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二、布施圓滿愿 (七)菩薩圓滿布施的

  (七)菩薩圓滿布施修證境界

  1.佛弟子一定要布施嗎?

  大智度論卷八十說:‘若菩薩所有布施皆回向薩婆若(佛道之大智慧)者,有二種人。一者軟根,一者利根。軟根者少多布施皆取相,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根者破是取相而戲論;空法信力轉(zhuǎn)薄不用薩波若,但求諸法實相,是二種人皆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一者以信力多慧力少,二者以慧力多信力少故。佛今說信慧力等故能回向薩波若。念薩波若者是信力,加薩波若回向者是智力……!

  智論這句話說明了不論是利根或鈍根的佛弟子,都要修學布施法門,而且由‘布施波羅蜜\’就能帶引我們圓滿成佛之道(待后說明)。因為六度每一度均是相攝相通的。單是停留在取相布施的信行人階段,不能具足布施波羅蜜,相對的,停留在修空法的程度,沒有實際度眾生的事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的行為,福德不具足,更不能成就布施波羅蜜,到達成佛的彼岸。

  布施波羅蜜,佛不僅為初發(fā)心的在家菩薩宣說,同時也是久學的佛弟子在成佛道上不可缺少的福慧資糧。不論從初發(fā)心起,就以布施為佛道的初門,或者六度齊修,做為佛道的資糧,或者證空解脫后,再回小向大,實踐布施波羅蜜,條條通往佛道的修行法門,都不可缺少布施波羅蜜,只是初發(fā)心入門處的不同,而使成佛的時間形成遠近先后之別。

  不要以為佛只為初學者說布施,久學之人可直從證‘法性實相\’起修,不需要行布施,這是不明白布施波羅蜜的整體意義。只要你發(fā)心往成佛道上走,不論是在家修或出家修,先修禪或先修凈,或者初發(fā)心起就力行菩薩道,在過渡到成佛彼岸的中間,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就不能成佛。所以雖然修行法門各有不同,但成佛的資糧,卻是相通的,了解這層道理,在今生不論修持任何法門,隨緣行布施,無論財施或法施,是絕對需要的。除非你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成佛,否則沒有理由不修學布施波羅蜜。愿好學者善思之!

  2.菩薩行布施勝過二乘的原因

  初發(fā)心菩薩的功德果報之所以會勝過二乘,就是因為菩薩在初發(fā)心學布施時,便朝舍離五欲的修心方向去故,故能在布施具足禪定的修持下,因不染著世間五欲,又能具足大慈大悲心量的精進行舍,在長遠成佛道上應具備的幅慧資糧來看(因中說果),當然勝過一切聲聞、辟支佛行者,只為斷除己身生死,而不廣泛、深入的為成佛果而在無量劫中廣修布施的功德大。(大方廣十輪經(jīng)卷七)。

  菩薩因為行布施,獲得轉(zhuǎn)輪圣王及天主帝釋、梵天王的殊勝果報,由這三種勝報,而加速菩薩在度眾生時的財、法二施具足;因菩薩福德資糧深厚,才能證入菩薩十地果位(大寶積經(jīng)卷四十一)。所以基本上說,菩薩‘十地果位\’,是福德與定慧的長養(yǎng)地,二乘的福慧果報,絕不可與菩薩的十地;圪Y糧相比。

  3.外布施圓滿相

  (1)外布施的德行顯相

  當初發(fā)心菩薩在因地修學布施法門時,一定會經(jīng)過前述‘布施入門愿\’所說從淺入深、由因至果的行持布施波羅蜜,再進入不愿—‘布施圓滿愿\’所述學習大菩薩深入布施行持的歷程(已說明),必然會有超于常人的慈悲、福德、定慧、財富、權勢顯相,讓大家能夠看得到、感受得到的,首先在外布施的事行與心態(tài)上,勢必能做到以下所說三十六點。身為凡夫的我們,亦可藉此仔細的反省自己在外布施圓滿的德行上到底已經(jīng)做到幾點?

  1.在布施時,對一切有情眾生,真正做到發(fā)平等心、生福田想,絕不會分別受施的怨親之人有德行、沒有德行,有痛苦、沒有痛苦,有智慧、沒有智慧,有福報、沒有福報的優(yōu)劣差別之想而行布施。

  2.在布施時,一定會如先前所說,如先前所許布施乞者,絕不會減少應允之施物,只會增加或如數(shù)施與。

  3.絕對不曾在事先答應布施好的財物而生悔意,轉(zhuǎn)以下劣的財物布施乞者,一定會依約惠施,并且只會在先前答應施與卑劣財物時依言而施,如果后遇好的財物,則另當別論,隨喜布施。

  4.絕對不會用異意、憤怒、撓濁的用心而行布施。

  5.絕對不會在布施后,常常向受施之人稱贊說:我曾經(jīng)布施多少財物給你,若不是我經(jīng)常伸手救援于你,你早就如何如何等等要受施者記住自己恩惠之語。

  6.在布施卑賤之人時,絕對不會用不恭敬的態(tài)度擲丟與他,何況是布施有德者!

