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簡稱《普門品》。原是《妙法蓮華經(jīng)》里的一品,由于觀音信仰傳入中國日益盛行,所以它從漢文譯本內(nèi)抽出來,成為便于受持讀誦的單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長行,所以在漢文譯本如晉竺法護的《正法華經(jīng)》、姚秦鳩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jīng)》等中,此品全都是長行。...[詳情]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及解譯

  “應以大自在天得度者”,這地方主要是在講歷劫轉(zhuǎn)世過程大自在天心境的人,他知道他從什么地方來,將到何處去轉(zhuǎn)世,能夠保持自在心靈的人,稱為大自在天心境,他也能了解現(xiàn)在、過去、未來三世宇宙心靈的道理,他更能了解,肉體本來就有老病、毀滅的過程,唯有靈魂是不生不滅、永恒不死的最究竟法門,所以在三世之中,都能保持著內(nèi)心清凈的智慧,這樣心境的人就是大自在天心境。人間世界如果沒有污濁的迷信,就沒有辦法展現(xiàn)真理和事實真相的可貴,如果沒有邪惡哪能看得出真理呢?有惡才有善,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佛法也一再的強調(diào),由心出、由心入,離開這個心之外都不叫做佛法。所以在普門品里,主要是強調(diào),心地平、國土平,心地凈、國土凈。國土就是詮釋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地。

  “應以天大將軍得度者,即現(xiàn)天大將軍身為其說法”,天大將軍是指擁護佛法對抗魔軍魔眾心境的人。這魔軍魔眾,大家不要想偏了,它代表我們心中所有無明和煩惱,它也代表毀佛滅佛、傷害眾生的神棍。神棍有宗教神棍、政治神棍,前面提過,所謂政治神棍就是指不懂得為人民百姓帶來幸?鞓罚粫粩嗥垓_百姓、欺壓眾生,不斷用愚民政策來統(tǒng)治人民,這就是一種政治神棍。每一位發(fā)心傳播真理的人,內(nèi)心靈性若要得到醒悟,那就要在人間世界發(fā)出最大的護持威力來守護佛法,天大將軍能夠延續(xù)守護眾生慧命的工作,將眾生的靈魂從邪魔之中拯救出來,讓眾生都能清醒。所以天大將軍能發(fā)揮天下第一勇猛威勢的力量,那觀世音菩薩就會向天大將軍說慈悲與智慧的法門。

  “應以毗沙門得度者,即現(xiàn)毗沙門身為其說法”,這毗沙門主要是在講以佛法來統(tǒng)領(lǐng)人間,來守護眾生心靈的人。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這是指人間世界領(lǐng)導一個地區(qū),甚至于主持宗教、管理一個道場的人,若他的智慧比較低,他所領(lǐng)導的群眾所追求的目標也會比較低,這點大家都懂,這層次和天大將軍護持佛法、勇猛無畏的道理是一樣的。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長者身主要就是在講內(nèi)心發(fā)出成熟心量,用道德的智慧治理人間,這種心量和前面護持佛法、傳播真理的心境又有點不同了,如果有人只追求羨慕長者這種境界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一定用他的威神之力、用他的慈悲喜舍智慧,讓他心領(lǐng)神會、道感神交去感應,去提升長者身的心境。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居士是指清凈守戒學佛的在家人,因為他的心境能在世間紅塵,說人間的道理給他人聽,這就是一種居士身。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xiàn)宰官身為其說法”,這里說的宰官就是領(lǐng)導者,人民的領(lǐng)導者和各級政府的官員和公務人員。他的內(nèi)心清凈,富有智慧,能夠以照顧人民生活環(huán)境,以及幸福為目標的公仆官員們,都屬于宰官身,如果相反只知內(nèi)線交易玩股票、不斷揮霍、下重稅、貪污特權(quán),漠視人民福利,我們就不能稱他為宰官身,我們只能稱他為邪惡或魔王了。智慧利他是我們內(nèi)心所展示出來的一種層次,也代表著你能利益他人的層次有多少。你的智慧十分,只能利益眾生十分,智慧要是能達一百分的時候,你就能利益眾生一百分。所以我們可以?吹轿覀兊谋O(jiān)察院院長陳先生,他也是一個位清凈梵行的佛教徒,一個監(jiān)察院長學佛能夠帶動學佛的風氣,這是絕對肯定的事情。如果說監(jiān)察院長真正能夠監(jiān)察所有不法的特權(quán),如果監(jiān)察院在有慈悲智慧的院長領(lǐng)導之下,能真正替人民百姓做到這些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才真正能照顧到二千三百萬人民的福祉。在利益他人的前提下,有十分智慧的人,可以利益十分的人民,有一百分智慧的人,可以利益一百分的人民。這利他主義完全是以智慧為中心,以智慧為前提。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這婆羅門是指對養(yǎng)身之道、健身之道、瑜伽的修士。他們有的是追求金錢,有的是追求名望,有些人也追求信仰,這些人都可稱其為婆羅門身,觀世音菩薩就會應化現(xiàn)身,引導他們行持真正的慈悲,追求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解脫法執(zhí),而為其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就是和尚,比丘尼就是尼師。所有的佛教徒都要記得,不可稱尼師為尼姑,我們稱比丘尼為尼師這是對女眾出家修行之人的尊敬稱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優(yōu)婆塞是指在家學佛的男眾,優(yōu)婆夷是指在家學佛的女眾。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這就是佛教的四眾組合。若四眾都能發(fā)出實踐力行、傳播佛法真理的心量,引導眾生靈性覺醒,這才能稱之為正信的佛教徒。如果說佛教的四眾不能發(fā)出實踐力行、傳播佛法真理的智慧時,那只是一個虛偽掛名的佛教徒罷了。

