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新華嚴經論 第二十五卷
新華嚴經論 第二十五卷
長者李通玄撰
隨文釋義者。余文自具。如欲度眾生令住涅槃樂。不離無障礙解脫智。此是根本智。乃至如實覺無行無生慧光禪善巧決定觀察智善巧多聞。如此五法總是一根本智之隨用。修行者。修方便定顯之可見。如倍于正法勤求修習日夜唯愿聞法者。喜法者。明智現無憂故。樂法者。無生死故。依法者。依如來智故。隨法者。隨順正解脫故。解法者。解第一義故。順法者。順正智故。到法者。自到涅槃能到入生死度眾生故。亦令到涅槃故。如得一偈法勝得大千世界寶及輪王位者。明世法不免生死故。已下準知
第三佛子已下有十行半經。是四禪八定隨順法性無著分中。復分為九段。一佛子已下至離生喜樂一行半經。是住初禪分。二滅覺觀。已下至定生喜樂一行經。是住第二禪分。三離喜住舍已下至舍有念受樂有兩行經。是住第三禪分。四斷樂已下至住第四禪有一行經。是住第四禪分。五超一切色想已下至住無邊虛空處有一行經。是空處定分。六超一切虛空無邊處至住識無邊處有一行經。是識處定分。七超一切識無邊處已下至無所有處一行經。是無所有處定分。八超無所有處已下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一行經。是非有想定分。此三界頂。九但隨順法故而無所著。是心無依定此是法界定體。隨文釋義者。明此發(fā)光地得出三界心入法界自體無作大三昧門。雖修四禪八定恒隨法性而無所依。但為煉磨三界習氣令智明凈。應如是進修故。如善煉金不失銖兩喻。如是重重以戒定慧煉磨。不失法界大圓明智銖兩。以此八種禪定煉磨令智慧轉更明凈。以法身智體本無增減故。名發(fā)光地。權教菩薩得出八禪超三界苦生于凈土有慈悲者。留惑潤生住于世間。聲聞羅漢出八禪之后。入第九定。依空智滅身。智總無。如一乘菩薩修習八禪。善知世法無有體性。成一切智之妙用故。達三界體自無生滅故。發(fā)超大智知世法故。故名發(fā)光地。初地修檀住世間。第二地修戒明能凈世間。第三地修八定明得出世間。四五六地明修出世間中世間之智。七八九地明修入世間成悲智圓融。第十地明修智悲圓滿成佛位故。計其理智無有地體層級。為治慣習及會融悲智生熟及修世間出世間差別智有淺深。安立諸地。設有軌度令使仿之
第四佛子已下有兩行半經。明修四無量心以大慈為首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以愿力而生其中有三十三行經。明神通自在分。于此段中復分為六段。一佛子此菩薩得無量神通力已下至梵世有六行經。明神通分。二此菩薩已下至亦悉能聞有兩行經。明天耳通分。三此菩薩已下至以他心智知眾生心有七行經。明得他心智分。四此菩薩已下至皆能憶念有八行經。明得宿命分。五此菩薩已下至皆如實知有七行半經。明得天眼分。此已上明菩薩五通自在。為智悲未滿本愿故。具普賢行故。異凈土菩薩故。異二乘故。不證漏盡。通以智于生死隨行自在故。如凈土經云。雖證六通而不盡漏者是也。六此菩薩已下至以意愿力而生其中有兩行經。明不隨三昧力受生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而說頌曰有三十行半經。于此段復分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隨力修行有六行半經。明此菩薩以愿力得見多佛及供養(yǎng)聞法分。二此菩薩已下至轉更明凈有四行半經。明觀法解縛分。三佛子已下至轉更明凈有三行經。明喻煉金金比菩薩地加行智慧明凈分。四此菩薩已下至皆轉清凈有三行經。明忍辱柔和十三種心轉更明凈分。五此菩薩已下至隨力隨分有一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所行之法分。六佛子已下至不能數知有十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受職依定見佛數量分
第七爾時已下明金剛藏說頌分。于頌中有三十六行頌。兩行一頌。重頌前法。如文自具
第四焰慧地
將釋此地。作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何故名為焰慧地。前地修上界八禪。得出三界智慧故。名發(fā)光地。此地修三十七助道觀門。觀身受心法轉加明凈。故名為焰慧地。前地因定發(fā)故名發(fā)光地。此地以三十七助道觀門觀身受心法。自性無依慧加明凈。故名焰慧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以精進波羅蜜為首。余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于此位中。見普救一切眾生妙德夜神。得菩薩普現一切世間調伏眾生解脫門。此神住在此眾會中者。即明與前喜目神同會為表。前離垢地是以法身無作性戒是菩提體故。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是菩提行故。普德凈光住道場之內。