  7.在布施時,遇到受施者的本性掉舉、躁擾不安、行為不端,專門喜歡罵詈、嗔恚、呵責別人時;菩薩行者不會因此而生出厭倦之心,反而更加憐愍他,并運用種種善巧方便之言辭規(guī)勸他,令其改過,導向正軌。

  8.在布施時,不會用外道知見,殺害生物,惠施神廟,亦不會有想求吉祥、瑞感相應的行為而行布施。

  9.在布施時,不會執(zhí)著我在行世間有相之施或者出世間離欲清凈之施,貪著因此布施必得一切種智至極清凈之果,只會反觀自心:我所行一切布施,有無與離欲、清凈、無相的佛道資糧相應。

  10.在布施時,雖不執(zhí)著、衡量所得果報而行布施,但對種下布施何種之因,必得何種布施相應之果,如實了知。不必由他人告知、牽緣、規(guī)勸,即能自動自發(fā)而行布施。

  11.在布施峙,絕對不會因為怖畏自身貧窮而行布施,只會用悲愍眾生之心而歡喜布施。

  12.在布施時,絕對不會用不合律儀的物品而行布施。如用自己挑剩的、吃過或別人吃過、挑選過剩下來的殘食布施三寶。或者布施的食物,有滲雜不潔凈的污水、涕唾、便穢、膿血、吐痰……等雜染糜飯之物而不告知受施者;或者用蔥蒜等布施不食蔥辛者,或者用肉食等布施與不食肉類者,或者用酒類布施與不食酒類者……。

  13.在布施時,絕對不會令受施者等待良久、徒勞往返,見其生出攀緣、依附、隨順施主之心才行布施。另會見有之者到來,如其意愿,即行惠施。

  14.在布施時,絕對不會因為希求世間的名聲、贊頌之表相而行惠施。

  15.在布施時,絕對不會要求受施者反報恩德而行惠施。

  16.在布施時,絕對不會貪求未來天王、轉(zhuǎn)輪圣王之果而行惠施。

  17.在布施時,絕對不會為了趨炎附勢而特別用財物巴結(jié)、賄賂達官貴人:更不會藉種種媒體、廣告四處讓人知道自己廣做善事,令他人恭敬、尊重、贊嘆、供養(yǎng)于我而行惠施。

  18.絕對不會因自己財物少而不布施。相對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在財物薄少時,尚發(fā)廣大心布施,何況錢財多時而不惠施?

  19.絕對不會誘騙人家,對人先行少許恩惠,俟其對己生出貪愛、親附之心后,竟然輕視于人,不再與其接近。

  20.絕對不會存有蓄意令人背鄉(xiāng)叛國之心而行布施。如我惠施財物于你,你必須背叛家鄉(xiāng),聽我指揮,甚至我贈送一塊土地、一座村邑予你,你必須背叛國家,聽我指揮……。

  21.絕對不會自己不布施,卻殷勤勸人布施。相對的,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能夠做到:不僅經(jīng)常督策自己布施及勸勉他人布施,并且在做任何布施時,皆是保持一顆恭敬、凈潔之心,不會以倦怠之意行布施。

  22.當無量眾生群集求乞時,能以智慧,如實了知,誰在持戒,誰在犯戒?并且按照長幼順序,依次排坐,一一親手布施財物,令其歡喜而歸。

  23.如果目前有無量財物,不會將其積屯起來,只施舍少許錢財,一定會大作布施法事。

  24.絕對不會先訶罵乞者或者捶打乞者、毀辱乞者,或者系縛乞者、拘禁乞者、斫刺乞者、驅(qū)擯乞者、恐嚇乞者,再以怠慢之心布施。

  25.在布施前,一定做到:心意喜悅;在布施時,一定做到心念清凈;在布施后,一定做到心無反悔。

  26.絕對不會用諂媚、詭詐之心而行布施。如用假的摩尼、真珠、琉璃、珂貝、壁玉、珊瑚等寶物而行惠施,希望藉此收買受施者之心,換取真的珍珠等寶。

  27.不論擁有多少財物,不分貧富貴賤,先來先得;后來之人,亦以賓至如歸,如取自家錢財?shù)男木硨Υ?而且在行布施時,用歸還乞者財物的心態(tài)禮敬他。

  28.絕對做到施得其時、施得其所、合儀而施、定心而施;如饑者施食,渴者施水,寒者施衣,貧者施財,病者施藥,乏車砸車,乃至房舍、臥具、燈明、香華、供佛之具……;無不隨乞求者所需,歡喜惠施;因菩薩的凈心布施而感動乞者亦以敬心受納。

