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一(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一(3)

  申三、法教久住(分二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法教久?

  這是他圓滿中分五段的第三段。第一段是諸佛出世,第二說正法教,現(xiàn)在是法教久住。怎么叫做法教久住呢?這是第一科問。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正辨相

  謂說正法已,轉*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及涅槃后,經爾所時,正行未滅、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

  這以下是第二科的解釋,解釋這個法教久住。分二科,第一科是正辨相。佛的正法在世間永久的安住叫做「法教久住」,怎么叫久住呢?

  「謂說正法已」,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為眾生宣揚這十二分教「已」,「轉*輪已」,這個轉*輪也就是說正法,但是比說正法又進一步地詳細地解釋了說正法的事情。這個「轉*輪」這個「轉」這個字,就是從這里到那里去叫做「轉」,就是由佛的心中轉到聽法者的心里面去;蛘叩谝淮說法叫「轉*輪」,那么就是喬陳如尊者得圣道,這個時候名為「轉*輪」。就是由佛的智慧心里面,把佛所覺悟的正法轉入到喬陳如尊者的心里面去,所以那叫做「轉」。就是佛這樣說,而聽法者心不散亂,把佛的法聽到心里面去了這叫做「轉」。當然這個「法」就是苦集滅道、十二分教這個法。這「輪」這個字,也的確是有那「轉」字的意思,就那車的輪有轉動。

  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意思,是有「摧滅」的意思,這轉輪圣王他的金輪能摧伏怨敵,能降伏敵人。現(xiàn)在佛的*輪能滅除去煩惱,滅除去見煩惱、愛煩惱,能滅除煩惱,就是聽聞了佛的正法的人,佛的正法在他心里面起了作用滅除了內心的煩惱,那么這叫做「轉*輪」。這樣說,你內心,你聽聞了正法以后你再修止觀,那就是佛的正法在你心里面活動,叫做「轉*輪」。但是圓滿了的時候,就是滅除煩惱得圣道了,這叫做「轉*輪」。

  「乃至世尊壽量久住」,佛最初為眾生轉*輪之后,佛繼續(xù)地為一切眾生到各地方去說法!改酥痢沟椒鸬摹笁哿烤米 鼓莻時間,就是釋迦牟尼佛住壽八十歲就入涅槃了。說彌勒菩薩,他將來成佛的時候住壽六萬歲,住壽六萬歲!讣澳鶚労蟆,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八十歲入涅槃了以后。「經爾所時,正行未滅、正法未隱」,經過那么多的時間;這個地方在這《摩惹經》上說【注:查大正藏一冊258頁是《佛說大三摩惹經》一卷,然查無此文】,佛的正法住世是五百年,在《大悲經》上說呢,正法住世一千年,這個地方有點差別。在律上說,阿難尊者請佛收女人出家,那么就把佛的正法減少了五百年,那么比丘尼肯行八敬法又延長了五百年,就是正法就是五百年【注:照理應是一千年,可能有口誤】。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有兩個說法;一個說釋迦牟尼佛入滅后,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五百年,或者說一千年。

  在這個時間內,在這個時段之內「正行未滅」,就是佛教徒相信佛法的這些人,在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正行未滅」,就是他修四念處調伏內心的煩惱能這樣用功的人,這件事還繼續(xù)地存在那叫做「正行未滅」。如果是有人出家學習佛法,但是他不修四念處調伏內心的煩惱了,正行就滅了,就是沒有修行了。「正法未隱」,這個「正法」就是十二部分教叫「正法」,還在世間上流傳,這就是教法。「正行未滅」是行法;教、行、理這個行法未滅,這個教法也沒有滅,這是在這五百年之內的時候!溉缡敲麨檎ň米 ,這就叫做正法久住。

  這「正法久住」這上面你要……假設有人問你怎么叫做「正法久住」?你就根據(jù)這一段文解釋,「正行未滅、正法未隱」這叫做正法久住。

  《披尋記》七六七頁:

  正行未滅正法未隱者:此中正行、謂即行法。正法、謂即教法。攝事分說: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頁)若于爾時,無彼二種像似正法顯現(xiàn),是名正行未滅,正法未隱。

