,皆渙然冰消。

  法聚禪師悟道后,為報(bào)師恩,曾有一段時(shí)間留在顯禪師身邊,殷勤執(zhí)侍。

  一日,法聚禪師陪顯禪師前往杭州,游南屏。在宗鏡堂,顯禪師升座云:“此處正好說法。”

  法聚禪師道:“說法已竟。”

  顯禪師一聽,便下座,看著法聚禪師,問道:“何者是我所說底法?”

  法聚禪師道:“劍去久矣!”

  顯禪師微笑著點(diǎn)了點(diǎn)頭,遂予印可。

  法聚禪師后隱居于天池。因其德望高隆,衲子日臻,一時(shí)法席大盛。

  曾有示眾法語云:“至道無為,非有為無以造其深;絕學(xué)無學(xué),非力學(xué)地以臻其極。譬猶玉之在璞,珠之在淵,非剖鑿探求,終無以獲。故雪山苦行六年,少林面壁九載,以至斷臂求法,腰石負(fù)舂,趙州三十年不雜用心,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孜孜矻矻,廢寢忘餐,惟欲究明大事者,皆參禪學(xué)道之榜樣也。奈茲禪林秋暮,法道荒涼,逐妄隨邪,無復(fù)自振。惟知粥飯現(xiàn)成,不愧虛消信施,或游心異學(xué),肆志(沉溺于)便聰(世智辯聰),或穿鑿機(jī)緣,馳求義解,是皆唐喪光陰,徒僧業(yè)識(shí)。如舍父窮子,飄轉(zhuǎn)無據(jù)?蓜賴@哉!若是英靈漢,直須于生死岸頭,猛著精彩,一念純真,纖塵不立。如遇怨敵,單刀直入,不顧危亡;如墮深井,念念無他,但求出路。若能具如是深心,管取到家有日在。”

  法聚禪師圓寂于嘉慶癸丑年(1553)。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