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那么多年,你真的知道什么叫皈依嗎?
哪怕只是一個最簡單的皈依,也完全能夠?qū)⒎鸱ê头欠鸱▍^(qū)分開來!
任何人,只要他想真正地學習佛法,就必須要經(jīng)過皈依這個過程。根本沒有一個人,可以宣稱自己已經(jīng)證悟了佛法的法義,但是卻沒有經(jīng)過皈依!
可是,有些人卻對皈依有某種害怕的心理,擔心一旦皈依了,就必須要受戒;一旦皈依了,就被約束了。等等。就好像皈依是賣身契的簽署一樣,懼怕異常!
其實這是對皈依的誤會。
我們在這里簡單對皈依進行一下解釋,以幫助大家澄清誤會,正確理解。
一、皈依初解
皈依,也做歸依。在:
《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
《法界次第》中說:“歸以反還為義,依者憑也。”
《義林章》中說:“歸依者,歸敬依投之義。”
《大毗婆沙論》中說:“歸依義者:謂救護義、是歸依義。”
在藏文中,從皈依的字面看來,就是尋找和依靠可庇護處、可救護處的意思。
從上述這些基本上相同的陳述之中,我們就知道了皈依的基本含義,那就是歸投依止、尋求救護的意思。
就好像在《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的一樣,輪回之中的一切眾生,為了擺脫輪回的痛苦,為了獲得真正的安樂,猶如幼子依附于父親,猶如子民歸順于王者,猶如弱者投靠強者一樣,而要尋找和依靠佛法僧三寶。因為在所有一切的輪回、涅槃的諸法當中,除了佛法僧三寶之外,再無皈依處了。
上面的這種皈依之義,從心態(tài)的層面來看,尚屬于最基本的層面。為什么這樣說呢?
在這種理解之下,雖然普通眾生,可以向佛法僧三寶尋求庇護。但是卻并不知道其中的緣由,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完全本著“你偉大,我渺;你有力,我纖弱”的心理,相信“有你的幫助,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有你做靠山,再大的對手也能戰(zhàn)勝”,從而可能就會引發(fā)出一種反面的推理。
比如說,既然佛法僧如此強力,那么,受了戒而沒能守住,那就會被佛法僧降下懲罰而受苦;承諾了要念經(jīng)、念咒、修法,但是卻沒有能夠按時、按量地堅持做到,那就會遭到護法神、空行、勇士的降罪,自己因此就會面臨障礙和災(zāi)難。等等。
所以我們只能說,上述對皈依的理解,只能是最初步的理解。只能是幫助那些不愿意,或者沒有時間和能力去深入學習佛法的人,通過這種心態(tài)建立起解脫的初步機緣,種下微弱的解脫種子而已。
而對于那些真正有精力、有時間、有信心、有能力深入學習,并且能夠如法實修之人而言,那就還需要更加深入地學習皈依。
其中最關(guān)鍵的內(nèi)容,就是搞清楚皈依佛、法、僧的含義。
二、皈依佛法僧的含義是什么?
既然我們知道了皈依的初步含義,知道了皈依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寶,那么,這皈依三寶的具體含義又應(yīng)當如何來理解呢?
皈依佛的意思,在《大乘義章》中說:
“依佛為師,故名歸佛舍邪法而修正法也。” 也就是說,我們要舍棄一切外道邪師,而只以佛作為我們的向?qū)Ш湍繕,只以佛作為我們的救護者。因為只有佛,才能夠指給真正的離苦得樂的道路,也只有佛已經(jīng)完全究竟徹底了離苦得樂的道路和果位。
皈依法的意思,在《大乘義章》中說:
“憑法為藥,故名歸法。” 也就是說,輪回之中的眾生,要想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佛所宣說的無上正法妙藥可以信賴,其他的外道邪說根本不能起到真正的解脫作用。
皈依僧的意思,在《大乘義章》中說:
“依僧為友,故稱歸僧。” 也就是說,在我們以圓滿佛為救護者和目標,以圓滿佛所宣說的無上正法為道路舟筏的修行過程中,并不能以信賴外道邪說的邪惡之人為友伴,而只能以行持佛法的佛教僧侶、佛教修行者為我們的友伴。
總括起來說,皈依佛法僧的意思,就是為了能夠真正地得到解脫,只能“以佛為師、以法為道、以僧為侶”,否則就有可能陷入外道邪師的邪法之中,雖然倍經(jīng)辛苦,但也終究不能得到解脫大樂。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如果任何一個人,不論是在一尊佛像跟前,還是在出家僧眾跟前,只要基于上述皈依的理解,并能夠真心地發(fā)起“以佛為師,以法為道,以僧為侶”的信念和誓愿,那他就已經(jīng)皈依了。
而不是說,只有拿到了一本可以免費進入天下寺廟大門的皈依證,才算皈依!