  我們繼續(xù)談到“應以居士長者宰官婆羅門身婦女身得度者”,即現(xiàn)婦女身而為其說法。大家不要依文解意的說這婦女身就是婦女的意思,這是所有人間世界、宰官身、長者身、婆羅門身、婦女身,這些人間世界從事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來引渡眾生為職務的人,都必須在內(nèi)心擁有婦女般的善巧溫柔和智慧,女人代表智慧,擁有婦女溫柔的智慧,所以用婦女善巧身來引渡,就是這個意思。這些從事政治、經(jīng)濟、教育的公職人員和公仆們,都必須在心中擁有溫柔慈悲的善巧智慧,所以稱為婦女身。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喜舍與智慧,和他們對待人民百姓的溫柔智慧互相感應,為其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為其說法”,是指心中擁有天真無邪心境的人,其內(nèi)心沒有仇恨、沒有權(quán)勢、沒有傷害他人的邪念。經(jīng)常我在各地道場上課的時候,都會碰到很多來學習準提法的人,具有童男童女身的人,他們都會流露出天真智慧的求道心境。這天真的無邪沒有傷害他人的邪念,觀世音菩薩就會以清凈的童男童女身為其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這是在指人間世界各行各業(yè),不管是販夫走卒、清潔工、服務生(也代表每一個人內(nèi)心之中,不同精神世界的心境),所有不同心境的人,由內(nèi)心生出實踐力行、慈悲喜舍愛護眾生的慈悲作為,一定能得到最大的成就,因為他們都有著一顆本自清凈的佛心。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強調(diào)眾生平等的道理,因為眾生的內(nèi)心都存有一尊至高無上的佛性,也就是自性的良知佛性。

  “應以執(zhí)金剛神得度者”,這執(zhí)金剛神是指守護人間佛法真理,擁有金剛不壞的意志,為了護持真理的延續(xù)勇猛的精進,維護人間真理,是佛法傳播的守護者,更是吾人八識田良知的守護者。釋迦牟尼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慈悲喜舍的功德之力,包容了所有山川、草木、一沙一塵,是大自然中最究竟的一種慈悲智慧。如果每一位修持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人,都能夠得到最清凈的智慧,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法力在人間世界渡化了一切眾生,所以才會在眾生內(nèi)心產(chǎn)生不可思議、道感神交的神通之力。那神通之力又是什么呢?就是大慈拔苦、大悲予樂的智慧,一心供養(yǎng),就是全心奉獻給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這布施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因為他發(fā)出了實踐力行,用他的身體、語言、意念行持慈悲之道,這就是身、口、意三密相應,實踐身、口、意傳播佛法、真理、智慧,所以自然能在心中生出最大的力量,也稱其為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一心一意供養(yǎng)吾人內(nèi)在的佛法僧,發(fā)心布施的人都會在遇到危險之際,心靈中的慈悲力量就會立即伸出援手。布施神通之力,就是在說傳播真理、智慧帶給人們無畏、無懼的力量,這種神通力量就是一種智慧的無畏施,能夠為眾生帶來安和樂利、信仰真理、追求心靈自在無礙的目標。所以在人間世界,都會稱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布施無畏的仁者。供養(yǎng)身、口、意,布施身、口、意就是指法施,人天最大的布施就是法施,用自己的生命供養(yǎng)慈悲心,供養(yǎng)清凈的智慧,這才是人天最大的供養(yǎng)。所有學習佛法修行求道的人,都是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的緣故,所以能將布施的功德與行為都歸給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代表著宇宙之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智慧。

