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梵Mahāparinirvāna-sūtra)漢語拼音Daboniepanjing 佛教經典。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
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八卷
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八卷
出通法緣起 廣辯離漏 廣辯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羅譬 一詐親譬 空聚落譬 六大賊譬 河譬 草栰譬
德王品之第四
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至)是經難遇過優(yōu)曇華
案。智秀曰。向明如來非天非人亦天亦人。今出其事。以證不虛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至)唯能受持一偈文句
案。智秀曰。廣出緣起。以證不虛。兼明所聞之偈。以驗經力。又顯求法之至者也
案。智秀曰。廣嘆經力。以顯離惡之勝緣也
以是義故能受持者(至)況于如來是故非漏
案。寶亮曰。結離漏也。生死即虛妄。依如來藏有故。不假遠避也
云何親近漏一切凡夫(至)是故如來不名有漏
案。寶亮曰。若親近衣食。生人貪染。斷人慧命。若能遠離。則善法增長
復次善男子一切凡夫(至)如來世尊非是有漏
案。僧亮曰。受漏者。因三受后起。若就治道。應名定漏也。苦受后生煩惱為嗔覺。樂受后起貪覺也
復次善男子凡夫若遇(至)舍離眾惡趣向善道
案。僧亮曰。第七念漏也。起三受時。未是煩惱。覺苦樂已。更生邪念。念苦樂方生煩惱。故念為漏因。圣人覺苦樂已。不生邪念。故不起生漏也。為心身造種種苦者。為邪身心相故無苦不更。明見身之過也。寶亮曰。下第七明念漏。由邪念因緣故起漏。名之念漏。若就治道。稱為行漏。所以言身心苦惱。起種種惡者。夫苦惱之名。本是果報。而凡夫愚癡。不達宿業(yè)所招。便呼嗟非分。謂苦不可忍。既內狹顛倒。不以理自處。于輕苦之中。發(fā)緣更重。若當識因果性體。前世因作。如此安心。豈容生漏。正由物于此二途無解。又于生死之中。妄生樂想。保著為實。邪念橫生。故起種種惡。若是圣人。以道居心。終日處苦。不覺為苦。處樂不以為樂。是故不生漏也。今菩薩覺過。故修假名法空。斷于苦本。是以此下。就八事作五階譬辨。若安心所從于圣言。必諸漏永息。涅槃可期。如其不爾。生死常續(xù)。八事者。從觀四大去。訖登上大山。五階者。第一得假名空。第二得實法空。第三明兩空。成后八真無漏。斷見諦煩惱盡。得須陀洹果。第四從得初果后。更進斷三界思惟結盡。至羅漢果。第五從斷三界外惑盡。乃至得大涅槃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以四毒蛇(至)心生惶怖舍篋逃走
案。僧亮曰。第一譬。以假名無明煩惱之主譬王。經稱四大。譬四蛇也。盛有漏身。以譬一篋。使其將護。譬瞻養(yǎng)也。消息失所身壞命終。譬戮之都市也。見老死之苦。譬恐怖。知無實我。譬逃走。寶亮曰。王譬佛也。四毒蛇者。喻四大也。盛一篋者。如說四大。以成一身也。令人養(yǎng)食者。令觀此身作苦空無常。若就有中解者。欲依此四大身上。得行道進德。故須將養(yǎng)也。摩洗其身者。即教作空觀。令識四大過。便善法續(xù)起。喻如摩洗也。若使不觀四大是虛。愛著己身。必斷慧命。義如戮之都市也。其人聞王切令者。菩薩即承佛教。觀四大過也。舍篋逃走者。即諦觀此身。唯見四大常虛假。無有一實。故得假名空。欲論四大五陰。及與六入。盡成眾生。同得作假名空觀。但隨其初觀。捉法而入空。同之內凡夫。而文不可并說。故階級明之也