喜目神住處去道場不遠。此第四地中普救眾生夜天在此眾會中。明以忍精進二位不離萬行故。又明三十七助道行門是助菩提行故。故言在此眾會。此位明以菩提體卻觀身受心法成世間智慧故。前之三地已求出世菩提心。此四五六地以菩提心返修世間智慧。此云在此眾會。此位中見普救眾生夜天神者。明三十七道品四念處觀。是三世諸佛教化一切眾生助道方便。一切諸佛從初發(fā)心至究竟智。皆依此方便。而增明諸智慧故。是故此神名普救一切眾生妙德。妙德者。明三十七助道觀。能顯自他妙慧故也。明前三地修戒定忍得出世心。此地重以三十七道觀。再更治之。故名焰慧地。得普現世間調伏一切眾生解脫門者。為明此位三十七道品。通三乘一乘共所修行調伏之大路故。名普現調伏一切眾生解脫。一一依善財表。行中類之可見其意。若不如是不可了知地位行門。后至入法界品具明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若以總相得三界一相解脫。若別相升進。明此位中以修三十七道品觀得欲界中智慧解脫心多。大意明重治前第三地中出三界余習。為明第五地禪波羅蜜修十諦觀。得上二界并欲界中出世間中解脫。皆須總別同異成壞論之。如初歡喜地表法神。明初生佛家以檀波羅蜜能資生圣道故。神名主當春生。如第二離垢地戒波羅蜜。以法身無作以為戒體。故神名普德凈光明戒光也。即住居道場之內。表法身是道場體故。身是菩提體故。第三發(fā)光地以忍波羅蜜為體。神名喜目觀察眾生。以忍故無事不悅。去道場不遠者。明忍以法身無作為體故。第四焰慧地以精進波羅蜜為體。神名普救眾生。以精進波羅蜜是普救義故。又為普治前三地出三界習氣住在此眾會者。明不離法身及性戒忍行中行精進行故。如是總約名及住處所表。地位次第令易見故。思之可見。又入地中多以神為表法者。明入地以圣智從行祐生名神故。又以總別同異成壞之義。六相法門思之。方無有惑
五隨文釋義者。有二義。一長科經意。二隨文釋義。一長科經意者。于此焰慧地中。長科為七段。第一佛子已下。有十二行頌。明大眾聞前地歡喜復請后地法分。第二爾時金剛藏已下一段六行半經。明以十法修入第四地向分。第三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已下一段三十七行半經。明修三十七道品分。第四佛子已下五行半經。明對治身見分。第五佛子此菩薩已下一段十五行經。明以前觀智方便獲大利益柔和分。第六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已下。有三十行經。明此地見佛增廣分。第七菩薩已凈第二地已下。有五十三行頌。明重頌前法分
第一從初十二行頌中。復分為兩段。一佛子聞此廣大行已下至菩薩勝行妙法音有八行頌。明大眾聞第三地法歡喜興供稱嘆分。二從愿更演說聰慧者有四行頌。明更請第四地法門分。已上文義如文自具。不煩更釋。如自在天王大忻慶者。為此天是說十地處非余天不悅。但舉說法處主故
第二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修四地向中有六行半經。分為兩段。一爾時已下至當修十法明門有兩行半經。明欲入第四地勸修十法分。二何等為十已下三行經。是正舉十法名目觀察分。何故舉此十法重令觀者。明于前三地得出世間智慧今重觀此十法。明將出世間智慧返達世間同出世間故
第三佛子已下三十七行半經。分為九段。一佛子已下至生如來家有一行半經。明以十種智得生佛家分。如十住初發(fā)心住亦名生如來家。至初地中亦名生如來智慧家。此四地亦名生如來家。有何差別。答。計其總相。生如來智慧家。即一體無二。若論別相升進即有淺深。如十住之中于妙峰之頂。明創(chuàng)啟凡情始開佛智慧。但啟迷解得一分煩惱清涼故。佛果名月。如十住位中十個月佛是。如善財表法中。妙峰山上見比丘。且彰佛慧解脫未明智慧神通。如初地生如來家。雖有智德神通。但且得出三界之神智。所教化眾生亦以如己所知。未得達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自在無礙。此第四地生在佛家。明達世間中出世間智慧故。與初地中。雖入神性共同然。出世間世間智慧淺深差別。明前三位但修上二界禪得出三界。一單之理。此位觀身受心法故。經云得彼內法生如來家。內法者。明智慧返觀達俗智無俗不真故。二何等為十已下至是為十有四行半經。明以十法成此地之智慧分。從所謂深心不退于三寶中凈信畢竟不壞故者。此三寶是通三界及三世一切法總三寶攝。非如世情三寶故云深心也。觀三界法性自無性。是名佛寶。了三界法同異總別成壞。是名法寶。以自行門和眾生心意方便引接令得應真及人天樂。是名僧寶。觀世間成壞故者。下文云因業(yè)故有生。還因業(yè)故滅。約本法界無成壞故。明不成壞中眾生妄見成壞。觀生死涅槃故者。明生死本涅槃總無體故。觀眾生。土業(yè)故者。明國由業(yè)起故。是本無今有故。觀前際后際故。觀無所有盡故者。明三世本無無有盡相故。不言多劫而有不盡。但言三世本無本無可盡。是為十。總結前十法故。三佛子菩薩住此第四地已下至除世間貪愛有六行經。明觀身受心法四念處觀門分。四念處觀者。一身念處觀者。循者順也。