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披尋記》一六四四頁:
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等者:謂隨彼彼有色有情差別定心所起諸所緣相,即此所說三摩地相,由是說名等持等至。謂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是此所說等持差別。又如八勝處三摩缽底及十遍處三摩缽底一分,是此所說等至差別。如是一切有色諸定,皆此等持等至所攝應(yīng)知。
「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等者:」第一句是牒出,重標論文,「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等者:」這一段文什么意思呢?「謂隨彼彼有色有情」,這一段文是說隨順「彼彼」,就是一個一個的,一位禪師一位禪師,或者是色界天上的人,一位一位的,「有色有情差別定心」,成就的禪定彼此是不一樣的,所以叫做差別定心!杆鹬T所緣相」,所現(xiàn)起的所緣相,就是入定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假設(shè)說彼此相同都是初禪,但是所緣境不一樣,譬如說用火做所緣境,或者是用水做所緣境,要入定的時候,你一定緣所緣境,那就叫做差別定心所起諸所緣相!讣创怂f三摩地相」,這句話就是這里所說的三摩地相,「三摩地相」就是「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赣墒钦f名等持等至」,就是由你所緣境的三摩地相,說名為等持,說名為等至。色界的四靜慮,無色界的四空定,都可以名之為等持,也都可以說是等至。上一次講的時候曾經(jīng)說過,若說「等持」是指有心說的,若「等至」也包括無心定,譬如無想定,也可以名之為等至。等持、等至都是禪定,但是有這么一點差別。
「謂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是此所說等持差別!瓜旅嬷赋鰜砣Φ叵嗑烤怪甘裁凑f的呢?就是「如有尋有伺」這個三摩地,這就是初禪,初禪可以說是有尋有伺!笩o尋唯伺」,這是中間禪,就是初禪和二禪之間的三摩地叫做無尋唯伺!笩o尋無伺」,二禪以上乃至到非非想定,都可以名之為無尋無伺三摩地!甘谴怂f等持差別」,舉這個例子,就是這里所說等持的差別。
「又如八勝處三摩缽底及十遍處三摩缽底一分,是此所說等至差別。」前面說是等持的差別,這下面說是八勝處,八勝處就是地水火風(fēng)和青黃赤白。八勝處修成了,就名之為三摩缽底,名之為等至!讣笆樘帯,十遍處就是八勝處再加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這叫做三摩缽底。這只是說是三摩缽底的一分,還有其他的三摩缽底的,「是此所說等至差別」!溉缡且磺杏猩T定,皆此等持等至所攝應(yīng)知。」前面所說的,「如是一切有色諸定」,還有有色諸定,地水火風(fēng)、青黃赤白這都是有色,「皆此等持等至所攝」的,都屬于這一類的等至。
申二、引教
如說世尊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妙音說法,但聞其聲,都無所見。乃至廣說。
這是第二科「引教」,前面第一科「標名」。引教就是引佛所說的話,教是佛教化我們的法語,引佛的法語來說明這件事!溉缯f世尊」,如經(jīng)上說,佛「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成就三摩地,成就三摩缽底,當(dāng)然是佛的弟子,佛都有這種功德,現(xiàn)在是說世尊,不是說別的人!鸽S此色類三摩地」,隨順色類,就是以色為所緣境的,色其中有很多的種類,這樣成就三摩地的人,F(xiàn)在說佛隨此色類三摩地的相貌,而入定的時候…。我們沒有成就禪定的人,學(xué)習(xí)禪定一定要選擇一個所緣境;已經(jīng)成就禪定的人,他要入定的時候,也還是要把自己學(xué)習(xí)的時候那個所緣境要提起來,還是這樣子。所以現(xiàn)在佛世尊他入定時,也是隨此色類三摩地等相而入定的時候,就是以地水火風(fēng)為所緣境,以青黃赤白為所緣境,那入定時就是要現(xiàn)出這個相來。
「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入定以后那是寂然不動的境界,所以叫做「如其定心」。如其定心成就了以后,他就放出來青黃赤白的光明。這個光明普遍的照耀一切的梵世間,梵世間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是梵世間!该钜粽f法」,光明普照之后,還發(fā)出來微妙的音聲宣揚佛法。「但聞其聲,都無所見」,其他的人只是聽聞?wù)f法的音聲,完全不能看見什么形相,只是聽見法音。「乃至廣說」,佛入定放大光明,還有詳細的情形,那要廣博的去說,現(xiàn)在就不說了。
申三、結(jié)義
如是如來隨欲顯示彼彼事義,或共世間不共世間,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
第三科「結(jié)義」,把這段文的義結(jié)束!溉缡侨鐏怼,前面是引佛語,所以前文叫做「如是」,前面這一段文這是佛的境界,「隨欲顯示彼彼事義」,隨順佛自己的想法,來顯示各式各樣的事情,各式各樣的道理。「或共世間不共世間」,顯示出來的事,顯示出來的義,或者是通于世間的,世間也有這個義!覆还彩篱g」,或者說不共于世間,世間是沒有這個境界的,所以有「共」與「不共」的差別!鸽S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狗痣S此色類三摩地相入定的時候,很速疾的就能成就,而不是很緩慢的。若是你得到的禪定,得到的三摩缽底,成就了以后,時時的要練習(xí),時時的入定。久了,你對定就熟悉,要入定立刻能入定。若是你不常入定,那就有問題。
在《清凈道論》上舉一個例子,說是有一位大比丘,看見金翅鳥,金翅鳥要吃那條龍。這金翅鳥也是很厲害,很迅速的,龍也是很迅速的,但是金翅鳥的力量要大過龍。而這位大比丘看見了,當(dāng)然這個事情也不是平常人能看的懂,可能龍也現(xiàn)出人的相,金翅鳥也現(xiàn)人的相,我們平常人看見人相,哪知道它是金翅鳥要捉龍呢?不知道這個事。但是那位大比丘是大阿羅漢,有天眼、有慧眼,他看到了立刻要入定來救這條龍,那是要非常迅速才可以,所以這上面說到「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鼓艹赊k這件事。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午二、顯無過增
