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諦講記 第三卷 苦~五蘊無我
現(xiàn)在,我要跟大家講五蘊, 十八界。
五蘊是佛教的專有名詞,舊譯為五陰或五眾。蘊是積聚、收藏的意思;五蘊是五種能夠遮蓋我們的東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們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佛闡明五蘊的主要原因是:眾生在迷惑世間的同時,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動,其中最嚴(yán)重的是在里面執(zhí)著有一個我;這是依據(jù)色、受、想、行、識來執(zhí)著,認為其中有我。因此,佛就闡述這五件事情,講解其中沒有我。所以佛開演五蘊的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我們在五蘊中執(zhí)著有我的煩惱。所謂五蘊是:
(一)色蘊:即物質(zhì)的積聚,它包括內(nèi)色與外色。內(nèi)色是我們身上的物質(zhì)活動,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是我們身體以外,所活動的物質(zhì)境界,即色、聲、香、味、觸--五境。
色就是物質(zhì),佛法對物質(zhì)有很多種分類,其中最簡單的物質(zhì)分類就是所謂的四大。因此,色蘊中也包含了四大的活動。在經(jīng)典中說,色有質(zhì)礙的性能,占有一定的空間,久后會破壞、變壞的意義。色是指一切物質(zhì),以及一切物質(zhì)活動現(xiàn)象的總稱。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zhì)分為四種性質(zhì),稱為四大。所謂四大是:
一、地大:凡是堅硬性的元素,稱為地大。
二、水大:流動性、潮濕性的元素,稱為水大。
三、火大:熱暖性的元素,稱為火大。
四、風(fēng)大:輕浮流動性的元素,稱為風(fēng)大。
以現(xiàn)代科學(xué)家的觀點來說,此四大是指物質(zhì)的三態(tài)以及能量:地大是指物質(zhì)的固態(tài);水大是指物質(zhì)的液態(tài);火大是指物質(zhì)的能量;風(fēng)大是指物質(zhì)的氣態(tài)。因此,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風(fēng),而是用它們來代表物質(zhì)的最基本的四種性質(zhì)。根據(jù)佛法說,任何的物質(zhì)都包含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fēng)大少。如果海水加熱變成水蒸氣,
它的火大、風(fēng)大增多,水大、地大減少。
釋迦牟尼佛對世間的闡述重點,是要告訴我們內(nèi)心活動對外間的反應(yīng),比較不注重對物質(zhì)的分析。因此,佛隨著世間人的講法來講解物質(zhì),沒有特別去解釋,所以物質(zhì)的性質(zhì)就用古代印度人所說的四大來解釋。
剛才講色蘊中包含了物質(zhì)的活動,物質(zhì)有所謂的四大,根據(jù)佛法說,色蘊是指所有的物質(zhì)活動積聚在一起,總稱為色蘊。然而,物質(zhì)的分類除了分為四大之外,還有內(nèi)色與外色的分法。因為古代的人沒有先進的科學(xué)儀器,就用身體的知覺、感覺來觀察這個世間,將物質(zhì)分為內(nèi)色與外色。內(nèi)色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種活動;外色就是外在的境界,有色塵(光線)、聲塵(聲音)、香塵(氣味)、味塵(味道)、觸塵(觸覺)五種,總稱為五雙色。
內(nèi)色 外色 產(chǎn)生的知覺
眼根----色塵----眼睛看到顏色
耳根----聲塵----耳朵聽到聲音
鼻根----香塵----鼻子嗅到氣味
舌根----味塵----舌頭舔到味道
身根----觸塵----身體接觸到東西
佛說,我們的身體不過就是這些物質(zhì)的活動,它并非有一個固定的物質(zhì),稱為我,也就是色蘊中沒有我,我不是色蘊,色蘊不是我。為什么呢?因為眾生執(zhí)著身體是我。佛說不是,是這些種種物質(zhì)的活動罷了。
(二)受蘊:我們的心領(lǐng)納外境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由外面的境界影響,而引起我們的心所感覺的,它們是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得到的,因此,受有它的來源。
我們的心對順境、逆境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感受,即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為三受。
一、苦受:領(lǐng)納逆境,身心不自在,刺激太強,受不了,此是身心受苦。
二、樂受:領(lǐng)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界,身心愉快,此是樂的感受。