  「正行未滅、正法未隱者:此中正行,謂即行法」,修行的法門!刚ㄖ^即教法」,就是十二分教。這個「攝事分說」,這《瑜伽師地論》一共是五分,在攝事分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文是本地分,在攝事分里面說「略有二種像似正法」,與正法像似,它不是正法但是與正法像似,是什么?一個「似教正法」,他說出來的這種佛法,和佛說的法像似但是不是佛法,這是一種。第二種是「似行正法」,和佛那個行正法像似但是不是行正法,這是這么二種。這在(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頁)!溉粲跔枙r,無彼二種相似正法顯現(xiàn)」,若是那個時候,沒有那二種的像似的正法;像似的行正法、像似的教正法這兩種事情沒有出現(xiàn),「是名」叫做「正行未滅、正法未隱」,就是這樣子。

  我現(xiàn)在又開始有口過了。我們佛教徒尤其是出家人,我們不肯修四念處,也不肯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出家人不算數(shù),這個不說了。就是不修四念處還肯念阿彌陀佛,還好,還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是好。但是若有一種人自作聰明,美其名曰善巧方便說出來一種佛法,說:「現(xiàn)在這個時代不同了,應該是這樣子才是佛法,應該是這樣修行才是契理契機的」,就是自作聰明。但是我在想,我們若學習經教的時候,你學習這個經律論的時候,其中有一件事,就是那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生死流轉的這件事主要就是我執(zhí)和法執(zhí),這就是無明,由無明緣行,有惑就有業(yè),有業(yè)就有苦,這樣流轉生死。

  現(xiàn)在說是若修學圣道當然是要得涅槃,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滅除這個我執(zhí),我執(zhí)、法執(zhí)生死的根本嘛,你修行的時候這個法門里面一定要破除我執(zhí)、破除法執(zhí)這樣子才能夠得圣道,你這生死流轉才能停下來才能得圣道,這理論很明白的事情是這樣子。說現(xiàn)在說出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是最深最妙,但是沒有破我,沒有說這我空、法空的道理,說是也有破法執(zhí)的意思,但是沒有破我執(zhí),那你能得圣道嗎?你那個我還在呀!因為從無始劫來這我、我、我的這樣的執(zhí)著熏習了很多的種子,這我執(zhí)的種子在你心里面,你現(xiàn)在不修我空觀,這我執(zhí)還在那里,那你能得圣道嗎?你能了脫生死嗎?

  所以這上面說這似教法、似行法;像似的教法,像似的行法,這樣子使令人就不能了脫生死。但是他若不學習經教,他知道這件事嗎?但是我們學習經教,你初開始學習,學習一知半解的時候,你還是不知道這回事!哎呀!這老祖師這法靈得不得了,你這可以嗎?但是你想一想,你是祖師說的對呢?是佛說的對?是彌勒菩薩說的對?你想一想這個道理。

  戌二、明說意

  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

  前面是說這正辨相,這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剛才說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住世五百年,或者一千年。彌勒菩薩他的正法住世六萬歲,他住世也是六萬歲,他的正法住世也是六萬歲。前面是住世的相貌,下面是明說意,這解釋這個「住世」它的意趣。

  「如是久住」,像這樣子五百世【或許應是「五百年」】住在世間,這個「久住」你要注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是說彼佛的「勝義正法」在世間。這「勝義法正」是什么呢?就不是那個「教正法」,是「作證道理」,就是你能夠證悟了佛的那個勝義的正法,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以上的圣人,得初果以上的圣人,這個時候這「勝義正法」是出現(xiàn)了他能作證了,他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修學四念處,他證悟了「正法」明白這個道理了,如實覺知就是真實地明白了,不是在文字上的虛妄分別。

  這樣說呢,就是正法住世的時代,也就是佛教徒里邊有圣人住世,這個時候是正法住世的時代:譬如說,這個時候不知道誰是圣人了,那就不是了,不是勝義正法住世的時代,這有這樣的不同的。

  《披尋記》七六七頁:

