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一念三千
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經(jīng)上說“萬法唯心造”、“唯識無境”,便以為佛教是倡導(dǎo)唯心論的宗教。其實,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認(rèn)為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絕對的對立。佛教之所以強(qiáng)調(diào)心識的活動,是因為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體(人)的實踐面,主張藉著凈化自己的心靈,來達(dá)到圓滿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教理中,天臺宗的“一念三千”教我們由念念妄心的當(dāng)下,觀察諸法的真相,從而體悟心內(nèi)與心外的世界互具互融的中道實相。
貳 一念三千的意義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也稱一心,指心念活動的最短時刻。科學(xué)家說: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東西。其實,我們的心在一念之間,可以上下古今,中外奔馳,神游太虛,無遠(yuǎn)弗屆,比光速還要來得快!度释般若經(jīng)》卷上記載:“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jīng)九百生滅。”《往生論注》說:“二十念名為一瞬,二十瞬名為一彈指。”凡此,都說明心念的速度之快,無與倫比。
“三千”,是十界、十如是、三世間相乘出來的法數(shù),是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的稱謂。
“一念三千”,指我們的一念具足了世間的一切迷悟諸法。換句話說,我們方寸之間的主觀世界就是宇宙客觀萬有的縮影。
參 一念三千的內(nèi)容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將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修羅、天、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等十類,因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稱為“十界”。雖然如此,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關(guān)系。以心念為例,惱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獄;嗔恨斗爭的心生起就是餓鬼;愚癡無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羅;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歡喜快樂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無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薩;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十界,遇緣觸事,就生起現(xiàn)象諸法。
再以現(xiàn)實的人間生活而言,戰(zhàn)場上的相互殺戮,菜市場里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獄的示現(xiàn);天災(zāi)人禍時的饑民遍野,是餓鬼的象征;五欲熾盛、以暴凌弱的社會,是畜生道的翻版;苦樂參半的生活是人間的現(xiàn)象;爾虞我詐,自相殘害,是修羅的世界;快樂享受的時光,無異置身天堂;聞法學(xué)道的日子,是聲聞的境界;在自悟自覺中自得其樂,是緣覺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諒是菩薩世界的特征;清凈善美的凈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來就具有的,不獨在人世間如此,在其余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獄的眾生如果顯現(xiàn)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漸上升,而成正覺;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闡提,在本性中還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隨緣發(fā)善,一樣可以圓滿佛果;反之,已經(jīng)證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眾生心,在諸世間隨緣示現(xiàn),教化有情。
因為一界具足十界,一界與其他九界間,只有隱顯的差別,而沒有絕對的相隔,我們將這種現(xiàn)象稱為“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體總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語tatha,指一切萬物真實不變的本性。“是”,是真實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語出《法華經(jīng)· 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諸法實相存在的十種必要條件。其解釋有通解、別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見的形相。例如:顯示在外的善惡行為。
2.性:指內(nèi)在不可見的本性。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緣就能產(chǎn)生火;眾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眾生皆能成佛。
3.體:指十法界的五蘊(yùn)、十二處、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為實體。
4.力:指諸法潛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磚、泥可以作為砌墻的材料;水含有動能,可以用來發(fā)電。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業(yè),也就是顯在的勢力。例如:眾生的身、口、意三業(yè)的行為;花朵插在案頭,產(chǎn)生賞心悅目的作用。
6.因:指能產(chǎn)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緣:指助因感果的間接條件。
8.果:指由同類因所產(chǎn)生的同類果,善因感善果,惡因生惡果。
9.報:指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未來果報。
10.本末究竟等:指從開始的“相”到最后的“報”,都是因緣所成,究其致極,法性畢竟空寂,實相平等一如,所以稱為“本末究竟等”。
就別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于十界:
1.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等四惡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惡趣的眾生常處于不如意處,惡相、苦相就是他們的“如是相”。
(2)四惡趣的眾生常具惡習(xí),猶如生成,難以改變,這是他們的“如是性”。
(3)四惡趣的眾生色心粗惡,很難調(diào)伏摧折,這是他們的“如是體”。
(4)地獄眾生常受刀山油鍋之苦,餓鬼眾生常受吞銅食鐵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強(qiáng)食、索車挽重之苦;修羅眾生常受戰(zhàn)斗爭勝之苦。凡此都是他們的“如是力”。
(5)四惡趣的眾生身、口、意常造惡業(yè),這就是他們的“如是作”。
(6)四惡趣的眾生所造作的有漏惡業(yè)是他們遭受惡報的“如是因”。
(7)四惡趣的眾生以愛、欲等煩惱為助緣,增長有漏惡業(yè)的形成,這就是他們的“如是緣”。
(8)四惡趣的眾生因為惡業(yè)招感,視種種苦逼為樂境,而生起愛染,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果”。
(9)四惡趣的眾生既墮惡道,便有種種苦境現(xiàn)前,這是他們的“如是報”。
(10)四惡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就是他們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顯現(xiàn)的相較為清凈高勝,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為多屬善法,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與四惡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稱安樂穩(wěn)當(dāng),這就是人天的“如是體”。
(4)人天善趣能護(hù)持五戒十善,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為具有護(hù)持五戒十善的特質(zhì),所以能藉以止惡修善,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為能行五戒十善,為日后招感善果的因素,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為助緣,增長善業(yè)的形成,這就是“如是緣”。
