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7)

  寅二、業(yè)分別(分二科) 卯一、征

  業(yè)分別云何?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略標列(分二科) 巳一、由差別

  謂由二種相應知,一、由補特伽羅相差別故,二、由法相差別故。

  這「煩惱雜染」過去了,現(xiàn)在是「業(yè)雜染」。業(yè)雜染里面分九科,第一科是「業(yè)自性」,昨天也講過了,F(xiàn)在是第二科「業(yè)分別」,就是業(yè)的差別。業(yè)有各式各樣的業(yè),是怎么樣的情形呢?「謂由二種相應知」,這底下就是加以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列」,把它的大概的差別標出來。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由差別」。

  「謂由二種相應知」,業(yè)的差別從兩種差別相可以明了,那兩種呢?「一、由補特伽羅相差別故」,就是由造業(yè)的人,來看業(yè)的差別!秆a特伽羅」,翻個數(shù)取趣,就是造業(yè)的人。造業(yè)的人不同,造的業(yè)也就不同。但這一科先說造的人,造業(yè)人不同。

  「二、由法相差別故」,第二個不同的地方呢?就從這業(yè)的法的相貌上有差別。

  從這兩方面,一個人,一個法,從這兩方面來看業(yè)的差別,這是「由差別」。底下第二科「由性攝」。

  巳二、由性攝

  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yè)道,所謂殺生,離殺生;不與取,離不與取;欲邪行,離欲邪行;妄語,離妄語;離間語,離離間語;粗惡語,離粗惡語;綺語,離綺語;貪欲,離貪欲;瞋恚,離瞋恚;邪見,離邪見。

  「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yè)道」,這里面還是有兩種不同。這個「此復二種」這句話,這個「此」可以包括前面人和法兩種在內(nèi)。不管是從人,從法上都有兩種差別,是什么呢?「即善、不善十種業(yè)道」,就是一個善的十種業(yè)道,和不善的十種業(yè)道。人也是有善不善的不同,這個業(yè)法上也是有善不善的不同,所以是「此復二種,即善、不善十種業(yè)道」。這里就是大概分類,下面詳細解釋的。那么底下就把這善、不善的十種業(yè)道標出來。

  「所謂殺生,離殺生」,殺生就是不善;離殺生就是善了。這「不與取,離不與;欲邪行,離欲邪行;妄語,離妄語;離間語,離離間語;粗惡語,離粗惡語;綺語,離綺語;貪欲,離貪欲;瞋恚,離瞋恚;邪見,離邪見」。這是標出來十種善業(yè)、十種不善業(yè),標出來。這前面合起來,就叫做「略標列」。

  下面第二科就是「隨別釋」,把前面標出來的,這里面一樣一樣的加以解釋。也是分兩科,第一科是「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那么下面就是「法相差別」了。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黑品」,就是不善業(yè)。分十科,第一科是「殺生」,屬于殺生的,殺生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總舉經(jīng)言」。

  辰二、隨別釋(分二科) 巳一、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分二科)

  午一、黑品(分十科)   未一、殺生攝(分四科) 申一、總舉經(jīng)言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者,謂如經(jīng)言:諸殺生者,乃至廣說。

  「補特伽羅相差別建立」,就是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相貌。在這上面先引經(jīng)上說的話,「謂如經(jīng)言」,就是佛說的話。「諸殺生者,乃至廣說」,這一切的十不善業(yè)道,這是經(jīng)上說的話。

  這是先總舉經(jīng)上的法語,這以下就是「別釋經(jīng)句」,一句一句的解釋,解釋經(jīng)里面的句子。先解釋這個總句,「總句」是什么呢?

  申二、別釋經(jīng)句(分二科) 酉一、總句

  殺生者,此是總句。

  「殺生者,此是總句」,這一句話是總說的?偫锩嬗懈鲃e的意義的,那么再加以解釋。

  所以第二科就是「別句」,別句里面分三科,第一科「顯示加行殺害」。「加行」就是有了行動,由內(nèi)心的下了命令,由內(nèi)心的命令,采取了行動,就叫做加行,就是在殺害這一方面的罪業(yè)有了行動了。先是「別釋」,「別釋」里面又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辨殺害的相貌,分五科,第一科是「最極暴惡」這個相貌。

  「殺生者,此是總句」,總句里面包括了好多的別句,那個別句呢?