王時復遣五栴陀羅(至)見后五人遂疾舍去
案。僧亮曰。第二譬。得五陰空。實法空。見陰是實。能劫善則。譬栴陀羅。智以斷惑譬刀。而害事交至。譬拔也。出空見有。譬回顧。已見假空。解實則易。譬疾去也。寶亮曰。譬觀五陰。作實法空觀也
是時五人以惡之方便(至)汝可來還其人不信
案。僧亮曰。第三譬。破二愛已。得假實二。諸結漸薄。唯實法愛難去。譬惡方便。入觀見空。譬藏刀。出觀起愛。譬詐親。欲令起著。譬還來。觀空斷愛。譬不信也。寶亮曰。雖得假實二空解。然出有心中。還于五陰上起愛。故更捉五陰而觀。未能即得。喻如藏所持刀也。起愛從情。如詐親也
投一聚落欲自隱匿(至)求物不得即便坐地
案。僧亮曰。第四譬。既成初果。緣假起慢。不勤修道。知內入假實。譬空聚。染著假名。不以患。藏隱不見真我。譬無人。不見實陰。譬無物。不復進修。譬坐地也。寶亮曰。既得六入空。入無相行。斷見諦惑。證須陀洹果。是一止息處也
聞空中聲咄哉男子(至)汝當云何而得免之
案。僧亮曰。第五譬。斷二界思惟結。垂其先解為因。進求上果。譬聞空聲。說其先解。譬無居民。染著假名。譬今夜。因有內惑外塵得入。譬六賊。能生眾結。譬命不全。斷慢成果。譬舍去也。寶亮曰。得須陀洹果后。出觀心中。起思惟門惑受生。既乘本見諦。無漏解見。思惟門中受生;鬄檫^欲。更觀六塵空。進斷所余結故。義言如聞空中聲也
爾時其人恐怖漸遂增復舍而去
案。僧亮曰。復得六塵空解。無漏轉深。斷思惟門惑。三界結盡。證羅漢果也
路值一河河水漂急(至)心意泰然恐怖消除
案。僧亮曰。第六譬也。斷無色界思惟及習。彼煩惱難斷。譬河漂急也。定多慧少。譬無船栰。必假以道。譬取草木也。上地苦輕。有深定樂。而行者樂故。譬更思惟。知是苦已。譬推栰入河。定道難用。必須眾善相助。譬身手皆動也。寶亮曰。斷無明住地惑。得于佛果。乃通三界內外。皆是河義。而今取無明住地惑難斷者。為河也。即取草木為栰者。于三界外。既未有有治道。欲修行萬善。以趣極果也。從我設住此下。說蛇賊所害者。若指斷三界結盡。而終未免于蛇賊。既與已相鄰。云何相免。寧當任無明住地;驙坑谏。終不為彼蛇賊所害也。即推草栰者。思惟既定。便修萬行。運實智方便智。即達涅槃岸。登上高山也。從觀身如篋下。還次第合向八事五階也
菩薩摩訶薩得聞受持(至)背之馳趣修八圣道
案。僧亮曰。觀四大。合第一譬。四種毒者。見譬眠也。解譬身也。氣從口出。譬聲香也。味從口入。譬嚙也
五旃陀羅者即是五陰(至)涉路而去無所顧留
案。僧亮曰。觀五陰。合第二譬也
詐親善者名為貪愛(至)及一詐親涉路不回
案。僧亮曰。觀愛貪。合第三譬也。見不見聞不聞。至后還不見者。入觀則了。出觀則生惑。二乘亦爾。本為向初果。為譬因說愛之難除耳
空聚落者即內六入(至)及六大賊怖著正路
案。僧亮曰。觀六入。合第四譬也。凡夫不生空想者。于圣理懸遠也
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至)舍空聚落涉路而去
案。僧亮曰;紡耐鈦。劫內功德。譬之賊也。合第五譬也
路值一河者即是煩惱(至)及一闡提悉皆不定
案。僧亮曰。依譬次第。應觀斷無色思惟煩惱及習為河也。合第六譬也
- 上一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七卷
- 下一篇:大般涅槃經集解 第四十九卷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