(8)人天善趣因為種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運(yùn)善心,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為善業(yè)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報”。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聲聞、緣覺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遠(yuǎn)離生死,證得涅槃,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脫煩惱的系縛,成就無漏之性,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分法身,這是二乘的“如是體”。
(4)二乘能斷煩惱,堪為出離三界的道器,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為達(dá)涅槃而精進(jìn)勤修三十七道品,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為能作無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后證得圣果,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種種善行為緣,作為增長道業(yè)的助緣,這是二乘的“如是緣”。
(8)二乘以善因善緣故,修得圣果位,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緣故,遠(yuǎn)離三界內(nèi)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變易生死,這是二乘的“如是報”。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薩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諸佛菩薩所具有的菩提能開顯佛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相”。
(2)諸佛菩薩具有向內(nèi)觀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性”。
(3)諸佛菩薩的理體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諸佛菩薩的“如是體”。
(4)諸佛菩薩具有無量的四弘誓愿,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力”。
(5)諸佛菩薩以六度萬行來化度眾生,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作”。
(6)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智慧莊嚴(yán),是日后成就佛果的業(yè)因,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因”。
(7)諸佛菩薩以福德莊嚴(yán)來增長道業(yè),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緣”。
(8)諸佛菩薩以殊勝的業(yè)因與助緣而證得菩提的果,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果”。
(9)諸佛菩薩證入究竟解脫,達(dá)到圓滿涅槃的境界,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報”。
(10)諸佛菩薩的性、相,乃至果、報等九種如是的理體緣起性空,平等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轉(zhuǎn)相因,百界應(yīng)有千如是,這就是所謂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間
世,有遷流的意思,指時間上三世的差別;間,是間隔的意思,指空間上存在的差別。“三世間”一語出自《大智度論》卷七十〈釋問相品〉,是就時間與空間上的差別,將世間分為五陰世間、國土世間和眾生世間三種。
1.五陰世間:又作五眾世間、五蘊(yùn)世間。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無漏等的差別。據(jù)《摩訶止觀》卷五記載:十法界雖然通稱為陰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惡趣是有漏的惡五陰,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陰,二乘是無漏五陰,菩薩是亦有漏亦無漏的五陰,佛是非有漏非無漏的五陰。因為十種的五陰各自不同,所以稱為五陰世間。
2.眾生世間:又作假名世間、有情世間,是指因五陰和合的眾生,依正報而呈現(xiàn)種種不同的差別,也就是指從佛到地獄的十界有情。據(jù)《摩訶止觀》卷五記載:眾生世間在十界中各有差別,如四惡趣是罪苦眾生,人天是受樂眾生,二乘是無漏眾生,菩薩是慈悲眾生,佛是常住無漏眾生。因為有這種種眾生的差別,所以稱為眾生世間。
3.國土世間:又作器世間、住處世間,是指眾生所依的國土住處,因依報而住于種種不同的國土。例如:地獄住于赤鐵,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羅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薩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實報莊嚴(yán)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報的國土也有種種差別,所以稱為國土眾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種不同的世間,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產(chǎn)生三千世間的法數(shù),涵攝了全體法界的森羅萬象。這三千諸法中,我們隨舉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間諸法,一旦遇事觸緣,起動造作,自然產(chǎn)生千差萬別的現(xiàn)象。同樣地,我們凡夫當(dāng)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間諸法。這就是所謂的“一念三千”。
肆 主觀的一念與客觀的三千世間諸法之間的關(guān)系
《摩訶止觀》卷五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2一心在后。……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v亦不可,橫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絕深,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這段話不但說明了主觀的一念心與客觀的三千法是同體相生的,也闡釋了森羅萬象的當(dāng)體即是實相的意義。
我們以鏡與像為例,鏡面能映現(xiàn)諸相,不是鏡在先,也不是諸相在后,而是同時存在,相互依存的。鏡面在映照諸相時,就顯出鏡面來。同樣地,如果以鏡面為實相,萬有為諸相,我們就可以了解到離開萬有,別無實相可言;離開實相,也不能展現(xiàn)萬有。若以鏡面為主觀的心念,以諸相為客觀的三千世間諸法,則所謂的實相,就是指在客觀的三千世間諸法存在的同時,我們心識活動的過程,也正隨著展開三千世間諸法。
既然三千諸法隨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為什么只是凸顯心法呢?這是因為觀心比觀法要容易得多,而且具有積極主動的意義。在《摩訶止觀》卷五上,智者大師說道:“一切陰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攝一切法,所謂心是。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色。心是惑本,其義如是。若欲觀察,須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當(dāng)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陰,但觀識陰。識陰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為了利于實踐,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為了便于修觀,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爾一念的妄心。主觀的心識與客觀的世界,實際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 上一篇:第一篇 心
- 下一篇:第三篇 轉(zhuǎn)識成智─成佛必備的智慧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fèi)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yán)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yùn)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jì)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jì)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