  酉二、別句(分三科) 戌一、顯示加行殺害(分二科)

  亥一、別釋(分二科) 天一、辨相(分五科) 地一、最極暴惡

  最極暴惡者,謂殺害心正現(xiàn)前故。

  「最極暴惡者」,這也是經(jīng)上的話,這就是殺生的一個相貌,是「最極暴惡」,這個暴惡達到極點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謂殺害心正現(xiàn)前」,這就是說那個眾生,那個補特伽羅他殺害眾生的這個惡心,正在顯現(xiàn)出來。那么這個殺害心就是最極暴惡,是這個意思。但是不止于此,還有第二句,這第一句是「最極暴惡」,第二句「血涂其手」。

  地二、血涂其手

  血涂其手者,謂為成殺身相變故。

  「血涂其手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謂為成殺身相變故」,這是說就是那個補特伽羅,他的心里面是為了來成就這個殺害生命的這件事,當時他的相貌就轉變成這樣子。要「血涂其手」,用血涂手。當然是正在殺害的時候有血流在手上,這可能是這樣子叫「血涂其手」,也可能有其他的意思,用血來涂手也可能。應該是包括種種的意思在內(nèi)的,這是第二個相貌。

  地三、害極害執(zhí)

  害極害執(zhí)者,謂斷彼命故,解支節(jié)故,計活命故。

  這是第三句,「殺生者」是總句,這底下是「別句」。別句現(xiàn)在是第三句,第三句「害極害執(zhí)者」這句話,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謂斷彼命故」,這叫做「害」,把那個眾生的命終斷了,不相續(xù)去,不能夠相續(xù)的活下去了,終斷了,這叫做「害」。

  「解支節(jié)故」,這就叫做「極害」,斷了命還不算,還要一支一支的,一節(jié)一節(jié)的把它斷開。把那個眾生的…按一般情形,一共有六個部份,頭是一部份,身是一部份,那么或者兩手兩足或者是四個足,那么就是六個部份。然后每一部份,再把它一節(jié)一節(jié)地斷開,這就叫做「極害」。

  「計活命故」,這個是「執(zhí)」,執(zh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心里面歡喜、愿意用這樣的事業(yè)來活命,來活他的生命。以殺生為職業(yè),來養(yǎng)他的生命的,那么這叫做「執(zhí)」。這個「執(zhí)」,就是他內(nèi)心歡喜做這件事,別人不可以轉變他的,他愿意做這種事業(yè)。

  地四、無有羞恥

  無有羞恥者,謂自罪生故。

  「無有羞恥者」,這是第四句,無有羞恥。沒有羞恥是什么意思呢?「謂自罪生故」,就是他自己愿意造這種罪,這種罪已經(jīng)造出來了。有了罪的時候是個丑陋的事情,但是他不以為恥,所以叫做沒有羞恥。

  地五、無有哀愍

  無有哀愍者,謂引彼非愛故。

  「無有哀愍者」這是第五句。沒有哀愍什么意思呢?「謂引彼非愛故」,這個哀愍是對所傷害的眾生說的。在他本人這一方面來說呢?是沒有羞恥;若對所傷害的眾生說,這個人沒有哀愍心,沒有慈悲心。這樣的沒有哀愍心的結果是什么呢?「謂引彼非愛故」,就是說從那個無哀愍心里面,引發(fā)出來一個怨家,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不可愛的一種事情,就是造成一個怨家了。把那個眾生或者是一個人,或者個什么動物殺害了,就是制造出一個不可愛的果報,將來就有問題了!

  天二、破執(zhí)(分二科)       地一、別辨(分二科)

  玄一、一切有情所(分二科) 黃一、敘外說

  有出家外道,名曰無系,彼作是說:百逾繕那內(nèi)所有眾生,于彼律儀,若不律儀。

  「有出家外道,名曰無系,彼作是說:百逾繕那內(nèi)所有眾生」,這是第二科「破執(zhí)」,前一科是「辨相」,辨別這個殺害生命的相貌,有這五個相貌。

  現(xiàn)在是第二科「破執(zhí)」,破執(zhí)著。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竸e辨」分兩科,第一科是「一切有情所」。

  這就說有出了家的一個外道,「名曰」叫做「無系」,就是尼犍子外道!副俗魇钦f」,這個外道他有這樣的學說,這樣的邪見。他說:「百逾繕那內(nèi)所有眾生,于彼律儀,若不律儀」,他這樣說。在一百由旬內(nèi),這么廣大的地區(qū)之內(nèi),所有的有情眾生「于彼律儀」,你能對他守清凈的律儀,不殺害。在一百由旬內(nèi)的眾生,你在居住的一百由旬內(nèi)的眾生,你能夠受持清凈的不殺生戒,你就是成就了律儀。若是你不這樣做,你殺害這么大的范圍內(nèi)殺害了眾生,就沒有律儀了,若那樣的話,你就沒有這個律儀的功德了。那么這是尼犍子的出家外道有這樣的說法。

  黃二、引經(jīng)破

  為治彼故,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

  「為治彼故,說如是言」,這是第二科「引經(jīng)破」,就是引佛說的話,來破尼犍子外道這個不合道理的說法,就破他說!笧橹伪斯,說如是言」,就是佛開導說,「一切有情所」,你是一百由旬內(nèi)的眾生你不要殺,這個話說的不圓滿,應該說無限量的一切眾生所,都不要殺,這樣才圓滿,不要說只是一百由旬內(nèi),就是佛的大悲心是廣大的。這是破他。