當(dāng)知此中,即由靜慮解脫勢力,心得自在。心自在故;依止于心,隨所樂事,一切成辦。齊此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如來于此靜慮所作一切種類,皆如實知;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這是第二科「顯無過增」。前面這幾科綜合起來叫做「別釋種類」,現(xiàn)在這一科顯無過增。
「當(dāng)知此中」,論主告訴我們,應(yīng)該知道這里說的禪定的事情,「即由靜慮解脫勢力」,就是由于…當(dāng)然這是說佛的境界,佛的四靜慮、八解脫的力量,「心得自在」,他的心是很自在的,沒有其他的力量能威脅佛的,沒有這種事情!感淖栽诠;依止于心」,因為佛陀很自在的成就了靜慮解脫的勢力,所以他的心是很自在的,「依止于心,隨所樂事」,就是依止佛的靜慮解脫的心的力量,隨所歡喜的事情「一切成辦。」一切都可以成就,你想要成就這件事就能成就。「齊此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就是到此為止,這是成就色界四靜慮的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這樣子。這可見我們沒有得禪定、沒有得到靜慮的人,是不可以有這樣境界的。
「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钩@里所說的,另外沒有再超過這個境界,也不可能會增加多少。「如來于此靜慮所作一切種類,皆如實知;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佛陀對于前面所說的四靜慮,所做的一切事情,一切事情有各式各樣的情形。說是眾生傷害眾生的事情,眾生想要利益眾生的事情,或者修行人有什么事情,這一切種類,「皆如實知」,佛陀能夠如其真實的情況而能了知的,「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巳二、說得彼智(分二科) 午一、別辨相(分三科)
未一、于未得得(分二科) 申一、舉雜染
又若略說此靜慮等有二雜染。一者、為得所未得中障礙雜染。謂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xiàn)行。二者、已得所應(yīng)得中自地雜染。謂煩惱纏及以隨眠。
這前面是「說靜慮等」,下面第二科「說得彼智」,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又分三科,第一科「于未得得」,分二科,第一科「舉雜染」。
「又若略說此靜慮等有二雜染」,這一科并不是重復(fù),是說得彼智,得到這樣的智慧!复遂o慮等有二雜染」,有二種不清凈的事情,「一者、為得所未得中障礙雜染!沟谝环N雜染是什么事情呢?「為得所未得中」,就是沒有成就色界的四靜慮,但是我想要成就,叫得所未得,為了成就所未成就的四靜慮。那么怎么叫做沒成就呢?就是有障礙,「障礙雜染」,障礙就是雜染。我想要成就初禪,這只是有這個愿望就是了,不能夠說是想要得四靜慮,立刻就成就了,不是的,中間有障礙。有障礙,這上面是說第一種是障礙雜染,什么叫做障礙雜染呢?「謂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xiàn)行!咕褪菦]有得色界四靜慮,若想要成就需要有方便善巧加行。方便就是方法,善巧的智慧,那個方法就是善巧的智慧的行動,加行就是行動,知道怎么樣能得初禪,方法你知道,F(xiàn)在「無方便善巧加行」,你沒有這個方法,沒有這個智慧成就初禪,這就是障礙雜染,這是一種。
「及以諸蓋隨一現(xiàn)行」,及以諸蓋就是五蓋,五種蓋,蓋其實就是障礙,五種障礙,第一種是貪欲蓋、第二是瞋恚蓋、第三睡眠蓋、第四掉悔蓋、第五是疑蓋。這五種蓋隨那一種顯現(xiàn)出來,那就是雜染,就是障礙,這是一種。前面我們沒有成就色界四禪的人,我們有這二種障礙:一個是不知道怎么得到色界四禪,沒有這個方法,沒有智慧;第二有五種蓋,就是有這二種雜染。這是未得、想要得的人,是這樣子。
「二者、已得所應(yīng)得中」,第二種就是那個人很幸運,他成就了方便善巧的,努力的學(xué)習(xí)禪定成功了!敢训谩,就是已經(jīng)成就色界四禪了,「已得所應(yīng)得」,色界四禪是應(yīng)該成就的,他事實上也是成就了!缸缘仉s染」,成就了以后,其他的境界不要說,就是你成就的色界四靜慮里面,就在這境界里面也還有雜染,還有不清凈。這個不清凈是什么呢?「謂煩惱纏及以隨眠!篃⿶谰褪浅删土松缢撵o慮以后,對于所成就的四靜慮有愛,愛著初靜慮、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愛著這個境界。愛、見、慢、無明,有這么多的染污!咐p」,是煩惱出現(xiàn)的時候,煩惱纏繞著你的心,使令心不清凈叫做纏!讣耙噪S眠」,有的時候煩惱不現(xiàn),但是它潛伏在你的心里面,它隨逐你,不和你分開,在心里面潛伏著。就像這個人外邊看不見,但他在里面睡覺,還在那里,不是不在。煩惱沒有活動的時候叫隨眠,活動的時候叫纏。這是已得色界四靜慮的人,他還是有這樣的問題,這是第二種雜染。
這一科是「舉雜染」,下面第二科「例清凈」。
申二、例清凈
如是清凈,復(fù)有四種。與上相違,應(yīng)知其相。
「如是清凈,復(fù)有四種。與上相違,應(yīng)知其相!骨懊媸钦f雜染,若說清凈,也是有四種不同。前面雜染是有這么多,沒得的時候,有二種雜染,已得的時候,也有二種雜染,加起來就是四種。現(xiàn)在若說清凈也還是有四種,「與上相違」,這四種是哪四種呢?就和前面相違,就是不同于前面四種,你就應(yīng)該知道清凈的相貌就是這樣子。
《披尋記》一六四五頁:
如是清凈復(fù)有四種等者:前二雜染有四差別,如文可知。今說清凈與彼相違亦有四種,故作是說。
「如是清凈復(fù)有四種等者:前二雜染有四差別,如文可知!瓜裎乃f的,我們可以明白了,「今說清凈與彼相違亦有四種」,那也就可以知道了!腹首魇钦f」,那就是你得到了禪定的時候,前面說四種雜染,是說他不是佛教徒,他沒成就或者成就色界四禪的時候,有這個問題,有四種雜染。若是佛教徒,他會在禪定里修八解脫,修四念處,就把雜染消滅了,消滅了就變成清凈了。所以就是也同樣有這四種不同。
未二、于彼假名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種種引發(fā)假立名字,隨其色類如應(yīng)安立;是名建立。
這是第二種,前面第一種「午一、別辨相」,分三科,第一科「于未得得」,現(xiàn)在第二科「于彼假名」。
「又」,就是不同于前面,還有不同的意思,「即如是諸靜慮等」,就是色界的初靜慮,初禪叫初靜慮,第二禪也是靜慮,三、四也是靜慮,一共是四種靜慮等!阜N種引發(fā)假立名字」,初禪原來是沒有的,說是那個人得了四禪,那是他的啊,你沒有啊,F(xiàn)在我也想有呢,就是要方便善巧的引發(fā),把它引發(fā)出來。引發(fā)的意思是說我們心里面是有這種功德的,但是潛藏在那里,你要用功修行把它引發(fā)出來。這樣,這個話里的意思表示我們也有四禪,但是要引發(fā)才能出來的,怎么引發(fā)呢?「假立名字」,當(dāng)然這是世間的智者,若是學(xué)習(xí)禪的話,他也會知道。若我們佛教徒,佛陀在經(jīng)論里面說了,假立名字,本來一切法是沒有名字的,現(xiàn)在為了成就這個功德,要立出一個名字來。立出名字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假立名字。