  29.遇到貧賤之人來求財物,絕不嗤笑、輕弄其人,令其心生羞愧;亦不因見其身分卑微,而蹙眉施與;始終保持平心靜氣之誠、和顏悅色、面帶微笑地布施。

  30.雖然不見他人前來求索,深入外布施的菩薩行者,也會主動去探訪貧民、修行人,或者需要布施之人,依其所需,結(jié)集樂施者,盡力布施。

  31.若見眾生遭遇虎狼、獅子、水火、怨賊等種種災難所侵,皆能挺身而出,拔濟其厄。

  32.經(jīng)常以法施度眾,而且做到清凈法施。

  33.縱然自身有要務待辦,遇到愚鈍之人前來求乞,也會以施為重,立即惠施愚者,成就無礙之施。

  34.絕對不會慢慢貯積財物,到擁有大量財物時才行布施,一定做到,隨得隨施。一般人不能體會今生的錢財與生命,無常難保,現(xiàn)在不施,時局一亂,或遭遇意外死亡、暴死、病死,就再也沒有機緣行布施、種福田,況且等到積屯大量財物才惠施時,世界上不知有多少病苦、貧困的眾生,已經(jīng)等不到那個時候了。

  35.因深觀‘布施之名\’及一切有為法,有如空中風、藕根絲及夢、幻、泡、影一樣的虛幻、不實,剎那即逝,故施時不求一切名聞果報,完全做到用‘無著心\’布施,回向佛道。

  36.因為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故每一個人見到菩薩時,皆大歡喜。

  以上略述菩薩外布施圓滿相,廣說無量。(菩薩善戒經(jīng)卷四、瑜珈師地論卷三十九、大乘寶云經(jīng)卷一)

  并且這僅是菩薩在外布施的舉止行為上,讓每一個人能夠感受得到的‘德行\(zhòng)’。

  外布施深入的菩薩在他內(nèi)心的修持上,必然做到像大智度論依大乘經(jīng)典所說釋迦牟尼佛于過去行菩薩道時,在某一世到龍宮求財?shù)秘數(shù)膸讉修證境界成就的重點:

  (2)略談外布施的內(nèi)心證量

  1.已得宿命通。(因初到龍宮,見龍王夫婦,即自識宿命,如是前生父母)。

  2.已斷嗔心,證入甚深、廣大的慈心三昧中。(因見毒蛇,即能當下入慈心三昧,轉(zhuǎn)化毒蛇嗔斗之志;證明已能用多劫修積而來的深厚慈心力量,感化嗔毒眾生)。

  3.已斷我法二執(zhí),得證虛空界廣大三昧。(因見蓮華軟脆,欲行蓮華上,便能立即證入虛空三昧,步行蓮華之上七日,蓮華不謝不壞)。

  4.已得神足自在。(因在龍宮,獲得寶珠后,即輕舉其身,飛騰虛空,于一剎那之間,回到閻浮提世界)。

  5.已斷貪心,大悲成就,悲愿自在。(因其果報雖生天界,不貪施福,以方便力(悲愿力)舍棄天壽,從天而降,輾轉(zhuǎn)投生人間,續(xù)以財、法二施化導眾生)。

  6.福德成就,所欲隨意自在。(因到龍宮,取得如意寶珠,回到本生世界,發(fā)大誓愿說:若我從此能在成佛道上隨意廈脫一切有緣眾生,堅固不退轉(zhuǎn)的話,這顆從龍宮取回的如意寶珠,從此刻起,隨我意愿出生一切寶物,隨人所需,盡皆施予,不令匱乏。當菩薩作這樣的誓愿后,當時那顆如意寶珠便像大地般地顯現(xiàn)變化,令旁觀者都看到祥云普遍的現(xiàn)象,頓時種種寶物、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無量人類所需之具,如雨而下,一切具足。而當那位菩薩行者離世之后,那顆‘如意寶珠\’仍然普雨寶物,直到當時的眾生福德享盡為止……)。

  (按依智度論卷十說:如意寶珠出自佛舍利,當法沒盡時,諸佛舍利皆變?yōu)槿缫鈱氈?。

  卷三十四又說:‘若作法性生身菩薩,如文殊等,在十住地有種種功德具足,眾生見者,皆得如愿,譬如如意寶珠所欲皆得!

  八十華嚴卷三十九亦說:‘十地菩薩能隨其意,雨眾寶物,如眾生心,充滿其愿!