三、舍受:領(lǐng)納中庸性的境界,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受的來源:我們凡夫的感受與所知的一切都是從六根而來,所以佛把受分為: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和意根所生受等種種不同的差別。因為我們一直以為受里面有一個人,而這個人在感受一切的苦與樂。佛說不是,是有這些不同來源的受。
一、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光線的色彩、亮度,不是看到實際的東西,即物質(zhì)的光線反射,讓眼睛看到。因此佛說,眼睛看到的并非物質(zhì),是看到光線--色塵。眼睛看到光線的時候,會有感受:當(dāng)你張開眼睛看太陽,陽光太強,眼睛受不了,當(dāng)時你的內(nèi)心并沒有什么苦惱,但是眼睛卻在受苦;當(dāng)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顏色,尤其是青色,眼睛覺得很舒服,即眼睛受樂;在平常一般情況下,眼睛看東西是沒有樂,也沒有苦,即眼睛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tài)之下。這些感受都是從眼睛得來的,因此,它們都跟光線有關(guān)系。
二、耳根所生受:耳朵聽音調(diào)的高低,以及聲量的大小。如果音調(diào)太高、很尖、很刺耳,聲量太大的話,耳朵受不了,苦死;如果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是最舒服的,就是受樂;如果在平常一般的情況下,耳朵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tài)。耳朵產(chǎn)生的受是從聲音來,它與眼睛所產(chǎn)生的受是不一樣的。
三、鼻根所生受:鼻子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很刺激,鼻子就塞住,它受不了--受苦;如果聞到清淡的香味,鼻子就很舒暢,它受樂。
四、舌根所生受:舌頭舔到味道時,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當(dāng)你吃到好味的食物,舌頭就感受到快樂;如果你吃到不好吃的食物,舌頭就感覺到受苦。有些人喜歡吃辣椒,舌頭感覺很好,很想再吃,那吃辣椒對他來說是一種樂受;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他覺得是苦受。所以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五、身根所生受:我們的身體喜歡滑的感受,不喜歡粗的東西。身體接觸東西時,太熱不行,太冷也不行,就是它受苦了;如果摸到溫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當(dāng)你的身體在很熱的
地方接觸到?jīng)隹斓臇|西,就覺得舒服、快樂;當(dāng)你在很冷的地方接觸到溫暖的東西,也覺得快樂。在平時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tài)。
六、意根所生受:意是我們的心、腦袋、感覺和思想。我們的心對一切的境界,內(nèi)心有貪嗔癡的反應(yīng),還有憂愁與歡喜。比方說,你吃到好吃的東西,當(dāng)時舌頭感受到快樂,不但如此,內(nèi)心還很高興,生起歡喜的心,那就是意根在受樂,舌頭也在受樂。如果有人跟你拍照,閃光燈閃了一下,當(dāng)時眼睛在受苦,但是你喜歡拍照,內(nèi)心很高興,意根在受樂。這是意根與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現(xiàn)象。意根有其獨自的苦、樂感受,比方說,你絞盡腦汁都想不透一些東西,心很苦惱,很煩,煩到頭痛,這就是你的意根受苦了。如果你所處理的難題解決了,精神愉快,當(dāng)時你的心情很輕松,在做事情、想事情時是很愉快的,這是意根在受樂。所以意根除了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外,還加上憂愁與歡喜。
為什么佛要如此廣釋這些感受呢?因為很多人認為能夠感受到苦、樂的是我。佛說不是,是有從不同方向來的不同種類的受,而且受有苦、樂、不苦不樂的種種差別,并非有一個我在受。
為什么受在五蘊中占有一席呢?我們有很多種心,佛為什么不要講其他的心念,如把嗔心、貪心講成嗔蘊、貪蘊呢?原來嗔心、貪心不是時時刻刻出現(xiàn)的,但是受是無時無刻都生起來的。就是說,受的活動率非;钴S,非常強大,在你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活動,因此,受是一個很重要的心念。但是凡夫生活在其中,習(xí)以為常,已經(jīng)陷在那樣的境界中而不知不覺,所以佛就為我們闡明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心念,它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而其中沒有一個我。佛開演不同的受,稱為受蘊。佛闡述受蘊的主要目的,是要強調(diào)受蘊中沒有我在受,是那些不同的法在反應(yīng),在受。