  玄二、真實眾生所(分二科) 黃一、敘外說

  即彼外道復作是說:樹等外物亦有生命。

  前面是第一科,第一科是「一切有情所」,F(xiàn)在第二科呢?叫做「真實眾生所」,你看什么叫做真實眾生所呢?看他底下講,分兩科,第一科是「敘外說」。

  「即彼外道」,即彼尼犍子外道,他又有一個一種邪說,什么呢?「樹等外物亦有生命」,說我們這個人會行住坐臥有種種活動的人之外,就是山河大地上面一切的草木,花草樹木,這些外物,身外之物,「亦有生命」,它不但也有生命。動物有生命,它們也是有生命的,也要受持律儀,要這樣子。這是尼犍子這么講,這是他的邪說。這底下第二科是「引經(jīng)破」。

  黃二、引經(jīng)破

  為治彼故,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

  這是本論主引佛說的話,也是解釋佛說的話,來開導這個尼犍子外道說,「為對治彼故」,也就是開導他說,「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這個守護律儀是在真實的有情的眾生,你這樣守護律儀。這草木這個眾生,你對它去說是不殺害草木,這不是真實的眾生。草木它沒有知覺,它不是真實的眾生。真實的眾生是有情。對有情來說律儀、不律儀的,應該是這么說。在佛法上說呢?殺害有情的眾生,就是性罪;你去破壞草木,這是遮罪,這不同性質,不同的。

  地二、總顯

  此即顯示真實福德遠離對治;及顯示不實福德遠離對治。

  這是第二科,第二「總顯」。前面是「別辨」,第一是「別辨」。這個「破執(zhí)」里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現(xiàn)在第二科是「總顯」,總顯前面這兩科的大意,怎么說的呢?

  「此即顯示真實福德,遠離對治」,前面這一切眾生說,佛的大悲心說在一切眾生所發(fā)慈悲心不要殺害,這就表示出來,你這樣做的話,你會有真實的福德。你對一切有情眾生發(fā)慈悲心,你就有了真實的福德了,你就遠離了殺害眾生的罪過,這就是「對治」,「遠離」就是「對治」,就是用慈悲心,對治除去這個殺害的罪過,這是真實福德的成就,遠離了殺生的過失,你有了這樣對治的功德了。

  「及顯示不實福德,遠離對治」,第二節(jié)「真實眾生所」就是顯示你對于草木、花草這些眾生,你對它們,這不是真實的眾生,你對它們愛護,雖然也是好,但是那不是真實福德的遠離對治,那不是,那是不同的。因為它們沒有心識,沒有知覺,沒有苦樂的這種事情。這是這樣子顯示前面這一段文的大意。

  亥二、結意

  如是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

  第二科「結意」,亥二。前面亥一是「別釋」,別釋這加行殺害。第一科「別釋」,現(xiàn)在第二科「結意」。

  「如是所說諸句」,前面這一共是七句,第一段有五句,第二段有二句,「一切眾生所」、「真實眾生所」,是二句,加上前面這五句,就是七句。說「如是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這表示這個沒有慈悲心的眾生,他由他內(nèi)心的惡心發(fā)動出來了這種殺害眾生的行動,那是努力,很力勵的去做種種殺害眾生的事情,這是表示這件事。這是「結意」這一科完了。

  戌二、顯示無擇殺害

  乃至極下捃多蟻等諸眾生所者,此句顯示無擇殺害。

  這是第二科「顯示無擇殺害」,第一科是「顯示加行殺害」。現(xiàn)在這第二科是「顯示無擇殺害」,無擇的殺害,「無擇殺害」這里怎么說的呢?「乃至極下捃多蟻等」,這個動物,或者說人、天、鬼、神乃至或者一個大牛,或者一條蛇,乃至到捃多蟻等。這個「捃多蟻」,「捃多」是梵語,「蟻」是中國話!皋芏嘞仭惯@個「捃多」是什么意思,有二個意思,一個是這個螞蟻,這個螞蟻腳壞了,折腳蟻。螞蟻的腳壞了叫「捃多蟻」。一個是螞蟻產(chǎn)的卵,蟻的卵,也叫「捃多蟻」。那么這是極微小的一個動物!傅取梗蛘吣酥恋狡渌奈孟x,或者一些很小、蠕動的東西眾生說,在這里。

  這句話,在經(jīng)上有這樣的話,「極下」的,就是極微小的動物諸眾生的地方。

  「此句顯示無擇殺害」,這個暴惡的有情,那個殺心一點慈悲心沒有,這個特別看見了蛇,看見了猛虎,看見了人都不當一回事,就殺掉他!改酥翗O下捃多蟻等諸眾生所者」也是,也是殺害。這表示那個眾生「無擇殺害」,沒有簡別的,他要殺…就是遇見他就殺,他都不擇這個眾生不要殺,他沒有這種心情。這「無擇殺害」,不簡別,不加以簡別。他不說這個眾生好的不要殺;壞的殺掉。是這個眾生有毒,于人有害殺了;于人無毒的不要殺,他沒有這些分別。就是無所不殺,這叫「無擇殺害」,這樣意思。