  原文: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解譯:這時釋迦牟尼佛就告訴無盡意菩薩說道:觀世音菩薩就是是代表內(nèi)心所成就的人格和德性,也是每位正信佛教徒內(nèi)心所發(fā)出慈悲喜舍,施無畏行為的一種形容和代表。所以不可以把觀世音菩薩當做救世主或神祉來信仰、來膜拜,因為觀世音菩薩被世間人稱做施無畏仁者,所有發(fā)出實踐力行、追求真理的人,共同將大慈大悲的心布施喜舍給所有眾生,將布施的功德完全歸給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代表宇宙中的大磁場、大能量,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神通自在法力,到處施無畏,這就是他的慈悲力量,能夠隨時讓內(nèi)心擁有清凈智慧的人,感應到聞聲救苦,所以人間世界的人們,都必須存有大慈大悲的大愛,用觀世音菩薩來代表這樣的人,所聚集的功德力,來一心供養(yǎng)(也就是在內(nèi)心清除一切污垢,在內(nèi)心之中,供奉慈悲智慧的行為。),這樣才能在五濁惡世的人間,建設(shè)清凈極樂的凈土。講到這里,我想大家都能體會,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之力,完全是在形容人間世界發(fā)大菩提心,內(nèi)心生出清凈智慧的人,因為能夠不斷發(fā)出慈悲喜舍施予眾生的行為,所以大家聽完釋迦牟尼佛在開示時,都能由內(nèi)心生出清凈的智慧,而發(fā)愿引渡所有沉淪生死苦海的人們,協(xié)助無量無邊的眾生解脫煩惱苦厄,擁有如此心境的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在人世間的應化之身,不必懷疑。