明善順觀內身腸胃肝膽心肺脾腎五藏六府都無我人主宰體相。勤勇者。明勤觀不惓。念知者。不忘念也。除世貪憂者。勤觀內身善知無主。除世貪欲煩惱故。觀外身循身觀。循身者巡身。亦云順。亦云善。意者。周巡觀察外身皮肉筋骨發(fā)毛爪齒眼耳鼻舌手足腰臗。都無主宰我人體相。皆從虛妄系著業(yè)生。無有實法。有業(yè)即有。無業(yè)即無。當觀業(yè)體本無依止。達身無體。受者亡遺有大智圓明。都無我人受者。動寂任智內外無依。勤勇念知。如前。除世貪憂者。除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上貪憂。觀內外身周巡遍觀者。內外身如前別觀。此令總觀其身內外無主。猶如虛空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此是身念處觀。已下觀內外受周巡內外。觀能受所受內外中間。性無依止已下。觀內心外心能知所知。都無住處已下。觀內法外法無有我人。此已上是四念處觀。四復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八行半經。是修四正勤分。復次此菩薩修行欲定斷行者。明勤觀前四念處不亂是欲定為有覺有觀故。斷行者。勤觀前四念法斷身見邊見邪見等及色受想行識等行。此位重治練欲界惑上二界惑。以五地禪波羅蜜重更治之。前二地以戒體治粗。此四念觀治細。成就神足者。以欲界諸天等神足。是下品十善業(yè)報。此約一分法性智通殊勝。即不可比于三界及二乘三乘有限之通。且望后位。即此位不如。雖作觀行皆以理智為體。為成差別智。更令微細故。觀眾法起滿本愿成大慈悲故。依止厭者。對治不取世惡法依止離者。性自無著故。依止滅者。滅諸惡法令不生故;叵蛴谏嵴。至無依處故。此明是非總舍至露地智故。修行精進普救一切眾生故。勤定心定觀定斷行者。一心專作無錯失故。已下如前。五復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兩行半經。明修信進念定慧五根分。依止厭離滅回向于舍。總四法為對治之體故。如文可知。六復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兩行半經。是修五力分。還以依止厭離滅舍為體。即于境不動名之為力。七復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三行半經。明修七覺分。還依止厭離滅舍為體。明簡正邪名擇法覺分。自利勸他恒無疲倦。名精進覺分。法樂現前見來求者歡喜無厭。名喜覺分猗者。依也悅也。以無依住之理智恒現前故。法悅熙怡世無憂恨之所傷故。名猗覺分。內外觀終受心隨智不隨境轉。名之為定覺分。身邊見亡自他境滅。身受心法都無所依。名為舍覺分。心境見亡起唯智起無雜亂故。名為念覺分。已下如前。八復次已下至回向于舍。有三行經。明八正道分。依止厭離滅舍為體。以八邪為八正道。九菩薩修行如是功德已下至善巧方便故有五行半經。明作如是觀行之意為十法故。以不舍一切眾生為首。如文具明。如十力處非處為首。如前已明。無畏者。四無畏也。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如是四種。人天外道無能難其過失者。不共佛法者。十八不共法也。一佛身無失。身行善故。二口無失?跇I(yè)善故。三念無失。無雜念故。四意無異。怨親平等故。五心無不定。不異法界無作智故。六無不知。以一切無不明了故。七欲無減。滿眾生心作所欲隨順利生故。八精進無失。自雖道滿建法利生無休息故。九念無減者。善知一切眾生根時非時故。十者定無退。本無動故。十一者慧無減。善簡諸法無生滅故。十二者解脫知見無減。光明智無不達故。十三者身業(yè)隨智慧行。四威儀中無不成益一切眾生故。十四者口業(yè)隨智慧行。無雜談論故。十五者意業(yè)隨智慧行。永無邪思相故。十六者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事。十七者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事。十八者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事。此十八種唯佛獨有。不通下果。相好者。有九十七大人之相。隨好者。如隨好光明功德品。但舉一個手中隨好。名圓滿王出光明為熾盛。七百萬阿僧祇光明而為眷屬。但舉其一隨好無盡。又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相眾寶如相以為莊嚴。此明無盡相無盡隨好等法界虛空量故。音聲悉具足者。約總言之。有六十種梵音。若隨差別經云。廣大微妙之音遍一切剎。住無量劫求于上上殊勝道故。即以佛果法門余法不過故。隨順所聞甚深佛解脫者。乘如來一切智乘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者。巧能隨逐一切眾生根所宜令度苦故