  戌三、顯示遇緣容可出離

  于殺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謂乃至未遠離來名殺生者。

  「于殺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這是第三科「顯示遇緣容可出離」。「于殺生事」,是說這個眾生他對于殺害眾生生命的事情,「若未遠離者」,他沒有遠離殺害眾生的事。遠離了的事情,什么叫做「遠離」呢?就是不做這殺生的事。感覺殺害生命是一個罪過的事情,不愿意做罪過的事情。一切眾生都愿意生存,自由的生存在這里,殺害他呢,是違背他的意愿。我「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勿施于一切動物,這樣子,有這樣子的慈悲心的話,那就是遠離了殺生。說「若未遠離」,這個意思佛在經(jīng)上說「于殺生事若未遠離者,此顯遇緣容可出離」,這表示說那個人多少還有良心,他若遇見了三寶因緣,遇見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講解正法,佛說贊嘆慈悲不要殺生,他就能領悟,他就不會殺生了。他能領解這個道理,他就能接受這個教訓,他就可以不做這種事了。就是「遇緣容可出離」,有可能,有這種可能,有這么一個活動的空間,他可能從這殺生的罪業(yè)里面跳出來,能遇見因緣可以跳出來,這個人還是不錯的!

  但是沒有遇見因緣呢?那就不行。「謂乃至未遠離」,很多的人都是不懂,他不知道殺生有罪,所以習慣了。我的朋友也是殺生,我的父親、母親也都是殺生,我感覺這個人很自然的,不知道殺生是罪過,所以他也是照辦,那就「未遠離來名殺生者」,他也照辦,也就是遇見因緣他就殺。

  這是「遇緣容可出離」這又是二句,加前面的七句,一共是九句。這是別句,總句就是殺生,這一個是總句。別句就是這么加上就是九句。

  申三、結明略義(分二科) 酉一、第一略義

  又此諸句略義者,謂為顯示殺生相貌、殺生作用、殺生因緣、及與殺生事用差別。

  這是第三科「結明略義」,這「殺生」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總舉經(jīng)言」,第二科是「別釋經(jīng)句」,現(xiàn)在第三科「結明略義」,就把那個要義把它再重新說一遍,說出來。這分二科「第一略義」,第一段。

  「謂為顯示殺生相貌」,前面這一共是九句,里面究竟都說的是些什么話呢?就是說的顯示眾生殺害眾生的相貌。殺害眾生的相貌是什么呢?就是「最極暴惡血涂其手」這是殺生的相貌,這是前二句,也有說血涂其手是一個相貌。

  殺生的作用,就是第三句,就是「害」,把那個眾生命殺掉了,然后結解支節(jié)。這是這個相貌,那個作用是這樣子。

  「殺生因緣」,殺生因緣就是第四句和第五句。殺生因緣就是無有羞恥,無有哀愍心;蛘甙亚懊婺莻「最極暴惡」是殺生的因緣,就是由此而殺生,這是殺生的因緣。

  「及與殺生事用差別」,那么這是后面的四句,就是「一切有情所」,「真實眾生所」,「無擇殺害」,「遇緣容可出離」,就是這四句!讣芭c殺生事用差別」。

  「事差別」,「用差別」,「事差別」呢?就是前二句,「一切有情所」「真實眾生所」,這是殺生的差別,還有這個不同。這個用呢?「無擇殺害」,「遇緣容可出離」,「無擇殺害」,這個殺害,這個人的惡心太重;「遇緣容可出離」,是輕微一點,這就是這樣子配合。

  酉二、第二略義

  又略義者,謂為顯示殺生,如實殺生差別,殺所殺生、名殺生者。

  「又略義者」,又有第二個定義的分別「謂為顯示殺生如實,殺生差別,殺所殺生,名殺生者」,這是第二個略義。這上面是什么呢?第一「謂為顯示殺生如實」,那么就是指最后這四句來說,單指后面的四句,為顯示殺生的真實的情形,那么就是第一句「一切有情所」,一切有情都是所殺害的對象,都是有罪過的,那么這是「殺生如實」。

  這個第二句是「殺生的差別」,就是「真實眾生所」,草木是無情物,那是有差別不同的!笟⑺鶜⑸,那么這指第三句「無擇殺害」!该麣⑸摺梗褪堑谒木洹赣鼍壢菘沙鲭x」可以這樣解釋。

  申四、簡非法相

  又此諸句,顯能殺生補特伽羅相,非顯殺生法相。

  這是第四科,這一共是有四科,「殺生」這一段里面一共有四科,現(xiàn)在是第四科「簡非法相」!赣执酥T句」,又前面一共是九句,這九句是顯示能殺害眾生生命的人的相貌,這人怎么殺生!阜秋@殺生法相」,不是說殺生那個相貌,那是另一段再講,這里是講殺生的人,能殺者的相貌,這個還是不一樣的,是這樣子「簡非法相」。這一科,這「殺生」這一科講完了。

