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遺教經
《佛遺教經》,簡稱《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詳情]
佛涅槃前對僧人們叮嚀了這些重要的事
【經典原文】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yǎng)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shù)算計。皆所不應。――《佛遺教經》
【經文解釋】這一部經對學佛的人是很要緊的,絲毫也不可以忽略。所以現(xiàn)在說是“明方便遠離清凈戒”,現(xiàn)在再把它說明白了。說明白什么呢?是說明白你不能因為這是方便法,就說我可以做一做,沒有關系,要通權達變。不可以的,你不可以就因為說這個是沒有問題,沒有關系,方便一點,你就什么都要做,不可以的。這個“明”,是你要明白這個方便法,不是教你去方便,不守規(guī)矩了,愿意怎么樣就怎么樣。“遠離清凈戒”:對于這個清凈的戒律,你是不可以遠離開的。
所以經文上說“持凈戒者”:修持凈戒的人,對持戒就好像保護自己的眼睛那么重要。你不持戒,就等于沒有眼睛,眼睛瞎了。甚至你持戒律要像保護自己的頭那么重要,你這頭如果就要丟了,或有人要偷你的頭,你一定會想辦法保護自己的頭,不叫人偷去,不叫人給割去。如果你說:“我等著,他要偷就偷吧!偷我的頭,我就給他啦!”那你真是不愛惜你的生命,所以保護戒,要像保護自己的頭一樣。持凈戒者──受持凈戒的這個人,這是指出家、在家,持戒的人。
“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你看看!不可以做生意的。不得,就是不可以的,你不可以販賣這個東西,那個東西,做生意。貿易就是做生意。安置,或者你買很多的田宅,若自己想造廟,這可以,就是不可以做生意。“畜養(yǎng)人民”:若養(yǎng)護一些童男、童女,沒有父親、母親的孤兒,這是可以的;但養(yǎng)護給自己做奴仆,這是不可以的。“奴婢”,是用他來做奴婢。“畜生”,或者養(yǎng)畜生、養(yǎng)貓、養(yǎng)狗。有的人看見狗就像他的生命似的,愛護如命,就那么迷!有的人就歡喜貓;還有好像現(xiàn)在的熊貓,香港要展覽熊貓,就從北京借了一對熊貓,又要買保險,這多麻煩!
“一切種植”:或者種圣誕樹。“及諸財寶”:或者買一些財寶放在保險箱里。這些事,修道的人都不可以做的。“皆當遠離”:都應該離開的,不要做這些事情。你做這些事情,就會被酒色財氣給迷住了。“如避火坑”:你應該看這些金銀珠寶,就像看到火坑一樣的,不要接近它。“不得斬伐草木”:你也不可以去砍樹斬草,所謂“一草一木,不忍折橫”,一草一木也不忍無緣無故把它毀壞了。“一蟲一蟻,不忍傷生”,就是一只蟲子,一只螞蟻,也不忍將它傷害了。“墾土”:或者開墾土地。“掘地”:用鎬把地挖了個坑,傷了許多蚯蚓,和很多在地里的動物。
“合和湯藥”:或者配點湯藥,給人扎針,這些都是出家人不應該做的。出家人要乞食自足──要飯吃,吃得飽就得了,不可以有錢的。出家人一有錢,那就完了,一定不守戒律的。有人說你還有萬佛圣城呢?萬佛圣城不是我的,我是兩手空空,乾而潔凈的。萬佛圣城是要給所有的佛教徒。你不要說你若不做生意,那萬佛圣城怎么來的?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萬佛圣城怎么來的?坦白告訴你們,是我們金山圣寺、中美佛教總會(法界佛教總會的前身)、國際譯經學院,這么多人流血流汗,流了十多年流出來的。不是怎樣想辦法做生意來的,你要清楚的。合和湯藥,就是“我給你配副藥,你給我五百塊錢,你什么病都會好,我這個藥是保證萬病回春的。”你看厲害不厲害!
“占相吉兇”:占相就好像人家告訴你,“你小心你丈夫啊!他有桃花運,你若不小心,他就丟了,你就怎么樣又怎么樣。”本來也沒有問題的,他這一說,把這個女人說得天天要看著丈夫,看著他的一舉一動,甚至于他眨一眨眼,就問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還想外邊那個情婦啦?本來沒有問題的,卻想出問題來了。這個太太就天天懷疑丈夫,做丈夫的想:“這是怎么搞的?是不是你有了男朋友?哦!那我也得要小心一點啰!”這丈夫也看著太太,兩個互相監(jiān)視,監(jiān)視還不夠,還要買私家偵探。買了一個私家偵探,你給我看著他,我給你多少錢。喔!錢太多了,你說若不亂花一花,那怎么辦?
你看這就是占卜吉兇。占相,“我給你相相面,喔!你這個印堂發(fā)暗,生意有問題了,這一定要損財?shù),你小心一點。正月小心,二月又要謹慎,三月更要特別注意。”你看!沒有好的月,那一個月都是不好的。“這一九八0年過不去的,這一年!真是大難臨頭。”“怎么搞的?”這都叫占相吉兇。
“仰觀星宿”:仰,抬起頭看看。“你知道嗎?我今天看見北斗星發(fā)亮,真正天主就要出世了。生在什么地方?生在河南洛陽那個地方,將來到那個地方找皇帝去。”你看看!什么他都知道,但是自己吃幾碗飯,多少粒米?你問他,他瞪眼睛,不知道了,這叫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推步,即是推歷。推敲日月盈虛的現(xiàn)象。“歷數(shù)算計”:歷數(shù),就是搞算術的。推步將天文學、地理,來算呀算的。“皆所不應”:這都是出家人不應該做的事情。(度輪法師解)
【經典介紹】《佛遺教經》,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內容的概括總結,是佛將入涅槃前對眾弟子語重心長的諄諄教誨,也是佛留給后代所有想離苦得樂者的得度因緣。
《佛遺教經》倍受歷代僧俗大眾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頒行敕令以護持佛法、弘闡圣教;宋真宗揮毫作序為雕版流通、宣揚法奧。世親菩薩著作《遺教經論》,從七方面闡釋教誡深遠意義,在佛教界具有廣泛深刻影響。
- 上一篇:佛說我涅槃后 你們要以它為師父
- 下一篇:佛說欲望多的人煩惱也多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