  由此可知,當一個菩薩行者修學布施的內(nèi)證境界,到達十地菩薩深廣的;圩C量(以上只是略說),便能真正達到外布施圓滿成就的境界。(見華嚴經(jīng)十地品、十地經(jīng)等)

  4.內(nèi)布施圓滿相

  一分菩薩行者在行外布施,尚未達到以上所說外布施行為的深入發(fā)心時,是很難由外轉(zhuǎn)內(nèi),修成內(nèi)布施圓滿相,當然由內(nèi)、外施齊修,也能增長菩薩內(nèi)布施心態(tài)的加速成長,然而更要配合四無量心定及甚深三昧力的修持才能徹底做到的。

  如智度論卷八十說,菩薩經(jīng)過無量劫以來,常修畢竟空法,以及為眾生修集慈心三昧,故能在布施身命時,深觀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空無自體,不起嗔恨心而成就內(nèi)施之德。

  并且菩薩在最初行布施時,即經(jīng)常發(fā)愿說:愿將身肉布施與眾生,并愿引渡乞我肉者及食我肉者,修學佛法,而不生嗔恨之心。(智度論卷八十八)

  就因為菩薩世世發(fā)此施身施命大愿,故能累世轉(zhuǎn)增其大悲心量,在見聞之者求索身命時,義無反顧地棄舍身命,歡喜承擔施身之痛,而不嗔、不惱,無絲毫怨悔之心。

  想要在今生學菩薩行身施—腦死后,捐獻器官甚至發(fā)愿活生生的行身命施的善男信女,絕對不可忽視開發(fā)‘悲愿心—修學四無量心定\’的重要性;因為你的悲憫眾生心,才會有身命施—捐獻器官的義舉,然而堅固的慈悲行愿,是帶引你的身施行為,達到不墮惡道,獲得來世福德果報不可缺少的基礎。我們看菩薩在未證法身前,世世以身命布施,甚至為法舍身,而加速其斷身執(zhí)、證空性的力量。在獲證法身(斷七識我執(zhí))后,仍然為度眾生而續(xù)行身施,但彼時因證法身、我執(zhí)斷,而使悲愿心鞏固,當行身施而命未斷時,只要一發(fā)誓愿心,就能令身體平復如初(智度論卷四、卷十二)。這是大菩薩以其異劫薰修不退的禪定力量及大悲心量成就,才能完成身體復原如故—‘心能轉(zhuǎn)物\’的境界。而當菩薩行內(nèi)布施,達到能令割截的血肉,恢復如昔正常的色身—身心康健時,就是菩薩獲得布施圓滿相的特征之一。(如大般若經(jīng)卷三九九,有菩薩為法舍身,在成佛道心已得不退轉(zhuǎn)的情況下,而令身形平復如故的記載)。

  5.內(nèi)外施圓滿相

  (1)結(jié)業(yè)生身圓滿相

  大智度論卷十二說:‘菩薩有二種身,一者結(jié)業(yè)生身,二者法身,是二種身中檀波羅蜜滿,是名具足檀波羅蜜!

  如菩薩在未得法身、煩惱(結(jié)使)未斷前(結(jié)業(yè)生身),能以一切寶物、國財、妻子、頭目、髓腦盡用布施,而心不動轉(zhuǎn),因一分菩薩在初發(fā)心行布施時,即舍離五欲(大方廣大輪經(jīng)卷七),故能深觀所施財物,從因緣假合而有,仔細推敲求其實性,都不可得;于是在無量劫以來,經(jīng)過有相布施,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施舍,成就無相布施功德(金剛經(jīng)、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卷四),覺悟一切有相、無相之實性,皆清凈如涅槃相,雖獲無盡財寶的果報而心不貪著。在菩薩未證無生法忍前,能夠于每一世的受生中在布施時隨時做到:能以一切內(nèi)外所有身、物盡用布施,而且不論布施之物的大小、多少、粗細……,皆不會生出吝惜、貪執(zhí)之心。并且真正發(fā)出平等布施心—在布施時不擇對象,不會做這樣的分別:大人應與,小人不應與;貧窮人應與,尊貴人不應與;出家人應布施,非出家者不應布施;人類應布施,禽獸不應施。施不求報,又得‘布施實相\’。而且布施者的心理,沒有‘晝、夜、冬、夏、春、秋、吉、衰\’季節(jié)時令之分,一年四季隨時行施,乃至布施頭目腦髓心無悔惜,令乞施者,皆大歡喜,普結(jié)未來引渡之緣。在行法施時,也是一樣,不分貧富貴賤,從世間法至出世間法,因材施教,絕不吝藏法財,不教授人。菩薩如果在行內(nèi)、外布施時,達到這種‘無相、無著的凈施\’境界,就稱為菩薩結(jié)業(yè)生身(在分段生死受生中)做到修學布施波羅蜜‘具足圓滿\’(此外如‘法施圓滿相、無畏施圓滿相另論)。