  未二、不與取攝(分三科) 申一、釋經(jīng)句(分二科) 酉一、總句

  復次不與取者,此是總句。

  「復次不與取者」,這里是「不與取」。這「黑品」分四科,第一科「殺生」講完了,現(xiàn)在說「不與取」這一科。不與而取,這里屬于這一個范圍內(nèi),分三科,第一科解「釋經(jīng)句」,分二科,第一科是「總句」。「復次不與取者」,偷盜,「不與而取」是偷盜。這里面也有總、別句的不同,說不與取這句話是總句,這一句是總句,就是所有的大意,都屬于這一句的。

  酉二、別句(分十四科) 戌一、于他所有

  于他所有者,謂他所攝財谷等事。

  這第二科是「別句」,「別句」一共里面有十四科,就是十四句。第一句是「于他所有者」這句!赣谒小,這不與而取指什么事情?就是他人所有權的東西,屬于他人的所有權的東西,所有權的東西是什么?「謂他所攝財谷等事」,就是別的人「他所攝」,就是他有所有權的,這所有權在他手里,屬于他所有的。

  「財谷等事」,一個是財,一個是谷。這個「財」就是金銀寶物,各式各樣珍寶,或者衣服,或者房地產(chǎn),各式各樣的東西,或者是香,或者是花鬘這些東西,就叫做「財」。這只是列出來實際的資產(chǎn),沒有說鈔票,鈔票也應該包括在內(nèi),鈔票也應該是包括在內(nèi)的。

  這個「谷」物,就是五谷,這個《披尋記》上說的很詳細,這些可以飲,可以食的這些東西,大麥、小麥、稻谷、粟谷、糜黍、胡麻、大豆、小豆等,甘蔗、蒲桃、乳酪等果汁,種種的漿飲。這個話列出來有道理,這些東西都不可以不與而取的,這個意思,不可以不與而取。這個養(yǎng)成一個守法的習慣也是很好。這些東西…這個不與而取第一個條件就是這個物,這個財或者谷,屬于他人所有,不是我的,這是一個條件。你若是不與而取,這就是盜。他人,這個地方是人所有,也是他人,團體所有也是他,反正總而不是我所有的,是這樣意思。

  戌二、若在聚落

  若在聚落者:謂即彼事,于聚落中,若積集,若移轉。

  「若在聚落者」這是第二句,「若在聚落」這是指財谷的處所!钢^即彼事,于聚落中,若積集,若移轉」,就是那個「彼事」,彼財,或者谷這些東西!赣诰勐渲小,就是很多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村落,或者是城邑、城市。

  「若積集,若移轉」,「積集」就是這個財物財谷等這些事。這個「等」這個字也有意思,財是財產(chǎn),谷是食品,也包括牛、馬、豬、羊,這個「等」也是有牛馬豬羊,乃至國城,妻子,奴婢這一些的事情都包括在內(nèi)。這上面說「若積集」,「若積集」是什么事情呢?就是這些財,或者谷這些東西,你把它集到一起、積集在一起,那么就是積集。「若移轉」,這移轉或者是指有情物。那邊有匹馬,他有馬,把那馬偷來了,離開了原來的地方了,叫做「移轉」。其實這在戒律上看,就是「舉離本處」,那就是這個罪過就成立了。若是有盜心,但是沒有動,沒有動的時候還不成立,這個盜罪還不成立的,這是「若移轉」。

  戌三、若閑靜處

  若閑靜處者,謂即彼事,于閑靜處,若生,若集,或復移轉。

  「若閑靜慮者」這是第三句。「若閑靜處」,閑靜處就不是很多的人居住的地方,那個地方很閑靜,很少人來往。這話什么意思呢?「謂即彼事,于閑靜處」,就是你所想要盜取的那個東西,就在閑靜處那里。在那里嘛,是「若生、若集、或復移轉」,這個「生」或者說是你所栽培,那個人所種的五谷還在那里生,你能偷它。你偷他的大白菜,偷他的蘋果,那個還在那里生,那也叫做「生」,這個意思,那么講也是可以。這是《遁倫記》上的解釋,也有道理!溉艏,集就是前面「若積集」,「或復移轉」這和前面的意思一樣。總而言之,他原來在那個地方,你想辦法把它舉離本處了,那就是盜罪就成就了。這是第三科。

  戌四、即此名為可盜物數(shù)

  即此名為可盜物數(shù)者:謂所不與,不舍,不棄物。

  第四「即此名為可盜物數(shù)者」,這是經(jīng)上有這句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這么多的東西,或者聚落中,或者閑靜處,或者是財、或者是谷,或者是牛馬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謂所不與,不舍不棄物」,這些東西,那個物的主人他沒有「與」,沒有說是給你,也沒有生起這個舍,沒有發(fā)動這個布施的心情。也不是沒有棄舍,若棄舍你就沒有所有權了,沒有所有權。