第四段中有五行半經。分為二段。一佛子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皆離有三行經。明此地以四念處所觀對治身見為首。自余我人眾生等遍觀身受心法皆能離著處故。二此菩薩已下至皆悉修行有兩行經。明此菩薩見業(yè)是如來所訶所贊分。明一切眾生所作業(yè)道恒流轉生死此是如來所訶。應可以觀治之。若也以觀自治無業(yè)。當可以智方便隨生死。同眾生事業(yè)濟度眾生。是順菩薩道。如來所贊皆悉能修故
第五有十五行經。于中義分為四段。一佛子此菩薩隨所起方便已下至皆善修行心有四行半經。明此位如上修集于道及助道得十種利益心分。二此菩薩已下至得說法者意可有兩行經。又得十種心得說法者意分。無稠林行者。明無迷滯障所覆蔭故。三此菩薩已下至道非道精進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得十種精進分。此十精進以成當地令堅固故。亦成后地令相應故。四是菩薩心界清凈已下至皆悉成就有三行經。明此位菩薩心界清凈得佛護念分。已上明已作四念觀。于法深細。悟解明利。明斷具足故
第六佛子已下有三十行經。于此段中義分為八。一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已下至一切眾僧有四行半經。明以愿力見多佛并供養(yǎng)分。二以此善根已下至轉更明凈有四行經。明見佛承事住多劫中深心信解更增明分。三佛子譬如金師已下至悉不能壞有六行經。明以金師煉真金作莊嚴具轉明凈喻。四此菩薩已下至第四焰慧地有兩行半經。明此位中所行之行分。五菩薩住此地已下至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可有四行經。明此位菩薩受職分。如一切種者。明加行成種。一切智智者。明入根本智及差別智皆可以求。六復作是念已下至一切智依止者可有兩行經。明此位堪為一切眾生師首分。七是菩薩已下至以為眷屬有三行經。是依自報業(yè)入三昧見佛及威動廣狹分。八若以愿力已下有兩行經。明以愿力見佛甚多不能數知分
第七五十三行頌中分為兩段。一切兩行頌嘆菩薩已凈第三地法方能趣入第四地分。二始登焰地增勢力已下至過于此數無能知有三十行頌。明重頌前法分。如身見為首。六十二見者。明有身見。即六十二見俱生。以是義故循觀身受心法以用治之。得無身受心法。即諸見總無唯智所見也。名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生佛家故。六十二見者。于五陰上各有三世。于三世上橫計有四句。一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于未來五陰上各計四句。一者邊。二者無邊。三者亦邊亦無邊。四者非邊非無邊。于現在五陰上各計四句。一者常。二者無常。三者亦常亦無常。四者非常非無常。于五陰上有三世。三世上各有四見。一世有二十。三世各有二十。通為六十?倲喑6姙楸尽9矠榱。又為色受想行識各有四見。一世上有二十。三世為六十。斷常為二見共為六十二。若以四念觀門。諸見總為佛事。為身見無?偸欠鹬姽
第五難勝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此地何故名為難勝地。為以禪波羅蜜發(fā)起善根慈悲喜舍。通達世法。下地不如。故名難勝地
二明此地修何行門者。此地以禪波羅蜜為體。余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云去此地不遠有夜神。名寂靜音海。坐摩尼幢莊嚴蓮華座。善財得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云不遠者。不離菩提體而有禪波羅蜜行故。號寂靜音海者。明禪是寂靜故。音海。是表定能發(fā)慧用故。坐摩尼幢莊嚴蓮華座者。表摩尼名離垢寶明禪定離垢故。幢者。明法性定體不隨境動。明境界與心當體自定。為無自性故。莊嚴者。以無作性禪用嚴萬行故。蓮華者。表行無染故。明行性不異無作禪俱無性故。得菩薩念念出生廣大喜莊嚴解脫門者。表無作性禪。體同法界。故云廣大。常居生死常行萬行。禪悅無憂名之為喜。以定嚴慧名曰莊嚴。不迷靜亂名為解脫。此名難勝地者。為明以定體善知世法無定亂性勝于定亂故。名難勝地。為過三界惑復不證涅槃。三界及涅槃?偛荒軌摹F錈o依住之智慧。故名難勝地。夜神者。表無依住中智慧處生死之長夜破一切眾生迷故。此夜神所將名目及所坐之座。表法。大意明不壞無依無作無性自體之禪。用彰萬行以寂起用故。善財問言。此解脫門為何事業(yè)。行何境界。起何方便。作何觀察。夜神答言。我發(fā)起清凈平等樂欲心。我發(fā)起離一切世間塵垢清凈堅固莊嚴不可壞樂欲心。我發(fā)起攀緣不退轉位永不退轉心。已下如是無量發(fā)起心。具如經說。意明住欲界心多者。便令使修寂靜定至。色界無色界禪多者。令入法性禪發(fā)起攀緣于后上上位中智慧方便廣度眾生等空無限大用故。不令守凈住禪樂故。此寂靜音海主夜神坐摩尼幢莊嚴蓮華座。百萬阿僧祇主夜神前后圍繞。表法性無作體遍周無盡行體亦遍周故。言百萬者。大數之長也。阿僧祇者。不可數也。此明寂用圓滿以名座及同住之眾。