其實初禪里要有尋伺的方法,尋伺的方法,我們前面是已經(jīng)講過了。尋伺實在是什么?是修不凈觀。修不凈觀就是粗略的思惟就是「尋」,微細的思惟就叫做「伺」,這是安立的假名字。還有喜樂,成就了色界初禪的時候,心里面感覺到喜,感覺快樂。「喜」,若在《顯揚圣教論》上,也就是《瑜伽師地論》里面說,喜是第六識,第六識感覺到喜悅;「樂」是阿賴耶識,不是前五識。因為已經(jīng)得到禪定,入定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所以樂是指阿賴耶識說,阿賴耶識來攝受轉(zhuǎn)識,有樂的感覺,是要比喜更微妙的境界。一個「尋」,一個「伺」,又是「喜」,又是「樂」,還有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定,這樣說,尋伺是成就初禪的方法,能對治欲界的欲煩惱。喜樂是得到的成就,成就初禪的時候,有喜樂的利益;心一境性就是初禪的體性,就是定,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不散亂,就是心一境性。假立出這么多的名字,這樣去修行,就把初禪引發(fā)出來了。
二禪又立出來「內(nèi)等凈」、也有「喜」、也有「樂」、也有「心一境性」,立出這個假名字,這樣修行也能成就二禪。三禪,假立的有「舍」、有「正念」、有「正知」、有「樂」、有「心一境性」,這是五支,三禪有這五支。二禪是四支,初禪也是五支。二禪的內(nèi)等凈,就是尋伺是修不凈觀。初禪的時候,雖然不凈觀都修成了,但是還是要常常的修不凈觀。二禪的時候,就不修不凈觀了,不修不凈觀這時候心里是清凈的,所以叫內(nèi)等凈。也有喜、樂、心一境性。
三禪的時候,叫做舍,心里面安住在舍,那就是不要喜了。不但是沒有尋伺,同時也沒有喜,不高興這個喜。正念,舍去掉了喜,心里面沒有喜,心里面還要覺知這個境界。念是明記不忘的意思,明記,明明了了的記之沒有喜的境界,那叫做正念。正知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是初開始得到三禪的時候,有可能會正念失掉,喜又出來了,喜又出來,你要知道,「正知」,知道還要把它除滅。樂,唯有微細、微妙的樂存在,也是心一境性,這是第三禪。
第四禪也是有四支,「舍清凈」、「念清凈」、「不苦不樂」、「心一境性」。第四禪舍清凈,初開始是不苦不樂。成就初禪的人,心里面沒有憂,沒有憂愁的事情。第二禪除掉了苦,第三禪是沒有喜,第四禪沒有樂。去掉了尋、伺、喜、樂這些事情,第四禪心里面也不苦也不樂。這樣子沒有尋伺喜樂的境界,很明了現(xiàn)前那叫做念清凈,這時候也是心一境性,也是在定里邊。就是在這四種禪里邊,假立了種種的名字,換句話說,就是說明這個法門,說明四禪成就的方法,假立種種名字。
「隨其色類如應(yīng)安立;是名建立!闺S其四禪的這些形相,因為這都是在色界,是屬于色界四禪,不是無色界,所以就屬于色類。當(dāng)然修行的時候,應(yīng)該是在欲界。在欲界的人,感覺欲是苦,所以希望得到色界的禪定!鸽S其色類如應(yīng)安立」,如其所應(yīng),那個法門應(yīng)該這樣安立,佛陀就這樣立種種名字,「是名建立」,這就叫做建立。建立有二個意思,一個佛陀安立法門的種種差別名相,這是建立;第二是自己按照法門去努力的修學(xué)成就了,那也叫做建立。
《披尋記》一六四五頁:
種種引發(fā)假立名字者:謂由種種假立名字,能正引發(fā)諸靜慮等故。
「種種引發(fā)假立名字者:謂由種種假立名字,能正引發(fā)諸靜慮等故。」列出來法門的差別相,我們可以這樣用功修行,就引發(fā)出來諸靜慮等故,所以叫做建立。
未三、于彼增進邊際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后更勝進,修習(xí)圓滿,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是名清凈。
這是第三科「于彼增進邊際」。「又即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這又不同于前一段所以叫做「又」!溉缡侵T靜慮等」,佛陀方便善巧所安立的色界四靜慮,這些法門安立好了!妇咦C得已」,這位佛教徒和我們現(xiàn)在佛教徒不一樣,我們今天的佛教徒是這樣的,這樣的早晨起來做什么,到了晚間做什么,是這樣。但是這位佛教徒是具證得已,他努力的修色界四禪,那當(dāng)然是要經(jīng)過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后得到初禪。并且他很有恒心,他不怕苦,不怕冷!妇咦C得已」,圓滿的具足,就是四種禪都成就了以后,他能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后更勝進」,成就了色界四禪以后,不停止他的修行,還更勝進,更有力量的向前進!感蘖(xí)圓滿」,所成就的色界四靜慮,要繼續(xù)的修習(xí),繼續(xù)的入、住、出。初禪入住出,二禪入住出,三禪、四禪也是入住出。繼續(xù)這樣修行,能夠使令所成就的色界四靜慮圓滿。怎么叫做圓滿呢?「得隨所欲」,能夠隨你所欲的就能出現(xiàn)。什么叫做得隨所欲呢?「得無艱難」,入定、住定、出定不感覺困難,隨你所欲想要入定,就能入,想要住也能住,想要出也能出。那這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初開始得到色界四靜慮,有的時候想要入定不能入;想要住不能住;已經(jīng)住在禪定想出定不能出,不能隨你所欲,就是有這個事情,F(xiàn)在要不斷的修習(xí),就能得隨所欲,得隨所欲就是不艱難,入住出心里不感覺困難。「得無梗澀」,就是入住出都沒有障礙,「是名清凈。」這就是色界四靜慮成就的達到這個程度,是名叫做清凈。
這個科的名字「于彼增進邊際」,你所成就的色界四靜慮,使令你能向前進步的邊際。它有個界線,相貌說的也很清楚,就是入住出很自在。
午二、結(jié)略義
如來于此如其未得,如其已得,于所得中若劣若勝,若彼假名,若彼所有增進邊際,如是一切皆如實知;故說如來普于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智。
第一科「別辨相」,現(xiàn)在第二科是「結(jié)略義」。
「如來于此」,佛對于色界四靜慮「如其未得,如其已得」,如其最初的時候是沒得,后來是已得!赣谒弥腥袅尤魟佟,于所得的四靜慮里,初開始「若劣」,是不理想,雖然成就四靜慮,有的時候想要入定,有問題,入住出有問題所以叫做劣!溉魟佟,最后是得自在了!溉舯思倜,所安立的四靜慮的假名字,初禪的假名字,二禪、三禪、四禪都有種種的假名字!溉舯怂性鲞M邊際」,若是那位修行者,要求所成就的四靜慮能夠圓滿,他繼續(xù)的要修習(xí),沒有別的時間,沒有空余的時間,一直的要入住出練習(xí)這個事情的。增進,他的力量就進步了,增進到什么邊際呢?就是得大自在。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就是到了邊際了。