(三)想蘊:當(dāng)我們的心接觸外境的時候,認為外境有一定的樣子--相貌,甚至為它安立一個名稱,以這樣的方式來認識它。安立一個相貌、名稱,就是心對境界執(zhí)取形相,這種行為稱為想。
佛為什么為我們闡明想呢?因為有人認為能夠想的是我。佛說不是,想是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想,不是有一個我在想。比方說,如果你到過尼泊爾,看到喜馬拉雅山,它是由沙土與石頭堆積得很高、很長的山嶺,但是山?jīng)]有固定的標(biāo)準(zhǔn),新加坡有一座很矮的土丘,叫做武吉知馬山。這樣很矮的土丘,叫做山;綿綿不絕、山巒起伏的喜馬拉雅山,也叫做山。因為它們都有一個山的形相,那么,我們認為這個形相是一個東西,把它稱為山,這是我們心的行為,它就是那樣的運作。當(dāng)心對山的形相生起執(zhí)著,就是一種想;然后心對山所想的形相執(zhí)著,再安立名稱,認為那樣的東西叫做山,也是想。所以想包括了對境界執(zhí)著形相,還有執(zhí)著它的名稱,認為其中有一樣?xùn)|西。
想也是從六根而來,當(dāng)我們的眼睛接觸境界,就有眼睛有關(guān)的想;耳朵接觸聲音,就有有關(guān)耳朵的想,它們是不一樣的。比方說,現(xiàn)在我叫你們想一想公雞的樣子,那你就拿過去眼睛看到公雞的樣子來想,這是公雞的形相;當(dāng)我要你想一想公雞的啼聲,你就想公雞"喔喔喔"的啼聲,這是耳朵聽來的公雞啼聲的想。所以我們的想有由眼睛得來的眼根所生的想,有由耳朵得來的耳根所生的想……從六根得來的六種不同的想,而它們是各種各類的形相。所以想蘊并非有一個我在想,而是心接觸境界,去安立、執(zhí)著形相與名稱,然后我們就那樣的拿來想。因此佛說,想只不過是無量無數(shù)境界的回憶,讓我們?nèi)ハ胨悄硺訓(xùn)|西,這叫做想蘊。
想的活動與受的活動一樣活躍,只要我們一醒來,看到任何東西,都會分析它的形相,然后給它名稱,就在思考了。我們的心如此運作,一直到睡覺為止。如果你生起煩惱心,那只不過是偶爾生起來而已,但是想不是偶爾的,它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著你,其活動是那么的緊密,那么的強大,所以佛特別強調(diào)想。此外,世間一般人因為認為有一個我在想,所以認為有我;或者認為有想者能想,能夠想的是我,佛也為了破除眾生這方面的執(zhí)著,特別闡明想是有各方面的想的心在活動,而且它們是在不同的界限活動。比方剛才我說的公雞啼聲與公雞的樣子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是
截然不同的想,并非有一個我。
一般的外道說,有一個我在想,或者說能夠想的那個人是我,但是,想是因為心接觸境界去執(zhí)著形相,記憶下來了,然后再拿來想,所以各種各樣不同的想,稱為想蘊。因此,佛為眾生開演想蘊,是為了破除眾生因為想而引起對我的執(zhí)著。
(四)行蘊:五蘊中的行蘊是最復(fù)雜的,因為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很復(fù)雜的心念,其中有善的心念、惡的心念,凡是一切善、惡心都是屬于行。行是造作,即心對境界產(chǎn)生反應(yīng)、造作,并且念念遷流變化。在這種種的造作行為中,有好的與壞的。因此,行可分為善的行與惡的行:我們生起任何修行的心、善的心念,甚至于心很平靜處在定中,這些都是屬于善的;如果你對人、對事物都不好,而有損害的行為的心念,甚至于你內(nèi)心氣自己,對自己苦惱,這些都是屬于惡的行。所以行蘊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與惡心;色、受、想蘊中,就沒有善惡的差別。
行--我們的煩惱心,心想好的或者壞的,也是從六根境界中來。因此,這個行也有不同的反應(yīng),比如:你聽到聲音、聽到音樂有反應(yīng);看到好看的東西,也有你的反應(yīng)。佛把這些不同的反應(yīng),稱為行蘊。
有些人認為在他的身心中,有一個心念對外活動,心想去做種種行為,而這個心就是我,佛為了讓他放下這方面的錯誤見解,就對他說:這個造作是不同的心念,并非有個我在其中造作。舉個例子,當(dāng)你起一念嗔恨的心去罵人,罵人的煩惱就是一個行為,并非有一個我,而這個行為是因為在你的行蘊中,有了一些嗔心的煩惱,有一些對境界的喜好等等影響你,結(jié)果不能夠滿足你的喜好,然后,你的嗔心就跑出來,并非有一個我在嗔。如果你的嗔心當(dāng)時不生起來,并非有一個我不見了,而是那一念的嗔心不再生起來了。所以行是各種各樣的心念,并非一個造業(yè)、造作的我在里面活動。
佛講行蘊是為了破除某些人認為有一個造業(yè)的人在身心里活動,我們聽聞了這個佛法道理,就要明白確實是不同的心,它們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因果而在活動。
(五)識蘊:識是認知、知道的作用,在佛法中把我們的心
知道境界分成兩種類,一種是了別,另一種是分別。
識蘊的知道是了別,即我們的心通過六根接觸外境的第一念,當(dāng)時沒有加任何的語言,沒有以任何的形相去分析它,但是我們就知道有那個境界在活動,這叫做了別。
在我們了別之后,心對外境進一步加上種種語言、形相去分析、了解,然后我們就說:我聽到、我看到、我知道里面有某個東西,這叫做分別。