及住處近遠及法門名目。思之可解此地之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若以總相。三界同一解脫。若以別相。此地以禪波羅蜜為體。得上色無色解脫。為四地重治欲界細惑。此地重治色無色界細惑。既上界解脫下界自然同一解脫。以此一乘法門常以根本智以為進修。以無作智為禪體。以過上二界中息想禪故。得任理智法界自在隨緣無作禪。此明升進漸妙智體不離本智。此明前四地以三十七觀。重治前位欲界之習。知此地重以將定體用治上界之細惑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第一長科經意者。于此第五地。長科為十四段。第一從菩薩聞此勝地行已下有十九行頌。明大眾聞說第四地法門稱嘆歡喜興供及請說后地分。第二爾時金剛藏菩薩已下。至得入菩薩第五地。有十行經。明十平等心入第五地向。第三佛子已下。至得不退轉心。有六行經。以十二種法住第五地分。第四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經。明善知十諦法門分。第五佛子已下至生大慈光明。有兩行經。明知諦智于諸眾生生大慈悲分。第六佛子已下至皆如實知。有六行半經。明以智觀眾生起真隨妄分。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濤之所漂溺。有八行經。明菩薩念眾生愚癡隨苦漂流分。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念一切眾生窮苦獨勵發(fā)心不求伴侶以己功德普令一切眾生得至如來十力智分。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菩薩以智慧觀察善根救護一切眾生令入涅槃分。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經。明菩薩住第五地能善知諸法分。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經。明此位菩薩以布施愛語同行善能教化眾生及自求勝法分。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經。明此地菩薩為眾生善解世間諸雜技藝分。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經。明此地菩薩見佛廣狹及受職分。第十四菩薩四地已清凈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頌。頌前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于初一段十九行頌。復分為兩段。一從菩薩聞此勝地行已下至瞻仰如來默然住。十七行頌。明大眾聞法歡喜興供稱贊分。二是時已下兩行頌。明解脫月為諸大眾請第五地法門分。于頌中文義。隨文自具可知
第二爾時金剛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經。明以十種平等心入第五地分。如道非道智。明此地治見道疑修行任運八地方終。十地始自在大意。三地治上界禪粗惑。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禪細惑。以此能除見道是非疑。第六地明得出世間中世間智慧自在。如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樣式。同此第六地。出世間中世間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護一切城夜天神。表以明出世間中世間智慧心城無有邪思惡賊所入。一切邪念總成智慧城故。此明第五地得難勝名者。為出世間無作本寂用定以終故。第六現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智慧現前已終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以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見道疑。六地除世間出世間智慧疑
第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住第五地法善修十二種法。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經。復分為兩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有六行經。此位菩薩善知十種諦法門分。二此菩薩隨眾生心樂已下八行半經。明便述知諦之所由。經自釋訖。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圣諦者。不同三乘厭苦忻凈方求圣諦故。但達此世間諸苦體無故。即苦無滅性。道無生性。當知苦體即不生不滅。即與圣道無二性故。故云善知苦圣諦。已下三圣諦總如之。已下諸諦義。如經自具
