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問答 > 漢傳人物問答 >

什么叫邪?什么叫發(fā)邪心?

大安法師:什么叫邪?什么叫發(fā)邪心?

什么叫邪?什么叫發(fā)邪心?

  我們來看第一種,什么叫邪?發(fā)邪心,立邪愿的相狀:“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wù);蚯罄B(yǎng),或好名聞,或貪現(xiàn)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fā)心,名之為邪。”這是第一種。我們讀這些文句,都要把它作為一面鏡子,來照照自己,我們自己的發(fā)心在這八種里面對號入座,屬于哪一類?那么這第一種是邪心邪愿的相狀。世間有一類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貴,也想走修行的道路,所以他也發(fā)心修行。但是他發(fā)心修行,一向以來的修行是什么?不了解佛法的真理。

  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們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圣賢的學(xué)問都是在自心上,在銷歸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學(xué)說如孔子也說:“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古代的學(xué)人,都是為己,為己不是說自己的己,這個己就是自性的明德,都是為了明明德,做這樣的學(xué)問。孟子也講做學(xué)問是“求其放心”,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來,這是在做學(xué)問。“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的圣人都把學(xué)問放在自心上。那么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離了佛法修行的軌道。

  我們大小乘經(jīng)典,千經(jīng)萬論,都是在“悉明唯心”,都是在究明我們的心地。現(xiàn)在很多學(xué)佛人很可憐,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狀況,每天心猿意馬,沒有辦法去控制。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沒有在心性上下過功夫。為什么我們要大家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們的自心無形無相,但如何了解我們的心——你去念佛。

  佛號就是實相,借托萬德洪名,來顯我們的自性,單刀直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開佛知見,這就在究明自心。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憑著與生俱來的我執(zhí),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們的心無量劫以來都是奔馳在外面的五欲六塵上的,我們沒有一刻的回光返照,安住在我們的自性里面。所以有這么一種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馳騁在外面,跟沒有學(xué)佛的人沒有多少差別。

  所以“但知外務(wù)。”外務(wù)有幾種呢?這里列出了四個對象:第一是“或求利養(yǎng)”,財利的供養(yǎng)。一切眾生都以財物作為他的外務(wù),這是眾生貪欲的一個重要的對象——財色名食睡。他雖修行,但他還貪這些利養(yǎng)。我們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由修行人所組成的所謂的機構(gòu),大多在開廟店,一進去,商業(yè)氣氛很濃,燒支高香要多少錢?抽個簽要多少錢?開個光要多少錢?他整個的就是求利養(yǎng)。這樣就使佛門的形象受到很大的傷害。

  要知道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辦道,一定不會餓死的,佛菩薩會給他四事供養(yǎng)的,一切有信心的信眾,四眾弟子,居士會給他供養(yǎng)的。然而他對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養(yǎng)。當(dāng)他的心去求供養(yǎng)的時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業(yè)上,那整個的他就成了一個公司的職員、老板,是這樣的狀態(tài)。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稱寺院的負責(zé)人就叫老板,成了一家公司性質(zhì)的。這是“或求利養(yǎng)”。

  第二種是“或好名聞”,好是好樂,他還離不開虛榮。希望到處都知道他的名聲,要知名度。這都是虛榮心在作怪。于是他就會搞一些新聞炒作,讓很多報紙刊物來登自己的光輝形象,談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做點小事,都要登報。這都是“或好名聞”。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對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種“或貪現(xiàn)世欲樂”,貪現(xiàn)世五欲的快樂。要知道五欲: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色聲香味觸,都是我們輪回的根本。他看不破這些,放不下這些,而且掛著修行人的名義,還要去貪這些世間的快樂。有的人就更講排場了,出門都要坐名牌的車,如果不坐寶馬車,都丟不起這個臉。這是貪世間的快樂,不能淡泊明志!他因貪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顆心就安定不下來。世間五欲快樂的滋味很濃,但是他的道味就沒有了。第四個“或望未來果報”,他修行是想得到來世的人天福報,或者下輩子做人,能做大官發(fā)大財;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樂。

  這些都是邪的發(fā)心。當(dāng)我們看到這些文句的時候,真的有點感慨啊。現(xiàn)在很多學(xué)佛的人,可不就沒有擺脫“或求利養(yǎng),或好名聞,或貪現(xiàn)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的范圍。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團體去的,你去問問,有幾個真的是為了求解脫,求了生脫死成就佛果而來寺院的。很多人都是求福報,求保佑自己。甚至還有一種觀念,認為學(xué)佛了,怎么才能表明你學(xué)佛得到利益了呢?一定要身體比別人更健康,錢要比別人掙得多,官要比別人當(dāng)?shù)么,才說明你學(xué)佛就有利益了。這些觀念還很有市場。

  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詞:我要積極勇猛地得到這些東西,我考上博士了,當(dāng)上部長了,證明我學(xué)佛有貢獻,有利益了,別人就會來學(xué)佛了。他要做表范。甚至得了病,我一學(xué)佛就必須好,這才能說明我學(xué)佛很有利益了。我們聽到這些都膽戰(zhàn)心驚,這可是指錯了方向,發(fā)錯了心,這些都是邪的東西啊。佛教對世間這些五欲的快樂,來世的福報,怎么去看待它?佛教對我們人生當(dāng)中,遇到種種的逆境、障礙,怎么去看待它?這要用智慧,用佛的知見去看待。

  《凈土十要》里面有一篇文稿《念佛直指》,是元代的妙葉大師寫的!赌罘鹬敝浮分械牡谑哒戮椭v的是“十大礙行”。妙葉大師非常慈悲,他知道末法時期的行人,一學(xué)佛法,他的魔障就會起來。魔障起來時,往往透不過這個逆境魔障,就會退失自己的道心,使無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