比方說,你現(xiàn)在聽到我的聲音,沒有去想它是誰發(fā)出來的,只知道是有聲音,這是了別;但是你知道是男人的聲音,是廣超法師的聲音,那是你分別后所得到的結(jié)論;你更進一步分別聲音里面的意思。因此,當(dāng)你沒有去分別的時候,你會很清楚知道,我的聲音是這樣的聲音,但是你不去想它是什么,那是了別。再者,當(dāng)你坐著聽錄音帶的時候,你的心在專心分別錄音帶中所講的佛法,你對所坐的地方,如沙發(fā)上、椅子上、車上、地上的感覺也是知道的,但是你心中沒有去想它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我說你對屁股的觸覺不起分別,但是你還是有了別的作用,知道你坐的感覺。
了別只能了別現(xiàn)前每一念的知覺,不能知道過去的知覺;分別是事情發(fā)生過后,我們用很多心念來思考它,然后產(chǎn)生知道的感覺,那是分別。識蘊是闡明了別的作用,想蘊就包含了分別的作用。
佛法說,因為我們有六根,識蘊就分為六種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各有所對的境,各有各的活動。比如眼睛看東西,眼睛了別眼前的東西,過后第六識--意識一念一念地去分別,把剛才所看的東西連系起來,才發(fā)現(xiàn)里面的內(nèi)容,有什么顏色,有多大等等,這些就是分別。所以了別是在境界發(fā)生的當(dāng)時的單獨第一個念;過后再去加以思考,就是分別。了別發(fā)生是很快的,分別的發(fā)生也是很快的,因為太快了,我們一般人就分不清楚。這六個識都有了別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第六意識中才能夠分別。即是當(dāng)你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當(dāng)時你的耳朵只能知道聲音,是發(fā)生這么回事,但是不知道在這么回事里面有怎樣的聲音?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它沒有去想,當(dāng)時只知道
有聲音在耳朵邊震動作用,這就是耳識在了別;過后,你的第六意識就拿過去的回憶,即在你的記憶--法塵當(dāng)中,來思考剛才聽到的聲音是什么東西?比方說,你聽到一陣聲響,當(dāng)時耳識知道這個聲音,是了別;過后意識去想,是怎樣、怎樣……的聲音,喔!是用木棍敲擊地板的聲音,那是分別。
我們每一剎那都有了別與分別的作用。剛才我說分別是拿過去的記憶來比較,才可以分別的。如果你看到一樣?xùn)|西,你認為那樣?xùn)|西是一個圓圈,必然的,你過去的記憶中,有圓圈的概念,然后,就比較、分析剛才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是圓圈,然后就確定它是圓圈!我們拿所看到的事物、所聽到的聲音……來跟過去的記憶中的事物、聲音……比較,才能夠分別,因此,我們只能用第六意識分別東西。比方說,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當(dāng)我念"南"字的時候,第六意識知道心中念出那個"南"字,即當(dāng)時我們的意識知道我的記憶(法塵)中的"南"的境界,而識字的人,甚至于把那個"南"字的字形想出來,不識的人就想"南"的讀音,這樣的想事情是法塵中的記憶。當(dāng)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就有六個聲音的記憶--法塵,那我的意識就知道這六個聲音的記憶叫做"南無阿彌陀佛",當(dāng)時我的心觀察到它,這就是意根產(chǎn)生意識的了別;過后,我們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連串起來,去認識它是什么回事。喔!原來是我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分別。所以了別與分別就有這樣的差別。
佛為我們闡明識蘊是要讓我們知道心有了別的作用,知道外在境界產(chǎn)生知道的功能。有人就認為能夠知道的心就是我,但是,佛說不是,它是由無數(shù)的法塵產(chǎn)生分別,同時有六個不同境界來源的六種了別,而不是有一個我在里面產(chǎn)生知覺。因此,佛就開演識蘊來破除認為識就是我、能知的是我的執(zhí)著。
佛在《五蘊譬喻經(jīng)》中教導(dǎo)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經(jīng)文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一)觀色如聚沫:聚沫就是指河水沖擊時,形成一粒一粒
骯臟的泡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滅。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氣沖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氣泡,就是水上泡。我們的身體--色,好像聚沫,還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受比色短暫,一念一念剎那般就過去了,它好像水泡,浮到水面上,嘟,一聲就破滅了!