  這個律上,我想起就是說了。律上說這個土匪、賊人搶你的東西搶走了,你心里面:好了,我就送給你了,你就是放棄所有權了,放棄所有權,你不可以再追回來,不可以,你若追回來,就是賊劫賊,你也是賊了。但是那怎么辦,你若要,怎么辦?你要用錢買了,用錢買回來不算賊。這樣說是「不舍」,就是沒有放棄所有權,你沒有放棄所有權。就是雖然土匪拿走了,你心里面想這還是我的,我有機會還是可以要回來,這樣子,有這樣的意思。前面是「不與」,我沒有給你,有這樣心情!覆簧帷梗菦]有放棄所有權,這意思還是有點差別的。「不棄」,我沒有丟掉,我不一定是給你,但是我不要了。那你若拿去也可以,也不算犯這盜罪。這個字用的是這樣,它有點分寸。

  就是這個「即此名為可盜物數(shù)者」,可偷盜的這些物質的范圍及物,這個范圍,這些東西,那個物主沒有「不與、不舍、不棄」,你若盜,你就犯罪,這樣意思。這是第四句,這底下是第五句。

  戌五、若自執(zhí)受

  若自執(zhí)受者,謂執(zhí)為己有。

  經(jīng)上說「自執(zhí)受」,你自己把它拿過來,你或者是用心下命令,叫別人拿,或者是自己拿。拿了以后,你心里面認為這是我的了,于是這個罪過成立了!钢^執(zhí)為己有」,就是自己固定執(zhí)著這是我的,這是我的了,「謂執(zhí)為己有」。這個事情。

  這個事情,我這回去臺灣聽說一件事,也可以講一講。大家是好朋友,發(fā)生問題的彼此間都是朋友,也是很熟的朋友的。現(xiàn)在是中間是買賣房地產(chǎn),先給他四十萬現(xiàn)金,就是當面,兩個人當面就把四十萬現(xiàn)金給了對方。給了對方要對方要寫一個文件,就是寫個收據(jù)。要收據(jù)就回去拿這個文件來,回來叫他簽字,回來就是大概沒有一分鐘之間,那個人不承認:你沒有給我四十萬,沒有,我沒有,就是有這種事情。那么那個人就是「執(zhí)為己有」,這四十萬是我的,你沒有給我,你沒有給我四十萬。你叫我寫收據(jù)、簽字,我不寫,有這種事情。所以這是「執(zhí)為己有」,是我有的,不是你給我的,有這種事情。這是我第一次聽見這個話。

  戌六、不與而取

  不與而取者,謂彼或時資具闕少,執(zhí)為己有。

  「不與而取」,這是第六句。這個「不與而取」什么意思呢?「謂彼或時資具闕少,執(zhí)為己有」,或者偷盜那個人,他的生活所須上缺少這個東西,他現(xiàn)在為了滿足自己所須要,就把別人東西偷過來,這是我的,就是這樣意思。這不與而取,這個比較簡單。下面第七句。

  戌七、不與而樂

  不與而樂者,謂樂受行偷盜事業(yè)。

  「不與」,而歡喜去,人家不給我也拿過來,歡喜做這件事。這個情形?「謂樂受行偷盜事業(yè)」,就是他歡喜接受這種職業(yè),以偷盜為職業(yè),為事業(yè)的這種人。偶然地生起貪心,偷人家東西,這是一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做這種職業(yè)的人,這彼此還是不同!钢^樂受行偷盜事業(yè)」。

  戌八、于所不與不舍不棄而生希望(分二科) 亥一、牒經(jīng)句

  于所不與、不舍、不棄,而生希望者,

  這是第八科!赣谒,那個物主「不與、不舍、不棄」,而我要,我就生出來希望心,他不與不舍不棄是他的事,我是我的事,我還是可以把它拿過來,有這種要求,這地方就是這樣意思。

  這一段是分二科,第一科「牒經(jīng)句」,再一次把經(jīng)上的句子標出來,所以叫做「于所不與、不舍、不棄而生希望者」。第二「釋其義」,下面解釋這個經(jīng)上的句子的意義,分二科,第一科「釋希望」。

  亥二、釋其義(分二科) 天一、釋希望

  謂劫盜他,欲為己有。

  「謂劫盜他,欲為己有」,這個希望就是這個意思,「謂劫盜他」。「劫盜他」這個分二個意思,就是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偷過來,這一個意思。一個是明,就是明明地搶過來。

  好像是我在一本書上看見說:有一個人街上賣著黃金。賣黃金,那個人到那里去就把黃金搶了就走了,主人說是有這么多的人在旁邊看著,你怎么敢搶我的黃金?那個人說我沒有看見別的人,我只看見黃金了,呀,這又是一種相貌了。我只是看見黃金了,旁邊很多人在那兒站著,我沒看見,這也是一回事。

