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論著 >

復周智茂居士書

  居士姓周名木,皈依法名智茂。

  將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須要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宗旨合。倘有余力,諸大乘經(jīng),不妨隨意受持讀誦。當以志心受持為本;且勿急欲洞徹其義為事。

  若能如是,才合觀經(jīng)三福之凈業(yè)正因。

  大通家做不到,凈土法門又信不及,則兩頭落空,今生稍修點功德,來生必定生于富貴家,汝試細思之,富貴人,有幾個不造業(yè)的?今日之國運危岌,民不聊生,皆是一班無智慧修行人之來生福報所搗亂而成者!

  富貴人,有幾個不造業(yè)的?試細思之,再細思之!

  佛說經(jīng)咒甚多,誰能一一遍持?古人擇其要者列為日課:早則楞嚴、大悲、十小咒、心經(jīng),念畢,則念佛若干聲,回向凈土;晚則彌陀經(jīng)、大懺悔、蒙山、念佛回向,今叢林皆圖省工夫,早則只念楞嚴咒、心經(jīng),晚則單日念彌陀經(jīng)、蒙山,雙日念大懺悔、蒙山。

  可見叢林晚課“單日彌陀雙日佛(八十八佛)”的習慣,由來己久。

  在家居士,功課亦可照禪門朝暮功課做,亦可隨自意立,如早晚專念彌陀經(jīng)、往生咒、念佛;蛟鐒t專念大悲咒、念佛,晚則念彌陀經(jīng)、往生咒、念佛;蛴谐帧金剛經(jīng)》者亦可。然無論誦何經(jīng)、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凈業(yè)宗旨。

  在家學佛的功課該怎么做?這段開示,甚為清楚而明白。

  汝是什么根性,要做法法皆通之大通家?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好好審察自己:是其么根性?能做大通家,有此根性,不妨“當仁不讓”;否則就得乖乖地,老實念佛。

  已往之罪,雖極深重,但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以正知見,修習凈業(yè),自利利他,而為志事,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故經(jīng)云:世間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悔”之一事,要從心起;心不真悔,說之無益。譬如讀方而不服藥,決無癒病之望。倘能依方服藥,自可病癒身安。所患者,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矣。

  今時有做拜懺法會——如拜梁皇懺、大悲懺等——者,不知是否能符經(jīng)旨、祖意?

  經(jīng)云的“經(jīng)”,是《大般涅槃經(jīng)》。

  復某居士書

  明《易經(jīng)》是“圣人觀象立法,示人以明明德親民之道,非徒只為卜吉兇”而已。

  與陸稼軒居士書

  明寫經(jīng)事,從略。

  復劉智空居士書

  以大聲念佛,致中氣虛極,是不善用心之故,書中開示其義。

  復黃智海居士書

  黃智海,即黃慶瀾(涵之)。民國十一年,著《初機凈業(yè)指南》,印祖作序流通。

  五旬外人,兼以事務多端,只好專修凈業(yè)。若泛泛然研究,或恐經(jīng)論不能大通,凈業(yè)反成副事。

  讀這段文,感慨良多!年五旬時,讀此以作自警,要好好修凈業(yè)。曾幾何時,卻又忘記,終日“入海算沙”。而今六十又過于五,仍在“沙”中打滾,難道不怕無常吞么?

  性、心、意之分別:心多約體而言;意即念慮,乃心之用;性則約心體之不變動者為論。若泛言之:心性皆可通稱,而意則必指其念慮而已。然心有真心妄心,言約體者,乃指真心,妄心亦屬念慮,乃心體上之妄念耳。

  次明天臺四教,令看教觀綱宗。

  次明周德廣,念佛坐逝,無悲戀之情,有悅意之色。

  顯陰之死,不如愚夫愚婦。

  祈專志凈宗,勿被密宗“理身成佛”之語所動。現(xiàn)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且勿說平民,即班禪之心行作為,佛氣尚無,況說成佛乎?

  云何“佛氣尚無”?請讀文鈔自知,不想寫了。

  未證無生法忍,不宜學菩薩之捨頭目髓腦等。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無所益。凡夫須按凡夫能行者之,則可矣。

  做不到的,不可勉強。

  復潘對鳧居士書

  從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