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煙雨過江南——之問法西園寺

  一肩煙雨過江南

  ——之問法西園寺

  采訪:張菁

  一肩煙雨過江南,法雨繽紛。其間種種,說不盡。

  恰在蘇州煙雨地逢著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以講《普賢菩薩行愿品》而聞名佛教界的濟群法師,心中有些疑問未解,加之法師也曾來京,與老舍茶館有一茶之緣,所以在寺中頗叨擾了幾日。以下就是這幾日中向法師問來的法,問的未免粗淺,但答之精當,本刊將分幾期連載。諸君,筆雖粗劣然律師妙語,座上檀香,臺前新茶,窗外細雨,也引人入勝哉,且讀。

  篇一、茶甌香中細說茶禪一味,菩薩座下詳解菩提次第

  回前墨:

  江南山水珍如寄,山溫也,水軟也,戒幢戒寺莊嚴也。臺上巖茶香幾許,直教萬里賜紫衣,律師威儀,只是人間不留痕,西子湖外又飛錫。

  初次造訪法師的茶寮,外面照舊是陰雨,窗外一叢竹,唉唉,江南煙雨。法師坐在茶臺前親自開泡“大紅袍”,水聲茶香中為我們一行人答疑解惑。

  本報記者:請問您是怎么看待“茶禪一味”這句話的?

  濟群法師:茶禪一味,從字面上來說,是茶和禪的結合。它包括兩方面,一是從喝茶契入禪,如趙州的“吃茶去”,就是通過茶來契入禪。但趙州的“吃茶去”,重點在于禪,不在于茶。許多人都在說“茶禪一味”,其實,茶是茶,禪是什么卻是不知道的,多半只是一些相似禪。所謂相似禪,就是人們想象中的禪,比如寧靜、淡泊、空靈,這些類似于禪的內涵,但僅僅是相似而已。禪的實質是什么?其實并不知道。就像我們遠遠看到一點煙,就說:那是火!但火是什么,卻不知道。

  另一方面,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是對有禪的人而言。若是具備禪的體認,喝茶時自然會有禪。其實,不止是喝茶,因為禪是無所不在的,不一定要通過喝茶這種形式才能體味禪。

  當然,喝茶這種形式,的確能營造一個契入禪的氛圍和手段。但若執(zhí)著于茶的色、香、味,那和禪又是兩碼事了。

  本報記者: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關于“幸福感”調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領”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們不幸福,想請您跟我們講講到底什么是幸福,我們怎樣把握幸福?

  濟群法師:多數人對幸福的理解確實存在問題,他們往往是從外在條件來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錢等。事實上,幸福只是一種內在的、不穩(wěn)定的感覺。當然,外在條件也是激發(fā)幸福感的助緣,但關鍵是在心靈而非物質。若一味外在條件,以為得到某些東西就能幸福,無疑是本末倒置。

  我們不僅要對幸福的內涵有正確認識,還應以正當手段追求幸福。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同時,卻在不斷長養(yǎng)心靈的負面力量,以至把心都做壞了。須知,“心”才是幸福的根源所在。若是這一基礎被破壞,即使擁有再多,也很難感到幸福了。

  本報記者:我常常有一種感覺,當我感到幸福時,心里往往患得患失,怕這種幸福的感覺會很快過去,那么我們其實不應該追求幸福的感覺是嗎?

  濟群法師:也不是說不追求幸福。剛才講到,幸福是一種很不穩(wěn)定的感覺,若是我們既在乎它,又覺得抓不住它,自然會患得患失。如果我們非常清楚幸福是什么,又有信心獲得它,就不會感到害怕了。所以,我們要培養(yǎng)把握幸福的能力。

  本報記者:我覺得幸福的感覺和層次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喝到一泡茶也會感覺到幸福,但這種幸福比較短暫,也比較表層。再比如說今年春節(jié)我在一個寺廟里過春節(jié),三十晚上跟大家一起包餃子,但是我們一同包餃子的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第二天吃過餃子,大家又都走散了,這種幸福就不可能重現了,這些人不可能再一次在這里,再同樣的包餃子了。所以我覺得這種幸福是不可重復的,很短暫,也很遺憾。

  濟群法師:那你覺得這幫人不要散掉,天天都在那里一直包餃子,你會覺得幸福嗎?