(三)想如春時焰:焰就是氣焰。春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份蒸發(fā)成為水蒸氣,它有時會反射,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樓。它是一種幻象,我們的想蘊所想出來的事物影像,所執(zhí)著的現(xiàn)象也是一種假象,就有如春時焰那樣,虛幻不真實。
(四)諸行如芭蕉:我們種種貪、嗔、癡所組成的善、惡心的行為,種種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猶如芭蕉。芭蕉與香蕉相似,我們把芭蕉的莖一片片地剝開,里面什么都沒有,是空心的;其實里面也沒有所謂的空心。我們的心念亦復(fù)如是。比如剛才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當(dāng)時我們的心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yán)、所發(fā)出的光明無量無邊……這就是行,或者你心中想罵人,生起嗔心,這個嗔心是各種各樣一個接著一個的煩惱心在推動下所形成的,并沒有一個實體,如果我們能把嗔心剝開,它是不同的心念在變化而已,所以說,諸行如芭蕉。
(五)諸識法如幻:識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我們認為能看到境界、知道外境的境界,其實就好像魔術(shù)師在變魔術(shù),我們被它迷惑,以為真的有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也認為有一個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虛假的,即諸識法如幻。
佛在闡明五蘊的時候,也教導(dǎo)我們觀察五蘊是怎么一回事。以佛法來說,五蘊的真實道理是:無常、苦、空、無我。五蘊的生滅無常變化、沒有主人,每一念、每一剎那都在變化,沒有一個能夠留住,而且沒有一個能夠作主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剎那的變化,它是一種因緣、因果變化,是因果生滅的法,并沒有主人、沒有我。因此,你不能控制,不能作主,所以一點也不自在。因為不自在,所以五蘊是苦的、不自在的。
如果你們有念《心經(jīng)》,經(jīng)中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我們迷執(zhí)在五蘊中,就是苦。所以我們學(xué)習(xí)五蘊這個佛法時,要進一步了解五蘊為什么是苦的?
現(xiàn)在讓我先介紹苦是什么回事?世間人認為世間有苦的感受,有快樂的感受,也有不苦不樂的感受。但是站在佛法的觀點來看,這三種感受都是苦的。因此,佛說苦可分為三種:苦苦、壞苦和行苦。
一、苦苦:你在感受苦的感受,它本身就是苦的,即苦的感受令你受苦,所以它稱為苦苦。比方說,你的手被火燒到很痛,或者你生起嗔心很苦惱,這都是苦苦。
二、壞苦:快樂的感受變壞,它離開了你,你心中執(zhí)著,很想要而生起苦。其實原本是快樂的,現(xiàn)在它消失掉,快樂得不到了,那么,你就感覺到很苦,這就是壞苦。
三、行苦:世間一切法瞬息遷流變化,在此變化中沒有人作主,我們在其中隨著因緣接受它,稱為行苦。"行"就是行為造作,因為行為造作而苦。為什么呢?因為這些行為造作,不是你在造作,而是眾因緣在變化、在造作,你一點也作不了主。作不了主,身心不自在,不自在就苦,所以稱為行苦。
在這三苦中,中間的小孩子都知道什么是苦苦;一般人都知道壞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行苦。根據(jù)佛法說,只有修行的圣人才知道行苦,因此,行苦又稱為圣義諦苦,即真正圣人所知的道理中所認識的苦;苦苦、壞苦是世間凡夫都能夠知道的苦,稱為世俗諦苦。
佛把苦總分為以上的苦苦、壞苦和行苦三種,又以我們的生命活動來把苦分為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苦。
(一)生苦:我們的出世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經(jīng)上說:"處胎如坐牢獄,出胎似剝牛皮。"子宮是世上最小的牢獄,胎兒在里面囚禁了十個月,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動彈不得,好像坐監(jiān)牢,非常痛苦。此外,子宮里的種種不凈,如:羊水、血等,胎兒都得忍受,真苦;胎兒出生時,要從小小的陰道中鉆出來,有如兩座山壓頂,胎兒硬硬要擠出來,那
是很苦的事,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幾乎所有的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當(dāng)出世時苦,出世之后也苦。為什么呢?因為嬰兒離開了溫暖、安全的子宮,細嫩的皮膚接觸到冷熱的空氣,身體如針刺般受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里,覺得很溫暖、很安全,忽然間環(huán)境改變了,就有如迷途般的羔羊,無依無靠,苦到要死,被嚇壞了,因此,那也是一種苦。佛說生的確是苦啊!
