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改過必先美其長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dǎo)。
——弘一法師《格言別錄》
弘一法師這段話,要我們在勸誡別人時,不要直接去指出他的過錯,而可以從贊揚他的優(yōu)點說起。對方在高興的時候,才能較容易地接受你的批評。一味地指責只會適得其反。所以,當我們準備說服別人時,不妨先從他最感興趣的話題說起,順勢開導(dǎo)。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在批評別人之前,先肯定他的優(yōu)點,然后再不露聲色地指出他的缺點,那么,結(jié)果就大不一樣了。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做父母的要先肯定他是個好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很有正義感,在家里也很懂得照顧父母,平時都很講道理。“我知道,如果你不是特別生氣,是不會打架的。”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這時候,即使你沒有指出,他打架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他也會主動承認錯誤。這就是弘一法師說的,“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的道理。
在弘一法師的《格言別錄》里記載:“呂新吾云:‘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shù)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是說,我們勸人向善時,要根據(jù)這個人的實際情況去勸解。不要去說他最忌諱的話,也不要指責他的所有過失。要對事不對人,說話不能太直接,不要長篇大論,要點到為止,不要啰里啰嗦。如果我們在勸導(dǎo)別人時犯了這六條,就算你說的話是忠言,也不能算你做了好事。
曇昕法師在回憶文章里提到:
記得有一次,泉州有一個姓黃的,他善于畫畫,多次邀請大師吃飯。大師給他請多了,就破例在藏經(jīng)樓上叫我預(yù)備了幾樣菜。那時正是戰(zhàn)爭時期,什么菜都十分稀罕。不過,當時我弄的幾道菜倒是過得去。在進食中,黃居士請大師批評他的畫。大師從來不直接批評他人。他看了黃居士的畫,隨口說:“好,好。不過,學畫的人應(yīng)學多看。能多看好幾家的畫,才能吸收人家的特長。學畫要先學畫圓,畫了圓將它對折起來,如果四周都能相迭,才算有了起步的準備;接下來第二步就要學習一筆就能畫出一條直線;第三步則是一口氣能畫出一個正四角形來,同時將畫紙對折后,四角形的四個角都能相迭為準。”大師強調(diào),一個學畫畫的人,開始時一定要完成這幾個步驟。若不能完成這三個步驟,則將來可很難畫畫了。他又說西洋畫家最講究畫面的構(gòu)圖圖案,空白在畫面上有時是要加以保留的。因空白本身對畫面具有重要性。
大師還告訴我,叫我和黃居士說,最好去買商務(wù)印書館所出版的歷朝觀音寶像一書來參閱。他說該書收藏了各家的作品,若能小心參考各家的筆法,知悉其優(yōu)劣點,然后自成一家,那是最好不過了。大師亦指出,藝術(shù)貴在清淡。如佛法所說,“此法非思量卜度之所能解”。此法是指佛法,也就是說佛法不是單靠思量而不去精讀就能了解的。同樣,此書、此畫、此藝術(shù)都是非思量卜度之所能解。這才是真正的藝術(shù)。大師對我說:“我不好意思告訴這畫家這些話,勞煩你轉(zhuǎn)告給他知道。我的感想是這樣,對不對由他自己去想想。”弘一法師說這話時是非常客氣的。多補充一句。大師曾說過,藝術(shù)到了最高峰就是佛法。
如果我們在勸說別人時,不停地說對方的不是,就算對方心里明知道你說的話都是對的,是為他好,他也會覺得不舒服。如果你批評得過于嚴厲,他還可能對你懷恨在心。不但不能夠?qū)讼蛏,反而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們?ldquo;責善之言”要慎出口。在勸人的時候,不妨使用講故事的方法去勸解他,而不是直接針對他本人的錯誤去跟他擺道理。
再壞的人,他也是有優(yōu)點的。比如,他長得不錯,很會說話,聰明。如果我們能夠抓住他的優(yōu)點去肯定他,而不是抓住缺點去否定他,他就會從心眼兒里感激你,從而刻意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抑制自己的缺點。
一個殺人犯在去往刑場的路上,引來群眾圍觀。這時候,人群里突然有一個老婦人說:“看,這小伙子的頭發(fā)多漂亮!”這個殺人犯流著眼淚說:“如果早有人對我說這句話,我就不會有今天了。”
的確,也許只要我們及時給予對方一句贊美,他就會及時停下犯罪的手,而我們的一句咒罵或者指責,可能會讓一個好人也生出怨懟之心。“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時講說,隨時開導(dǎo)。”就是說,善于感化別人的人,都是語氣誠懇,態(tài)度溫和,用語委婉。能夠包容他,理解他,原諒他,同情他,有事說事,隨時化解。
豐子愷先生在懷念弘一法師的文章里提到: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看不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后,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fā)紅。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后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fā)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shù)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zhuǎn)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向他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guān)門。”說完就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guān)了。
