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xué)基礎(chǔ)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節(jié) 菩薩行果

  第四節(jié) 菩薩行果

  一、大乘與小乘

  乘者,運載義,引伸稱運載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為乘。大簡小而言,求佛之教法為大乘。求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之教法為小乘。佛果者,開一切種智,盡未來際,化益眾生,即三覺圓滿,萬行所成,故云佛果。大乘又稱菩薩乘,三大阿僧抵劫間,廣修六度行,證無上菩提。菩薩,梵語菩提薩捶,譯云覺有情。菩提是覺義,即智所求果;薩捷是有情義,即悲所度生。就是以大智上求無上正覺果;以大項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有這種自覺覺地的修行者,具足自利和他的大愿者,名為菩薩。小乘者,視三界如火宅,急求出離,不堪度生,永無悲愿,以不度生故,則不成無上正覺。

  二、所修勝行

  大乘菩薩發(fā)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為基礎(chǔ),以方便為究竟!華嚴(yán)經(jīng)》云:“發(fā)菩提心者,所謂發(fā)大悲心!薄洞笈R遮那成佛神變經(jīng)》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逼兴_觀察四圣諦真理而發(fā)四弘誓愿:為解脫眾生之苦而發(fā)眾生無邊誓愿度,為滅除眾生煩惱而發(fā)煩惱無盡誓愿斷,為令眾生住圣道而發(fā)法門無量普愿學(xué);為令眾生得涅染而發(fā)佛道無上誓愿成。

  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解深密經(jīng)》佛合現(xiàn)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菩薩學(xué)事,略有六種,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到彼岸。”

  布施,梵語擅波,度澳食。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布施一切財物及生命資益有情。法施是為有情宣說如理正法,使有情止惡修善,斷染證凈。無畏施是為有情解脫逼迫之災(zāi)難恐怖。

  持戒,梵語尸羅,度毀犯。有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律儀戒是指菩薩所受的防非止惡的成,包括諸戒,即無惡不離。攝善法戒即菩薩所應(yīng)修學(xué)的六波羅密多等善法。饒益有情成即菩薩以善法利樂有情。

  忍辱,梵語展提,度瞑意。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觀法忍。耐怨害忍是能忍耐他有情對己所作怨對損害。安受苦忍在修習(xí)道法時,于所遭自然界及自身上的苦痛能安然忍受。諦察法忍對甚深法義,以堅忍意志審諦觀察思惟,以求悟人。

  精進,梵語毗梨耶,度懈怠。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直依弱精進。披甲精進于所修善法發(fā)起大誓意樂,勇敢不退。加行精進勤習(xí)五波羅密進趣不息。無怯弱精進為利樂清有情作清事業(yè),無有退轉(zhuǎn)、無有喜足,勇悍策進。

  禪定,梵語禪波,度散亂。有安住月沒心事三種。安住者,遠(yuǎn)離昏沉掉舉等障定法,引生輕安寂靜的等待現(xiàn)前,而能安住領(lǐng)受其樂。引發(fā)者,由定力為依止,引發(fā)種種神通功德。辦事者,由定力為依,清除有情諸痛苦,成辦有情利樂事。

  智慧,梵語般苦,度愚癡。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緣世俗諦慧,能通達調(diào)伏有情之世俗方便法。緣勝義諦慧,通達人法二無我真實智慧。緣饒益有情慧,作一切利益有情妙慧。

  三、行位

  菩薩行位,就因果臺說,總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若開十住中第一發(fā)心住所修信等十心為十信,于第十地之終別開等覺,則總為五十二位。但十信是十住中發(fā)心住所修,等覺是法云地攝,故不別開。此四十一位,又束為五位:一資糧位,即地前住行向之三十位。二加行位,即修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三通達位,即初地人心通達二空無我理的見道位。四修習(xí)位,自初地住心至第十地出心(等覺)中間,修習(xí)妙觀以斷除余障的修道位。五究竟位,即究竟斷惑證理的無學(xué)位。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資糧加行二位是初阿僧抵劫;從通達位至第七地終是第二阿僧抵劫;從第八地至第十地滿是第三阿僧抵劫。時經(jīng)三劫,行備四位,方證究竟的菩提大果。