三、皈依佛法僧的進一步解釋
通過前面的兩段文字,我們已經(jīng)建立了最基本的皈依概念,已經(jīng)知道如何正式地進入佛法之門。那接下來,我們就要解釋一下皈依更深刻的含義。
在漢地佛法經(jīng)典的一開始,我們往往會看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的偈句。
這個偈句,號稱七佛通戒偈,也就是說,這說明了賢劫七佛共通的戒。但事實上,七佛各各有禁戒偈,而此四句偈則是第六佛迦葉如來之偈。如《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四》中說:“于此賢劫中有佛名為迦葉如來,壽二萬歲,二十年中恒以一偈以為禁戒。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盡管這是迦葉佛的禁戒之偈句,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法義,卻被諸佛所稱頌!因為這偈句當中,總括一切佛法浩瀚的法義,大小乘顯密八萬之法藏,全部都自此一偈流出。
這個偈句的后兩句話“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也就表明了佛法的核心法義——明心凈意!一切佛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明心凈意!
那既然“明心凈意”是佛法的核心法義,那么皈依佛法僧的真正法義就變成了——以本心為佛為師,以明心為道,以追求明心者為侶。
明白了這個法義,并且決心一步步去做到,才算是真正地進行了皈依。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很容易跳出“尋求庇護”的這種粗淺皈依之義,而會進入到“明心凈意”的真皈依之中。
既然如此,如果不以明心為目標,那任何的想法、言語和行動,都不能算是佛法范疇,哪怕滿篇都是佛法字眼,哪怕滿身都是法衣、法物!
如果不明本心,那也就不算皈依完成,哪怕眼能親見鬼神,哪怕耳能聽徹天地!。
如果你勸別人學佛,或者別人勸你學佛,理由不能擺到這個“明心凈意”的層面,那就都不算是真正地勸人學佛。
如果別人說“我在學佛”,你自己也說“我在學佛”,但是你們的行動都沒有朝著“明心凈意”的方向去努力,那就都不算真學佛!
因此,學佛,就要為明本心而皈依;學佛,就要以明本心為目的。
四、密法中皈依上師的解釋
在密法當中,常常會聽到“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四皈依的說法,比顯教的“皈依佛法僧”的三皈依之前,多了一個“皈依上師”,這又是為什么呢?
有些人甚至因為這個四皈依,而對密法產(chǎn)生了很大的質(zhì)疑。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分成幾個方面去思考:
1、什么是上師?
上師的這個名詞,可以說就是藏傳佛教的專用名詞,字面上是至高無上的意思。但是其真正的含義又是什么呢?
是善知識的意思。
為什么說上師其實就是善知識呢?
我們通過漢藏兩方面的部分資料就可以很好地說明:
在《法華經(jīng)妙莊嚴王品》中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dǎo)令得見佛,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在《摩訶般若經(jīng)》中說:“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是名善知識。”
《華嚴經(jīng)云》:“所謂善知識,即已棄不善,已修諸善,能無誤指示如所有法義,親自恭行法中之行、自具七圣財、已覓菩提,并使他人得覓菩提者。”
在隆欽巴大師的《如意寶藏論》中說:“次第傳承具加持之上師,使祖師歡喜,并已執(zhí)掌成就者之傳承,已得心中寶庫,已具耳傳承口訣,已親修行,善巧修習二利,精進于修,已證得如云之成就,可以制轉(zhuǎn)他人心念,引導(dǎo)其至解脫道,已受經(jīng)續(xù)之命,三昧耶嚴凈,應(yīng)當依止頂戴如此之善巧成就之吉祥怙主。”
在《幻化金剛續(xù)》中說:“多聞智慧大,確證教言意,有財不專求,苦行無憂倦,口訣廣博解脫道,善識種姓知暖相,具菩提心悲心切,受命傳承善巧修,法藏瀑流盡圓滿,自心已解勤利他,是為密乘上師相。”
從上述我們所列舉的漢藏資料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明白:藏傳佛教中的上師和漢傳佛教中的善知識,其實都是同樣的意思,那就是:“具有引導(dǎo)其他人進入并且成就佛法最高果位之能力的善友導(dǎo)師”的意思。
能夠作為上師善知識之人,一定要自己已經(jīng)明了了真正法義,自己已經(jīng)經(jīng)過修行具有了驗相;同時在大悲心菩提心的作用下,一心利益其他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欲望;能夠善巧開示法義、引導(dǎo)他人;能夠幫助他人遠離惡師惡法;乃至幫助他人最終了悟自性而成就。
2、 為什么要皈依上師?
既然上師善知識是可以引導(dǎo)其他人進入并且修行成就佛果的善友導(dǎo)師,那么上師善知識其實也就屬于“僧”的范疇了,自然也就是我們應(yīng)當依止、皈依、禮敬的對象了。
《華嚴經(jīng)》善財童子南詢第八參詣毗目仙人時,有十喻贊嘆善知識功德,而這種贊嘆,其實也就可以看成是為什么要皈依上師善知識的理由了吧:一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二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三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四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七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八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九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十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之水故。
3、為什么密法四皈依中強調(diào)皈依上師?