  這個時候,無盡意菩薩聽完釋迦牟佛的開示,馬上領(lǐng)悟而發(fā)出清凈無私的大菩提心。于是他馬上站起來,告訴釋迦牟尼佛。世尊,我從現(xiàn)在起,(現(xiàn)在起就是當下之意)聽完您的開示之后,立刻發(fā)出大菩提心。大家要記得,這不是隔幾天才發(fā)出來的,也不是等退休后,無憂無慮之后,才發(fā)出這利益眾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說等孩子長大了,再發(fā)大菩提心,絕對不是,是聽完普門品的講經(jīng)之后,馬上、立即、當下的發(fā)出,你慢了幾天都不對,慢了幾天發(fā)出就代表智慧悟性不夠,是當下的心領(lǐng)神會、是當下的道感神交,當下發(fā)出覺醒的愿力,這也代表即時行愿。于是無盡意菩薩當眾解下頸部、身上貴重的珠寶完全獻給觀世音菩薩。這里所說的珍寶瓔珞,代表無盡意菩薩身、口、意的心,在這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外在的珍寶,一種是內(nèi)在身、口、意清凈的心。清凈的心價值百千兩金。∵@地方就是在詮釋無盡意菩薩聽完釋迦牟尼佛開示觀世音菩薩成就的因緣,實際上他了解釋迦牟尼佛只是在詮釋自己內(nèi)心無量無邊的慈悲喜舍之心,應化在人間世界的一種形容。所以,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釋迦牟尼佛口中所講出來的,釋迦牟尼佛在開示觀世音菩薩的成就因緣時,就是在詮釋他內(nèi)心所印證到宇宙天地間的慈悲喜舍。無盡意菩薩因為“當下”就發(fā)下愿力,而成就了十方三世人天供養(yǎng)的大阿羅漢果位,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力。很多人聽完以后,只是想一下子而已,有些人等退休以后,有些人等孩子長大以后,這樣的領(lǐng)悟永遠都沒辦法讓你現(xiàn)今世得到八地以上,永不退轉(zhuǎn),不受到五蘊迷障逼迫的菩薩果位。所以法師經(jīng)常跟每位學員講,不學佛則已,要學佛的話一定要爬上這根竹竿的頂端,一定要得到八十分以上,若不能得到八十分以上的悟境,你還是一樣繼續(xù)迷迷糊糊地,流轉(zhuǎn)輪回在六道生死苦海中。如果說每一位追求佛法、真理、智慧的正信佛教徒,能夠和無盡意菩薩一樣,聽過佛陀開示之后,立刻用自己清凈的身、口、意當下去實踐力行,慈悲喜舍的作為,這樣就能成就釋迦牟尼佛的大愛,這種大愛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而身、口、意的供養(yǎng)就是法施,剛才講過法施是人天世界最大的功德,是將自己的生命,毫不保留的奉獻在傳播佛法、真理、智慧上,來接受真理的光明,點亮所有眾生的心燈,這就是一燈引千燈的含意。這心燈也可以解釋為發(fā)出實踐力行的心燈,這就是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最大的主旨,也是讓眾生從內(nèi)心里發(fā)出大菩提心的心燈,來傳播真理、宏揚佛法,并以了生脫死、即身成就,為我們生命最大的功課、最大的目標,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大丈夫作為,故祖師云:“人生最大一事為生死大事”,也就是指生覺、死迷。這時無盡意菩薩告訴在法會現(xiàn)場的觀世音菩薩說:“仁者,請接受法施珍寶瓔珞,請接受我的身口意、清凈的菩提心。”他做出了一個生命中最大的奉獻,但觀世音菩薩不敢接受無盡意菩薩的供養(yǎng)。這里釋迦牟尼佛開始詮釋,佛教團體的倫理,因為在很多佛教團體中,為了利益和私心而在承辦佛事會務時,互相爭功諉過,為求自己的表現(xiàn),而踩在所有人的頭上往上爬,要不然就擺出一付道貌岸然的樣子,開口閉口就覺得自己很清高,目空一切,貢高我慢,盛氣凌人,完全失去佛教徒以心為糧食的鍛煉,那些世俗不成熟的作為,都不是真正發(fā)出菩提心的人,只不過他們將世俗的習性,將人間世界的惡劣習性帶到清凈的教團里,教團就是佛教團體。所以,一般世俗人不知道要修這個身、口、意的清凈,好大喜功,喜歡說人是非,所以在世俗人的公司行號團體之中,都會產(chǎn)生一種共同的現(xiàn)象,那就是充滿著權(quán)力,充滿著斗爭和是非不斷,毫無倫理可言的利益團體。佛教團體是用一種慈悲喜舍的心,互相鼓勵、探討真理、鍛煉心靈、犧牲奉獻的一個清凈團體。這種沒有私心奉獻的作為,才是真正維持佛法、真理、智慧延續(xù)下去的一種關(guān)鍵,每位菩薩都要牢牢記得。所以佛教團體是一種信仰倫理的團體,互相包容體貼的團體。在三世諸佛的作為之中,我們都很清楚可以看到,過去諸佛他們用慈悲的心思與作為,來感化所有求佛、學佛、成佛的菩薩;現(xiàn)在的諸佛也都是用這種慈悲心思和作為,來感化所有求道學佛的菩薩;未來的諸佛也必定會用慈悲的心思與作為,來感化所有求道學佛的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是慈悲喜舍的代表,這是眾生發(fā)大菩提心的首要條件,在慈悲喜舍的品德中,觀世音菩薩當然不敢接受無盡意菩薩身、口、意的大供養(yǎng),所以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告訴觀世音菩薩,你必須要接受。為什么呢?因為無盡意菩薩當時在靈鷲山上參加法華盛會的時候,帶領(lǐng)了五百多位信徒在現(xiàn)場學習佛法,因為這五百多位信徒都互相恭敬、謙讓,觀摩、學習成熟品性的人格示范。無盡意菩薩發(fā)出大菩提心,讓自己的身、口、意,和一切珍寶財物全部奉獻布施出來,將所有實踐力行的功德和印證的成果(財物),無條件的奉獻出來給觀世音菩薩,完全舍棄自己的私心和福報,福報就是一種享樂的意思,這就是佛教徒應有的品性和作為。為了介紹這種無私作為來提醒所有的會眾,提醒什么呢?就是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還有天,天代表管理政治的官員,這也是佛教的外圍護法,還有龍代表人間世界的成就之人,夜叉、干韃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人、非人等。這些都是在詮釋世俗之中,各行各業(yè)、各色各樣心境背景的人,都在佛教的外圍做布施,來護持一個佛教團體的生存與弘法辦道,在延續(xù)生存與傳教的推展上,都是靠外圍護持的佛教團體,為了讓這些人都能了解,用慈悲之心來承辦佛事互相體諒,信仰佛教的倫理,所以觀世音菩薩必須接受無盡意菩薩這些功德的供養(yǎng),因為只有接受,才能延續(xù)佛教未來發(fā)展的生存。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和無盡意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慈悲喜舍之心,所印證出來的精神智慧代表。于是觀世音菩薩為了完成釋迦牟尼佛的教化而接受了無盡意菩薩的珍寶供養(yǎng)。觀世音菩薩是為了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才接受無盡意菩薩的珍寶瓔珞供養(yǎng),絕對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觀世音菩薩接受了供養(yǎng)之后,當場將它分為二份,一份獻給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么?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所有的正信佛教徒都要將自己的功德作為,不管是財物、不管是功德的作為也好,都要歸于自己的啟蒙指導老師,這就是佛教的倫理,也是身、口、意的布施。所有在場的菩薩都不能忘恩,要飲水思源,維持佛教的倫理。另一份獻給了多寶佛塔,這是指道場、寺廟的意思,也就是代表清凈團體的意思,是傳播佛法、真理、智慧的地方,一個清凈的團體,也是延續(xù)佛法流傳的一個團體。就這樣,觀世音菩薩和無盡意菩薩各自完成了無相“施與受”的功德和智慧,也因為完成了這些施與受的程序,而讓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充份顯露出施、受皆空的智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