「如是一切皆如實知」,初開始想要成就色界四靜慮,乃至到最后增進的邊際,佛都真實的知道,而不會搞錯!腹收f如來普于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智!顾哉f佛普遍的對于一切有情,想要成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的大智慧,知道你現(xiàn)在成就、沒成就,其中的邊際都是明明了了的。
《披尋記》一六四五頁:
如其未得等者:此中未得,結(jié)顯前說障礙雜染。于所得中若劣,結(jié)顯前說自地雜染。若勝,結(jié)顯前說四種清凈。余易可知。
「如其未得等者:此中未得,結(jié)顯前說障礙雜染!骨懊嬲f的障礙雜染的意思那就是未得!赣谒弥腥袅印梗@句話「結(jié)顯前說自地雜染」!溉魟佟,這句話「結(jié)顯前說四種清凈」!赣嘁卓芍!蛊渌娜菀酌靼住
辰四、根勝劣智力
如所成熟修證圓滿信等五根,成軟中上;當(dāng)知是名諸根勝劣。
當(dāng)然我們是用嘴說,認識這個字來說這件事,但是佛在世的時候,這些大阿羅漢都是成就這個功德的。但是在今天,我們佛教徒誰成就這個功德了?恐怕成就的人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呢?就是懈怠,不肯努力的學(xué)習(xí)。為什么不學(xué)習(xí)呢?因為這件事不是重要事,我另外有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四靜慮不能成就,是不是?就這個原因吧!就這件事我不歡喜。但是得成就色界四靜慮,佛法里面說叫做門,禪門,我們說禪門日誦,禪門這二個字說的是對的。就是成就了色界四靜慮,它是個門,你可以從這里邊成就更多更多的功德,是這么意思。如果沒有成就禪定,心里面散亂,其他事不用談,就完全不能講了,都是不及格的啊!
下面是第四「根勝劣智力」!溉缢墒煨拮C圓滿信等五根,」如所成熟的,成就了而又特別的熟悉,成熟的是什么呢?就是修證圓滿的信等五根!感蕖故且,「證」是果。指什么說的呢?指信等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這五種善根都成就了,而且非常圓滿。但是這里邊「成軟中上;當(dāng)知是名諸根勝劣!咕褪切诺任甯是有軟、有中、有上的差別,所以叫做諸根勝劣。
《披尋記》一六四五頁:
如所成熟等者:應(yīng)可成熟補特伽羅,名所成熟!闯墒炱贰嫡f:住聲聞種性,于聲聞乘應(yīng)可成熟。住獨覺種性,于獨覺乘應(yīng)可成熟。住佛種性,于無上乘應(yīng)可成熟。(陵本三十七卷二十頁)今說如其聲聞獨覺及佛種性,信等五根有軟中上三種差別。依此建立諸根勝劣。
「如所成熟等者:應(yīng)可成熟補特伽羅,名所成熟!箲(yīng)該成熟的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眾生,翻個數(shù)取趣,就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人。這樣的人應(yīng)該成就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是這個意思!该墒臁,就是眾生應(yīng)該成就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所以叫做「所成熟」!浮闯墒炱贰嫡f:」這是我們前面已經(jīng)學(xué)過了,「住聲聞種性,于聲聞乘應(yīng)可成熟!故前沧≡诼暵劮N性,就是這個人從久遠以來,他的種性是屬于聲聞乘的。種性的性,說這個人姓張、姓王、姓李、姓趙,生來就姓李,姓王,姓趙。這是一個譬喻,譬喻什么呢?說眾生的根性,從無始以來,他就是聲聞種性,就是可以得阿羅漢的,他有這種善根,生來就有這種功能。種就是因,生來就有的善根,不是熏修來的,本來就有這種善根,所以叫做種性。但是種性有三種差別,一種是聲聞種性,就是聽佛說法可以得阿羅漢,這是于聲聞乘!笐(yīng)可成熟」,他本來是這個種性,所以他應(yīng)該可以成就聲聞種性的信、進、念、定、慧,這個意思!缸—氂X種性,于獨覺乘應(yīng)可成熟」,這個眾生本來他就屬于獨覺種性,可以得辟支佛道,安住在獨覺種性。于獨覺乘的信、進、念、定、慧可以成熟的;你若遇見因緣去學(xué)習(xí),就會成就獨覺種性的善根。「住佛種性,于無上乘應(yīng)可成熟」,說這個眾生他不是聲聞種性,也不是獨覺種性,他是佛種性,他本來就有佛性,他若遇見因緣,他可以修學(xué)圣道,可以得無上菩提,所以「于無上乘應(yīng)可成熟」!(陵本三十七卷二十頁)」,這幾句話是那個地方講的!附裾f如其聲聞獨覺及佛種性,信等五根有軟中上」,說這個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有軟、中、上的差別。這個「軟、中、上」是什么意思?就是「三種差別」,「依此建立諸根勝劣」,那就是軟,那就是聲聞種性,中就是獨覺種性,上就是佛種性,是這樣意思。這樣子論諸根勝劣的差別。
辰五、種種勝解智力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當(dāng)知是名種種勝解。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這是第五科,前面「根勝劣智力」是第四科,這是第五科「種種勝解智力」。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這位佛教徒若從他信,若隨從別的人的教導(dǎo),別的人的教授,他才能相信佛法。他最初,「先」就是最初,當(dāng)初他來到佛法里面來,他是這個情形,「從他信以為其先」,這是一種情形!富蛴^諸法以為其先」,這個「其先」這句話,只是說你最初來到佛法里面栽培善根的時候有這種情形,不是說永久是這樣子,「先」這個字有這個意思!富蛴^諸法以為其先」,或者這位佛教徒他來到佛法里面來,雖然也可能聽別人的教授,但是主要是他自己內(nèi)心的思惟。這個「觀」就是內(nèi)心里面思惟,思惟一切法的因緣所生,從這里栽培信、進、念、定、慧的善根,他最初是這樣子,主要是這樣子成就善根的,那這就是和前面那個信為先就不一樣了,這是這個根性就是有這個差別!赋绍浿猩蠍蹣酚〗狻,他成就的這個善根有軟、中、上的差別。這個「愛樂」實在就是信,你這個信或者是從別人,聽別人教授,或者是由別人教授了,但是主要是自己思惟觀察而成就信、進、念、定、慧,所以這個「愛樂」就是信的意思。這個「印解」,就是你對于佛法的信心達到勝解的程度,就是很深入地信解佛法,而不動搖,叫做「印」,決定、不猶豫的,叫做「愛樂印解」。