  所以出于這樣的一念悲心,他就寫出十大礙行來,讓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個障礙逆境里面,使這個障礙逆境成為修行道業(yè)、得到解脫的逆增上緣,這樣障礙反而容易得到通過。如果障礙得到通過,這就是以八苦為師,就能夠使一切障礙逆境都增強念佛的信心,使凈土的蓮華更為光明燦爛。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即使你在一個順境當(dāng)中,也會退墮。他這個十大礙行充滿著辯證法,真是把眾生的狀況描述得非常的確切。這十大礙行也不是妙葉大師自己創(chuàng)立的,他也是依據(jù)佛經(jīng)里面來的。

  我們來給大家介紹其中幾個礙行,看他是怎么闡釋的。比如對生病的問題,他說“念身不求無病”。我們修行人不要求無病,有病是好事啊。為什么呢?“身無病則貪欲乃生”。你身體沒有病,非常強壯,這時候你的貪欲就上來了。大家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時候,是不是貪欲就會下降。

  如果身體營養(yǎng)非常豐富的時候,你什么都來了,要干這個事業(yè),要得那個享樂,貪欲乃生。特別對比丘來說,你不要身體太強壯了。古人說:比丘常帶三分病。如果他強壯得像藍球運動員一樣的,道心又上不來,那就麻煩了。下面就是“貪欲生必破戒退道”。這個貪欲心上來了,他降伏不了,他就會破戒。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個死尸,就會被拋棄,他就會退失他的道業(yè)。所以,一個修行人要用智慧觀照這個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于是這個疾病就不能對自己產(chǎn)生惱害。不產(chǎn)生惱害,這樣的疾病正好就是我們修行道業(yè)的良藥,“以病苦為良藥”。所以還要去求無病嗎?有點病是好事啊!

  再看下面:“處世不求無難”。你處在這個世間不要求沒有苦難,沒有厄難。如果在世間你沒有一切厄難,你驕傲的心,奢侈的心就會起來。太順利了,那你就像獨生子女一樣,象驕傲的公主一樣,你驕奢的心就會起來,你就會欺負人,居高臨下,就必然會欺壓其他人,欺壓一切。所以要體會到人生的苦難,苦難的本性也是虛妄業(yè)力產(chǎn)生出來的,叫作“體難本妄”。

  所以這苦難也傷害不到我們。你知道它是虛妄的,就不會被這個虛妄的苦難所傷害。就像夢中你遭遇水難火難,你知道水火災(zāi)難很痛苦,但你知道是夢中的水火災(zāi)難,也不會傷害到你。“難亦奚傷”。所以以患難為解脫,這患難正好就是你解脫的增上緣。你在這種患難里面,正好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在患難當(dāng)中修行,你將死在安樂當(dāng)中啊。

  再看下面:“謀事不求易成”。你做某件事業(yè)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里就會生輕慢的心。輕慢的心上來,你必定會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這個傲慢的心就會起來。我們要用智慧觀照,一種事業(yè)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還是失敗,這完全是我們宿世的業(yè)力所決定的,并不取決于你有沒有能力。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為什么他做不成。賺錢的人都想賺錢,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賺到錢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所以“以事難為安樂”。這個事情很難,你把它看成是安樂的事情。這是“謀事不求易成”。

  再看:“被抑不求申明”。就是被別人冤枉了,誣陷了,這時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處來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個學(xué)佛人,你不要到處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到處去申明的話,你就人我沒有忘掉,人我是非就來了。你存人我是非,這時相互之間的怨恨會更加增長滋生出來。

  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時候,你能忍得下來,忍下來,謙卑下來,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時間會說明問題。佛經(jīng)上講,一個人誣賴別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虛空,最后這個痰落下來,還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臉。過一段時間知道了他是那個誹謗的人,他有什么意思呢?這時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會覺得你這個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為行門”。受到別人誣陷的時候,你不去辯白,這就是你修忍辱波羅蜜最好的行門,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

  所以一個修行人,他在修行的過程當(dāng)中,一定會碰到如上等等這些逆境的。生病、苦難、事情很難辦成、被人冤枉……,但是在這些逆境當(dāng)中,你如果能夠把它作為修道的逆增上緣,明了世間這些真相的苦空無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見,具有智慧了嗎?如果你不這樣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體健康,一定要做事沒有障礙,一定要考上什么博士學(xué)位,都把學(xué)佛念佛用于追求世間的東西去了。這是不正確的。大陸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這個觀念當(dāng)中,突破不了。所以在這里給大家講一下省庵大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這都是邪的范圍。

  我們看到很多的人學(xué)佛都為求人天福報,都擺脫不了這些名聞利養(yǎng),世間五欲的快樂,來世的人天福報。這都是很可憐的,都離開了學(xué)佛正確的軌道和正確的目標。那么正確的發(fā)心是什么呢?

  “既不求利養(yǎng)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fā)心,名之為正。”跟上面正好相反,一個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聞利養(yǎng)。名利是世間的動力機制,是輪回的根本,我們要離開這些東西。也不求現(xiàn)世五欲的快樂,這些五欲的快樂全體都是苦,沒有什么樂可言。來世的福報也是三世怨。你以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報,但得人天福報的時候,你就迷惑顛倒,又去造惡業(yè),第三世就墮下地獄了,這不是三世怨嗎?所以這些都要放下。發(fā)心只為了生脫死發(fā)心,為成就無上菩提發(fā)心,這樣的發(fā)心就叫“正”。

  摘自:學(xué)佛正確的八種發(fā)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