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有不少對佛學(xué)感興趣的人,因為擔心自己守不了居士五戒,而停步于皈依的大門外。也有相當多已經(jīng)皈依的師兄,至今沒有搞明白“皈依戒”和“居士五戒”的區(qū)別,常常將二者混淆以至于問題迭生,不知道在生活中如何運用佛法,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
在《般舟三昧經(jīng)》中,記載了佛陀這樣的言論:當持五戒,自歸于三,何等為三?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視吉良日。
在《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受戒品》中,佛陀進一步講解:
若歸佛已,寧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歸法已,寧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歸僧已,寧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眾。
在生活中該如何守皈依戒,上師嘎瑪仁波切用簡單明了的話講述說:佛弟子們有三項永不再產(chǎn)生之行為,能做到這三點,就可以守住皈依戒,并進入佛學(xué)的大門。
1、已皈依佛,永不膜拜祈求神鬼外道
2、已皈依法,永不傷害眾生或存害心
3、已皈依僧,永不和外道邪見者同修
對于居士五戒,上師嘎瑪仁波切曾經(jīng)多次開示道:(你們)要一步步修,能守住什么戒就先守,守不了的戒暫時不要去受戒,因為一旦破戒反而不好。最緊要的是先做到不殺生。
居士戒是在家佛弟子受的戒,共五條。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其中不飲酒是遮戒,即為了防止犯上面四戒的。因為酒能亂性,飲了酒腦子就糊涂了,自律不強,容易犯其它戒。
殺妄盜淫是所有眾生無始以來累積的習(xí)氣,也是造作惡業(yè)的根源。要改變這些習(xí)氣,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需要一步步磨礪修行。有些人修了幾十年,這些習(xí)氣有時候還會不自覺的跑出來。因此,并不是說,我們一開始學(xué)佛,這些習(xí)氣立馬就能改掉,沒有那么簡單容易。
如何受戒呢?沙彌戒與比丘戒是無法對其中的戒條進行選擇的,除非不受戒,否則就必須受持全戒。也就是說,如果要受比丘戒,就必須受持所有的二百五十三條戒,其他的比丘尼戒、沙彌戒與沙彌尼戒也是一樣。
但居士戒卻并非如此,它與菩薩戒一樣,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因此,在受居士戒之前,就可以先對各個戒條的要求詳細地了解一番,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能受持幾條就受持幾條。
但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教派的觀點,這里所說的不同教派,并不是指藏傳佛教內(nèi)部的不同教派,而是指一切有部與經(jīng)部的觀點。
一切有部認為:受戒的時候,必須將五條戒全部受完,否則就只能成為普通的行善,而不能成其為戒體。但在持戒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挑選,能持幾條戒就持幾條戒。
但經(jīng)部卻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如果受戒的時候已經(jīng)將五條戒全部受完,而在持戒的時候卻并沒有全部守持,就應(yīng)當屬于犯戒。
所有的大乘宗派都不承認一切有部的觀點,而認為經(jīng)部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所以,我們也應(yīng)當按照經(jīng)部的規(guī)定去作。也就是說,在受居士戒之前,就應(yīng)當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進行抉擇,能守持多少條就受持多少條。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酒戒是別無選擇的。如果不受持酒戒,其他的戒就不能成為完整的戒。戒除殺盜淫妄,都必須建立在戒酒的基礎(chǔ)之上,如果不能戒除飲酒,其他的惡業(yè)都有可能因此而引發(fā),所以不能成為完整的戒體。