  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者:決擇分說:諸佛圣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二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陵本六十四卷四頁)彼說證得理門,即此作證道理。于證得中復有四種:一、諸有情業(yè)果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當知最初唯是世間,為簡彼故,唯取后三,是故說言勝義正法作證道理。言道理者:謂如實性、離顛倒性。若此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未滅未隱,即此正法名為久住。

  「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者:決擇分說:諸佛圣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共坏轻屽饶材岱穑磺蟹鸬氖ソ,若想要簡要地解釋「什么叫做諸佛的圣教?」的話,就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你從這六種理門上就可以明白了。「一、真義理門,二是證得理門」,這個真義理門,就是佛的語言文字的佛法表達苦集滅道第一義諦的道理,這叫做真義理門。第二、證得理門,就是佛教徒由于聽聞佛的真義的佛法而后信解行證,你得圣道了,這叫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就是你自己得道以后你就去教導一切眾生去,就是教化眾生也能得圣道,這就是化導眾生了。前面是佛教化眾生,現(xiàn)在是「教導理門」是佛弟子教化眾生!杆、遠離二邊理門」,這遠離二邊理門就是解釋那個真義理門,什么叫做「真義理門」?就是「遠離二邊」,遠離有邊、遠離無邊。這個「邊」是個偏邪,就是錯誤了的意思,你要遠離這個錯誤,你執(zhí)著這一切有為法,執(zhí)著是真實的,那就是遍計執(zhí),那就是不對了。你說沒有這一切法,那也是不對,沒有因果,也有問題。說這個地方,真是你要有那種巧妙的智慧,你才能證悟這個真理,才能證得真理,這是遠離二邊理門!肝濉⒉豢伤甲h理門」,就是那個第二「證得理門」,那個圣人證得真如理,證得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以后那是離名言相的,不可以語言文字去分別去言說,不可以內心去覺觀分別的,所以叫不可思議理門!噶且馊だ黹T」,這個就解釋那個「教導理門」,這個教導,佛教導佛弟子,在為一切眾生說法的時候,他一段一段、有一段的意趣的,他有一個意。譬如說,這一段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意趣教你這樣修行。下一段說也還是說「佛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定法可說」這也是還是說無我的道理,但是這是引證,那個意思引證,「佛是這樣覺悟的,所以你要相信這件事」。下面說「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也還是說無我的道理,那是引阿羅漢,引四果的聲聞人來作證,也還是這樣子!疙毱刑崛暌庠坪?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這還是說無我、無我所,但是引菩薩了。就是引佛為證,引四果聲聞為證,引菩薩為證。同樣是說無我、無我所,但是意趣不同,你要明白那個義。所以這地方說教導理門,就是這個第六意趣理門,你要明白那個意、這樣意思。

  這六個理門是(陵本六十四卷四頁)就是《瑜伽師地論》在這個地方說的!副苏f證得理門」,「彼」那決擇分那六個理門那第二個「證得理門」,「即此作證道理」,就是現(xiàn)在這里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就是和這意思是相同的!赣谧C得中復有四種」不同:「一、是諸有情業(yè)果證得」這個諸有情業(yè)果證得;你作善業(yè)將來你得安樂的果報,你作惡業(yè)將來你得苦惱的果報,那就叫做「證」,這就是由因而感果叫做「證」!付、聲聞乘證得」,初果須陀洹乃至四果阿羅漢得圣道這是證得!溉、獨覺乘證得」,他是久種三多(注:福德多、聞法多、善根多),所以出在無佛世,無師自悟,也是得圣道。「四、大乘證得」,十地菩薩得無生法忍,乃至最后得無上菩提!府斨畛跷ㄊ鞘篱g」,這四種證得里面,頭一個有情業(yè)果證得這是世間的有漏法!笧楹啽斯省,這個不算數(shù)把它挑出去不算數(shù)!肝ㄈ『笕梗笕齻證得!甘枪收f言勝義正法作證道理」,就是聲聞的證得、辟支佛的證得、佛的證得,這都是證得。

  「言道理者」,作證道理這個話怎么講呢?「謂如實性、離顛倒性」,這個道理就是理門,「謂如實性」,那個「理」就是真實地沒有錯誤地沒有顛倒性的東西,叫做「實」,叫作「真實」叫做「道理」。