  本報記者(笑):也不幸福。

  濟群法師:這就對了。所以說,幸福是由一定的心理期待為前提,當這種期待獲得滿足和平衡時,會產生一種幸福感。但幸福也要“中道”,就像吃飯,餓的時候,吃的恰到好處也會覺得幸福。但一過量,馬上又會不舒服。朋友團聚也是一樣,許久不見,在一起不亦樂乎。但三天一過,可能就厭倦了,甚至想躲開圖個清靜。

  任何感覺都是不穩(wěn)定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心念無常”,所以我們不應執(zhí)著,否則就會感到挫折。當然,幸福是緣起法,雖然無常,也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只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造幸福的因緣,培養(yǎng)善的、和諧的心理力量,同時,消除障礙幸福的各種因素,便能保有相對穩(wěn)定的幸福。

  本報記者:因為在戒幢律寺,還有一些戒律方面的問題想請教您。很多人想了解在家菩薩戒和西園寺現在每逢雙月受持一天的八關齋戒,您能不能跟我們講解一些這方面的內容?

  濟群法師:現在,多數受菩薩戒的人,僅僅是完成了一種儀式,并不具備相應內涵。因為菩薩戒的根本是菩提心,許多人雖然受了菩薩戒,卻不知菩提心為何,更談不上發(fā)菩提心、行菩薩行。缺乏菩提心,也就失去了菩薩戒之本。另一方面,菩薩的品質,就是慈悲和智慧。如果不能發(fā)起菩提心,不曾修習慈悲,就根本算不上合格的菩薩。有鑒于此,我從前幾年開始大力推廣菩提心教法,并出版《認識菩提心》一書,對菩提心的內涵及修習有較為完整的介紹。

  篇二:凡圣不二 念念緣心,古今無差 愿愿相繼

  回前墨:

  紫藤香繞菩提花,慈悲喜舍一莖發(fā)。

  取經西園實無取,愿將茶心奉塵剎。

  本報記者:聽說西園寺現在正在定期開展為在家居士受持一日“八關齋戒”注①的活動,能不能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什么是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是什么?

  濟群法師:“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戒律。在家居士雖不能像出家眾那樣過著清凈的生活,但既然學佛,終是要以出離輪回、走向解脫為目標。如果僅僅受持五戒,只能成就人天果報,而不能成就出世的解脫。若想成就解脫,就必須發(fā)出離心,并受持與此相應的戒條。所以,佛陀為在家居士慈悲開設了八關齋戒,其內容接近于沙彌戒,受持時間為一天一夜,使在家佛子能藉此體驗出家生活,種下出世解脫之因。

  現代社會競爭很激烈,工作壓力普遍很重,各種誘惑也非常多,若能每月定期抽出時間在寺院過一天清凈生活,對心靈凈化大有裨益。西園寺定期舉行八關齋戒,目前是每兩個月一次,蘇州及上海、杭州等周邊地區(qū)有很多信徒前來參加,在這里過一天一夜的清凈生活。因寺院條件所限,蘇州本地信眾當天回家,外地信眾經提前聯(lián)系可留在寺內。

  活動儀程包括佛法的“戒、定、慧”三學,上午受持八關齋戒,下午由法師們?yōu)榇蟊娮鏖_示,晚上則是念佛或禪修。這一安排,不僅能使居士們在這個寧靜的園林式寺院中體會清凈無染的生活,更能使他們在聞法和共修中得到法喜。

  本報記者:現在有一些擔任企業(yè)領導或經營實業(yè)的老板,他們其實對佛教和佛法很感興趣,但因為身份、地位等種種原因或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和精力學佛,或礙于面子不愿意公開學佛。雖然有向善之心,有時卻基于習氣做一些不對的事,他們能不能學佛?怎樣學佛?他們學佛后也可以成佛嗎?