「當(dāng)知是名種種勝解」,這就叫做種種勝解,這個勝解就是這樣意思。而勝解也還有軟、中、上的不同;那這樣說也就是聲聞種性、獨覺種性、佛種性,也就是這樣叫軟、中、上。但是他本身……,聲聞與聲聞來比較,對比起來也有軟、中、上的不同,但是那個不同不是永久的;他現(xiàn)在是軟,但是過一個時期他可能是中了,過一個時期可能是上了。但是聲聞種性,和辟支佛種性,和佛種性的軟、中、上,這是永久是差別的了。這個勝解這個地方,是說你現(xiàn)在學(xué)習(xí)佛法,你成就勝解。前面的根勝劣智力是說過去,你過去你在佛法里面成就的善根,是指過去,這兩種有一點差別。
辰六、種種界智力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dāng)知此中名種種界。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這個是第六科「種種界智力」。「若廣建立種種種性」,這是若廣博地開示,若廣建立種種種性,詳細地去開示眾生在佛法里面有各式各樣的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就是這個人他的善根是屬于聲聞性的!富蛑T獨覺所有種性」,就是最后得圣道成就辟支佛的時候,是沒有老師的,所以叫獨覺!富蛑T如來所有種性」,這是有大悲心,有大智慧的人,叫做「如來所有種性」!富蛴蟹N種不定種性」,或是有各式各樣不定種性,就是這個人的心里面,他的阿賴耶識里面也有聲聞種性,也有獨覺種性,也有佛的種性,他有這么多的差別的種性,他遇見什么因緣,遇見聲聞種性教授的因緣,他就可以成為阿羅漢;他遇見辟支佛的教授的因緣,他可以成為辟支佛;若遇見大乘佛法的因緣,那他可能會成佛,所以他不是決定某一種性,所以叫做「種種不定種性」。
「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或貪等行」,前面是說清凈的善法,清凈善法的功德,這下面說是染污。說這個眾生他還有貪瞋癡等差別的行,行就是心。行者動也,是誰動?就是心動,「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句話的確是對了,就是心。貪也是心,瞋也是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是心,都是心在動,這個動還是不一樣,貪心的動,瞋心的動,或者高慢心的動,是不一樣,這個差別道理,都是心在動。「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前面說貪,這只是其中的一種,說瞋也是其中的一種,乃至到多說一切眾生有八十千行。十千就是一萬,八十千就是八萬,就是有八萬這么多的差別,你內(nèi)心的活動有這么多的差別!府(dāng)知此中名種種界」,在這段文里面就是種種界。這樣子說,這個界實在是個因的意思。這個聲聞種性也是因,獨覺種性也是因,如來種性也是因。貪等行也是因,但是這個屬于染污的,就是有清凈的因,也有染污的因,都叫做種種界。佛對這件事通達無礙,所以叫種種界智力。這樣說,這個種種界和種種勝解是不一樣,種種勝解和根勝劣也是不一樣,「當(dāng)知此中名種種界」。
辰七、遍趣行智力(分二科) 巳一、釋名(分三科) 午一、第一義
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凈觀,如聲聞地已廣宣說,當(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
「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凈觀,如聲聞地已廣宣說」,下面是第七科「遍趣行智力」。又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名字。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義」,分三個義來解釋,現(xiàn)在是第一個解釋。
「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若是前面這些有清凈種性,也有染污種性,各式各樣不同的眾生!钢T趣入門」,這些眾生來到佛法里面來,他們修學(xué)圣道的法門是不一樣的,不是一樣,「諸趣入門」,很多的向前進;趣者進也,進入到佛的第一義諦的門,就是從這個門能進入第一義諦!钢T趣入門」,各有不同的門!鸽S順正行」,你能隨順佛陀的教導(dǎo),能夠努力地如法地去修行,那么就是「隨順正行」。
「如貪行者修不凈觀」,這底下舉個例子,「諸趣入門」。「如貪行者修不凈觀」,譬如說這個貪欲心,貪欲心的活動特別多的人,他的趣入門是什么呢?就是修不凈觀,修這個九種不凈,或者五種不凈,各式各樣的不凈觀。修這不凈觀,那這就是你開始來到佛法里面修行的門;以此為門,你能夠入于第一義諦,就是這個意思。若瞋行者呢,瞋行者就不能修不凈觀了,那他應(yīng)該修慈悲觀,就是各有各的門!溉缏暵劦匾褟V宣說」,就是前面,我們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的《瑜伽師地論》是屬于〈菩薩地〉,〈菩薩地〉之前有〈聲聞地〉,「已廣宣說」,已經(jīng)廣博地宣說了趣入門,各式各樣的門!府(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這一類的說法,這就叫做遍趣行。指一切眾生很多很多的趣入門,這是有差別;但是佛能普遍地通達這個趣行,有這樣的智慧。這是一個解釋,這是「第一義」。
午二、第二義
復(fù)有異門:謂趣一切五趣之行,當(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
還有不同的解釋,這是第二個解釋。「復(fù)有異門」,前面說「諸趣入門」,是入于佛法中的門,F(xiàn)在說還有不同的門,是什么呢?「謂趣一切五趣之行」,就是一切眾生到五趣里邊去。五趣,那就是三惡道,加上人、天,五趣之門。到人間來也有門,到天上去也有門,到三惡道去也有門,但是一切眾生也不完全都是一樣的,「當(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這也叫做遍趣行。
午三、第三義
復(fù)有異門:謂依種種黨類差別,更互相違,各各異見、異欲諍論,互相違背,諸外道類,即諸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或余一切品類差別,此世他世無罪趣行;當(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