  「若此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未滅未隱,即此正法名為久住」,這「如實性,離顛倒性」,以此為門,無顛倒性就是理,依此無顛倒性的理為門去學習去,就遠離了一切顛倒,就是「證」、「入到」,門就是「入」的意思,證入到,也就是契合了那個真義的道理了,就是作證了。「若此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未滅未隱,即此正法名為久住」,這就叫「久住」。當然,這樣的正法我們現(xiàn)在已經沒有了。

  申四、法住隨轉(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法住隨轉?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法教久住,法教久住在這地方可不簡單,法教久住。現(xiàn)在是第四個法住隨轉!冈坪蚊麨榉ㄗ‰S轉」?這是問,下面解釋。

  酉二、釋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此有人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這句話就是說,這個人他證悟了佛說的第一義諦的正法,他證悟了那他就是圣人了!噶酥辛δ茏C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證悟正法之后他接觸到眾生,他教化眾生的時候他知道這一個人,「了知」知道這個人有智慧力、有善根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他能證悟佛說的正法的眾生,這個眾生能證悟如是正法,這個圣者他知道這件事!讣慈缢C,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知道了以后,他就能夠如自己所證悟的那個正法,「隨轉」隨順那個人的根性,當然可能也有些善巧方便,來「轉」就把這個正法轉入到他心里面去了。「隨順教授教誡」,那個人因為有善根,也就隨順這個圣者的教授,隨順這個圣者的教誡,修善斷惡也得正法了也證悟了,這叫做「法住隨轉」。

  這個「轉」這個字,在這里有兩個意思!笍拇酥帘恕菇凶觥皋D」。也有個「現(xiàn)起」的意思,也叫做「轉」。就這個圣道在那個眾生心里面現(xiàn)出來了,就是佛的正法由這一位圣者轉入到那個眾生心里面去叫「轉」,那個眾生隨順教授教誡之后圣道現(xiàn)起,所以叫做「轉」。「法住隨轉」,是這樣意思。

  酉三、結

  如是名為法住隨轉。

  這就是佛的正法住世的相貌。這個上面,「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這個人不簡單,這個人不是平常人,這個圣者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了,這和凡夫完全不同,凡夫那知道這個事情!

  申五、他所哀愍(分三科) 酉一、征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

  這是第五個,他圓滿里面第五個「他所哀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這是問,底下解釋。

  酉二、釋

  他謂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凈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yī)藥。

  「他謂施主」,「他所哀愍」這個「他」指誰說的呢?就是施主。這施主是誰呢?「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凈命資具」,那個在家居士,他對于出家修行人起哀愍心,可憐他;哎呀!你感覺生死是苦,但是你又沒有時間自己生產,全部的精神要修學圣道,我同意你這個行為,我同意你出家,好!你好好修行,我呢「惠施隨順」,布施給你「隨順凈命的資具」,清凈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所需的一切的資具。是什么呢?「所謂如法的衣服」,你出家人你要穿有合乎你出家人的身份的那個衣服叫「如法」。這佛也有規(guī)定,這「衣服、飲食、諸坐臥具」,還有「病緣的醫(yī)藥」,我負責供給你,我哀愍你、可憐你,當然同情你呀!

  酉三、結

  如是名為他所哀愍。

  這是這么意思。

  所以這上面的意思呢,這個在家的居士護持出家人修行,目的是說幫助你得圣道,目的是這樣意思。知道你是個生死凡夫,你現(xiàn)在要修學圣道我同意,我來幫助你,就是這么意思。

  這是第五個他所哀愍。這個自圓滿里面,善得人身、生于圣處、諸根無缺、勝處凈信、離諸業(yè)障,這是自圓滿。他圓滿也是五個: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也是五個。那么一個自圓滿,一個他圓滿,這兩科解釋完了。下面說第三科善法欲,這是按照前面那一段文的次第加以解釋。

  午三、善法欲(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善法欲?