  (2)證法身后布施圓滿相

  而當菩薩自末后肉身(最后分段生死中的受生),得證無生法忍,舍肉身得證法身后,能于十方世界的六道受生中,變現(xiàn)無數(shù)化身,并且每一個化身,皆能在一時之間,變化種種珍寶、衣服、飲食惠施眾生,并且以國財、妻子、頭目、髓腦等內(nèi)外所有財物、身軀盡用布施,滿眾生愿,并且為眾生運用種種譬喻、論議、語言、方便及誦讀方式,講說世間、出世間的一切道理,令無數(shù)眾生,步入佛門,修學佛道。當菩薩獲證法身后,能將物施、財施、身施、法施,做到以上所說能化現(xiàn)無量財寶給足眾生,一時能隨一切上、中、下根器,普為說法,皆大歡喜,一時之頃,并能化作無央數(shù)身,供養(yǎng)十方諸佛,便稱為法身菩薩行布施波羅蜜具足圓滿。(大乘經(jīng)典中諸如華嚴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中廣述)。

  而當菩薩在分段生死中行布施及證法身后以變化身行布施的歷程,都能做到具足、圓滿,就稱為菩薩‘內(nèi)外施圓滿成就\’。

  6.法施圓滿相

  一個菩薩行者法施圓滿的象征,當然表現(xiàn)在多劫以來對于世間法、出世法無礙辯才累積的成果—四無礙辯才上,四無礙辯才即是指法無礙辯才、義無礙辯才、詞無礙辯才、辯說無礙等四種辯才(按四無礙辯才義將在‘智慧辯才愿\’及‘辯才無礙愿\’中廣釋)。

  如十地經(jīng)卷七所說:‘菩薩住此善慧地(九地)時,具法師行,以無量智隨行善巧,以諸菩薩四無礙解所引音詞,而演說法,于此菩薩圓滿無雜四無礙解,恒常隨轉(zhuǎn)!

  而且九地菩薩獲得四無礙辯才時,便能于果地中‘于一念之頃,通滿三千大千世界,隨一切有情意樂差別,而為說法。又能以一音詞演說妙法,能令大眾皆能解了;或隨菩薩之欲,以種種言詞音支剖析,令諸大眾皆得開悟……。’

  這即是大菩薩成就法施圓滿的顯相之一,廣說無量。(見十地經(jīng)卷七、十住經(jīng)卷四,漸備一切智德經(jīng)卷四)。(按法施圓滿相非本愿述說范圍,故略述之。)

  7.無畏施圓滿相

  菩薩行者無畏施圓滿的象征,當然表現(xiàn)在法華經(jīng)觀世音普門品所說觀世音菩薩獲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后,隨類變化種種形相,于眾生怖畏急難之中,廣施無畏救拔的顯相上。

  如法華經(jīng)卷七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昔得解脫……。是菩薩皆以無畏施于眾生……,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按無畏施圓滿相,亦非本愿解說范圍,但亦屬布施圓滿相之一,故略述之)。

  8.供佛圓滿相

  (1)財供養(yǎng)圓滿相

  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卷第十八說:‘如來所有一切神通事業(yè)佛法勝相,皆是菩薩宿修大行,以世間所樂財物,奉施如來,以攝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靜涅槃!

  大智度論卷三十說:‘菩薩業(yè)有二種,一為供養(yǎng)諸佛,二為度脫眾生。以供養(yǎng)諸佛,種下授記因緣,并得無量福德,持是福德利益眾生,所謂滿眾生愿!

  由以上經(jīng)文可知,菩薩行者以財、法二施供養(yǎng)諸佛有四種目的:一是為求佛法,一是為求寂靜涅槃,一是為求諸佛授記,一是為得無量福德,利益眾生。

  菩薩以此‘初發(fā)心\’,而在無量劫中發(fā)菩提心,依愿導行,稱念佛名,廣修福德,求生諸佛世界,供養(yǎng)諸佛,聽佛說法,深修定慧,當獲得廣大福德時,又回入濁惡世界,以財、法二施普濟眾生。

  而一個親近、供養(yǎng)過無數(shù)諸佛及受持法藏,以布施心圓滿般若波羅蜜,證入不退轉(zhuǎn)地的大菩薩行者,必然獲得財寶無量、福德自在的果報。從親身供養(yǎng)佛,到化作一身、二身、三身、百身、千身、萬身、百千萬億化身供養(yǎng)佛,都能隨意往返十方世界,用種種妙華、珍寶等莊嚴之具供養(yǎng)諸佛,而任意自在,遠近無礙。這在諸大乘經(jīng)論中多有記載。