第五此菩薩已下一段有兩行半經。明善知諸諦智已。如實知有為虛妄誑惑愚夫轉增大慈光明分。如文自具。諦者。實也真也。如實知見不虛。名之為諦
第六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觀諸諦無有諦相。根栽本末無我無人之智。然不舍一切眾生。善知一切眾生皆從十二緣有生居五蘊宅中。復知緣體離我我所分。此一段如經自具。但以說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稱嘆。善知苦縛體性自無為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濤之所漂溺有八行經。明菩薩念眾生愚癡隨苦漂流分。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愍苦發(fā)獨立志愍接眾生不待伴侶分。如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所修一切善根皆救護一切眾生令入涅槃不為自求己樂分。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經明此難勝地于世間出世間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莊嚴佛身語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經。復分為兩段。一佛子已下至以種種方便行教化眾生有六行半經。明以布施四攝等十種方便教化眾生分。布施一。四攝二。后有八。通為十。如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學殊勝行法有兩行半經。明教化眾生恒相續(xù)分。如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經。明為利眾生修學世間一切諸技藝分。經云印璽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結手印等。準王用玉為璽。銅鐵木為印。此明如龍樹等符印也。地水火風。明五行陰陽。覺鳥情等云種種。余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三佛子已下一段有三十二行半經。于中大意有十一種事。一明此地以愿力故見佛廣多。二明供養(yǎng)。三明恭敬聽法隨力修行。四明出家聞法總持。五明住地多積修眾善。六明如真金以硨磲磨瑩轉更明凈。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職為兜率天王。九明入千億三昧現身千億事千億佛。十明以愿力故其數甚過。十一明金剛藏說頌嘆法。如文自具
第十四說頌中有四十四行頌。明重頌前法如文自具。意明難勝地以其禪體。治三界中寂亂障。契菩提根本無造作禪理不出三界不在三界。無有欣求凈穢等障。任理恒寂用自在。以定觀察為世技之妙能
第六現前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何故名為現前地。為明此地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皆悉現前。為善觀十二緣生故。為得十三昧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羅蜜為體。余九為伴
三明善財表法者。善財于此位中。見夜天號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在菩提場如來會中。坐一切寶摩尼王師子之座。無數夜神所共圍繞。現一切眾生色相身,F普對一切眾生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名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者。經云。善男子。我于生死夜無明昏寐諸眾生中而獨覺悟。令諸眾生守護心城舍三界住一切智無上法城。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門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行?中扌姓卟唤馄涫。以此法行二俱表之。住在菩提場佛眾會者。明行以菩提為體故。坐一切寶摩尼王師子座者。明以一切差別智慧為座體故。還依果亦爾。摩尼表智慧離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師子者。依主釋。皆須觀知因果故。無數夜神圍繞者。表行遍周也,F一切眾生色相身者。對現色身隨根接俗故。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者。