「復(fù)有異門:謂依種種黨類差別,更互相違,各各異見、異欲諍論,互相違背,諸外道類,即諸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這是第三個門,還有不同的門!钢^依種種黨類差別」,這個「黨」就是朋黨,就是他們這個趣味相投,算是一伙人。那么又有不同的思想呢,他們又結(jié)為一黨,就是種種的黨類的差別!父ハ噙`」,他們互相沖突,思想不一致。種種黨類差別,更互相違!父鞲鳟愐姟,這下面說這個黨類的差別是什么呢?各各不同的思想,就是各各異見。各各「異欲」,不同的所欲,他歡喜這個,他歡喜那個,不同!刚娬摗,異見,異欲,彼此有沖突就會有諍論!富ハ噙`背」,我來傷害你,你傷害我,這是一種情形!钢T外道類」,就是在宗教里面,除了佛法以外,就是外道類!讣粗T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就是印度所說的,沙門是指出家了的人,但是不是指佛教徒的出家人!富蚱帕_門」,就是在家的人。他們所有的思想不同,他們的諸行也是不一樣的,也是各各異見、異欲、諍論。「或余一切品類差別」,還有其他的不同的!复耸浪罒o罪趣行」,那這應(yīng)該是接近佛教,是佛教徒!复耸浪馈,現(xiàn)在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無罪趣行」!杆馈咕褪俏磥硎溃瑳]有過失的趣行,不作罪,不造作惡事。這個在時間上都是剎那剎那地向前進,都有所趣、有所行的,但是有的是有罪過,有的是無罪過;有的有功德,有的無功德。「當(dāng)知此等名遍趣行」,這樣說這個遍趣行,每一個眾生都是向前進的,都有各式各樣的趣行不同,F(xiàn)在說這個不但是某一類,是普遍地一切的趣行,佛都是知道的。這是「第三義」,下面是「指說」。
巳二、指說
如迦羅摩經(jīng)等廣說。
這個遍趣行在這部經(jīng)里面說得很詳細的。
《披尋記》一六四六頁:
或余一切品類差別等者:此說三乘圣道趣涅槃行,名為此世他世無罪趣行。望前外道沙門或婆羅門,名余一切品類差別,此是內(nèi)法凡圣補特伽羅攝故!讹@揚論》說:遍趣行智力,謂于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無礙智性。(顯揚論四卷八頁)與此義同。
「或余一切品類差別等者:此說三乘圣道趣涅槃行」,這一句話指佛法里面的三乘圣道,大家都是向涅槃那里去,「名為此世他世無罪趣行」。
「望前外道沙門或婆羅門,名余一切品類差別,此是內(nèi)法凡圣補特伽羅攝故」,這一句話是指佛法里面,佛教徒里邊也有凡夫、也有圣人,那么各有不同的趣行。「《顯揚論》說:遍趣行智力」,這個總說它的大意,就是佛有遍趣行的智慧力!钢^于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無礙智性」,這個《顯揚圣教論》是這么說:「謂于一切相乘」,這個一切相,就是譬如聲聞種性的相,辟支佛種性的相,佛乘種性的相,各有不同,所以叫做一切相。這些相都是乘,都是能從生死到涅槃那里去,所以叫做「乘」。「出離差別」,出離生死的法門不一樣,所以叫做差別。「差別中無礙智性」,這么多的差別里邊,佛都完全能通達無礙的智慧!(顯揚論四卷八頁)與此義同」。
辰八、宿住隨念智力(分二科) 巳一、標
若于種種有情眾中,謂于東方南西北方,種種名字假設(shè)安立品類差別。
這下面是第八科「宿住隨念智力」,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若于種種有情眾中」,佛的智慧對于各式各樣的眾生里邊,「謂于東方」的眾生,「南西北方」的眾生,有種種的名字。「假設(shè)安立」,都是假設(shè)的,都是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字,不同的,佛都是通達的。
《披尋記》一六四六頁:
若于種種有情眾中等者:諸有情眾有六十二。如〈意地〉說。(陵本二卷十八頁)是名種種。于此有情諸方名字施設(shè)有異,是名假設(shè)安立品類差別。
「若于種種有情眾中等者:諸有情眾有六十二。如〈意地〉說」,這是在前面第二地,就是〈意地〉,在那里說了,一共有六十二種差別,「(陵本二卷十八頁)」那上說的,「是名種種」!赣诖擞星橹T方名字施設(shè)有異」,有差別,「是名假設(shè)安立品類差別」。
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種宿住隨念。
「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這個假設(shè)安立品類的差別,這句話還沒有詳細說出來,這下面說了!鸽S先過去」,隨某一類眾生過去所有的自體,所有自體就是你自己的身體!赴搜哉f句」,可以用八句話來說它的差別,當(dāng)然這個眾生很多種類!鸽S念六種略所行行」,這是說八言說句是一種,這又隨念六種的,不是八種,現(xiàn)在說六種!嘎运行小,這六種是簡略地表示眾生所做的事情也是一行一行地。這個人是作木匠是一行,這個人是種田的,這個人是讀書人,這個人是作官的,一行一行地!赣袩o量種宿住隨念」,說八言說句也好,說六種也好,總而言之是有無量種過去,「宿住」,「宿」是過去,「住」是他的生命,過去生命的情況佛都能夠知道,所以叫做「隨念」。這個「念」是明記,能夠明記過去的情況叫做念。
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分三科,第一科是「言說行相」。分兩科,第一科是「八言說句」。又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別辨相(分三科) 未一、言說行相(分二科)
申一、八言說句(分二科) 酉一、征
何等名為八言說句?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酉二、列
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性、如是飲食、如是領(lǐng)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
「謂如是名」,這個人叫這個名字!溉缡巧悺梗F(xiàn)在是生在這一類;他家是種田的,那么這就是……,說他是作生意的,他是作官的,就是「生類」,他生在這一類,這個類不一樣。「如是種性,如是飲食」,他是這一個種性,剛才說他是作生意的,或者他是作官的!溉缡秋嬍场,他日常生活的飲食是這樣子。「如是領(lǐng)受」的是苦或者樂的不同。「如是長壽」,他的壽命就這么長!溉缡蔷米 ,能住這么久,也就是能生存這么久。「如是所有壽量邊際」,這就是八言說句。
《披尋記》一六四六頁:
如是長壽等者:此中三種,皆是壽量差別略行所攝。有情壽量種種非一,由此說言如是長壽。有情年齒或少或中或老住有差別,由此說言如是久住。若阿羅漢若諸有學(xué)于現(xiàn)法中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后有,由此說言如是所有壽量邊際。義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頁)
「如是長壽等者:此中三種,皆是壽量差別」,上面說「如是長壽、如是久住」這是兩句,「如是所有壽量邊際」是第三句。此中三句,實在意思沒有差別,就是壽量的差別!嘎孕兴鶖z」,也是屬于略行。「有情壽量種種非一」,壽量是不一樣的,「由此說言如是長壽」!赣星槟挲X」,也就是年歲!富蛏佟梗蛘哌是年少的時候,或者是中年,或者是老,「住有差別」。這個「住」,少也是住,中也是住,老也是住,有少、中、老的生命的差別。「由此說言如是久住」,他的久就這么多。