  如華嚴經(jīng)賢首品至十地品記述菩薩從初發(fā)心到成佛之前,都沒有離開以‘愿力見佛、供佛\’的重要圓滿佛道的行愿資糧。就是已經(jīng)親見智慧光明心地的菩薩,如初地至十地菩薩,不但沒有離開供養(yǎng)佛的行列,更因定慧力的深入,為了報佛法乳之恩及普渡十方世界的眾生,而變化千百億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養(yǎng)無量諸佛,廣度眾生。

  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記述:‘菩薩摩訶薩乘放大乘時,以五神通而自莊嚴。菩薩住是大乘修持中,一時變身無數(shù),至十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度脫眾生,常不離諸佛,乃至成就佛道,恒常不離此大乘菩薩行。’

  這是說明菩薩在尚未證入不退轉(zhuǎn)地前,絕對不會脫離經(jīng)常發(fā)愿到十方世界見佛、供佛、聞法度生的行列。就是獲證無生法忍、證入不退轉(zhuǎn)地的大菩薩行者,仍然沒有脫離到十方世界見佛、供佛,修學布施波羅蜜等六度的行列。

  如大般若經(jīng)卷四百四十八、四十九說:‘不退轉(zhuǎn)菩薩,經(jīng)過無數(shù)大劫,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以無量種上妙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資財、花香等物,供養(yǎng)、恭敬、尊重、贊嘆無盡諸佛,復于無量諸佛所,修行布施波羅蜜……。’

  八十華嚴卷三十八亦說:‘菩薩住此不動地(八地),以三昧力,當?shù)矛F(xiàn)見無量諸佛,恒不舍離承事供養(yǎng)。此菩薩,于一一劫,一一世界,見無量百佛、無量千佛,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yǎng)一切資生之具……!

  智度論卷三十又說:‘有菩薩知佛無所須,又如諸物虛誑,如幻一相,所謂無相,為教化眾生故,隨眾生國土所重,引導故供養(yǎng)。復有菩薩得甚深禪定,生菩薩神通,以神通力故,飛到十方佛所,或于佛國所需,遍雨天華,即時布滿三千世界持供養(yǎng)佛;或雨天栴檀,或雨真珠光明鮮華;或雨七寶,或雨如意珠大如須彌;或雨妓樂,音聲精妙……,供養(yǎng)諸佛,如是等名為財供養(yǎng)。’

  而當菩薩達到‘能以一一化身,化出多手、或百或千或超過是數(shù)(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一切手皆持無量超過諸天上妙華香殊勝可愛種種珍寶,奉散、供養(yǎng)如來及佛舍利,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上妙音聲,歌贊如來廣大甚深真實功德;復從如是一切化身,化出無量最上最妙環(huán)玔璩印寶莊嚴具,幢蓋幡燈種種供具,供養(yǎng)如來及諸佛舍利,于一切佛土,往來供養(yǎng),皆得無礙自在,供具如意(眾具自在)的程度’(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便稱為菩薩顯發(fā)供佛圓滿相—屬于財供養(yǎng)圓滿相的一種。而印證了本愿所說‘凈土菩薩,在諸佛前,供具如意—財供養(yǎng)圓滿的布施修證成果!

  由此可知,極樂凈土中充滿了此處所說已經(jīng)在宿世中廣修布施波羅蜜,往返十方諸佛世界,供養(yǎng)諸佛,獲得供具如意—財供養(yǎng)圓滿相的不退轉(zhuǎn)菩薩。

  (2)法供養(yǎng)圓滿相

  以上是大菩薩在財供養(yǎng)方面顯發(fā)布施波羅蜜圓滿相的成就,現(xiàn)在再來探討菩薩行者在以法供佛獲得法供養(yǎng)圓滿相的成果是什么?

  如大智度論卷三十說:‘又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yǎng)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yǎng)諸佛,乃至行十地法供養(yǎng)佛;或時菩薩行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名法供養(yǎng)佛;驎r菩薩住于十地,以神力故,令地獄火滅,于餓鬼道昔得飽滿,令畜生得離恐怖,令生人天漸住阿鞞跋致地(不退轉(zhuǎn)地),如是等大功德力故,名為法供養(yǎng)佛!

  又說:‘菩薩供養(yǎng)諸佛法王故,得受記(版主注,此字打不出來,上草下別),以無量善根珍寶,及得無量智力,來入眾生善人供養(yǎng)貧者,隨其所須而給眾生,魔民邪見外道之屬悉皆破壞,是為供養(yǎng)諸佛,欲滿眾生所愿!