  濟群法師:人人都能學佛,沒有人會被排斥在佛門外,這是首先要肯定的。其次,人人都能成佛,沒有人天生就注定不能成佛,這也是我們要肯定的。

  當然,每個人又是不同的。對于學佛,也同樣存在發(fā)心信仰深淺的不同。所以,在處理學佛和工作之間的關系時,會出現不同選擇。學佛較淺的人,學佛只是工作之余的生活點綴;學佛較深的人,則將學佛作為人生的重心,工作只是生存的方便。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確,什么擺在第一,什么擺在第二;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當然,也有些人是由淺入深,隨著學佛時間的增長,對佛法認識的加深,從而提升對佛法的需求。一旦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其它問題便不重要了。

  學佛究竟為了什么?學佛是為了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成就佛陀的生命品質。

  我們現在為什么是凡夫?因為具有凡夫的生命品質,即是無明、我執(zhí)、貪嗔癡。佛陀為什么成為佛陀?是因為具備了佛陀的生命品質,那就是大解脫、大自在,那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學佛的過程,是改變生命品質的過程。因此,佛法是心地法門,得用心去實踐。

  真正想要學佛,應從基礎做起,如三皈、五戒。三皈,是通過宣誓建立對三寶的信心;皈依后還應不斷修習皈依,培養(yǎng)對三寶的信心,強化三寶在心目中的地位。唯有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具有絕對的權威性,佛法才可能真正的影響并改變我們的人生。此外,五戒也很重要。戒具有止惡的作用,從表面上看,五戒是禁止殺、盜、滛、妄、酒,實質而言,是在止息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止息生命妄流的相續(xù),這正是解除煩惱,明心見性不可缺少的基礎。

  本報記者:比如說有人喝酒這個問題,有的人知道喝酒不好,是犯了酒戒,但是在生意場,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談不好,或不被對方接受和認可,這要怎么辦?

  濟群法師:佛教中對受戒等問題也有一些方便。比如受“五戒”注②,可以先受一條、兩條戒,所謂一分受,兩分受,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現狀來選擇。在沒有受戒之前,不存在犯戒的問題。

  人生是不斷的選擇過程,有選擇就會有沖突、矛盾,這是正常的。每個人在面臨選擇時,內心都有一個天平,知道孰輕孰重,知道如何取何舍。學佛也是一種選擇,并且是人生最重大的選擇。我們對于學佛的目標是否清楚,是否明白佛法對于改善生命的重大意義,再用佛法智慧審視一下,我們現在所追求的種種利益具有多少價值?如果能這樣做一下比較,當學佛和世俗利益發(fā)生沖突時,我們就會知道應該怎么辦了。

  其實,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準則,有做人的道德底線。在生活中,這種人有時雖顯得不合群,可是一旦人們了解之后,反而會刮目相看。從長遠利益而言,有慈悲心,能夠持戒,對事業(yè)會更有好處。另外,持戒是在幫助我們克服生命中的不良習性。持戒之難,也在于我們不容易戰(zhàn)勝自身習性。因此,很多人會用各種外在借口來說明不能持戒的原因。事實上,那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制能力,難以擺脫不良習性的左右。

  本報記者:學佛會不會讓人變的消極,對世俗的功名、地位、利欲要求變低后,會不會變的沒有進取心呢?

  濟群法師:佛教中,并不排斥正當的生活和工作。作為在家居士來說,只要正確處理好學佛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不會因此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事實上,學佛還能教會我們怎樣更好、更如法地生活。

  比如對工作的選擇,應不違背“正命”的原則,即符合法律、戒律的雙重規(guī)范。這樣的工作,既能使我們立足于社會,又不會與修行、與生命的長遠利益發(fā)生沖突。而在家庭中,在家居士也應當對父母、伴侶、子女盡職盡責。佛教中有一部《善生經》注③,就是佛陀教導在家居士怎樣如法生活的經典。

  確實,有些人在學佛之后,感到生命無常、輪回是苦,感到世俗生活沒有什么意義。這種認識,會導致其中一部分人發(fā)起出離心,選擇出家求道的人生。如果既不出家,而認識和情緒又繼續(xù)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就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有條件選擇一種淡泊的生活,因為強烈的出離心而淡化了許多妄想、執(zhí)著,雖然過著比較簡單的世俗生活,但也活得比較安然,比較自在;一是還有家庭責任需要承擔,父母、妻兒等家人還需要他提供生活保障,這時,個人觀念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就會產生沖突。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應把出離心上升到菩提心,把追求個人解脫的發(fā)心轉向對人類、對一切眾生的責任。本著對這種責任的承擔,首先從自己的家庭開始,再推及到一切眾生身上。

  注解:

  注①八關齋戒:受持八關齋戒是以一日一夜時間,體驗出家的生活,該日除了受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之外,還要遵守三條戒律:1。不以華鬘裝飾自身;2。不故往歌舞觀聽;3。不坐臥高廣大床;一齋是不非時食,共八戒一齋。受八關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與十戒之間,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稱為凈行優(yōu)婆塞或凈行優(yōu)婆夷。

  注②五戒:“五戒”的內容為:殺、盜、淫、妄、酒。受持五戒即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注③《善生經》:《長阿含經》中的一品,記敘佛陀為善生說示獲得美滿人生的六種正確人際關系。

  篇三:以戒為師,行止分明 觀修菩提 信愿勿失

  回前墨:

  一念未生時,心如虛空盡。

  上下皆無止,煩惱何所依。

  師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苦思,答曰:心如虛空。

  師反問:虛空有知覺嗎?

  不解?嘁蓴等,忽一日釋然:你怎知虛空不痛?

  訪談的最后一期,翻看從前的記錄,愈發(fā)覺得佛法珍貴,法師可敬。希望這短短三期的連載,能為讀者帶來一些小小的收獲或片刻的放松,唯此,足矣。

  本報記者:在西園寺里我看到很多弘一法師的墨寶,據說他被尊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是現當代的有為高僧。我們在北京的時候也觀看過反映弘一法師一生的影片《一輪明月》,影片中弘一法師持戒森嚴,也很苦,很值得我們尊敬。苦行是不是衡量學佛的標準?是不是我們在家人也提但倡苦行、苦修的這種生活?

  濟群法師:苦行,并不是佛教修行的目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后,提出“中道”的修行方式。所謂“中道”,一方面要避免對欲望的放縱,一方面要避免極端而無益的苦行,甚至以苦行作為修行目的。在當時的印度,苦行風氣濃厚,很多外道認為通得苦行就能超越并戰(zhàn)勝欲望,獲得解脫,于是以各種方式折磨自己的身體。但佛陀以切身修行體悟發(fā)現,無益苦行和放縱欲望都不是悟道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在佛教聲聞乘的戒律中,佛陀反復告誡比丘們,要以少欲知足作為修行及生活的原則。對于在家居士來說,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從修行的角度來說,對物質生活充滿向往或要求過高,不僅容易產生執(zhí)著,成為修道障礙,還要因此花費大量時間。而消耗時間就是消耗生命,為了那些可有可無的物質享樂,哪里值得我們消耗最寶貴的生命來換取?

  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為菩薩行者,情況又有所不同。作為菩薩,需要盡己所能幫助廣大眾生,這不僅需要具備各種能力,還要擁有更多的財富。如果出發(fā)點的確是為了幫助他人,且是以正當途徑求財,那么,即使擁有很多財富也是無妨。關鍵在于,不是為了個人享樂,而且對財富不起任何執(zhí)著,依然保持無所得的心態(tài)。

  本報記者:《佛遺教經》注①是很重要的一部佛教經典,佛陀臨滅度前教導我們要“以戒為師”這是不是針對出家人說的?在家人如何依止戒律?

  濟群法師:戒律,是佛弟子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準則!耙越錇閹煛敝饕轻槍Τ黾胰硕,也適用于在家眾。

  僧團是一個法治團體,大眾依戒律共同生活!耙越錇閹煛,即以戒律作為個人行為和共同生活的準則。但不少人曲解了這句話,以為僅依持戒就能完成全部修行。須知,持戒固然重要,但只是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替代一切。佛法修學是一大系統(tǒng)工程,包括皈依、發(fā)心、戒律、正見止觀五大基本要素,缺一不可。我們既不能忽略戒律,也不能無限夸大其作用。

  關于這些問題,我曾在《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探討。所謂次第,即佛法修學的套路,包括佛法具備哪些要素,修行中應遵循哪些次第,每一步分別做什么,又該怎樣去做,最終達到什么標準,等等。我覺得,對五大要素的認識和把握,是一個修學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認知,也是整個教界健康發(fā)展的必要保障。

  本報記者:現在在寺中參加活動時可以看到很多上年紀的居士,她們非常虔誠,但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誦經時經書的字印的又很小,看不清楚,打坐時腿腳不是很便利,又不能坐很久,她們應該怎樣修學佛法呢?