  你比如說是像我們練習這個講演,在大眾里要把自己的思想把它宣揚出來。我看這里面有相同的意思,我一心一意的就想我要講什么,怎么講,其他有多少人,誰是誰,我沒有看見,我不注意這件事,我認為有道理。不要注意這個事情,這也有點關系,但是若是習慣了,注意不注意也是一樣的,沒有什么不同。

  這里這個劫盜就是各式各樣的,其實不只是這二種。這偷盜的方式不只這二種,還有很多很多的方式!钢^劫盜他,欲為己有」,這就叫做希望,別的東西就是想搶過來屬于我的,這個意思。

  天二、釋不與等(分三科) 地一、不與

  若彼物主,非先所與,如酬債法,是名不與。

  那么前面第一科解釋這個「希望」,就是解釋這個偷盜的心情。這第二科解釋這個「不與等」這三句話,什么叫做「不與,不舍,不棄」,解釋這個話,F(xiàn)在先解釋這個「不與」。

  「若彼物主非先所與」,若是那個物的主人,他不是以前答應給你,沒有。這話意思好像你以前同他要過,那個盜賊以前同他要求:你這個東西要送給我,那個人沒有答應,沒答應,「非先所與」,他以前沒有答應這個東西給你,那個物主。

  「如酬債法」,如酬債法就是解釋這個「非先所與」的意思,說是我欠你的錢,我現(xiàn)在答應還給你,那么你來拿,我就給你了,這叫做「酬債法」,F(xiàn)在說「非先所與,如酬債法」,那樣子,我以前沒答應給你,你就是把它搶過來了,是名「不與」。這個意思是這樣意思的。

  地二、不舍

  若彼物主,于彼取者,而不舍與,是名不舍。

  「若彼物主,于彼取者,而不舍」,說是「非先所與」,你同他要,他沒有答應你,但是你后來就強力的搶過來了,這是一種盜,現(xiàn)在這叫做「不與」。這「不舍」什么意思呢?「若彼物主」,若彼那個物的主人,「于彼取者」,那個取者把東西搶走了,那個物主他還沒有布施的心情,那你還是犯罪的,你也是犯罪。那意思,若是他也同意了,好,你搶走了,好了,我送給你了,那他也不犯罪。同意了嘛,現(xiàn)在說你搶走了,他還是不同意。不同意那你就犯盜,「是名不舍」。

  地三、不棄

  若彼物主,于諸眾生,不隨所欲受用而棄,是名不棄。

  「若彼物主」,若是那個物的主人,「于諸眾生,不隨所欲受用」,他有很多的財富,他說他同意,你們隨便拿,隨便受用,那么你拿去了呢?也不犯盜。現(xiàn)在那個物主呢?沒有這個意思,「不隨所欲受用而棄」,不是,不是那樣,你若拿去了;拿去了,你就犯罪,「是名不棄」。

  這個意思似乎是…前面這個「不與,不舍」是個人,盜者和物主相對說的。「棄」這個字,是大眾,面向大眾,不是對個人,就是對大眾說,我這些東西你們誰愿意,隨意地拿去受用,他是這樣。但是現(xiàn)在這個物主沒有說這個話,沒有說這個話,不是隨所受用而棄的,你拿走了,拿走了那就是不行,那就是犯盜,這好像有這樣的差別。這是第八句,這底下是第九句。

  戌九、自為而取

  自為而取者,謂不與而取故,及不與而樂故。

  這是第九句,是「自為而取」。「自為而取,謂不與而取故」,就是人家沒有給,你就拿去了,這個也簡單。我為了我自己的生活,或者什么原因,你就拿走了!讣安慌c而樂」,不給,而你歡喜。前面解釋這個好像是做賊的一種職業(yè)性的土匪,那么這叫做「自為而取」,為自己而取,那么如果是為大眾而取呢?這就沒提,當然不與而取還是有過失。

  戌十、饕餮而取

  饕餮而取者,謂所不與、不舍、不棄、而希望故。

  這是第十句,「饕餮而取」,「饕」這個字呢,是貪財叫做「饕」,就像財物,不是谷,就是一些財產(chǎn)這些東西。這個「餮」這個字表示什么?是貪食,食品或是樂飲、樂食這一類的東西?墒沁@個上面,這句話的意思,表示那個貪求心特別強的人,特別強的人,這個時候,這是什么情形呢?「謂所不與、不舍、不棄」,而起了偷盜的心,這個時候拿到人家的東西,叫做「饕餮而取」。