  由此可知,菩薩行法供養(yǎng)佛的基礎是行六度波羅蜜,而菩薩行六度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fā)佛心本性,與佛同證法身。所以凡是在菩薩行六度末成佛的中間,一切為證菩提而利益眾生的所有事行,皆稱為法供養(yǎng)佛。

  如大乘經(jīng)論中廣說,獲得神足自在的菩薩,能夠往返十方與其有緣的無量餓鬼世界中,變化種種飲食、衣被,令其充足享用。當其享用完畢之后,皆在菩薩的教化下,啟開宿世善根,激發(fā)成佛之心。

  菩薩又用神足通,往返與其有緣的十方無量地獄世界中,能令罪報將盡、宿根顯發(fā)的眾生在菩薩開導下,暫息地獄、饑渴、受苦之心,得到溫飽。并使宿根力強的罪苦眾生提前開啟宿德善心,生到人天之中,因此而獲得善知識的指點,啟發(fā)成佛之心。

  菩薩又用神足通,往返與其有緣的十方無量貧窮人家,施舍財物,又到富貴人家,施予異味異色,令其歡喜接受;因此布施感恩因緣,皆發(fā)成佛之心。

  菩薩又用神足適,往返與其有緣的十方無量欲界天中,應機開導,令其開啟修道之心,除卻享受天上欲樂之念,皆發(fā)成佛之心。

  菩薩又用神足通,往返與其有緣的十方無量色界天中,以菩薩禪法引導其去除色界著定之心,啟開出世禪修之意,從此走向修學佛道的無上禪定境界而不退……。(大般若經(jīng))

  菩薩行者就是這樣經(jīng)過引渡無數(shù)眾生踏上佛道的修持歷程,而使自己在利他的事行中,完成開發(fā)十地的福慧資糧,完成法供養(yǎng)佛的修持。而當菩薩從發(fā)心欲行法供養(yǎng)佛,進入‘身入禪定,護證甚深禪定,從其身變出無量身,化作種種供養(yǎng)之物滿諸佛世界,以此妙物供養(yǎng)諸佛’(智論卷十),到覺悟以神通力變化外物供養(yǎng)佛,不如與佛同證法身—用法身供佛,圓滿十地修法,才能徹底報達法乳之恩的道理,真正做到如法華經(jīng)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所說獲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用神通力釋放出‘三昧真火\’,以悲智之火燒盡煩惱色身,當下愿現(xiàn)法身真體,而使得悲智光明,偏照無量無邊世界的程度,便稱為菩薩成就法供養(yǎng)佛—布施波羅蜜圓滿相的顯相之一。(前為已說明)

  (3)凈土菩薩如何獲得供佛圓滿相?

  極樂凈土中的菩薩,無論以財施供佛或者法施供佛,都能具足圓滿,何以證明呢?如無量壽經(jīng)卷下說:‘凈土眾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具足……,恭敬供養(yǎng)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嘆!

  觀無量壽佛經(jīng)也說:‘上品上生者,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jīng)須臾間歷事諸佛……!

  凈土經(jīng)典明示,凈土眾生在證無生法忍后,便能于須臾之間,以神足通力經(jīng)歷十方世界承事、供養(yǎng)諸佛。而不愿所說的‘凈土菩薩到十方諸佛世界,供養(yǎng)諸佛,以其所欲,供具如意’的愿文,亦正是菩薩過渡到圓滿修證布施境界—法供養(yǎng)佛的必經(jīng)過程。當凈土菩薩獲證‘現(xiàn)一切色身三昧\’時,亦能做到如法華經(jīng)所說,與佛同證法身—以法身供養(yǎng)佛的最高法施境界。

  9.布施果報圓滿相

  (1)布施果報圓滿的顯相

  大般若經(jīng)卷四百六十七說:‘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能以離相無漏之心而行布施……,如是乃至圓滿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形好,而不攝受施異熟果,雖不攝受施異熟果,而由布施波羅蜜多善清凈故,隨意能辦一切資具!

  漸備一切智德經(jīng)卷五又說:‘十住(十地)菩薩在無數(shù)佛所,變現(xiàn)己身,如是無量,現(xiàn)在手掌,以是手掌,精進供養(yǎng)十方諸佛,一一手掌,示江河沙華,在諸衣祴上,以用供養(yǎng)諸佛世尊……!

  大智度論卷四十六又說,菩薩獲得布施圓滿相時,‘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變?yōu)榱鹆?化作轉(zhuǎn)輪圣王,隨眾生所欲,須食與食,須飲與飲,衣服、臥具、花香、房舍、醫(yī)藥……種種所須,盡給與之,與已而為說法,所說應六波羅蜜法,眾生聞是法者,終不離放六波羅蜜,乃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卷四十六又說:‘菩薩內(nèi)外施具足,福德果報圓滿時,一切眾生皆來依附!

