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1卷。...[詳情]
解深密經白話文:5 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是什么
譯文
善男子!你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乃至于在無窮無盡的生命世界里,還有一 類有情生命,他們未能培育引發(fā)未來善行的良善心理品性,未能消除和凈化染污生命本性的邪惡情緒,未能控制自己的生命流轉方向,沒有對存在真理的正確認知,也沒有積累美德和智慧這兩種資糧,他們稟性既不質樸、又不坦誠,他們雖然也擁有思維能力,能對存在各個方面進行觀察、分析和研究,但他們一向自以為是,他們的思想從未能從世俗世界中稍稍超出,任何要求改變我們世俗生命形式的學說都會引起他們的訕笑和攻擊:這些人牢牢地束縛在個人的、時代的、文化的、社會的種種偏見交織而成的網絡中,令人驚奇的是,這類生命從來沒有想到應該走出這一網絡。
在聽到「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的教法后,他們既不能如實理解我這一真理言說中的深廣意蘊,也根本不相信它是我的教法,他們把真正的「佛說」看成非佛所說,把存在的超越真理看成是「非真理」。于是他們執(zhí)著自己的錯誤觀點,到處宣傳說:「無實體性」的教法絕非佛陀所說,它是邪惡力量玩弄的花樣。他們誹謗、攻擊、侮辱這類陳說「無實體性」的教法經典,說它們在理論上是完全錯誤的,是不值一提的:他們不僅以種種可怕的方式攻擊佛的經典,企圖將佛的言說從世界上徹底消滅掉,他們還把信奉、研究「無實體性」教法經典的人看成是怨家對頭,必欲除之而后快。
這些生命本來就被種種邪惡思想和邪惡行為障礙著,無法窺見真理的真實面目,現在他們更是錯上加錯,自己把自己投進錯誤的深淵之中。在那吞沒一切的黑暗深淵里,這類狂妄無知的生命自己牽著自己的鼻子摔過來、跌過去,他們將永遠失去向上進化的希望!
善男子!對于我與真理相應的圓滿教法,一切生命可能會產生的反應和看法就有以上種種差別。
當時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要點著重提攝出來,以便一般人記憶和掌握,就說了下面這些偈頌。他說:
一切存在現象都沒有實體存在,它們沒有產生,也沒有消亡,沒有痛苦煩惱的擾動,存在自身即圓滿安樂。我過去陳說的這個教法,哪個智慧人會說其中沒有隱密意蘊呢?三種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我都已明白地給你們揭示出來了,如果不懂得佛陀一切教法之中隱含有深刻的意蘊,如果不懂得透過教法語言迫近那深刻意蘊,那就背離了正確的道路,永遠不能通向真理了。依據佛的教法凈化生命,實際上就是依據三種存在本性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所以我們說一切種類的教法其實都只是同一個教法,這意謂著:千差萬別的經典事實上都在陳述同一個意蘊、同一個真理。存在的本性是遍在一切存在現象之中而平等無差別的,可是具體生命的德性、品性則紛繁復雜,有人只考慮自己的福祉,要求完全擺脫一切生命活動:也有人幫助其他生命,他們能把生命提升到最高最圓滿的覺悟,他們誓不舍棄其他生命的態(tài)度尤其感人至深。圓滿的生命狀態(tài)實在太奇妙、太幽深了,你無法認知性去推測或想像它的情狀,然而「凈化」就意謂著擺脫生死流轉,把生命從生死流轉之中提升出來,這一點應該看成一切凈化生命的共性。如果你能親身去體會、實踐以上教法,那你就一定能擺脫煩惱和苦痛:由于消除了邪惡情緒,生命就不再向前呼嘯盲動:由于摒棄了身心逼迫,生命就能常處安樂之中。
原典
善男子!若諸有情未種善根,未清凈障,未熟相續(xù),無多勝解,未集福德智慧資糧,性非質直,非質直類,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常安住自見取中。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不能如實解我甚深密意言說,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義中起非義想,于是法中執(zhí)為非法,于是義中執(zhí)為非義;唱如是言:此非佛語,是魔所說。作此解已,于是經典誹謗毀罵,撥為虛偽,以無量門毀滅摧伏如是經典,于諸信解此經典者起怨家想,彼先為諸業(yè)障所障,由此因緣,復為如是業(yè)障所障,如是業(yè)障初易施設,乃至齊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無有出期①。
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說善制法毗奈耶最極清凈意樂所說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一切諸法皆無性,無生無滅本來寂,
諸法自性恒涅槃,誰有智言無密意。
相生勝義無自性,如是我皆已顯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壞正道不能往。
依諸凈道清凈者,惟依此一無第二,
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無差別。
眾生界中無量生,惟度一身趣寂滅,
大悲勇猛證涅槃,不舍眾生甚難得。
微妙難思無漏界②,于中解脫等無差,
一切義成離惑苦,二種異說謂常樂。
注釋
、贌o有出期:慧景認為這一段經文辨別了四種人對佛陀「無實體性」教法的態(tài)度,其說較善,今錄之如下:「前二不迷。第一人者,謂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聞如是法如實解了,乃至現等正覺。第二人者,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乃至未能積集上品資糧,其性質直,雖無力思擇而不安自見取中,乃至唯是微細詳審明智所知,我何能解,自輕而住。第三人者,謂諸有情乃至未能積集上品資糧,非質直性,雖有力能思擇廢立,而住自取中,彼若聽聞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說無力解了,雖生信解,隨言執(zhí)著,謂一切法決定無性不生不滅,由此獲得無見無相見,撥一切相是無相,撥遍計所執(zhí)依他圓成實相,依彼二性施設遍計所執(zhí),既撥無二性故,亦撥無遍計所執(zhí)等者,此如三論學者,著于空見,名惡取空,雖于我法起于法想者,亦信無性之教法也,而非義中起于義想者,俱遣遍計所執(zhí)不空余之二性,而于余之二性不空義中起于空想;乃至雖于教法生信故,福德增長,然于非義起執(zhí)著故退失智慧;次明其人有二弟子,初其一同師見,第二弟子過其師見,于其教法亦撥不信,謂聞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等便生恐懼,言非佛語,是魔所說、作此解已,于諸圣典誹謗毀罵等。第四人,若謂眾生未種善根乃至性非質直,住自見取,彼聞是法不生信解,起非法想,起非義想,乃至撥為虛偽!
總起來說,第一種人不僅信仰佛陀「無實體性」的教法,而且運用理性如實通達了這一教法;第二種人信仰「無實體性」的教法,同時承認自己理性能力的淺薄,不足于評判這一深奧教法;第三種人錯誤地運用了自己的理性能力,導致對「無實體性」教法的重大誤解;第四種人是自我偏見極其強烈的人,他們根本不相信這一教法是佛所說,事實上他們也不可能信仰佛陀的任何其他教法。
、跓o漏界:完全解除了痛苦煩惱、絕無錯失缺陷的最高生命境界。漏,漏失之義,即指由于生命行為上的錯誤,導致生命漏失到痛苦煩惱的世俗狀態(tài);無漏,則指徹底消除了生存行為上的錯誤,生命再不致于漏失而流轉。
- 上一篇:解深密經白話文:4 存在的三種樣態(tài)
- 下一篇: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