但是,也有一種人嗜酒如命,即使遭遇命難,也無法做到不飲酒,那么這種人也可以受持其他殺盜淫妄戒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戒條,但卻不能稱之為戒律。不過,發(fā)誓斷除這些惡業(yè)仍然具有很大功德,所以,即便在名稱上有所區(qū)別,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應(yīng)當盡力受持其他的戒。
居士五戒(殺、盜、淫、妄、酒)的具體內(nèi)容 。
一、不殺生戒
殺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殺和不指使人殺,殺的對象主要是人或動物。
殺業(yè)成立要有三個條件,即有殺心,有殺行,被殺著死(或殺傷)。如果你光有殺心,無殺行,這殺心是不好的,但構(gòu)不成殺業(yè);如果有殺心有殺行,但對方未死傷,也構(gòu)不成殺業(yè),只是這行為本身是不好的,從戒律角度講,有破戒的意味。如果無殺心,有殺行,導(dǎo)致被殺者死呢?比如像開車,無意間輾死馬路上的一只螞蟻,那因為你本身只是開車,而并未關(guān)心螞蟻的生死,也即無殺心,所以從戒律上講不算破戒。當然我并不是鼓勵人隨便開車壓死螞蟻,還是一定要盡量小心,愛護一切生靈,避免造業(yè)。
殺戒包括傷害人或動物的一切攻擊行為。因為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為諸佛菩薩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殺人,但你把人打殘廢了,乃至把人弄癱瘓,或者弄瞎,或者毀容,那這些行為,依據(jù)其程度,罪業(yè)可能比殺人還要重,因為這些情況下對方受的苦,以及對你的嗔恨,可能比殺了他還要大?紤]到連辱罵別人也可能遭大惡報,為佛門戒律所不允許,所以傷害行為更是戒律所不允許的。
二、不偷盜戒
不偷盜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搶。其次,各種非法獲利行為都屬犯偷盜戒,有的甚至比單純的偷盜更嚴重。所以這個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路上揀到東西,看看周圍無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盜戒?
如果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盜戒。但通常情況下,物品不會是真正的無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時把它丟在哪兒了。對這樣的物品,最好還是讓它放在那兒,自己在旁邊守著,等主人回來拿。如果等了一段時間沒人來拿,一個選擇是可離開,另一個選擇是可真誠出于想物歸原主又怕自己離開后被別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后設(shè)法尋找物主。如果最終實在找不到物主,最好應(yīng)上交國庫,否則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應(yīng)立刻歸還。至于如果是揀到東西,明知物主是誰而不還,就更是明確的犯偷盜戒了。揀被認為的無主之物的罪業(yè)比直接偷盜小一些,果報是自己容易丟失東西。
2,經(jīng)營非法行業(yè)贏利,比如賣假冒偽劣產(chǎn)品、或者賭博、販毒等,雖不是直接偷盜,亦犯偷盜戒。賣假冒偽劣產(chǎn)品,則不但犯偷盜戒、妄語戒,而且如果賣的假冒偽劣產(chǎn)品損害到了人的身心,還要承擔損害人的罪責。比如如果賣的食品,有過量農(nóng)藥、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賣的凈水不凈,這些賣的人都要承擔罪業(yè),貪贓枉法的質(zhì)檢人員也要承擔罪業(yè)。所有以詐騙行為獲取不義之財均屬不偷盜戒所嚴禁的。販毒,因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體而且死后很可能業(yè)感地獄,所以販毒者遭的果報可能極重。煙草業(yè)雖是合法行業(yè),但因吸煙也對人身體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業(yè)感地獄,所以也是個極惡劣的行業(yè)。這將在下面“不飲酒戒”一段中詳述。
