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禪茶一味有真趣

\

  提起靈巖寺,人們便會提到被梁啟超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宋代彩塑羅漢像,還有全國規(guī)模第二、年代最為久遠的墓塔林……但鮮有人知道,靈巖寺還是我國北方飲茶之源。因為有靈巖寺,因為有禪而有了茶。

北方飲茶始自靈巖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濟南人喝茶不種茶。因此,常飲茶的人總會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什么時候咱們濟南也有自己的茶?”的確,千百年來,濟南人飲的茶,無論綠茶還是花茶,大都是南運而來,甚至大多數濟南人認為,以濟南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根本就不可能種茶。

  其實不然,濟南不僅有自己的茶,而且濟南開北方飲茶之先,靈巖寺就是北方飲茶之源。

  據《四庫全書》中的《封氏聞見錄》卷六記載:“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唐朝開元年間,靈巖寺里的降魔大師重視禪定修行,在降魔大師及眾弟子禪定修行的時候,夜晚不睡覺堅持不懈不怠地坐禪修行,甚至連晚飯也不吃,只允許靠飲茶醒神。自此,人們相互效仿,漸成風俗。

  “茶因禪興”的說法,是關于飲茶之風形成過程的最早、最系統(tǒng)的記錄。有專家曾專門對《封氏聞見錄》中的記載進行了考證,認為《封氏聞見錄》的作者中進士之年,僅晚于降魔大師于靈巖寺弘法禪教二三十年,當時,降魔大師的徒眾多在壯年時期,因此,可以判斷,此書關于靈巖寺法師坐禪飲茶之說,應當有可靠的來源。

  誠如此,如今,當我們再次走進靈巖寺,聽著裊裊佛樂,欣賞著宋代彩塑羅漢的時候,完全可以想見,當年的降魔大師及眾弟子,是如何口含茶葉,醒神坐禪的。為此,我們也會為靈巖寺開北方茶飲之先而感到驕傲。

靈巖茶曾廣泛種植

  既然在歷史上,靈巖寺里的降魔大師開北方飲茶之先,那靈巖寺周邊到底有沒有茶樹呢?也就是說,在歷史上,在我們濟南的這塊地上,到底有沒有種茶的經歷呢?就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曾專門做過研究。

  據羅炤研究員研究發(fā)現(xiàn),在唐朝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朝廷就開始征收茶稅,不久停止,到貞元9年(公元793年)復征,自此,茶稅變成了中國歷代政府的一項經常性的收入,再也沒有取消過。

  眾所周知,征稅也需要付出成本,確立一種新的稅種,一般是在應稅對象的生產與消費形成一定規(guī)模之后才開始征稅。唐朝政府在建中元年開始征收茶稅,后又停止,這說明,當時茶葉的生產與消費尚未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到貞元9年復征茶稅,又說明,此時的茶葉生產以及消費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規(guī)模。而《封氏見聞錄》有關靈巖寺禪僧飲茶、漸次外傳遂成風俗的記載,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這一時間,和歷史上記載貞元9年復征茶稅的時間是相符的?梢酝茢,當時在靈巖寺周邊,應該種植過茶樹的。

  而且,羅炤還提出,長清靈巖寺是茶道、茶文化的祖庭。他認為,飲茶之風的出現(xiàn)與盛行,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梢哉f,茶文化是由佛教催生和推廣的。正是因為僧人長時間禪坐的“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有時不免使人產生昏沉現(xiàn)象,而具有提神驅困、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葉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佛教領域,從而傳揚開去。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后來的靈巖寺周邊就沒有了茶樹呢?這一點,至今還是個未解之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在靈巖寺周邊,又有了茶園。

靈巖寺旁茶園飄香

  不僅濟南靈巖開北方飲茶之先的說法頗為神秘,而且當今濟南產茶的事實也鮮為人知。

  在靈巖寺采訪時,當地人帶我們來到靈巖寺山門之外的一條山谷中,這里有一隴隴嬌翠嫩綠的茶樹。只是這些茶株相對矮小,而且是和玉米套種在一起。據介紹,這些茶樹是由長清當地一民營企業(yè)所種植。就是從這條山谷里,種出了濟南唯一的茶——靈巖茶。因為對這產自濟南唯一的茶的興趣,促使我們找到了該企業(yè)負責人董慶國。這是一位結實厚道的中年人,說準了,這位民營企業(yè)的負責人更像是一位茶農。一見面,他就從種茶的氣候、土壤條件以及生長習性等開始說起。

  董慶國稱,這片茶園所在的山谷,是進出靈巖寺的必經之路,三面環(huán)山,受這一地勢影響,這里的局部小氣候非常特別,與山外相比,要濕潤得多;再加上靈巖寺周邊地下水豐富,泉水眾多;且這里植被密集,落葉陳腐積厚,形成了茶樹必備的地質條件和酸性適度。董慶國說,在靈巖寺周邊種茶,始于他的一個夢想。因為對“靈巖寺開北方飲茶之先”這一歷史的了解,他于1999年開始探索,從安徽引進茶種,經多年培育,終獲成功。雖然現(xiàn)在的茶園規(guī)模有限,但也正是這片茶園的存在,改變了濟南人飲茶不種茶的歷史。

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載體。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guī)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

  因佛教僧人在長期的坐禪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茶之對治坐禪昏掉諸病的裨益作用,從而總結出“茶具三德”的觀念:即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以及茶具不發(fā)(抑制性欲)之功。茶之所具祛火解毒,消食化積的效能和苦寒平和的性味,使飲者內心易生沖和之氣,保持心態(tài)平衡,對于坐禪時的攝心入定,的確大有裨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