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與人生 >

五種方法幫助你培植福報!

五種方法幫助你培植福報!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能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成功,除了與我們自身的努力有關外,還與我們的福報有關。何謂福報?即福利果報、福德報應

  《大乘義章》卷九載曰:“依智起福,依福起報。”作為蕓蕓眾生中一員的我們,只有不斷地培植自己的福報,才能使得身心安住、得大自在、得大安樂。那么如何獲得福報呢?

1感恩

  感恩就是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報答,去感謝別人。懂得感恩的人,更容易達到內心的滿足,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在佛教中,尤為重視感恩,如佛陀教導四眾弟子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報四重恩”就是:感念佛陀攝受我以正法之恩;感念父母生養(yǎng)、撫育我之恩;感念師長啟我懵懂,導我入真理之恩;感念施主供養(yǎng)、滋潤我色身之恩。

  可以說,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智慧,感恩更是一種培植福報的殊勝法門。“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銜環(huán)結草,以恩報德”,懷著感恩的心,我們才不會患得患失,才不會斤斤計較,才不會爾虞我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更容易靜心處事,才更容易;雙修,才更容易發(fā)菩提心,精進不怠,促進所愿得成。

2布施

  布施為佛教六度般若之一,并位居六度之首,是成就佛道和培植福報的殊勝法門。在《佛說布施經》中,佛陀為弟子們開示了三十七種布施法,包括依時施、常行施、親手施、為他施、廣大心施、美食施等。

  佛陀說,如果能如是布施,就能得到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從布施的內容而言,布施分為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這三種,無論哪一種布施,都能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快樂。常行布施之人,內心一直是快樂的,而這種快樂也是一種功德,一種福報。

  佛陀在世時,曾教導在家居士把各自的收入分為四份:一份用來日常開銷,一份作為積蓄,一份投資生財,一份廣行布施。從中可以看出,布施的殊勝之處。所以,我們要想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報,就得廣行布施之法,不管是布施財物,還是佛法甘露,亦或是一個溫暖的笑容,都能給受施者以快樂。

3慈悲

  慈悲即是拔苦予樂之意,讓眾生遠離苦痛、得到安樂。擁有一顆慈悲的心,是培植福報的前提和基礎。南懷瑾先生在《算命》一文中寫道:“福從哪里來?首先是從心上來的。只有慈悲柔軟的心能納一切福。”懂得慈悲,就會行善,就會廣結善緣、利樂有情。

  有一位沙彌,跟隨一位有神通的禪師學習禪法。有一天,禪師發(fā)現(xiàn)這個沙彌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心有不忍,就借故讓沙彌回家探望父母。七天后,沙彌竟安然回到寺里。師父一見,非常詫異,就問他在回家的七天當中,有沒有做過什么事。

  沙彌仔細地回想后,就告訴師父,說他在回家的途中經過一個水塘,發(fā)現(xiàn)有一堆螞蟻被困在水中,慈悲心驟然生起,就靈機一動,放了一片樹葉,幫助螞蟻們成功逃生。師父一聽,唏噓不止,乃知本來即將壽盡的沙彌,就因為一念慈悲救了螞蟻,得以延長了自己的壽命。從中不難看出,慈悲的福報是巨大的。

  臺灣星云大師在《福報哪里來》一文中寫道:“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yè);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我們為人處世,更要以慈悲為前提,時刻懷著一份善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樣就能更好地培植我們的福報。

4恭敬

  《孟子·告子上》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何謂恭敬?即莊嚴而有禮貌。恭敬不是恭維,它是一種發(fā)自肺腑的敬重,是一種非常虔誠的態(tài)度,比如對三寶的恭敬、對佛法的恭敬。

  印光大師曾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心中有狂妄、自大、傲慢的人,就很難有一份恭敬心。心中沒有恭敬,就很容易產生分別心、是非心,乃至心生我慢和愚癡,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的煩惱。恭敬是消除煩惱的方法,是培植福報的至上法門。

  佛經中記載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不管是見到誰,都會虔誠禮拜,將他們視為未來的佛菩薩。即便是被一些人譏諷、謾罵,乃至惡拳相向,他依然不退初心,恭敬相待。因為常不輕菩薩善待、恭敬一切眾生,最終圓成佛果,證得般若。

  恭敬就是要破除我們心中的貪嗔癡“三毒”,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的狂妄與無知。有些人福報薄,根本原因就是我執(zhí)太重、欲望太強,不愿意恭敬一切。能夠心存恭敬,即使在日常為人處事的種種瑣碎之中,也能得到一份自在,一份閑適。

5寬容

  日本白隱禪師的故事,我們都應該知道。盡管被惡語中傷、被誣陷,但白隱禪師一直以“就這樣吧”來應對,直下?lián)敚砸活w慈悲之心寬容那位女孩和其父母所做的一切錯事,最終讓他們迷途知返、痛心懺悔。

  在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寬容尤為重要。《尚書·周書·君陳》載曰:“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寬容,即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追究。寬容,讓一個人德行兼?zhèn),變得大度而?a href="/remen/xinxing1.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信心,渾身充滿正能量。

  被稱為“藝術天才”的黎巴嫩著名詩人卡里·紀伯倫曾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可以說,寬容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美國威斯康里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英列德在其調查報告中說:“被人虧待自然會發(fā)怒,但如果怒氣不化解則會積成怨恨。如果任憑怨恨滋長,就等于把毒素注入自己的身體。所以說一個人要想健康,首先就要學會寬容。”

  只有保持一份寬容的心態(tài),我們才不容易因一些瑣事而心生不悅,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皆忘,去留無意”,才能與人為善,廣結善緣,不斷地培植自己的福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