當我們處于佛陀在世教化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從佛本人,或者佛前的菩薩佛子,或者佛前的阿羅漢佛子等人跟前學習到真正的涅槃教法,從而明心。這個時候,所有人都有機會親承佛旨,因此當時并不會強調(diào)善知識的重要性,一切都會歸結(jié)到釋迦牟尼佛身上。
但是時至末世,去佛已遠,雖說佛、菩薩、阿羅漢都會隨緣應(yīng)化,說法度生,但是我們普通凡夫并不會認識到誰是他們的應(yīng)化身,在我們眼中,所有的眾生都是一樣的痛苦深重。
我們只能通過佛陀流傳下來的經(jīng)文,以及后世大師們的論著,來進行佛法的修學,但是因為古今文字含義和現(xiàn)實社會思想基礎(chǔ)的差異,導(dǎo)致我們學佛的時候,往往感覺明師難遇、法義難明。
在這種情況下,上師善知識善友的指點和引導(dǎo),就顯得非常彌足珍貴了。
雖然說上師善知識善友并不是公認的佛陀,雖然上師善知識善友的功德也比不上佛陀(這是方便說法,如果從本質(zhì)上來說,每一個眾生其實也都圓滿具足一切佛陀的功德、威能和相好的),但是因為我們能通過他們的指點和引導(dǎo),真正明白佛法修行的奧義,因此從對我們的恩德上來說,卻是比真正的佛陀還要大呢!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藏傳佛教當中,才對于上師的重要性進行了強調(diào),不但將皈依上師獨立了出來,甚至還排列在皈依佛法僧之前。
不光是藏傳佛教,就算在漢傳佛教,在南傳佛教,我們也會對于比較公認的法脈傳承,這些傳承當中的公認大德,具有如佛一般的恭敬和仰慕,比如說漢傳禪宗的祖師大德,比如說南傳的高僧法王,等等。這種事實,是任何人都難以否認的。
4、為什么有人會質(zhì)疑皈依上師?
既然各種不同的佛法傳承中,都會有對于祖師高僧大德的無限崇敬,為什么藏傳佛教的皈依上師就會引起有些人的質(zhì)疑呢?
這是因為,雖然漢傳、藏傳經(jīng)典當中對于上師善知識的標準都有清晰描述,但是不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尤其是在藏地,因為政治、權(quán)勢、利益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現(xiàn)了不少并不符合標準的所謂的“上師善知識”,他們對于其他學佛人的誤導(dǎo)、欺騙,以及他們自己言行方面的巨大反差,就引起了大家的疑惑、反感甚至厭惡。以此為基礎(chǔ),也就造成了大家對于其他上師善知識的懷疑與不信。
從根本上來說,大家并不是否認上師善知識的重要性,并不是認為人人都可以通過讀經(jīng)自悟而根本不需要請教他人,大家骨子里真正要否認的是那些并不明了真正法義,但是卻頂著法王、活佛、上師、大德、祖師、老師、法師、和尚等盛名,名為說法度生,實際上卻騙人錢財美色以滿足自欲之人。
所以,簡單而言,對皈依上師的爭論,其實正是大家對于“上師師父滿天飛,但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利益眾生”的這種情況的反思。
對于每一個具體的學佛人來說,與其爭論皈依上師的正確與錯誤,倒不如自己通過審慎的觀察和分析,去判斷那些來到自己面前,號稱怎么怎么利害的大師,究竟他們是否能夠帶給自己學佛方面的利益?究竟他們是否言行一致?他們是不是為了斂財?然后揭露公開每一個騙子的真面目,以免更多人上當受騙。
如果自己沒有相應(yīng)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僅僅憑借其他人的言語介紹,就相信某某大師能夠如何如何,但是經(jīng)過若干事件之后,在自己大受損失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受騙了,這個時候并不能埋怨別人,只能怪自己太容易輕信別人了。
這其實和商業(yè)運作當中的“萬里大造林”項目當中的上當受騙者一樣,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通過上面四部分的內(nèi)容,我們就會基本明白:佛學,就是要明心;要明心,則需要善知識的引導(dǎo);在善知識的引導(dǎo)下,逐漸理解、相信、堅信佛法的究竟法義,并且最終真正地明心見性,這就是皈依法義的真正完成。
- 上一篇:四大菩薩的精神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 下一篇:為什么說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yīng)當遵循四依法
- 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人生苦短,應(yīng)學會善待自己
- 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佛教的世尊是誰?
- 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人生自然會越過越快活
- 如何在修行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yīng)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yīng)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jīng)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jīng)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jīng)]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nèi)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