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 2 晉

洛陽竹林寺竺凈檢尼

  譯文

  凈檢,俗姓種,名令儀,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父親種誕,曾出任武威(今甘肅武威)太守。凈檢自幼時就好學(xué)不倦,丈夫早逝,孑然一身。因家境清寒,她不得不常為官宦子女教授琴藝、書法,以為生計(jì)。她聽人演說佛法,虔心信奉,樂于受教,只是苦于無處去咨詢請益。

  后有高僧法始,精通佛道大義,于晉愍帝建興(公元三一三——三一六年)年間,在宮城西門外立寺定居,凈檢便去造訪他。法始為她宣說佛法,她也因此而朗然徹悟。凈檢意欲趁此強(qiáng)健之年參經(jīng)悟道,追求佛法功德利益,就從法始處借來佛經(jīng)誦習(xí),并很快洞悉了它的奧旨。

  一天,凈檢對法始說:「佛經(jīng)上說有比丘、比丘尼二眾,我是個女子,能否歸依佛門,請指點(diǎn)迷津!

  法始說:「是的,西域佛門中人有男也有女,中原區(qū)域則不具備這種成法。」

  凈檢說:「經(jīng)書上既然說佛門中應(yīng)有比丘和比丘尼,難道我們這地方有甚么不同的法嗎?」

  法始回答說:「外域人說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僅有二百五十戒,這恐怕應(yīng)是這二者之間的差別。至于具體情況,我當(dāng)為你去問另一和尚。」

  被問的和尚說:「僧與尼受戒,大同而小異。倘不得其法,也就定然不能受戒。尼有十條戒律,當(dāng)從大僧處受戒。但若是沒有大僧,尼僧便無依止師了。」

  法始回來告訴了凈檢,凈檢就依那位和尚的說法,剃發(fā)而從之受戒。當(dāng)時與她志向相同的共有二十四人,一齊受了戒,并在宮城西門共建竹林寺修行。由于當(dāng)時晉土僅在此寺有比丘尼,沒有其它尼師施教,因而她們便一起請教凈檢,由此成就佛門功德利益。

  法始所說的那位和尚,乃是西域僧人智山。他居住在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秉性寬和,心智聰慧,素習(xí)禪誦。晉懷帝永嘉(公元三0七——三一二年)末年,來到中土,以化緣維持生計(jì),語必以弘揚(yáng)佛法為職志。當(dāng)時中原佛法初染,風(fēng)化未全,信徒們體驗(yàn)都較膚淺,還不知向他請教佛理。東晉元帝建武元年(公元三一七年),他西行返回罽賓。嗣后,天竺佛圖澄又來到中原,宣述智山和尚的道行德業(yè),聽者無不為當(dāng)初未能當(dāng)面聆教而感到遺憾。

  凈檢教化徒眾,清雅而有節(jié)度。宣講佛法,以施行教化,宛如風(fēng)行草靡,受教者無不傾倒,得益匪淺。東晉成帝咸康(公元三二五——三四二年)年間,有僧建和尚,在月支國得到《僧祇尼羯磨》及《戒本》。晉穆帝升平元年(公三五七年)二月八日,他在洛陽將其譯成漢文。當(dāng)時,外國僧徒曇摩羯多在京都為僧尼立了戒壇。晉僧徒釋道場,根據(jù)《戒因緣經(jīng)》的戒律條文,對曇摩羯多提出疑問,認(rèn)為他這樣做于佛法有所不通。于是曇摩羯多浮舟到了泗河,因立戒壇。凈檢等四人也一起到了戒壇,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稱船上受戒,這樣就正式成為比丘尼了。中土比丘尼,就是從凈檢開始的。

  在她進(jìn)行受戒儀式時,有異香芬馥徐徐襲來,在場的人都聞到了,一個個欣喜萬狀,驚嘆不已。因此異事,凈檢就更受人們的景仰,她又善修自己的戒行,誦習(xí)經(jīng)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布施雖然很多,但總是隨得隨散,常常是先給別人,后給自己。

  晉簡文帝咸安末年,人們忽又聞到以前那種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紅光冉冉升起。見一女子,手執(zhí)五色花束,從空中翩然而下。凈檢見狀,十分欣喜,就對眾尼說道:「你們好好處理未來的事,我現(xiàn)在先行一步了!褂谑呛退齻兾帐洲o別,騰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邊,良久始散。卒時,她已七十歲了。

  原典

  凈檢,本姓種①。名令儀,彭城人。父誕,武威太守。檢少好學(xué)。早寡,家貧,常為貴游子女教授琴書。聞法信樂,莫由諮稟。

  后沙門法始②,經(jīng)道通達(dá),晉建興中,于宮城西門立寺。檢乃造之,始為說法。檢因大悟。念及強(qiáng)壯。以求法利③。從始借經(jīng),遂達(dá)旨趣。

  他日,謂始曰:「經(jīng)中云比丘④、比丘尼⑤。愿見濟(jì)渡⑥!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眾⑦,此土其法未具!

  檢曰:「既云比丘、比丘尼,寧有異法?」

  始曰:「外國人云,尼有五百戒⑧,便應(yīng)是異。當(dāng)為問和上⑨!

  和上云:「尼戒大同細(xì)異,不得其法,必不得授。尼有十戒⑩,得從大僧⑾受。但無和上,尼無所依止⑿耳!