「若阿羅漢若諸有學(xué)于現(xiàn)法中定般涅槃」,這下面解釋壽量邊際。「若阿羅漢」,就是他在佛法里修四念處,到了阿羅漢的程度了!溉糁T有學(xué)」,或者這位佛教徒修四念處,他在初果、二果、三果的時候,他要繼續(xù)修行才能得阿羅漢,這時候叫做「有學(xué)」。這個「學(xué)」也包括修行在內(nèi)的。「于現(xiàn)法中定般涅槃」,這個若阿羅漢,或者到有學(xué)的程度,那么「于現(xiàn)法中」,就是現(xiàn)在的生命中,「定般涅槃」,他一定入涅槃,這個意思等于是入無余涅槃。
「若諸異生住最后有」,說是這個人也不是阿羅漢,也不是有學(xué),也不是初果、二果、三果,也不是四果;他這個時候他是一個凡夫境界,所以叫做「異生」,這個「異生」就是對同生說的;這些阿羅漢和有學(xué),他們是同生,就是他們的思想就是在苦、空、無常、無我這里,都是相同的。若是沒入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人,他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歡喜這樣,有的人歡喜那樣,所以叫「異生」!缸∽詈笥小,這個「有」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最后;這個身體若結(jié)束以后,再沒有身體了,所以這個身體叫做「最后有」。「由此說言如是所有壽量邊際」,這壽量邊際指最后有說的!噶x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頁)」,在那里說。那么這是壽量的邊際,「如是所有壽量邊際」。若是沒有到這樣的程度,那你還要繼續(xù)流轉(zhuǎn)生死的,還沒有到邊際的地方。
申二、六種略行(分二科) 酉一、征
何等名為隨言說句六種略行?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八言說句」說完了,現(xiàn)在說「六種略行」。分兩科,第一科是「征」。何等名為隨言說句有六種略行呢?這個「行」指什么說呢?這個「行」就是做種種事,其實就是心行。這個心行也是無量無邊的,現(xiàn)在說六種來包括無量無邊的行,所以叫做略行。何等名為隨言說句這六種略行呢?下面第二科是「列」,列出來。
酉二、列
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
「一者、呼召假名」,呼召就是召呼,就是言說,言說一定要有名字,你才能會說話,沒有名字是不能說話的,「呼召假名」。而名字是假立的,所以叫做假名。
「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這個「剎帝利」翻到中國話,翻個田主,就是統(tǒng)治階級,就是國王這一類的,這些人,這是王族!竸x帝利」還有個「等」,「等」就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這些不同的種性!干惒顒e」,他們表現(xiàn)出來的行相是不一樣的。作國王的,和婆羅門,和吠舍、戍達羅的行相都不一樣,所以叫差別。
「三者、父母差別」,我的父親和我的母親,那么和你的父母不一樣!杆恼摺嬍撤杰墶,也是不同的;飲食的方法、軌則都不一樣!肝逭摺⑴d盛衰損」,第五個呢,就是人的命運有時候興盛,有時候衰損,也是不同的。「六者、壽量」也是「差別」的。這一共是這么六種。
未二、差別標說(分六科) 申一、呼召假名
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于自于他起言起說:此是我名,此是彼名。
「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這下面第二科是「差別標說」。前面第一科是「言說行相」,這是第二科「差別標說」。你心里面有不同的意,這個意你若不說,誰也不知道。你若說呢,就把你的意標出來了。這里分六科,第一科是「呼召假名」。
「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于自于他起言起說:此是我名,此是彼名」,世間上依憑如是,前面說的八言說句,前面說的六種略行,就根據(jù)這些!赣谧杂谒鹧云鹫f」,就是對于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對他人的事情,你發(fā)表言說。發(fā)表言說,這個「言」或者指名說的,「說」或者指義說的,有通別的不同。「此是我名,此是彼名」,這個名字是我的,這是你的名字,這是不一樣。
申二、色類差別
我是剎帝利,彼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彼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
「我是剎帝利,彼是剎帝利」,下面第二科「色類差別」。我是剎帝利種性,你也是剎帝利!肝沂瞧帕_門、吠舍、戍達羅」,我不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吠舍」就是商賈,「戍達羅」是種田的農(nóng)民,這是不一樣的!副耸瞧帕_門、吠舍、戍達羅」。
申三、父母差別
此是我母,此是彼母。如說其母,父亦如是。
「此是我母」,這是第三科「父母差別」。此是我的母親,這是你的母親,「此是彼母」。「如說其母」有彼此差別,父也是這樣子。
申四、飲食方軌
我食如是色類飲食,所謂酪漿羹飯糜等。彼食如是色類飲食,乃至廣說。
「我食如是色類飲食」,這是第四科「飲食方軌」。我是食這樣色類的飲食,什么飲食呢?「所謂酪漿羹飯糜等」,糜應(yīng)該是粥吧!「彼食如是色類飲食,乃至廣說」。第五科「興盛衰損」。
申五、興盛衰損
我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zhuǎn),彼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zhuǎn)。
「我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zhuǎn)」,轉(zhuǎn)就是顯現(xiàn)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倒楣了,這個時候我走運氣了,就是這樣的顯現(xiàn)!副擞腥缡巧惻d衰差別而轉(zhuǎn)」,我這樣子,你也是這樣子。
申六、壽量差別
我住如是色類年齒,所謂或少或中或老。彼住如是色類年齒,乃至廣說。
「我住如是色類年齒」,這是第六科「壽量差別」。我現(xiàn)在安住在這樣的行相,色類行相,「年齒」就是年歲!杆^或少」,或者中,或者是老年,或者是中年,或者是少年!副俗∪缡巧惸挲X,乃至廣說」,也有少、中、老的不同。下面第三科「隨念邊際」。
未三、隨念邊際
