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選集 四十七、涅槃
四十七、 涅槃
>
【涅槃】
生死解脫,不是現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的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現生的苦迫中得自在。這樣的解脫當體,即是涅槃。
關于涅槃,從來有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的分別。依漢譯『阿含經』說:涅槃的一般意義,應該是不再來這人世間了。如『雜含』(卷三四‧九五七經) 說:「眾生于此處命終,乘意生身生于余處。當于爾時,因愛故取,因愛而住,故說有余!世尊得彼無余,成為正覺」。
『中含』『善人往經』,對于「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的,更分為七善人;而現究竟不再受生死的,稱為無余涅槃。這可見,涅槃有不再來這人世間受生的意義。阿那含與阿羅漢──佛也是阿羅漢,都不再來人間,所以并稱涅槃。但阿那含還有煩惱與身的剩余,阿羅漢才是無余的。
涅槃是現生自證的。自覺人世間生死的解脫,無論是于人間究竟,或于「彼處」究竟,生死的究竟解脫,稱為般涅槃。得到涅槃,除了「眾苦盡滅」,還可說什么?古德有以為還有身心的,有以為有心而沒有身的。依契經說,這些是妄情的戲論!
甚深廣大與無量無數,即法性空寂,這是超名相數量以上的。如『雜含』(卷三四‧九六二經)說:「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唯空干堅固獨立」。別譯作:「瞿曇亦復如是,已斷一切煩惱結縛,四倒邪惑皆悉滅盡,唯有堅固真法身在」;没纳硇挠罍,惟是性空,惟是法身,這即是涅槃。
有情的所以個體永續(xù),所以無限苦迫,只是迷情為本的諸行,在我執(zhí)的攝取、住著中,形成和合相續(xù)的生命個體。這才「五蘊熾然」,死生不了。如破除我愛,即割斷了生死的連索,前五蘊滅而后五蘊不再起,即唯一法性而不可說為什么。
這樣,如想象涅槃中的身心如何,或以為小我融于大我,擬想超越的不思議的個體,實在是妄情的測度!
所以從有情趣向于涅槃,可說「此滅故彼滅」,可說「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如直論涅槃,那是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不能想象為生,也不能說是無生,這是超名相數量的,不可施設的。所以焰摩迦以為「世尊所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被斥為邪見。
試問,「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雜含卷五‧一0四經),這怎樣可想象為無所有呢?『本事經』(卷三)也說得極為明白:「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凈無戲論體。如是清凈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
【佛陀的正覺】
佛陀的正覺,是無貪、無瞋、無癡的完滿開展,究竟圓成;而聲聞弟子的正覺,是偏于無貪、無癡的,佛與聲聞的正覺,可說有程度上的差別。
但這是說:佛陀的正覺,是智慧中心的,含攝得無貪、無瞋、無癡,從身心凈化,自他和樂的生活中得究竟自在。如從智慧的無癡說,無漏慧的證法性空,與聲聞沒有差別,畢竟空是沒有什么彼此差別的。能實現智證空如,即轉凡成圣,轉迷成悟。三乘同性的圣人,不是神,只是以智證空寂而得離欲解脫的自由人。
不過,慈悲而偏于消極的不害他,這是聲聞;重于積極的救護他,即是從修菩薩行而成佛。佛在這三乘同一解脫的圣格中,顯出他的偉大。
有情,是身心相依,也是自他互成的,所以佛陀的正覺,不但契合緣起的空性,更能透達緣起的幻有。慈悲利他的德行,更能發(fā)揮出來,不像聲聞那樣僅是消極的無諍行。人間佛陀的無上正遍覺,應從真俗無礙,悲智相應中去說明與聲聞的差別。
論到解脫,佛與聲聞弟子平等平等。如『中含』『瞿默目揵連經』說:「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二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解脫的平等,約解脫能感生死的煩惱及生死說。
如論到煩惱的習氣,即彼此不同,如舍利弗還有瞋習,畢陵伽婆蹉有慢習,這是煩惱積久所成的習性。雖然心地清凈,沒有煩惱,還要在無意間表露于身語意中。聲聞的清凈解脫,還不能改善習以成性的余習。這雖與生死無關,但這到底是煩惱的余習,有礙于究竟清凈。
古人譬喻說:聲聞急于自了,斷煩惱不斷習氣。這如犯人的腳鐐,突然打脫,兩腳雖得自由,而行走還不方便。菩薩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久已漸漸的消除習氣;等到成佛,如煩惱與習氣一切都斷盡了。這如犯人的腳鐐,在沒有打脫時,已設法使他失去效用;等到將腳鐐解去而得到自由時,兩腳即毫無不便的感覺。這解脫的同而不同,還是由于聲聞的急于為己,菩薩的重于為人。
【佛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現實人間的佛陀,如釋迦牟尼佛,成立于無貪、無瞋、無癡的均衡擴展,成立于尊重真理、尊重自己、尊重世間,而德行能作到時代的完成。
這是說:在圣者正覺的同一性上,更有真俗無礙性,悲智相應性,達到這步田地即是佛。這在智證空寂的正覺中,沒有彼此差別,是徹底的;三德的平衡開發(fā),是完善的。本著這樣徹底而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地、當機,無不恰到好處,佛陀是究竟圓滿的!