  怎么叫做善法欲?這句話怎么講?下邊就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出因緣。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出因緣

  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凈信。

  「謂如有一」,就是有這么一個人,「或從佛所」,佛在世也可能從佛那里聽法或者是從佛弟子那里聽法,若佛滅度以后那只有是從佛弟子聽法了!嘎務ㄒ选,聽聞了苦集滅道的這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的正法以后,「獲得凈信」,得到了一個清凈的信心,他相信:「喔!原來是這么回事情。好!我愿意轉凡成圣」,他有這樣清凈的信心了,這叫做「出因緣」。

  這善法欲從什么地方來的?是從凈信來的。所謂凈信是善法欲的因緣,如果你沒有在佛法里面得凈信,你沒有善法欲生起的,是「獲得凈信」。這下面第二科正辨相,正式地說明這善法欲的相貌。

  申二、正辨相

  得凈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舍一切妻子眷屬、財谷珍寶。于善說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

  他對于佛說的生死的緣起、涅槃的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這是生死的緣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就是涅槃緣起。喔!是這樣子,他相信了以后呢「應如是學」,他自己心里想:「我就應該這樣學習」。

  他發(fā)了這么一個心的時候,他有什么反應呢?「在家煩擾」,我現(xiàn)在是在家里面很多的煩惱擾亂我。「若居塵宇」,就像居住在那個塵垢的房子里,房子里面有很多的污垢,但是這范圍就這么大你還出不去,就是住在這個污染的……空氣也是污染的、很多都是污染的事情在那里住著,你說你心里舒服嗎?但是這是要覺悟了才有這種想法,如果沒覺悟感覺到很舒服嘛!很快樂嘛!「出家閑曠」,若是從這個塵垢的家里面出來了,那就是忽然間感覺到非常地「閑」,就是沒有煩惱的擾亂你,你心里面就感覺到「閑」,而且特別廣大,這個境界!釜q處虛空」,像虛空廣大沒有障礙的境界。「是故我今應舍一切妻子眷屬」,所以我現(xiàn)在應該棄舍了一切世間上這些塵垢的事情都棄舍它。什么事情呢?「妻子」還有「眷屬」,其他親愛的人,還有「財谷珍寶」都不要了,這都是塵垢污染的東西都不要了!赣谏普f法毗奈耶中」,就是佛法里面「正舍家法」,在這里面正式地棄舍了這些煩惱的家,污染的家。「趣于非家」,前進到沒有污染的地方去了,這樣子。

  《披尋記》七六八頁:

  正舍家法趣于非家者:在家位中,于諸妻室有淫欲相應貪,于余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正舍此故,是名正舍家法。趣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是名趣于非家。

  「正舍家法趣于非家者:在家位中,于諸妻室有淫欲相應貪」,這是一個污染。「于余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對于其余的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看見兒心里也歡喜,看見自己的女也歡喜,看見所有的人都心里都歡喜,其實這都是愛;看見自己的財富也歡喜,看見自己的權利也是歡喜,看見都是歡喜,而這些歡喜都是染污,有這些染污的愛!刚岽斯省,說這個有善法欲這個人,就把這些妻子的淫欲相應貪也棄舍了,其他的這些親屬、財貨,這些染污都棄舍了。「是名正舍家法,趣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一切的有罪過不清凈的東西都解脫了,都棄舍這些東西,「是名趣于非家」。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

  既然是從這煩惱污染的地方解脫出來以后,那就精進地修這戒定慧的這些勝行,「令得圓滿」,使令他能夠得解脫,圓滿了解脫的境界。這是第二科,現(xiàn)在第三科。

  未三、結

  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這就是在佛的法毗奈耶中有如是欲,有這樣的愿望,這叫「善法欲」。

  這是第三科善法欲。下面第四科正出家,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四、正出家(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正出家?

  云何叫做正出家呢?

  未二、釋

  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先受勞策所學尸羅。是名正出家。

  「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就是因為這一個人他有這樣殊勝善法的愿望,他想要得涅槃想要得解脫得圣道,有這樣高尚的意愿。這個高尚的意愿不是一般的,是「增上力故」,有強大的力量的這個愿望,那么他就出家了,就是「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拜一個師父受沙彌戒,然后白四羯磨去受比丘戒,比丘戒就是具足戒,可以得涅槃了所以具足戒!富蚴軇诓咚鶎W尸羅」,或者這個時候先受這沙彌戒,「勞策」就是他不怕辛苦勉勵自己,修學圣道去求取涅槃,這樣的意思,得受這沙彌十戒。

  未三、結

  是名正出家。

  這叫做出家。

  午五、戒律儀(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戒律儀?