3,偷稅漏稅亦犯偷盜。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錢,損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其罪業(yè)大小則要具體分析。如果是過于高稅收的國家時代,稅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農(nóng)民若交了稅自己得餓死,那應(yīng)該是制定這種不合理稅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稅的農(nóng)民是無罪的。如果稅制正常,那偷稅漏稅當然是偷盜。
4,貪污受賄亦犯偷盜戒。并且這個偷盜往往還伴隨很多其他罪業(yè),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報也會更大。其罪業(yè)大小則也要具體分析。如果一位官員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貢獻很大,而沒有什么合理的獎賞,比如努力上了一個很贏利的項目,或者創(chuàng)新的使用了一個很好的策略,以致為國營企業(yè)或地方財政獲得了很大的額外收益,比如1億元,而根據(jù)政策獎賞卻很少,才10萬元,那么在這當中為自己撈點,也算有合理性。若不是這種情況,對于大多數(shù)貪污腐敗行為而言,都是犯偷盜罪。尤其是有的人因為貪污腐敗而損害他人的利益,比如貪污工程款或收受工程賄賂導(dǎo)致豆腐渣工程,最終害死人命;或者食品檢驗人員貪贓枉法,放行不合格的凈水導(dǎo)致喝的人腎臟受害身體不好,這些罪業(yè)都得算在他頭上。
5,在生活中,不偷盜戒涉及的細節(jié)很多。
比如:用單位的電話講私事;上班時間做私事;用單位的打印紙打印私人文件等等;這些原則上都屬犯偷盜。當然,屬于小偷盜,給單位一些相應(yīng)的補償即可。
戒偷盜的根本目的是要讓人少貪欲,以及在人都有貪欲的情況下,讓人們有所自制,追求合理的財富,避免人與人的矛盾沖突,而產(chǎn)生罪業(yè)。所以像這種經(jīng)濟問題,是非常復(fù)雜的,都要具體分析,較難以佛法簡單論斷。
世俗法律是他律,講究客觀公正,根據(jù)現(xiàn)世可觀測的情況來判斷,并且強調(diào)的是一種規(guī)則正義;佛門戒律是自律,要根據(jù)六道眾生、三世因果的一切因素來判斷,并且強調(diào)的是絕對正義(或者說終極正義)。性質(zhì)不同,我們觀察和分析問題的方法也必然有所不同。
對于真正的佛教修行人來說,要避免在這種復(fù)雜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造惡業(yè),就應(yīng)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堅守善道為根本,不可有任何偷盜行為。因為任何的偷盜行為,一方面可能受成餓鬼的果報,另一方面,最終還是要還的。所以總是大不合算。正如布施所得的福報,往往大大高于布施的量一樣,偷盜后要還的,也往往比偷盜的量大很多。
尤其不可偷盜寺廟財物。那可能種下地獄之因!地藏經(jīng)》有布施佛門,“舍一得萬報”的說法,那如果偷盜佛門財物,要還多少呢?如果不還,就可能下地獄。據(jù)說有位高僧修行有成,快開悟的時候,看見空間堆滿鹽巴,后來才明白,是因為以前曾拿寺廟里的鹽為自己作藥,最后自己出錢還了寺廟很多鹽巴才算了事。
偷盜的果報
偷盜的直接果報是貧困。因為人取了別人的東西,而眾生的神識是全知的,冥冥之中別人還是要你還!道德經(jīng)》中有云:“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不予而取,后必償還。所以要先施再得,方合正道。
偷盜的死后果報則是成餓鬼。雖然看上去比下地獄要好一點,但也非常痛苦。總是感到肚子很餓,卻又沒食物吃,即使找到食物,食物到口也會化成火,吃不下去。其實鬼不吃也餓不死,之所以感到餓,總想吃,是往日貪心的業(yè)障習(xí)氣所致。
如果偷盜罪過重,甚至嚴重損害了人,還是要下地獄。偷盜之因是貪,如果貪心過重,可能業(yè)感寒冰地獄。
縱上所述,受“不偷盜戒”意味著:
1, 不明搶、暗偷;
2, 不獲坑蒙拐騙、偷稅漏稅、貪污腐敗、非法行業(yè)等所有不當贏利;
三、不邪淫戒
不邪淫戒通常被解釋為不可與婚姻配偶以外的人行淫。簡單的這么認為,當然是可以的。但從這個戒的本質(zhì)來看,還有很多細節(jié)值得分析。
比如,在藏地某些地方,一妻多夫是正當?shù),這種情況下的婚姻關(guān)系及性行為,是否算正當?又如,配偶同意、三方均愿意的婚外性行為是否算邪淫?又如,婚姻關(guān)系中,是否就可以毫無節(jié)制,即使過多縱欲也不會遭惡報?又如,很多人一時找不到終生伴侶沒結(jié)婚,那么是不是完全不可以有淫行?