  濟群法師:對一些年齡偏大,缺乏相應文化素養(yǎng)和聞思能力的在家居士,凈土法門是最適合的。

  凈土法門強調信、愿、行,首先要激起對極樂世界和彌陀愿力的信仰,其次要發(fā)起往生凈土的愿力,第三則是通過持念佛號等方式與阿彌陀佛相應。目前,修習凈土法門者很多,但多數人修得并不相應。原因何在?關鍵是對佛法缺乏基本認知,尚未真切認識到人生是苦、輪回是苦。沒有這些基礎,很難發(fā)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愿力和行動。而沒有堅定的信心、愿力和行動為保障,就很容易陷入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陷入頑固的心靈串習中。雖然每天也在念佛,但更多時候卻是念著兒子、孫子。那么,這念佛號的力量,對生命所能起到的改變自然也是微不足道的。唯有培養(yǎng)正念之力,使之在內心占有絕對優(yōu)勢。臨命終時,才能在其主導下順利往生西方。事實上,決定生命未來去向的不是其他,正是我們的念頭。

  本報記者:您經常為信眾講解《普賢菩薩行愿品》注②,請問《普賢菩薩行愿品》的重要性在哪里?

  濟群法師:我1996年就在柏林寺講過《普賢菩薩行愿品》,后整理為《學佛者的信念》。近年來,又陸續(xù)講過多次《行愿品》。但這幾年的講述方式和從前有所不同。

  隨著修學的深入,我發(fā)現《行愿品》本身就是殊勝的觀修法門,尤其長行注③部分,為我們闡述了極高的觀修原理。因而,我將之定義為“菩提心的無上觀修、佛陀品質的臨摹方法”。通過這一觀修,就像寫字臨帖那樣,直接臨摹諸佛菩薩的心行,最終,將我們的心調整到和諸佛菩薩無二無比別的層面。今年,我又出版了《〈普賢菩薩行愿品〉的觀修原理》一書,重點介紹《行愿品》所蘊涵的用心方法。

  《普賢行愿品》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重視的一部經典,許多古德都將之作為集資凈障的重要方法,以此積累資糧,懺悔業(yè)障。我在多年修學中,也越來越真切地體會到這品經文的特殊意義,所以反復開講多次,希望更多的人能從中獲益,依循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解行并進,直至菩提。

  后記:

  《問法西園寺》到此已經連載完,筆者的錄音筆已經空了,稿紙已經滿了。之后要怎樣解讀這些文字,怎樣使這些文字真正給生活帶來改變,還是要看讀者自己。也許你覺的太過枯燥和陌生,只是粗讀一讀罷,這也好,結一個遙遠和未來的法緣。

  學佛,是選擇一種信仰,也是選擇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它決定了你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以及要做一個怎樣的人。學佛即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其核心就是做一個好人。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對別人的幫助或僅是一個友善的微笑,都會給心靈帶來有益的放松。現代人的精神緊張,壓力大,不僅是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其中也有以自我為中心,將個人的欲望和自我不斷的放大,這樣只能生活的越來越痛苦。有的時候,換個角度想想,換個立場想想,這就是學佛了。

  時不時的,索性放下生活中的種種煩惱,不快,來老舍茶城聽一段戲,觀一場皮影,或僅只是坐坐,聊聊,吃一杯清茶。把腳步放慢下來,看看自己的真心——我想要什么?我現在追求的真是我想要的嗎?

  注①《佛遺教經》,又稱《遺教經》、《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垂涅槃教誡經》、《佛臨涅槃略誡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是指佛陀臨涅槃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槃時,為后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后教法,因此特稱為《佛遺教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注②:《普賢行愿品》為佛教界流傳最為廣泛的重要經典之一,是素有“經中之王”美譽的《華嚴經》(四十華嚴)最后一品。在漢傳佛教中,《普賢行愿品》被編寫在每天念誦的早晚功課里;而在藏傳佛教中,也將《普賢行愿品》作為修行中的基礎前行。

  注③:長行:就是指散文體裁,屬于印度文化里的一種寫作方法,在很多古印度文學作品里都有這種文體。經常應用于“修多羅”,“修多羅”也稱作“契經”。即為在佛法經典中直接講述法義的長行文。契經的意思就是契合于真理,契合于機的經典。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