  這是第五科,前面正出家是第四科,現(xiàn)在第五科。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什么叫做戒律儀呢?

  未二、釋

  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謂彼如是正出家已」,謂那個人現(xiàn)在正式出家了以后呢,「安住具戒」,這上面說出家是受戒的意思,沒受戒還不算。那么他受了戒以后就安住在所受的戒法上面「堅牢守護」,堅固地防護所受的「別解」脫「律儀」;「別解律儀」就是一樣一樣的解脫,說「不殺生」就把殺生的苦惱的事情解脫了,「不偷盜」從偷盜的罪過的事情解脫出來,一樣一樣的解脫,這叫「別解律儀」。就堅固地守護戒律,不可以因為有貪心而犯了殺戒、犯了盜戒、犯了淫戒、犯了什么什么…,不可以因為瞋心而犯了殺戒、盜戒、淫戒、各式各樣的戒,這樣子。

  「軌則所行皆得圓滿」,前面是受戒,另外還有很多的事情,比如說你供佛有軌則,這侍奉師長也有軌則,你學習佛法、學習經律論也有軌則,乃至到你理發(fā)、沐浴、洗衣服,它都是有軌則的。這些事情都能圓滿、清凈,隨順而不違犯。「于微小罪見大怖畏」,總而言之,受了戒以后,小小的罪過就生大恐怖。哎呀!這樣子能障礙我的圣道,令我不能解脫生死苦,就有這種恐怖心,何況犯大罪!甘軐W一切所有學處」,師長的教導我能接受,我學習一切所有的這些戒律、戒法!笇W處」,就是一切的戒法,一切的軌則都在內。

  未三、結

  是名戒律儀。

  這是出家以后戒律儀的事情。

  第六個是根律儀。戒法,嚴持戒律,這是第五科,F(xiàn)在第六科根律儀,你出了家以后,這個根律儀這一方面還要注意的。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六、根律儀(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根律儀?

  怎么叫做根律儀呢?

  未二、釋 (分二科)    申一、眼根

  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忠朗翘、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于眼根修律儀行。

  這是第二科解釋,解釋里邊先解釋眼根。

  「謂即依此」,「謂」就是說這個人他就根據(jù)所受的戒律;這個「尸羅」是印度話、中國話就是戒。根據(jù)所受的戒律儀「守護正念」,你要常常的守護這一念心,就是第六意識。你心里面用你的智慧保護這一念心,不要叫貪瞋癡來污染他,注意這一念心叫它不要貪、不要瞋、不要癡,不要愚癡,不要有種種的過失,要保護這一念心,時時的這樣子注意這一念心叫「守謢正念」。

  「修常委念」,這里邊現(xiàn)成的語言叫做「常委念」,就是「常念」和「委念」這二種念「以念防心」,這個「常念」呢你這個正念要永久的不間斷的要保持住不要失掉叫做「常念」,「委念」就是特別的尊重殷重,就是特別的處處都這樣注意周遍的注意,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你心里面都要注意,就是特別周遍詳細的意思叫做「委念」。「以念防心」,用這個常念和委念來保護你這一念心,保護它的安全,不要叫這個貪瞋癡的賊來傷害到它。

  「行平等位」,以念防心以后你的心的現(xiàn)象是什么樣呢?它是平等的。這平等位,什么叫做「平等位」呢?就是「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這就叫做「行平等位」,你這眼看見一切的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看見小孩也好看見老太婆也好,看見一切的形象以后「而不取相」,你這心里面不去執(zhí)著那個人的相不取那個人的好,這個「相」是大的部位,這個「好」是莊嚴的相的周圍的那個相貌,用「好」來莊嚴那個「相」,所以那個「相」是大的部位,「好」是相的周圍小的部位。你不要去執(zhí)著它去,不要執(zhí)著「而不取相不取隨好」。因為你看這個相,如果是特別美好那個貪心就來了,如果是特別丑陋你這個憎惡心就來了,不是貪就是瞋所以心就不平等,F(xiàn)在心平等位不取著,心里面老是平靜的清凈的,那叫做平等位。