這些都是有實際意義的重要問題,不可回避,必須給出解答。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應(yīng)該深刻的分析一下:邪淫為什么不好;蛘哒f,淫為什么不好。
從單純的人類世界角度看,行淫本身只是利己,而非害人。就算婚外戀,就算多人亂交,就算性變態(tài),就算同性戀,只要參與各方自愿,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至于因之而害到別人,那是害到別人的罪,而不是性行為本身的罪。
比如婚外戀,如果三方同意,是否就可以?或者婚前性行為,只要雙方愿意,是否就可以?對于參與方愿意的性行為。唯一可能的過錯是遭別人嫉妒。但我們一般認為嫉妒是錯誤的,不應(yīng)該受公德保護的。因為人類道德不可能保護嫉妒,不然人類就不可能進步了。別說性行為,任何人過得幸福,別人都可能嫉妒,乃至一個餓著的人看到別人吃碗飯都可能嫉妒,那難道就因此不允許任何人過得幸福,不允許人在餓著的人面前吃飯?所以嫉妒在任何時候都是社會道德所不支持的負面欲望。
如果有的人出于嫉妒欲,比如自己得不到,就希望別人也得不到;或者自己性生活不快樂,就希望別人也性生活不快樂;或者自己沒性生活,就希望別人也沒性生活;甚至有的人自己不禁欲,乃至縱欲,卻敢叫別人禁欲,我說這不叫“禁欲主義”,而叫“禁他人之欲主義”;對于這些出于自利損他的目的而勸人禁欲的言論,我是看都不想看的。
或者有的人勸人戒淫,雖出于善意,但只是人云亦云,說不太清為什么勸人戒淫,這雖然還算可以,但是不夠的。
一般說來,邪淫包含非行境、非處、非境、非時、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謂的非行境是指:與受種族、主人、國王保護的對象以及非法的對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侶、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內(nèi)的親屬、僧尼、別人已經(jīng)支付了錢財?shù)娜艘约拔闯赡甑纳倌猩倥鞑粌粜校?/p>
所謂的非處是指:在除了密處之外的口腔、肛門等非行淫處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師、上師以及僧眾等附近,三寶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經(jīng)書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脫、佛像、加持品等的情況下),于對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線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時是指:在白天、受持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經(jīng)期間、生患不能作不凈行的疾病期間、產(chǎn)婦尚未完全康復(fù)期間以及傷心憂愁之時作不凈行;
所謂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內(nèi)作超過五次以上的不凈行;
所謂的非法是指:通過毆打等強迫手段所作的不凈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并且具備對境、思想、行為以及結(jié)果四個條件,就會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間的非梵行,也屬于邪淫的范疇。
當然,這里所說的邪淫,是針對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則其內(nèi)涵又有所不同,因為出家人必須從根本上斷除不凈行。
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世人觀念的逐步開放,在邪淫方面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從政界要人到平民百姓,從大亨富賈到電影明星,各個階層的人都卷入了性丑聞的風波,無以數(shù)計的家庭都遭到了婚外戀的沉重打擊,即使處于熱戀期的情侶,也是互相猜忌、貌合神離……
雖然在佛陀住世之時,并沒有如此猖獗的、涉及家庭倫理道德方面的社會問題,但佛陀卻以其遠見卓識預(yù)知到了這一點,并為在家佛教徒制定了這一戒規(guī)。這一戒規(guī)的制定,使很多重視因果、渴求解脫的佛教徒避免了因此而造成的家庭破碎、妻離子散。
因此,作為佛教徒,為了防止家庭問題的出現(xiàn),為了樹立佛教徒的良好形象,為了緩解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為了自他的暫時安樂與究竟解脫,最好能克服一切困難而受持此戒。
四、不妄語戒
妄語包括謊言、惡口(即罵人的話)、兩舌(也是不實之言,即對人三面兩刀,挑撥離間之類)、綺語(即淫穢的語言,或者其它無禮儀不正經(jīng)的語言)。
不要小看妄語,妄語若說重了,一樣是要下大地獄的。重的大妄語有:誹謗佛法僧三寶;未證言證;做假見證。
誹謗佛法僧三寶的過患,主要可能在于阻斷他人的成佛之路。而人修佛,是可以永離輪回,斷生死的,如果因毀謗三寶,斷人慧命,那么毀謗的人是不是也要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呢?
