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基本經典之一。唐玄奘譯。5卷。相傳此經有梵文廣本十萬頌,漢譯為其略本,一千五百頌。異譯本有3種: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相續(xù)解脫經》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5卷;③南朝陳真諦譯《解節(jié)經》1卷。...[詳情]
解深密經白話文:5 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是什么
5.沒有實體存在的存在本性究竟是什么
譯文
當時一個名叫勝義生的菩薩稟告佛陀說:世尊!我曾經獨自在安靜的地方修習,當時想到這樣一個問題:世尊曾經以各種的方式講說構成人生命的各種成分聚集體,這些聚集體復合而成的生命如何從無到有,又如何由有還無的情況,對生命聚集體中種種痛苦煩惱的永遠舍棄,以及對種種生命成分及其痛苦煩惱的詳細知識:如同構成人生命的成分聚集體那樣,佛也曾對知識構造中的主客觀因素、生命流轉變化的具體展開過程以及生命的各種資生方式進行過廣泛的分析;佛曾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四種陳述宇宙生命真實情狀的真理進行過廣泛的討論,如四種真理各自的界限內容,對宇宙生命痛苦情狀的詳細觀察,對造成痛苦原因的永遠舍棄,對消除一切痛苦煩惱后的安樂狀態(tài)的切身透入,對為了進入這一狀態(tài)而進行的漫長修學等,以上諸方面構成佛陀說的「四種真理」的理論骨架:世尊曾以各種的方式陳說種種生命形態(tài)的自身特要徵,為什么會有諸多生命形態(tài),為什么諸多生命形態(tài)不能合而為一;對各種生命形態(tài)中痛苦煩惱的永遠舍棄,以及關于各種生命形態(tài)及其痛苦煩惱的詳細知識等:佛陀曾以各種的方式陳說培養(yǎng)注意力的四種基本方法,為什么要使用培養(yǎng)注意力的修行方法,各種方法何以能對治身心中的毛病、又能對治什么樣的身心毛病,如何從精神下集中的日常狀態(tài)過渡到精神集中的修行狀態(tài),當注意力的培養(yǎng)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如何鞏固它、強化它、增長和擴大它的效果,等等:如同對培養(yǎng)注意力的方法所進行的分析那樣,佛陀也曾經對去惡行善的意志力之培養(yǎng)、善行和智慧的基本心理要素之培養(yǎng)、良善心理品性之發(fā)掘、良善心理品性之進一步深化以及智慧決擇能力的提高等種種修行方式作過同樣細致的審察:佛陀曾經以各種方式闡說通向真理的八條生活道路,為什么要講述八條正確的生活道路,八條生活道路為什么能消除痛苦煩惱以及消除何種痛苦煩惱,如何從頭開始選擇正確的道路去生活和修習,如何使正確的生活道路在生命向上進化的修行實踐中穩(wěn)定下來,以及如何使正確的生活道路能更深更廣地通向真理,等等。
可是,在另外一些場合,您又著重宣講這樣一種教法:宇宙間一切存在現(xiàn)象自身都沒有實體存在著,一切生命現(xiàn)象既沒有產生、也沒有消亡,生命中本來就沒有痛苦煩惱的擾動,一切生命就其自身即是圓滿安樂的。不知道您究竟依據什么隱密意蘊來如是陳述?我現(xiàn)在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衷心希望那與真理相應的覺者能同情未得正確知識的苦痛眾生,能明白清晰地給眾生解釋為什么二切存在現(xiàn)象都沒有自身常住的 實體性,一切生命現(xiàn)象既無產生、也無消亡」?究竟為什么「生命中沒有痛苦煩惱的擾動,一切生命就其自身即圓滿安樂」呢?我們世俗的思考能力往往陷入矛盾之中而 不可自拔,希望您能把真理帶到光明之中,驅除我們內心中的黑暗和疑惑。
原典
無自性相品第五
爾時,勝義生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曾獨在靜處,心生如是尋思: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如說諸蘊,諸處、緣起、諸食亦爾;以無量門曾說諸諦,所有自相、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以無量門曾說諸界,所有自相、種種界性、非一界性、永斷、遍知;以無量門曾說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習、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如說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亦復如是;以無量門曾說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習、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
世尊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①、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②。未審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③: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我今請問如來斯義,惟愿如來哀愍解釋,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湼盤所有密意。
注釋
①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一切存在現(xiàn)象都沒有實體存在。自性,這里即指實體之義。
、谧孕阅鶚劊阂磺猩F(xiàn)象在本性上是圓滿、安樂、自由的。自性,即本質、本性之義;涅槃,指圓滿凈化了的生命狀態(tài)。這句話又可譯成:「存在就其自身即圓滿、安樂而自由」。
、凼雷鹨篮蚊芤庾魅缡钦f:您是根據什么隱密意蘊來作出這一陳說的呢?或者,您作 出這一陳說的隱密意蘊究竟何在呢?遁倫指出:「問意:世尊處處經說蘊、界、處等種種諸法,生、滅、染、凈、知、斷、證、修,后時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前后二說豈不相違?」這是說,佛陀在《般若》以前的教法中,分析宇宙世界、人生現(xiàn)象,總是成立一類一類的事物,說這些事物的自身特質,說它們有生滅流轉,有染凈轉化等等,后來,佛陀在《般若》教法中則說一切存在現(xiàn)象都沒有實體存在,這種「無實體性」的教法顯然同以前「有特質性」的教法大不相同,二者之間顯然存在著巨大的矛盾,佛陀自己是怎樣解決這一矛盾的呢?換句話說,佛陀自己在提出「無實體性」的教法原理時,究竟依據著什么樣的隱密意蘊呢?前期教法與后期教法之間到底存在著何種聯(lián)系?有沒有貫穿一代時教的中心思想、中心線索呢?這些問題構成了《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的基本主題。
- 上一篇:解深密經白話文:4 存在的三種樣態(tài)
- 下一篇:解深密經與唯識思想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