  「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忠朗翘,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為什么要這樣呢?說是我們受了戒,持戒清凈就好了嗎?為什么還要這么多的嚕蘇,還要根律儀這件事呢?不是,不是這樣子!缚忠朗翘帯,你受戒持戒清凈是好了,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見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你還是要注意的,「恐」怕你在這個地方,「由不修習眼根律儀」,假設你若不學習、不修習這「眼根」的「律儀」,這眼見色的時候不要有過失這叫做「律儀」,若是你不修習這個眼根律儀的時候,也就是不「防護而住」,你不保護你這眼根的時候,「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你這個眼見色以后你這心就動了,就流出來「漏泄」就流出來貪心,流出來貪愛心,流出來這個憂苦這個憂愁的這種心,這個染污心流出來了,就會有罪過的不善法發(fā)生了,會有這種事情的。「故即于彼修律儀行」,所以你受了戒,你出了家受了戒,持戒清凈。你還要修學眼根的律儀,防護眼根,「依于眼根修律儀行」。這個眼根在活動的時候要保護它清凈,不要因此而有過失,還是這件事。

  這是眼根。下面是第二科余根。

  申二、余根

  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忠朗翘,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于意根,修律儀行。

  「如是行者,耳聞聲已」說是修眼根律儀那個人你還要修耳根,其他的耳鼻舌身意根,你還要修。那么耳根「耳聞聲」以后、「鼻嗅香」以后、「舌嘗味」以后、「身覺觸」以后、「意了法」以后,你的第六意識來明了一切境界的時候,「而不取相,不取隨好」,也是一樣也不取著所了的這一切境界。

  「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就恐怕你在這個地方,你不修習意根律儀、耳根律儀、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律儀。你不修習,你不防護其心而住的話,「其心」就「漏泄所有的貪憂惡不善法」出來了。「故即于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于意根修律儀行」

  未三、結

  是名根律儀。

  這樣意思。前面是第六科根律儀,F(xiàn)在第七科于食知量。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七、于食知量(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于食知量?

  這句話怎么講呢?就是你飲食的時候你要知道量,不可以放縱自己的貪心,也不可以放縱自己的瞋心。你吃飯的時候,用貪心用瞋心來吃飯就是不對了。

  那么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離欲樂邊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于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于所食。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謂」那個修行人出了家受了戒以后,守護諸根律儀以后呢還有一件事要注意,什么呢?「以正思擇食于所食」,就是不要有貪心不要有瞋心,要用智慧來思惟觀察「食于所食」,你用飲食的時候你要用智慧。

  「不為倡蕩,不為憍逸」,如果你用貪心吃飯,那就是倡蕩、憍逸、飾好、端嚴了,F(xiàn)在「不為倡蕩」,這個倡蕩,「倡」就是唱戲、演電影的這些人,「蕩」就是心里面亂,心里面動了淫欲的心,動了貪欲心。我不是為了這件事吃飯的,不是為了淫欲的事情吃飯的,就是這么一句話好了!覆粸閼x逸」,也不是為了憍慢放逸而要吃飯的!覆粸轱椇谩,不是吃了飯以后這是一種裝飾,使令自己好一點,不是為了這件事吃飯的。「不為端嚴」而吃飯的。不為端嚴食于所食,不為飾好食于所食,不為憍逸食于所食,不要有這些染污心吃飯。

  這是第一科,離欲樂邊,不是為這些事情而吃飯的,F(xiàn)在第二科離自苦邊。

  申二、離自苦邊

  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yǎng)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然而你還是要吃飯的,不吃飯不可以。吃飯的時候目的是什么呢?為了這身體四大調和安樂而住!笧闀褐С帧,為暫時這個身體讓他能支持下去能活下去!笧槌嚳省,我若不吃不行,要除掉這個饑渴!笧閿z梵行」,為了吃了飯以后我有精神能修學圣道,這樣吃飯的。