未證言證,是指一個佛教的修行人,明明沒有證得某個果位,卻說自己證到了;或者明明沒有某種神通,卻說自己有;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崇拜他,得到豐厚的供養(yǎng)。這是一種嚴重損害佛教的行為。
未證言證也可以說是做假見證的一部分。在佛教界做假見證,比如說明明沒有見到或經(jīng)歷到某種神跡,卻說見到了,經(jīng)歷到了,雖然目的可能是為了使他人對佛教生起信心,但仍然絕對不可以,還是犯重戒。佛法是絕對真實的法,想以虛假的神跡讓人起信,是毀法行為。
五、不飲酒戒
一般認為五戒中殺、盜、淫、妄是性戒,酒是遮戒,即為了防止犯上面四戒的。因為酒能亂性,飲了酒腦子糊涂,自律不強,容易犯其它戒。
什么叫做不飲酒呢?關(guān)于酒的概念,在經(jīng)書中講過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這些都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也即兩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類。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糧食釀制的酒類;所謂“酒粉”,是指帶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為酒;所謂“能醉”,是指該酒必須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無論怎樣喝,也不會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謂“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為在醉了以后,就會放逸、懶惰、不精進、喪失意志,所以稱為放逸之物。無論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則不管是白色、紅色、還是其他顏色,都稱為酒。
飲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經(jīng)書規(guī)定,只要吞下了超過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雖然通過毛孔也可以讓酒類進入身體,但卻不屬于飲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時,用酒類漱口,然后吐出的行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藥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酒的味道,就應(yīng)當用其他的食品和藥物代替。如果在這些食品以及藥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顯,則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違犯酒戒。
另外,如果將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經(jīng)徹底消失以后,用來泡藥服用以治療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灌頂或者薈供的時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薈供的時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來接,而液體狀態(tài)的飲料一般是用左手來接。在接受酒類的時候,只需用左手的無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經(jīng)接受誓言物,同時也沒有違犯酒戒。
結(jié)語:
在末法時代,即使是佛教徒,也很難嚴格遵守教規(guī),而有可能會犯錯誤,并作出殺生、偷盜等等的惡行,這是情有可原的,但這不是佛教的過錯,而是個人的問題。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引咎自責:因為我有貪嗔癡的煩惱,所以達不到佛陀的要求,這是多么地令人慚愧。《荒茴嵉故欠、混淆黑白,將自己違背教規(guī)的行為,堂而皇之地說成是某某宗派的特點,讓別人產(chǎn)生這是正統(tǒng)佛法,是佛陀要求的錯覺,并使別人因此而對佛法生起邪見。