  資糧位:菩薩為趣證無上菩提,修集種種殊勝的福德智慧行,是資益已身成偉之糧,故名資糧位。此位有三十心。

  (-)十住,菩薩在此位中,于無上大菩提創(chuàng)發(fā)安住之心,雖修六度等行,還未至殊勝,故但得名住。

  一發(fā)心住,大發(fā)菩提心。于此位中修習(xí)十信:

  l、信心,聞大乘法,心無疑惑。

  2、念心,憶念三寶,明記不忘。

  3、精進心,勤策三業(yè),離于懈怠。

  4、慧心,簡擇邪正,不起邪見。

  5、定心,心能湛寂,離于散亂。

  6、施心,等施財法,離于使貪。

  7、戒心,住凈尸羅,三業(yè)無犯。

  8、護心,護持正法,并余九心。

  9、愿心,發(fā)四弘誓愿。

  10、回向心,所修善法,回向無上菩提。

  二、治地住,凈治三業(yè)生一切功德。

  三、修行住,觀真如理,修六度妙行。

  四、生貴住,聞圣教生如來種。

  五、方便具足住,有自利利他之方便。

  六、正心住,心定不動正真安住。

  七、不退住,心不動轉(zhuǎn)。(不退有四,第六住名信不退,

  第七住名位不退。初地名行不退,八地以上名念不退)

  八、童真住,不受染法。

  九、法王子住,凈心繼續(xù)佛位。

  十、灌頂住,行股湛受灌頂之禮。

  (二)十行:此位菩薩,于六度等行增殊勝。

  一、歡喜行胭頂眾生,隨喜功德。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

  三、無毒行,怨對能忍。

  四、無盡行,化現(xiàn)無盡。

  五、無癡行,了達法門無顛倒錯亂。

  六、善現(xiàn)行,善巧度化而順機宜。

  七、無著行,心無著礙。

  八、尊重行,緣般若而無著。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

  十、真實行,如說而行,如行能說。

  (三)十回向:此位菩薩凡所修行,皆為回行。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

  二、不壞回向,正顯中道,歸趣本覺。

  三、等一切佛回向,運無線慈,度有情界。

  四、至一切處回向,以大愿力,人一切佛上供養(yǎng)諸佛。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常住法,授以與前人。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行無漏善,不落二邊。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性具平等。

  八、真如相回向,體法平等心無所依。

  九、無縛解脫回向,心無縛著。

  十、法界無量回向,心等法界,含攝周遍。

  加行位:即第十回向滿心之位。為趣見道而加功用行。因見道體斷煩惱,如火燒薪,故喻見道智慧如火,此位菩薩,未得火體,而得火相,立暖名。二項位,觀法之名、義伯性、差別四法,皆不可得,慧火轉(zhuǎn)盛。三忍位,印前順后,對諸法之理順忍悟達。四世第一位,所得智等,最勝故。

  通達位:通達即證會義,即是見道位。見法之真如理,住極喜地,善達法界。

  修司位:見道后,自初地中的住心出心至第十地終,為斷除俱生二障,數(shù)數(shù)修習(xí)無分別智。此修習(xí)位有十地差別。

  一、極喜地,人怫之智,初見此理。

  二、離垢地,遠(yuǎn)離塵染。

  三、發(fā)光地,智光轉(zhuǎn)股凈極明生。

  四、焰慧地,慧焰增盛,斷煩惱如火焚薪。

  五、難勝地,真俗并觀為難,非前四地能及為勝。

  六、現(xiàn)前地,無生理明露。

  七、遠(yuǎn)行地,加功用行修無相法。

  入、不動地,無賭u智任運相續(xù),不為有相、功用煩惱所動。

  九、善慧地,善巧利生。

  十、法云地,有勝智能藏眾德,能斷煩惱,法身圓滿,如大云廣遍。此十地圓滿十波羅密(除六度外加愿、力、方便智)

  究竟位:究竟是佛果。佛位所得的菩提涅架是究竟無漏界,性凈圓明,所作皆辦,功德最勝無上,故名究竟。

  菩薩所修的五位次第,斷二種障,顯二種穩(wěn),二障即煩惱障、所知障。二德即涅桑德和菩提德。煩惱障: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擾亂有情身心,不令出離生死苦海。障是覆蔽義,即煩惱覆蔽浸染不得解脫。所知障:障礙所知之境而不使現(xiàn),障礙能知之智而不使生。此障由法執(zhí)而生,障菩提。

  菩提是能證的無漏管,是所生得。菩提是轉(zhuǎn)有漏雜染的八識而成四智。轉(zhuǎn)第八識成大圓鏡智,此智為一切現(xiàn)行功德所依。轉(zhuǎn)第七識成平等性智,此智征得諸法平等的理性,及自他平等。轉(zhuǎn)第六識成妙觀察智,此智善能觀察諸法自相、共相及眾生根器。轉(zhuǎn)前五識成成所作智,此智能成就為欲利樂有情的本愿所能成事。六七二識為見道時轉(zhuǎn),前五識及人識到怫果位時轉(zhuǎn)。

  涅 是所證的真如理,是所顯得。證佛位四智圓滿時,所證真如理,安全顯現(xiàn),即具得四種涅籌:本來自性清凈涅籌,有余依涅架,無余依涅架,無住處涅籌。

  成四智,證涅桑而得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