(二)老苦:人老身心衰損,力弱行步龍鐘,智力衰退做不了事,精神、腦筋不聽使喚,就是人老不中用了!不但如此,而且老的時候有老的樣貌,滿臉皺紋,腰酸背痛等等,都是很苦的事。除此之外,加上子女與他們有代溝,沒辦法相處而遠離他們,哎呀!那是苦上加苦!
(三)病苦:病苦人人都有,但多少是因人而異的。病魔真可怕,令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每個人都知道,不用我多說,即使是小小的牙痛也很可怕,痛到呱呱叫,誰都要讓牙痛的人三分,不能跟他吵,接受他呱呱叫。
(四)死苦:"四大違和分離,氣喘抽筋拆骨"是"死"最好的寫照。死是苦,怕死更加苦。依據(jù)佛法說,很多人在要死的時候很害怕,臉色都變了,甚至于泄青屎,腳軟走不動;有些人在要死的時候,不能講話,但是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很多事物沒有交代,苦死;當(dāng)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動彈不得,很慌張,怕得要死,所以死是很苦的。
我們一般人都會知道以上的生、老、病、死苦。
(五)怨憎會苦:冤家狹路相逢,分外眼紅心滾。你所不喜歡的人,偏偏跟你見面,就是怨憎會苦。有些夫妻的確是怨憎會苦,剛結(jié)婚時很恩愛,相處久了就吵架,合不來,鬧翻了,但是因為家庭的關(guān)系、兒女的關(guān)系,大家還必須天天在一起生活,真是苦啊!苦啊!伙計給老板做工,老板整天盯著工人,怕他們偷懶,伙計討厭老板,但天天又要見面,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生平恩愛眷屬,如今生離死別。男女間的戀愛,當(dāng)一方突然死掉,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甚至自殺,
這就是愛別離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卻得不到。我們?nèi)擞泻芏嘤?要這要那,結(jié)果得不到;抑或得不到滿意的結(jié)果,如單戀。又如父母親望子成龍,偏偏孩子不長進,苦死!父母親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學(xué)教育,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結(jié)果苦死;讀書很苦,為了那張文憑,得到了自然很高興,得不到時,就生起求不得苦。
(八)五蘊熾盛苦:我們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五種法集合在一起,形成身心的活動,它每一剎那都在變化活動,而我們的心就執(zhí)著在其中,沒有一點自由,一點也不自在,所以我們在里面生死輪回,這就是五蘊熾盛苦。
這些三苦和八苦,是佛跟我們講述的世間真相,但是我們眾生在苦中卻不知苦,還引以為樂,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著種種痛苦的煎熬,所以佛把我們所居住的世間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凡夫竟然能夠忍受著種種痛苦的逼迫。
如果我們明白三苦和八苦,就知道世間一切的快樂最終要遠離我們。如果我們要去追求是很苦的,不去追求也很苦;有,很苦;沒有,也很苦。所以佛告訴我們要認識世間的確是一種苦的果報,而不是我們認為的:有什么清?上,有什么快樂可以追求。
十二處、十八界
佛除了闡明五蘊的道理以外,還對不同習(xí)性的眾生以十二處、十八界的方式來講解身心的活動。
所謂十二處是:我們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對外境(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來配對 ;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
所謂十八界是:我們的六根、六塵,加上六識;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和意識界。
佛之所以為眾生講解五蘊,是因為眾生執(zhí)著心念比較重,佛就專門講心的作用,少講物質(zhì)的作用;如果眾生執(zhí)著境界活