  戌十一、不清而取

  不清而取者,謂于所兢物,為他所勝,不清雪故

  「不清而取者」,這是第十一,「不清而取」,這底下比較復雜一點!钢^于所兢物,為他所勝,不清雪故」,這個「不清而取」是怎么情形呢?就是你拿到的這個東西不是那么順利,是大家有諍論,彼此間大家有諍論!妇ぁ梗褪钦,大家諍這個東西。諍的時候呢?大家在辯論的時候,我說是我的,你說是你的,他說是他的,大家在辯論!笧樗鶆佟,你沒有辯論過,你的語言的智慧,你輸了,但是你的力量大,東西你還是拿走了。還是被你拿走了。拿走了呢?這上面這個意思,「不清雪故」,這個意思…這個不清雪在菩薩戒上也有這句話。「不清雪」意思似乎,還是你有道理,這個物是應該屬于你的,只是你的辯才不夠,輸給人家了。輸給人家了,表面上你就是沒有道理了!沒有道理了,你現(xiàn)在要拿的時候,你還是有過失。你沒有智慧,把這個過失取消。你把這個東西拿走了,你還是有過失,叫做「不清而取」。

  這個意思似乎是,這個東西是你你應該拿去是對的,但是大家有諍的時候,你說不過人家。說不過人家,你也是拿走了,拿走了這叫做「不清而取」!覆磺濉梗@還是有點過失,可能意思是這樣。

  戌十二、不凈而取

  不凈而取者,謂雖勝他,而為過失垢所染故。

  這個「不凈而取」和前面有點相反!钢^雖勝他」,這個東西大家爭論,大家爭論呢?你勝利了,他們那些人都輸給你了。這口頭上的辯論都輸了,你勝利了,你把東西拿走了。雖然拿走了,「而為過失垢所染故」,你用辯才把別人講倒了,辯倒了,你還是有過失,這個東西還是有點不清凈。你拿去了,還是有點盜的意思,這里有這個意思的。

  戌十三、有罪而取

  有罪而取者,謂能攝受現(xiàn)法、后法非愛果故。

  這是第十三「有罪而取」,有罪而取什么意思呢?「謂能攝受現(xiàn)法、后法非愛果故」。這個地方有個問題。「謂能攝受」,就是你拿了這個東西,會令你成就現(xiàn)法罪,后法罪,會得到苦惱的果報。似乎是是表面上不能說是盜,但是你拿到了這個物以后,你會造罪。你現(xiàn)在會造成罪,或者是造「后法」罪,將來會得惡報,得一種不好的果報,那么這也有問題,這叫做「有罪而取」。

  戌十四、于不與取若未遠離(分二科) 亥一、準前說

  于不與取若未遠離者,如前殺生相說應知。

  這是第十四科,這一科里「不與取若不遠離」分兩科。第一科是「準前說」,準前面說的。「于不與取若未遠離者,如前殺生相說」,像前面那個殺生相的最后,最后那一段「容可出離」那一段說,「應知」。

  就是這個人他似乎就隨順他的這個潮流,或者隨順他自己的那個環(huán)境、背景,他的家庭的環(huán)境,他也就隨順著這樣子,就是順手牽羊,做這種事。但是這個人的本心呢?不是,這個人本心他如果遇見好因緣,他就會不做這個事,就不偷盜,是這個意思。那么但是他還沒有遇見這種好因緣,沒有遇見善知識告訴他:偷盜是不好的。沒有遇見這善知識,所以他沒能遠離這種罪過,這種人就是「于不與取若未遠離者,如前殺生相說應知」,是這個意思。這個人啦就算是偷了呢,罪輕,因為他的心性不是太歡喜,不是太歡喜,這是第一。

  亥二、例所余

  所余業(yè)道亦爾。

  其他的,現(xiàn)在這是說偷盜,那么其他的淫欲的事情,乃至說謊話的事情,就是一些罪惡的事情,也是一樣,也有這種情形的。

  申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由盜此故,成不與取。若于是處,如其差別,如實劫盜,由劫盜故,得此過失,是名總義。

  「此中略義者,謂由盜此故,成不與取」,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句是「釋經(jīng)句」,「申一」是「釋經(jīng)句」,現(xiàn)在第二科是「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由盜此故」,這一共是十四句,第一句就是「于所有」這一句!赣杀I此故,成不與取」,這不與取的罪成立了。

  「若于是處,如其差別」,那就是其次的二句。若在聚落,若閑靜處,這是兩個地方!溉缙洳顒e」一個聚落和閑靜處有差別,這是第二、第三句。

  「如實劫盜」,如實劫盜呢,就是由第四句開始,一共第七句,一共有七句,就是「即此名為可盜物處」以下一共七句,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是到第十,就是「饕餮而取」就是到這里。那么這是「如實劫盜」。

  「由劫盜故,得此過失」,這后面那四句,就是「不清而取」、「不凈而取」、「有罪而取」、「于不與取若未遠離」這四句!赣山俦I故得此過失,是名總義」,這幾句話就是前面一大段文的要義。

  申三、簡法相(分二科) 酉一、正明建立

  又此中亦顯不與取者相,非不與取法相。

  這是第三科「簡法相」,分二科,第一科「正明建立」,這里面也是顯示「不與取」的人的「相」貌,「非不與取」的盜的相貌。那個盜法,偷盜的那個「法」的「相」貌,那要在后面再說的。

  酉二、兼例所余

  當知余亦爾。

  當知其他的業(yè)道也是這樣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