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說教故。當以名義思之可見大意。此位說教由恐眾生不解其行故。以是圣者舉教及行?傉昧钜捉夤。修行不錯謬故。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間中世間智慧。即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此十地中明長養(yǎng)慈悲。即第六地及余地。以女天表之。準此例隨位升進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三界中得何界解脫者。此通三界及三乘出三界中世間出世間智慧解脫。為明善能分別三界中染凈等智慧自在故。得入明凈。隨順無生忍。如稱理契無生忍。即七地以出世間智慧。善能入世間智慧。隨一切眾生塵勞諸行。不異世間不壞無生。七地創(chuàng)修。八地畢功。九地方能說法自在。十地始悲智。圓成自在。若也取隨分無生。十住創(chuàng)心即分分有之。若也論始終不易。雖同眾生無量劫積修。元不移毫念。還依六相義?倓e思之。若也但逐升進。即便乖其本體故。無虧本智了積修升降不遷。即理事非虧。即同異俱濟。即智愚全別。即因果無二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于此第六地一段中。義分為九段。第一從初一段有十八行經約分為兩段。一有十七行頌。明聞第五地法門大眾歡喜興供稱贊分。二最下一行。明解脫月更請后地分。經文自具。第二爾時已下一段有九行經。明觀十平等法修六地之向。第三有十段經。明逆順觀十二緣生觀第四段有七行半經。明觀達十二緣生無體得空解脫分。第五一段有十行半經。觀十二緣大悲轉增精勤修習分。第六一段有六行半經。明此現前地得十空無相無愿三昧分。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經。明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不可壞心入佛智地分。第八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經。明入此位中見佛廣狹分。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頌。明重頌前法
二隨文釋義者。于逆順觀十二緣生法有十段經。具如下列。一如觀十二緣法中義。第一段從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大悲為首已下有十四行半經。明觀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者則無生處。又明由有我故。常求有無。一切諸惡業(yè)邪道。皆由此生。邪道者。九十五種邪道也。罪行者。三惡趣也。福行者。人中及第六天已來散善福也。不動行者。色無色界八禪是也。及小乘三果分段生死乃至四果凈土菩薩變易生死。雖免粗苦。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皆名邪道。亦名不動行。積集增長者。三惡道積集增長惡業(yè)。欲界積集增長有為善業(yè)。上二界積集增長有漏八禪。聲聞緣覺凈土菩薩。積集增長凈業(yè)。成變易生死之身。一乘菩薩積集增長具佛悲智。雖總十二緣生。乘緣各有差別。若于三界中具縛凡夫。以十二緣成諸惡業(yè)。二乘觀十二緣空無體折伏現行煩惱。得有為無漏。凈上菩薩。以修四諦十二緣行六度門生于凈土。一乘菩薩以如來知見。修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三十七品助菩提行。成一切種一切智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無限圓滿佛大悲大慈大智佛果法門。及成法界無作自性緣起大圓明普光明智。恒以一切眾生生死海。便為一個道場。恒以十方佛剎眾生剎。住居毛孔。夫緣生之法性自本無。眾生橫計諸圣嗟嘆。枉流生死無自覺知。故勞圣嘆大悲示護。是故諸仁應當順理善觀離諸慢業(yè)便得識種業(yè)謝智果開敷三界報亡等悲垂俗任性緣起不沒死流對現色身應根利物。經云。于諸行中植心種子。植者種也。于業(yè)田中種識種子為有取有漏。其漏有七。一見二諸根三妄四惡五親近六愛七念。復起后有。生來世生老病已下如文自具無明闇覆者。覆謂覆蓋自己如如之本智故。為智自無性逐境緣迷故。隨迷苦極自覺迷除故。以覺無我智無明即無故。迷我成妄覺我成智。覺之與迷各無自性。皆從緣而有迷悟故。為根本智自性無性故。不自了知非智。但隨境起。逐境情生。起于我見非至苦極厭苦求真。若自未厭苦源。設圣者化時不信從。斯發(fā)起有二種發(fā)心
- 上一篇:新華嚴經論 第二十四卷
- 下一篇:新華嚴經論 第二十六卷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