  由此可知,無量壽經(jīng)卷上所說的彌陀‘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旛、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出天人,而得自在’。正是十地菩薩布施圓滿的修證境界。

  由此亦說明了菩薩布施果報圓滿的顯相,有幾點特征:1.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相2.眷屬圓滿3.財物無量4.法施無厭5.權貴具足6.所求如意7.滿眾生愿8.神通如意9.供具自在10.十地圓滿(見十地經(jīng))

  (2)外布施果報圓滿相

  現(xiàn)在再來看外布施果報圓滿相,諸經(jīng)論多有說明,如大寶積經(jīng)卷四十一、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卷十七、十善業(yè)道經(jīng)及發(fā)菩提心經(jīng)論卷上等皆有說明初發(fā)心布施時,必然獲得果地的無量;埏@相(因中說果),如諸經(jīng)說:

  布施飯食—獲得長壽、辯才、安樂妙色、雄力勇健的果報。

  布施飲料—獲得永離一切煩惱渴愛的果報。

  布施交通工具—獲得一切利益安樂眾事的果報。

  布施衣服—獲得成就慚愧心,皮膚清凈猶如金色的果報。

  布施香鬘—獲得凈戒、多聞、諸三摩地、涂香圣行,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末香涂香—獲得遍體香潔,妙香圣行,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諸美味—獲得甘露上味,大丈夫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舍宅房宇—獲得與一切眾生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所趣向的果報。

  布施醫(yī)藥—獲得無老病死,圓滿甘露不死妙藥,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資生之具—獲得菩提分法、勝妙資具,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燈明—獲得如來清凈五眼,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音樂—獲得如來清凈天耳,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一切珍寶—獲得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種種妙寶及眾名花—獲得如來八十種隨顯之相,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象馬車乘—獲得廣大徒眾、眷屬圍繞,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殊妙園林—獲得禪定、解脫、等持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財谷庫藏—獲得諸法寶藏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奴婢仆使—獲得所作自在,身心閑豫,如佛自然智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男女妻妾眷屬—獲得最勝可愛可樂可意無上成佛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四洲(國土)自在一切王位—獲得菩薩一切善法成就一切智慧圓滿具足的果報。

  布施五欲妙樂—獲得成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蘊(五蘊色身)清凈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上妙嬉戲娛樂器具—獲得清凈游戲法樂,無不具足的果報。

  以上略說外布施果報圓滿相,廣說無量。

  (3)內(nèi)布施果報圓滿相

  內(nèi)布施果報圓滿相,諸大乘經(jīng)亦多有說明(因中說果),如大寶積經(jīng)說:

  布施雙足—獲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座,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雙手—獲得圓滿清凈雙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耳鼻—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有缺壞的果報。

  布施身體—獲得清凈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雙眼—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凈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血肉—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yǎng)一切眾生,真實善權,無不具足的果報。

  布施髓腦—獲得圓滿金剛堅固不壞之身的果報。

  布施頭頂—獲得超出三界,修證一切種智,圓滿具足的果報。

  以上略述內(nèi)布施果報圓滿相,廣說無量。

  10.總結(jié)

  而以上所說菩薩布施果報圓滿顯相之一—三十二相,正是后續(xù)‘三十二相愿\’,所要說明的內(nèi)容。

  凈土中的每一個眾生,皆具有三十二相,便代表凈土中的天人、菩薩及聲聞行者必然在過去生中,種下深厚的福德資糧,而當在凈土獲證無生法忍后,就能于一剎那間—往返十方世界,親近、供養(yǎng)諸佛。縱然未證無生法忍,在佛力的加持下及自身定力成熟時,也能于‘凈土的時間—每日晨朝之時,持名貴天華,于一食之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yǎng)百千俱胝諸佛(十萬億佛);于諸佛所,各以無量花樹,持散供養(yǎng),還至本處……!(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

  此正是印證了本愿所說的:極樂世界中,現(xiàn)在正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地上菩薩,運用神通力,往返十方世界,供養(yǎng)諸佛,廣修布施波羅蜜。又有無盡的天人眾生,正在本國親近、供養(yǎng)阿彌陀佛,學習布施波羅蜜,開發(fā)了無量的神足境界……。(稱贊凈土佛攝受經(jīng))

  因此現(xiàn)在正在娑婆世界欲步入修學布施波羅蜜的初發(fā)心菩薩,應該說是凡夫?qū)W佛者,皆應對極樂世界及十方諸佛世界久學布施的大菩薩,生出最崇敬的效學、贊嘆之心。

  若是更能將今生‘凈施\’功德,回向凈土,并選擇往生極樂世界,便能像凈土的菩薩大眾一樣,從此穩(wěn)當?shù)淖呦虿际┎_蜜的圓滿修證境界,入佛知見而無疑礙。

  你自詡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行者嗎?那么認識并建立初發(fā)心菩薩的修行道路—為成就道業(yè),廣度眾生而往生凈土,供養(yǎng)諸佛,隨佛修行,是不容忽略的事實。愿好學者善思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