動比較多,佛就講十二處;如果眾生對心與境界都很執(zhí)著,佛就闡明十八界,這樣來接引眾生。
其中,如果以十二處來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是屬于色法(物質(zhì)),只有意根與其所對的法塵是屬于心念的活動。因此,佛講十二處是針對那些執(zhí)著物質(zhì)比較重的人而說的;如果以五蘊來分析十二處,五雙色是屬于色蘊的范疇,意根是屬于識蘊的范疇,法塵就包含了受蘊、想蘊和行蘊,因為眾生比較執(zhí)著色法,所以受蘊、想蘊、行蘊當(dāng)成一個法塵來闡明,就不注重講解心法;如果一個人對于心法與色法都執(zhí)著的話,就在十二處中加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來講解佛法,這就形成十八界的道理。
在佛學(xué)上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稱為三科,是因為眾生不同的需要,佛就用不同的方式來闡釋我們的身心活動,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知道這個身心的活動是苦的,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中知道里面沒有一個我。
在介紹完五蘊身心的活動,也說明了五蘊身心里面沒有我。但是有很多人依然認為有一個我在作用,在這里我就舉一些佛與外道討論有關(guān)"我"的問題,讓大家明白五蘊身心的活動中是無我的。
根據(jù)佛法說,任何人都是以這四個方式來執(zhí)著我,就以身體作為例子:
一、我在身體里面活動:如果我在身體里面活動,那是在身體的哪一部分?在手、在腳,還是在頭?"都不是,我在全身活動。"那你的我是什么形相?是不是人形?是不是跟人一樣大小?當(dāng)我把你的手砍斷,你的我還在嗎?"如果我還在。是在斷肢上,還是在身體上?""不在斷肢,我在身體上。 "如果把你的手腳全都砍斷,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發(fā)達,甚至于把你的五臟六腑都換掉,那你的我在哪里?"我在腦袋里。"如果腦袋也可以換,那你怎么辦?你將發(fā)現(xiàn)我不可能在身體的某一部分,或在全身。
二、身體是我的一部分:有人認為身體在我里面,即身體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身體是我的其中一部分,那身體以外的一
部分我到了哪里?它也應(yīng)該在其他的部分活動啰?那就看看你的我有沒有在其他地方活動?不可能。你不可能在別人的身體上活動,又在自己的身上活動。所以說,身體是我的一部分,那你的我的另外一部分就要在別人的身上,或者一部分的我就要在石頭上,或者在屋子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身體只是我的一部分也不能成立。
三、身體是我:你在小的時候,身體是那么小,現(xiàn)在你那么大,如果身體就是我,你的我一直在變。以佛法說,會變的我不是我。為什么呢?我必須要有一些性質(zhì),比如你們認為昨天的廣超法師是廣超法師,今天的廣超法師還是廣超法師。如果我一直在變,就不可能保持住,哪里說是我呢?就是說,小孩子一個樣子、大人一個樣子、老人一個樣子、死后一個樣子、胚胎一個樣子,所以說身體沒有固定。再者,身體是由食物的營養(yǎng)來補充的,血液、器官、一切生命的結(jié)構(gòu),構(gòu)成人的物質(zhì)、細胞經(jīng)過新陳代謝,一年后全都換光,都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身體是我,一年后你的我統(tǒng)統(tǒng)變了,是另外一些東西來組成的,不是原先的那個,所以那是不可能的。
四、除了身體以外,還有另外的我:有人認為有一個靈魂是我。你的靈魂是在身體之內(nèi),還是身體之外?如果你說"在身體之內(nèi)。"是在身體的哪個部分?如果你說"在身體之外。 "就是說,所有的人的靈魂都在外,你能夠控制你的身體,那你也能夠控制別人的身體,那大家都能夠互相控制了。意思是說,如果是在你的身體以外有一個我來影響這個身體,身體是被外來的東西操縱的,那外來的任何東西,包括你、我、他都能夠操縱它,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以上任何一種的執(zhí)著我,都是不對的。