  「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了斷滅以前的,這個「故」就是過去的,過去這種貪相應受、瞋相應受這個煩惱這些受,眼耳鼻舌身意與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這些受,這些「受」現(xiàn)在要「斷」滅它!笧榱钚率墚敳桓梗瑸榱钜院髣x那剎那生的時候,不要像以前那樣子老習慣了,這樣意思。「為當存養(yǎng)力樂無罪安隱而住」,我吃飯的目的為了這個生命的存在,要保養(yǎng)他使令它有力量,使令這身體有力量使令心情安樂,但是是沒有罪過的,不是與貪瞋癡相應的,心里面「安隱而住」,四大調和心情就安隱了,這樣才能修學圣道,是為成道業(yè)應受此食。

  這是離自苦邊,現(xiàn)在第三科是結。

  未三、結

  如是名為于食知量。

  這「于食知量」是這樣意思。

  午八、悎寤瑜伽(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

  這是第八科悎寤瑜伽,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初夜、后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呢?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

  未二、釋

  謂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凈修其心;于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凈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脅而臥,眾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悎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凈修其心。

  「謂彼如是食知量已」,這位修行者他食能知量以后「于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他白天的時候他在經行或者是宴坐,在一處寂靜坐或者是放了腿子去經行就是這二種威儀,這個修行人只有這二種威儀!笍捻樥戏▋粜奁湫摹,經行也好宴坐也好,內心里面就是做這件事「從順障法凈修其心」,我心里面原來就順于貪欲障、瞋恚障、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這些染污的事情這些都是障道的因緣,從這個「順」于「障」礙的事情上面來「凈修其心」,用這四念處來清凈自己的心,叫他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做這件事。就是用四念處來調伏其心使令心里面沒有煩惱,而有清凈的智慧有清凈的戒定慧出現(xiàn),就是做這件事。

  「于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說白天是這樣子做,到夜間的時候呢,初夜的時候也還是經行的威儀、宴坐的威儀、也還是「從順障法凈修其心」的。「過此分已」過了初夜以后,這就是到了中夜了,中夜的時候怎么的?「出住處外」從你住處的地方出來到外面去,「洗濯其足,右脅而臥」把你的腳洗一洗,然后就是臥在床上面要右脅而臥,「重累其足」這二個足把它累起來這樣子。

  「住光明想」,這時候要睡覺了,你心里面不能想黑暗,要想光明想。這光明想也要練習一下才可以,就是現(xiàn)在比如說有太陽的時候,萬里無云都是光明,你要看這個光明,然后閉上眼睛想這個光明,然后再睜開眼睛看光明,你這樣子訓練它一個時期,你心里面雖然閉上眼睛了心里面有光明,心里面一想這個光明光明就在心里面現(xiàn)出來,雖然是黑夜都不開燈你一閉上眼睛心里面想光明心里面光明就現(xiàn)出來,這叫做光明想。這「光明想」也要想一想,心力強的人不是難事,心力弱的人就要練習練習才可以。

  所以你在右脅而臥重累其足的時候,你心里面想光明,這樣子住光明想!刚钫嘉┢鹣搿梗@個「正念」還是要保護自己的心不要有貪瞋癡,無貪、無瞋、無癡的這個念,在這里面正念這個境界!刚挂⒁馊羰怯胸澆_癡來趕快的把它驅除出去,保護這個心叫它不貪瞋癡叫它清凈,這叫「正念、正知」。還「思惟起想」,要心里面想:「我到什么時候我就得起來,不要繼續(xù)的臥在這兒睡覺。」這么想,你常常這樣做呢他到那時候就起來,你第六識這樣子給一個時間,第八識到時候就叫你起來了,就會起來了,「思惟起想」。

  「于夜后分速疾悎寤」,這個中夜這時候你要休息休息,到夜后分的時候呢「速疾悎寤」,要趕快的要醒過來,醒過來以后做什么呢?還是「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凈修其心」還是這樣子,還是這樣修四念處這樣的。和我們現(xiàn)在的出家人的功課不是的,不一樣,很不同的。

  這就看出來這個出家人應該怎么樣用功修行,這個次第。

  下面第三科,結。

  未三、結

  如是名為:初夜、后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