  檢即剃落,從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宮城西門共立竹林寺。未有尼師,共諮凈檢,過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斗智山⒀也。住罽賓國,寬和有智思⒁,雅習(xí)禪誦。晉永嘉末,來達(dá)中夏,分衛(wèi)⒂自資,語必弘道。時信淺、,莫知祈稟。建武元年,西返罽賓。后竺佛圖澄⒄還,述其德業(yè),皆追恨焉。

  檢蓄徒養(yǎng)眾,清雅有節(jié);說法教化,如風(fēng)摩草。晉咸康中,沙門僧建。于月支⒅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⒆興平⒇元年二月八日,于洛陽譯出。外國沙門曇摩羯多(21),為立戒壇。晉沙門釋道場(22),以《戒因緣經(jīng)》(23)為難,云其法不成(24),因浮舟于泗。檢等四人同壇止,從大僧以受具戒。晉土比丘尼。亦檢為始也。

  當(dāng)其羯磨(25)之日,殊香芬馥,闔眾同聞,莫不欣嘆,加其敬仰。善修戒行,志學(xué)不休。信施雖多。隨得隨散,常自后己,每先于人。

  到咸康(26)末,忽復(fù)聞前香,并見赤氣。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檢見欣然,因語眾曰:「好持后事,我今行矣!」執(zhí)手辭別,騰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霓,直屬于天。時年七十矣。

  注釋

 、傩辗N:「種」他本或作「仲」。

 、诜ㄊ迹簳x比丘,生平不詳。

 、鄯ɡ悍鸱ㄉ系墓Φ吕。 《法華經(jīng).分別功德品》:「世尊分別說得法利者。」

 、鼙惹穑阂沧髌兤c,乃梵文bhiksu的音譯,意譯為乞士、乞士男、除士、熏士、破煩惱,除饉、怖魔等,是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者。

 、荼惹鹉幔阂嘧髌兤c尼,是梵文bhiksuni的音譯,意譯為乞士女、除女、熏女等,是依法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者。

 、逎(jì)渡:佛教術(shù)語。佛家認(rèn)為,眾生生活生死苦海之中,佛門要旨則在于晉渡眾生至彼岸世界。

 、吣信姡捍酥副惹稹⒈惹鹉。

  ⑧五百戒:佛教戒法規(guī)定,女性出家者滿二十歲后,要先后從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即五百戒。依《四分律》,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以大數(shù)簡稱為五百戒。受此戒后,即取得正式比丘尼資格!端帋熑鐏肀驹附(jīng)》:「比丘尼受持五百戒!梗ù笳模撍乃木胖校

 、岷蜕希杭春蜕。

 、馐洌号猿黾蚁仁苁洌沙彌尼戒,其戒律共十條,即:不殺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好香涂身,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觀聽,不得坐高廣大床,不得非時食,不得貪圖金銀寶物。

 、洗笊杭词苓^具足戒的比丘,佛門中出家而未受過具足戒的沙彌、沙彌尼,稱比丘為大僧! 

 、幸乐梗罕惹、比丘尼受戒,其受戒之師,又稱依止師。

  ⒀智山:罽賓僧人。罽賓,今克什米爾一帶。

 、抑撬迹邯q「智意」、「智心」,即智慧之心。蔡邕《童幼胡根碑》:「言語所及,智思所生,雖成人之德,無以加焉!

  ⒂衛(wèi):乞食,尋求施舍。

 、詼\薄:膚淺。

 、辗饒D澄:(公元二三一——三四八年)西晉時著名佛學(xué)家。西域人,或謂天竺人,本姓帛!妒勒f新語.言語篇》謂其「出于敦煌」。后至后趙宣講佛法,為石勒、石虎所崇信!陡呱畟鳌贩Q其多能異法,被時人稱為「大和上」。其弟子釋道安、釋法汰傳其法。

  ⒅月支:我國古代西部的少數(shù)民族,原在敦煌、祁連山一帶。漢文帝時被匈奴老上單于擊敗西走,到達(dá)今阿姆河流域(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境內(nèi)一帶)建立王朝,稱大月氏。

 、咨o尼羯磨及戒本:此二經(jīng)典之譯諸家目錄咸不載,此處所記,可補(bǔ)史料之闕。

 、嘏d平:當(dāng)為「升平」之誤。

 。21)曇摩羯多:天竺僧人,晉時來華,曾參與譯經(jīng),后不測其終。

  (22)釋道場:晉比丘,生平不詳。

 。23)戒因緣經(jīng):即《戒果因緣經(jīng)》,屬戒律方面的典籍。

 。24)此處年代記載似有舛誤。今人周叔迦《釋典叢錄》云:「然凈檢尼所記載歲月,疑有乖舛。傳云曇摩羯多立戒壇,釋道場以《戒因緣經(jīng)》為難,云其法不成!督湟蚓壗(jīng)》釋于秦建元十四年,當(dāng)晉太元之年,上距凈檢尼發(fā)心之初建興年中已六十余年,其時凈檢尼當(dāng)已早卒,那得從之受戒耶?」

 。25)羯磨:梵文kaman的音譯,或譯「作業(yè)」。即受戒、懺悔等儀式。

 。26)咸康:此處所記與凈檢生平不合,疑為「咸安」(公元三七一——三七二年)或「寧康」(公元三七三——三七五年)之誤。(《大正藏》本作「升平」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