大乘法中說:菩薩初得無生法忍──這雖是慈悲相應的,約智證空性說,與聲聞平等,即可稱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成佛了。究竟圓滿的佛陀,不外乎凈化人性,擴展人的德能而達到恰好處。這才是即人成佛的佛陀,實現于人間的佛陀!
在大乘法的展開中,佛陀觀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絕對無限的佛陀。在從現實人間的佛陀說,這是多少可以考慮的。
佛陀雖因久劫修行,有廣大的世俗智,自發(fā)的勝義智,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實難以從現實的佛陀中得到證明。
反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佛也決不因此而稱為佛陀。
人間世──只要是現實存在的,即是緣起的存在,緣起是有相對的特性的,不能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佛陀觀的發(fā)展到如此,因為佛法的普及民間,從信徒歸依佛陀的心情中發(fā)展出來。
自釋尊入滅,在時空的演變中,信眾意欲──知識、能力、存在的無限欲求,不能滿足于適應當時人間的佛陀,這才想象佛陀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而為任何時代、環(huán)境,信眾所不能超越的,推尊為圓滿的,絕對的。這是理想的,是自我本質的客觀化。一般宗敎,幻想此為外在的神;而正見的佛弟子,即知這是自心的佛,是自我──意欲本質的客觀化。
我們知道,成佛是智證──即三法印的空寂性的,這是沒有彼此而可說絕對的,徹底的,能真俗無礙、悲智相應的。到達這,即是佛陀,知識、能力、存在,緣起的一切,永遠是相對的。這并非人間佛陀的缺陷,這才是契當真理。雖說是相對的,但無論佛陀出現于什么時代,什么地方,他的知識、能力、存在,必是適應而到達恰好的。佛陀的絕對性,即在這相對性中完成!
>
【無常為論端之蘊空】
如來對五蘊法門,曾說道:「觀五蘊生滅」?梢姺鸲喟胧窃谏鷾鐭o常的觀點去觀察五蘊性空的。
世間上色等一切法是生滅無常的;而佛法的目標,亦即人類的最后歸宿,在涅槃解脫?墒浅H瞬恢獜暮稳グ盐漳鶚,如來善巧的就五蘊無常為出發(fā)來說明它。
如『雜阿含』二六0經說:
「陰是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無常滅法;彼法滅故,是名為滅。」
一切法,有情也好、器界也好,都在滅的過程中前進;一切法的本性,都是歸于滅,都在向著這個滅的大目標前進。我們只要使它滅而不起,就是涅槃!改鶚劇棺g曰寂滅;不擾動,不生起,體證到本性滅,就是涅槃。
一切是本性自滅的,不過常人滅了要再生而已,所以『雜阿含』九五六經說:
「一切行無常,悉皆生滅法;有生無不盡,唯寂滅為樂!
上面是無常生滅與涅槃寂滅的兩句,如『雜阿含』二七0經加上「無我」,就成為三句: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圣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從無常出發(fā),以無常為因,成立無我之宗;以無我而達到涅槃。眾生之所以永在無常生滅中而不涅槃,佛說:問題在執(zhí)我。佛經說的生死因,如我見、我所見、我愛、我慢、我欲、我使等,都加個「我」字。如能斷了我見,就可證須陀洹果,能將我慢等(修所斷惑)斷除得一乾二凈,就能證得阿羅漢的涅槃果。所以這無常到無我、無我到涅槃的三法印,不但是三種真理(法印),而且是修行的三種過程。
>
第 34 ( 28 ) 經﹙上p3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得見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見法涅槃」?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見法涅槃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狗鸶姹惹:「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于)受、想、行、識,〔于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時彼比丘聞佛所說,踴躍歡喜,作禮而去。
第 58 ( 61 ) 經﹙上p95﹚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云何色受陰?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受陰。復次、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余,究竟舍、離、滅、盡、離欲、寂、沒,余色受陰更不相續(xù),不起、不出,是名為妙,是名寂靜,是名舍離一切有余、愛盡、無欲、滅盡、涅槃。云何受受陰?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受陰。復次、彼受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想受陰?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想,乃至意觸生想,是名想受陰。復次、彼想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行受陰?謂六思身。何等為六?謂眼觸生思,乃至意觸生思,是名行受陰。復次、彼行受陰,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云何識受陰?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身,乃至意識身,是名識受陰。復次、彼識受陰,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乃至滅盡、涅槃。比丘!若于此法,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是名隨信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三結盡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比丘!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邊。比丘!若于此法如實正慧等見,不起心漏,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51 ( 39 ) 經﹙上p146﹚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jié)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為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于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界離貪,離貪已,于色封滯意生縛斷;于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于行封滯意生縛斷,于行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163 ( 51 ) 經﹙上p16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為汝說壞、不壞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涅槃是不壞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 286 ( 219 ) 經﹙上p26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涅槃道跡,云何為涅槃道跡?謂觀察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涅樂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74 (293 )經﹙中p25﹚空相應緣起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圣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xù),相續(xù)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310 (237) 經﹙上p286﹚眼識于色、不愛著、則見法般涅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毗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長者,名郁瞿婁,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見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見法般涅槃」?佛告長者:「若有比丘,眼識于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于識,為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于)法,亦復如是。若比丘眼識于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于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于)法,亦復如是。是故長者!有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見法般涅槃者」。
第518 (365) 經﹙中p8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為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于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478﹙﹚經﹙下p374﹚何謂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雜阿含經新譯
- 《中觀今論》講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