無論對方犯了多大的錯誤,你怒氣沖沖地去指責他,即便你指責的完全在理,別人也不會聽你的,相反他可能比你還生氣、憤怒。每個人犯錯,都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一味地指責他有錯,是不公平的,他也會有百般的委屈,他需要的是別人理解、包容,而不是指責。如果能夠從心理上去體諒,那么,即使你一句話也不說,就已經(jīng)起到勸人向善的作用了。
我們總是對自己的缺點能夠寬容,對別人卻很苛責,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指責別人的時候,往往也是一針見血,切中要害。專往別人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希望讓別人心服口服,向你跪地求饒。就算你站在真理的肩膀上,也用不著得理不饒人。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壞人,可是,壞人一旦犯了錯誤,我們就對他不依不饒,責其太過,導(dǎo)致他對別人產(chǎn)生了戒備和敵對的心理,以致發(fā)生更嚴重的報復(fù)行為,在錯誤的泥潭中越走越深。所以,即使對方十惡不赦,也不可以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如果我們自認為自己是道德高尚的人,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俯視別人、批評別人,對別人的所作所為指手畫腳,那絲毫不能證明你比別人更高尚。相反,只能證明你狹隘、刻薄,招致別人對你的反感和反擊。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一切唯心念,生怒生喜皆是心念
- 反觀自我,對治無明
- 對于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恒順嗎?
- 眾生的執(zhí)著
- 責任感是人間最高貴的情操
- 堅持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 快樂的來源
- 快樂的類別
- 幫助別人,就是在散播快樂
- 修福報是貪心的表現(xiàn)嗎?
- 勇敢地面對生活,快樂地活在當下
- 人生要隨遇而安,來什么品味什么,才能“日日是好日”
- 怎樣才是好風水,有福報?萬物有心,以心換心
-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風狂雨驟時立得定
- 富貴終如草上霜
- 終身讓路,不失尺寸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
- 虛名竟如何,總是一南柯
- 告別那些沒有意義的應(yīng)酬
- 常懷感恩心,增加正能量
- 不能舍,只好泥里團團轉(zhuǎn)
- 吃虧是福:最樸素的幸福哲學
- 若要世人愛你,你當先愛世人
- 無它求,無奢望,所以生命強大
- 懂得謙虛學習,便能不斷成長
- 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通過自我警醒、悟知改掉壞習慣
- 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 內(nèi)心寧靜,才能認清事情的根本
- 舍棄浮躁,人生才能淡定如水
- 玄奘法師取回的經(jīng)書有哪些?
- 別讓欲望綁架了你的心
- 如何用六根來布施?
- 心被外物所牽你才會受煎熬
- 一米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 追求不圓滿的人生
- 所有面向苦難的修行,都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 中國佛教史上有哪四位佛經(jīng)大翻譯家?
- 人生不過是路過,沒什么不可放下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其他漢傳法師]做到無分別的誠敬心,才能達到平等的智慧心
- [紅茶]屬于全發(fā)酵茶的都有哪些?只有紅茶
- [禪宗五家]五家七派是如何形成的,宗派祖師是有意要分宗立派的?
- [生活故事]法身在變,佛心不變
- [哲理故事]事理通達、心氣和平
- [佛與人生]一切唯心念,生怒生喜皆是心念
- [佛學常識]什么是五方佛
- [凈界法師]虛空藏菩薩是怎么觀虛空的?
- [綠茶]竹葉青功效與作用
- [禪宗公案]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 [哲理故事]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 [人物故事]西天二十八祖之九祖伏馱密多的故事與傳法偈
- [佛與人生]反觀自我,對治無明
- [在家修行]對于行為偏差、不講理的人,也要恒順嗎?
- [楞嚴經(jīng)]蘇軾與《楞嚴經(jīng)》
- [虛云法師]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禪茶]茶葉詳細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