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錄,世所謂《六祖壇經》、《寶林傳》等..[詳情]
論《壇經》的心性修行說
一、真空?妙有?
《壇經》是—本使人感到無從入門的書。單從文字上看來,惠能將不可分的詞勉強分開說明,比如無念,禪定等,而且有時他的比喻也不太貼切。
但是真正使人感到高深莫測,無所適從的地方并不在此,而在于《壇經》的思想體系。若將大乘佛教理論大略分為兩宗,則為空宗與有宗。再將有宗細分之,則為唯識宗與性宗?傊,大乘佛教理論體系有空宗、有宗(唯識宗、性宗)?梢蛔x《壇經》,人們還是不由自主地疑問“這部佛經到底屬于何宗?有宗?還是空宗?”看似空有并存,甚至空有兼而為一,但空宗與有宗的理論體系截然不同,此是則彼非,彼是則此非,惠能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認為這是歷來讀《壇經》者的一個疑點。不但歷來學者如此,在惠能門下的南宗禪僧里也有不同的解釋。例如,人所共知的惠能的四句偈因不同理解而其偈頌文字有所出入,此中最關鍵的差別在于“明鏡本清凈”和“本來無一物”之不同。如果按照“本清凈”之句來講,惠能不失為有宗;順著“無一物”之句來說,惠能屬于空宗。這個現象足以說明,當時惠能門下的禪僧對此也有分歧。其實,空有難分之由來,以我看來,是從他所依之經而來的。具體而言,他所依之經主要是《金剛經》與《涅槃經》。然而《金剛經》是大乘空宗的經典,《涅架經》則為有宗的經典。因此,惠能語錄多處似有矛盾,最明顯的使人存疑的地方莫過于此處。
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
如何能聞說《金剛經》,以悟解本性自有般若之智呢?《金剛經》大略是闡明“無自性”的道理,不承認“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不僅如此。再進一步宣稱“若當有法勝涅架”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連佛教最終目標的涅槃都不承認,何況“本性自有般若之智”乎!
我認為,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話,我們便能把《壇經》的理論體系講清楚。簡言之,《壇經》的理論體系是“真空”也,抑或是“妙有”乎?把它弄清便是這篇小文章的目的。
二、心性說(妙有)
看來,惠能的心性說決非來自《金剛經》的空宗思想,而是出于大乘有宗,尤其是基于性宗而形成的。
1.自心顯萬法
《壇經》也是同意“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而且更巧妙地生動地說明這個道理。
于自性中,萬法皆見。
性含萬法是大,萬法盡是自性。
萬法指宇宙萬物而言,即,宇宙萬物全都是自心自性上顯現出來的。不但宇宙萬物是從自心上顯現的,而且宇宙萬物之間的運動變化也只不過是自心的運動變化。
諸人夜論幡義,初論幡者,“幡是無情,因風而動”,第二人難言,“風幡俱是無情,如何得動”,第三人“因緣和合故,合動”,第四人言“幡不動,風自動耳”。眾人爭論,喧喧不止。能大師高聲止諸人曰“幡無如余種動。所言動者,人者心自動也”。
那么,為什么不管什么都是從自心中出來呢?惠能對此回答如下。
何名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何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是。何名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法性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門、六塵。自性含萬法,名為藏識,思量即轉識。生六識,出六門,六塵,是三六十八。
在上引文中,惠能按照唯識佛教的基本原理而說明“心生萬法”的道理。惠能深刻地受到了大乘有宗的影響。
2.真如自性
在上引文中,惠能說“法性起六識,自性含萬法,名為藏識”。那么,所謂的“法性”、“自性”、“藏識”到底是何物?是否唯識宗所說的阿賴耶識?看似不局限于阿賴耶識;卮疬@個問題之前,先考察一番惠能的語錄吧!惠能說“一切唯心造”時,已經說到其主體了。
于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凈法身。
惠能自己認為,所謂的藏識便是清凈法身,然則所謂的清凈法身又是什么?再看惠能如何說。
故知不悟,即是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中,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
于此引文中,可以知道惠能所謂的“藏識”、“清凈法身”,乃是真如本性。又能據此而知惠能的主張不過是真如緣起說。
為了再進一步理解真如本性,再看他如何說。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知惠。
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誑妄,即是真如性,用智惠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通過這段引文,可以明確知道《壇經》里面,自性、真如、清凈法身、佛性、本心等都是一物而異稱的。
那么,《壇經》里的心與性是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在我看來,有時沒有區(qū)別,有時有所不同。在《壇經》里常見的“自性自心”當中,自性與自心是一個概念,沒有區(qū)別。但是在別的場合,惠能將其分別而言,比如,上面所引的“何不從于自心頓現真如本性”便有所不同。不僅如此,在其某些地方,惠能有意把它分別說明。
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
“心即是地,性即是王”的比喻,實是難以講清的地方。單從惠能的說明來看,心是性所活動的空間,性是心地活動的主體。再參考惠能的另一語錄,此義更為明顯。
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
此引文中,真如和自性是同一的,據此引文而言,則自性有起念之作用。換言之,自性能自覺活動,因此而言,萬法是由真如自性在心中自覺活動而顯現的。
3.佛性
作為萬有之本源的真如自性在何處?在自心中。在何人的自心中?按照惠能所言,所有人的心中均有此真如自性。
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性是真如自性。菩提般若是能覺的智慧,換言之,即能夠證得佛果(果)的智慧(因)。人所共有的自性便是能夠得到佛位的原因,所以又稱之為佛性。此佛性乃是惠能一生拳拳服膺的畢生持論。
人既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認為,宇宙包羅萬象乃自性中顯現出來的,而且此自性人人皆有,這就是真如自性,同時也是能夠達到佛位的因,因此,稱之為佛性。如此看來,惠能既是比較典型的真如緣起論者,又是十分典型的佛性論者。
- 上一篇:《壇經》小扎
- 下一篇:論《壇經》的禪學思想與實踐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