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六種略行;過此,無有余言說句及以略行。是故唯于如是品類,發(fā)起隨念,更無有增。
「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六種略行」,是我也好,是你也好,就有那么多,「爾所」就是那么多,那么多,隨你已經(jīng)過去的所有自體有八言說句的差別類中,還有六種的略行,就是這么多!高^此,無有余言說句及以略行」,超過了這個境界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余言說句「及以略行」的!甘枪饰ㄓ谌缡瞧奉悾l(fā)起隨念,更無有增」,所以若是你請問佛陀的話,佛就會知道這么多的品類!赴l(fā)起隨念」,就知道你過去是干什么的!父鼰o有增」,你不能超過這個范圍的。
午二、結(jié)略義
即于此中若言說行所有行相,若言說句所有標說,及即于此隨起憶念;是故說言并相、并說,皆能隨念。
這是第二科「結(jié)略義」,前面是「別辨相」,這是把它說一個要義!讣从诖酥腥粞哉f行」,有言說,這個心里的活動,所表示出來的各式各樣的行相。「若言說句所有標說」,前面是約相說,這下面約說!溉粞哉f句所有標說」,就是標出來你內(nèi)心的想法!讣凹从诖穗S起憶念」,并沒有說話,但是憶念你過去的事情。「是故說言并相、并說」,有的時候只是憶念相,有的時候要表示出來文句的!附阅茈S念」,佛陀有這樣的能力,都能隨順真實而憶念,沒有錯誤。
《披尋記》一六四七頁:
若言說行所有行相等者:前說六種略所行行,名言說行所有行相。依言說句起言起說,名言說句所有標說。
辰九、死生智力(分二科) 巳一、出能見(分三科) 午一、名天眼
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攝受故;名為天眼。
這是第九科「死生智」。分兩科,第一科是「出能見」。分三科,第一科「名天眼」!复酥徐o慮說名天住」,現(xiàn)在這里說死生智,這里談到靜慮,這個靜慮就叫做天住。這個天住,我們?nèi)私凶鋈俗。敲刺熳∈鞘裁?就是靜慮,就是心有了初靜慮,二、三、四靜慮,就名為天住。如果是人間的人,他成就了色界四禪,那也叫做天住。說我們不知道天上的人他的思想活動是什么樣子,就是天人的思想活動就是四靜慮,他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就是他的生命!秆垡辣斯省梗F(xiàn)在這個人他現(xiàn)在成就了色界四靜慮,成就四靜慮的時候,當(dāng)然四靜慮是內(nèi)心,但是他的眼睛呢,也依靠彼四靜慮,他的眼睛的功能就和一般的人不一樣了!甘潜斯省,是彼靜慮所成之果!副藬z受故」,你那個眼有靜慮的力量來加持的,所以就名為天眼。
《披尋記》一六四七頁:
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等者:〈聲聞地〉說: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頁)今于此中釋名天眼,唯取靜慮名為天住,為顯此眼依靜慮起,是靜慮果,復(fù)為靜慮所攝受故。
「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等者:〈聲聞地〉說:言天住者:謂諸靜慮」,天人的思想是住在什么地方呢?他就是在四靜慮里住,就是特別喜樂的境界!钢^諸靜慮,諸無色住」,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那就是無色界天的境界,「(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頁)」這么說的。「今于此中釋名天眼」,現(xiàn)在這個《瑜伽師地論》在這里解釋呢,什么叫做天眼?「唯取靜慮名為天住」,就是那個四靜慮,就叫做天住,也就叫做天眼!笧轱@此眼依靜慮起」,這個天眼是根據(jù)靜慮現(xiàn)起的,是靜慮的果!笍(fù)為靜慮所攝受故」,那個天眼為靜慮所加持。
午二、極凈
是極圓滿,是善清凈靜慮果故;名極清凈。
這個四靜慮他的天眼的作用,是極圓滿的、是極善清凈的靜慮所成就的果,他發(fā)生的作用,也就叫做「極清凈」。這個天眼是極清凈的。
午三、名超人(分二科) 未一、于修得
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說言超過于人。
這是第三科「名超人」,分兩科,第一科「于修得」!赣谄淙酥,所有名字皆不相似」,人中的名字,人中的眼睛的名字和天眼都不相似,「是故說言」叫做「超過于人」。
《披尋記》一六四八頁:
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等者:謂于人中說名肉眼,彼所行境有明無障乃可現(xiàn)前。天眼不爾。有障無障若明若暗若近若遠皆可現(xiàn)前,由是說言皆不相似。
「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等者:謂于人中說名肉眼,彼所行境有明無障乃可現(xiàn)前」,我們?nèi)碎g的肉眼在活動的時候,一定要有光明。有光明的時候,我們這個眼睛才能發(fā)生作用,沒有障礙,「乃可現(xiàn)前」,它的作用才能現(xiàn)前!柑煅鄄粻枴,天人的眼睛,有四靜慮的人那個天眼,他不是這樣子,「有障無障若明若暗若近若遠皆可現(xiàn)前」,有障礙的時候,說有一道墻,有一道山,有一個大海,那是有障;蛘呤菦]有這些障礙,或者有日月的光明,或者是沒有光明,「若暗」,或者是近,或者是遠,「皆可現(xiàn)前」,他的作用都可以現(xiàn)前的!赣墒钦f言皆不相似」,所以天人的眼睛,有四靜慮的人的眼睛,和人的肉眼是不相似的。
未二、于生得
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轉(zhuǎn)清凈天眼,人中亦無。
這是第二科「于生得」。欲界天里面,這個四靜慮是色界天,F(xiàn)在說欲界天上的人的情形,「亦有生得」,他生來就有這種眼睛,名字叫做「相似轉(zhuǎn)清凈天眼」,和天上的眼睛有點兒相似。這樣的天眼,人中也是沒有的。
《披尋記》一六四八頁:
欲界天中亦有生得等者:此說欲界天中亦有天眼,然是生得,非靜慮果,是故名相似轉(zhuǎn)清凈天眼。為顯此亦超過于人,是故說言人中亦無。當(dāng)知是義非此所說,非是如來天眼攝故。
「欲界天中亦有生得等者:此說欲界天中亦有天眼,然是生得」,他是生來就得到了,不需要修行!阜庆o慮果」,不是成就四靜慮得的果,「是故名相似轉(zhuǎn)清凈天眼」!笧轱@此亦超過于人,是故說言人中亦無。當(dāng)知是義非此所說」,這里面說的這個欲界天上人的天眼,不是這里所要說的,「非是如來天眼攝故」,這個不是。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3)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