現(xiàn)在就有這些問題,人們往往在還沒有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之際,便將佛教圈內(nèi)個別人的行為與佛教混為一談。如果某位藏傳佛教的教徒行為好,就說藏傳佛教好;如果某位藏傳佛教的教徒行為不妥當,就說藏傳佛教不好。實際上,個人的行為與整個團體是毫無瓜葛的,誰的行為出了問題,就是誰的問題,這既不是藏傳佛教的問題,也不是禪宗、凈土宗等任何一個宗派的問題。
眾所周知,世間團體的某個人犯了錯誤,其他人也只能指責這個人是敗類,或者要求團體內(nèi)部給此人予以處分,但誰也不能將某個具體的人所犯的錯誤強加給整個團體。
佛教團體也是一樣,確定是否為佛教的問題,就需要去翻閱佛教的經(jīng)典,如果佛經(jīng)中有讓人去做壞事的說法,就是佛教的問題,而不是個人的問題,如果有人按照佛陀的指令去作了錯事,就應(yīng)當歸咎于佛教。但是,如果有人膽敢超越戒規(guī)界線,違背佛陀言教,那就是他個人的問題,大家應(yīng)當將這兩點劃分清楚。如果能將此二者分得涇渭分明,就不可能對整個佛教產(chǎn)生誤會。
居士必須皈依嗎
皈依,是歸向,歸屬的意思。您去寺院皈依,也就是說您有了寺院的印證,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弟子。就好像加入基督教就要先“受洗”,那么加入佛教就要先皈依。
皈依時不會同時讓您受五戒(殺盜淫妄酒),受五戒另有受五戒的法會。皈依就是證明自己是佛教弟子,跟出家也完全是兩碼事。
皈依有三,又稱為:三皈依。受完三皈依這個儀式之后,便是一個正式的佛教弟子了。剛才說了,皈依,就是歸向,歸屬的意思。三皈依,也就是在您歸屬佛教時,需要遵守的三條約束(又叫 皈依體)。這三條在您皈依的時候,寺院師父應(yīng)該會帶著您念出來。
一 自皈依佛,寧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天魔外道。
。б婪鸾毯,僅以佛教為信仰,不可信仰道教基督教等)
二 自皈依法,寧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典籍。
。б婪鸾毯,只相信佛教典籍才能幫自己究竟解脫)
三 自皈依僧,寧舍身命,不皈依一切外道徒眾。
。б婪鸾毯螅豢绅б赖朗炕蛏窀傅绕渌扌腥耍
以上三條簡單概述出來,既是皈依佛,皈依法,歸依僧。所以大家常常把皈依又叫做“皈依三寶”。(佛 法 僧 ,佛教又稱:三寶)
除此之外,還要發(fā)四個大愿,又叫四弘誓愿,也是皈依的時候要念的: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
每個寺院都可以給想皈依的人皈依。只要您誠心愿意皈依,成為佛教弟子,就可以讓您參加皈依儀式。皈依儀式一般都是農(nóng)歷的 初一 和 十五。當天去,當天皈依完,就可以回家了。也不用提前去寺院住,早點趕在皈依法會開始前到寺院填表排隊就行。帶上一張自己的證件照,照片大小,您可以打當?shù)?14查詢您要去皈依的寺院的電話,咨詢一下寺院要求相片的規(guī)格大小即可。要注意的是,這里講的皈依,并不是皈依哪個人,也不是皈依哪個上師或哪個寺院,而就是您本人皈依整個佛教,成為佛教弟子意思。皈依后會給您一個法名,類似:印蘇,妙明這樣的法名,會跟您的照片一起,出現(xiàn)在您的皈依證上。
皈依時雖然不受五戒,但皈依后,還是盡量按照五戒來要求自己。皈依的好處很多,《灌頂經(jīng)》云:“受三歸者,有三十六位 護歸善神,日夜保護,一切吉祥。”這是說皈依后,有善神守護。又如《希有經(jīng)校量三歸功德》云:“一切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三歸功德多。”這是贊嘆皈依的功德之大,以及皈依后,可免墮落惡道,可得佛心常憶念,可獲法力常加持,可蒙受僧威常覆護。。以至于最終依靠這三皈依,成佛作祖,究竟解脫。三皈依是五戒的基礎(chǔ),是八戒的基礎(chǔ),是十戒的基礎(chǔ),是具足戒的基礎(chǔ),三皈依不受,一切不得。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