當(dāng)你聽完了我的解釋后,你會認為:"那我在哪里呢?"根據(jù)佛法說,本來就沒有我,也沒有所謂我在哪里。你的身心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活動,在其中不必有一個我,它就能夠活動,是你的煩惱執(zhí)著說里頭有一個我在活動,而事實上是沒有的。
為了讓你們更加了解,我就以汽車為例子,再作詳細的解釋:
汽車是由很多零件組成的,如果你在汽車?yán)锩鎸ふ?是找不到汽車的。雖然沒有汽車,但是它還是能夠走動的。所以只要有各種零件、汽油、輪胎等種種因緣具足,汽車就能夠走動了。同樣的,我的身心五蘊集合里沒有我,只要因緣具足就能夠有所行動。
為什么我們會有汽車?yán)锩嬗幸粋東西叫做汽車,它會走動的概念?這是我們受到想蘊影響的結(jié)果。如果我看到一輛汽車,心中不想它是汽車,只知道那是由各種零件、輪胎等很多東西湊合起來的一樣?xùn)|西,再加上汽油,有人駕駛,它們就走動了。如此,就沒有汽車在走動的念頭了,我只知道:原來是這些機器、種種零件的配合在那邊運動、在作用。我就不會有:汽車?yán)锩鏇]有車,那汽車怎么又會走動?意思是,你在汽車?yán)锩嬲J為有一樣?xùn)|西,就有如你認為在五蘊里面有一個東西--我,然后你生起五蘊里面到底有沒有我,才會講話、走動。如果你看清楚身心只不過是五蘊種種的集合,這有如汽車零件的配合,然后會講話、會走動,你就沒有這個疑問了,因為你看到的是五蘊的組合在作用而已。我們給五蘊的組合一個名稱,叫做我,佛法把它稱為假名我,里面并沒有所謂實在的我。有嘛!就是五蘊在活動,并非有一個我不我存在著。當(dāng)你有這樣的智慧去觀察的時候,就會明白佛法講無我,并非在里面看有沒有我,而是看清楚五蘊的活動。因為你把五蘊整體的活動總稱為我,接著你的五蘊中的想蘊去執(zhí)著認為它是一件事情、一個東西在活動,從此以后就認為:有我在身心里面,還是以為沒有我在身心里面了。如果你認為身心里面一定要有我,才能夠有所行動的話,就是你認為一定要有一個人在控制它,它才能夠作用,那我就會跟你開個玩笑:如果現(xiàn)在你有一個愛人,你很愛他,其實是你的五蘊身心活動里面有一些煩惱、一些心念在執(zhí)著你的愛人,并非有一個我在執(zhí)著他,這些要有種種的因緣推動,并非有一個我在愛。如果你認為有一個我在主宰,它跟種種因緣無關(guān)的話,那你現(xiàn)在就想方設(shè)法,盡量地來愛我--廣超法師。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你是做不到的。為什么呢?因為你的身心對我沒有愛的因緣,就沒辦法愛了,并非因為你
的我存在才能夠愛。就是說,你會愛某某人,是因為你身心里面的行蘊有一些貪嗔癡的煩惱產(chǎn)生愛心,那么,你就愛上了,并非有一個我在愛。如果你的行蘊中沒有那些煩惱,你就愛不來了。同樣的,如果我現(xiàn)在叫你立刻對你身邊的一個人起很大的嗔心,很討厭他,你根本辦不到,因為你的五蘊中沒有那些因緣,就沒有辦法對他起嗔心。所以說,并非我在嗔,也不是我在愛,本來就沒有我,只不過是五蘊中有有關(guān)的因緣,就會愛起來,或會嗔起來了。
更簡單的例子,當(dāng)陽光照射到水,水升上天,在水中沒有一個主宰者叫做我,但水依然能夠升上天;只要因緣具足,這個作用就會形成。同樣的道理,當(dāng)陽光照射到你,就算你認為有一個我在身心中,沒有因緣,你也不能升上天。這并不關(guān)有我、無我,而是有因、有緣那個法就能夠產(chǎn)生果報。所以在我們的五蘊身心中,只要有因緣,你就會做出種種的行為,造種種的業(yè),雖然造種種業(yè),里面還是沒有我在造業(yè)。佛說是種種行蘊在造業(yè)、造作,因此,佛特別強調(diào)五蘊。能夠知道的是五蘊中的識蘊,并非有一個我在知道。同樣的,能夠感受的也并非是我,而是五蘊中的受蘊產(chǎn)生感受的作用。佛把這五種不同的組合的法,總稱為五蘊,如此來說明我們的身心活動中有種種法、種種因緣,它就能夠在里面生死輪回。雖然在生死輪回。雖然在生死輪回,并沒有一個我在主宰、或者我在受報、或者我在造業(yè),這就是觀五蘊無我。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