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提心法
編輯:無著賢論師造 修慧語譯
敬禮大悲心
清凈三學修覺心,宏揚圣教遍十方;
三世佛子共行道,出生利樂大寶藏;
由善弟子數(shù)勸請,謹依師語而開顯。
眾生如果想要證得無上正等覺,應在發(fā)出菩提心之后,繼續(xù)勵力修學世俗和勝義二種菩提心。就如圣龍樹菩薩所說的:
我與此世人,欲證無上覺,
依根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修此之教授。
西藏大依怙師阿底峽尊者,曾經(jīng)得到三位上師所傳的修菩提心法:
第一位是法鎧論師。法鎧論師教他修大悲心,為一切眾生做種種布施,乃至頭目髓腦,亦在所不惜。如是常于受者生慈悲心,不著于物,不見施人、受人。就在布施當中,證得無上般若妙慧。
第二位是慈瑜伽論師。慈瑜伽論師教他能實取眾生之苦,由自己代受。有一天,當論師在講經(jīng)時,看見旁邊有人在打狗,論師忽然由座上跌下來,大聲呼痛。在場的人都不太相信,大師乃掀開衣服,紅色杖痕顯然,正是狗被打擊的地方,那只狗卻安好無恙。這乃是修菩提心成就,代眾生受苦的實例。
第三位是金洲大師。此大乘菩提心法,就是金洲大師所傳下來的。大乘菩提心法,的確非常殊勝。凡是以此教授修菩提心的人,都能很快生起微妙的覺受,并能發(fā)出堅固的菩提心。因此在西藏,不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修菩提心法大都屬于這個傳承。
金洲大師把這一修菩提心法傳給阿底峽尊者,然后再由阿底峽尊者傳承至宗喀巴大師。這期間都是以秘密傳授方式進行的,因此受益的僅是少數(shù)幾個門人而已。后來宗喀巴大師發(fā)現(xiàn)弟子們修此菩提心法,利益甚大,所以決定把這秘密法門公開傳授。于是宗喀巴大師把這教授略加整理,前后分成七科,以后就稱這一菩提心法為《七義修菩提心論》。此“七義論”即:
一、明所依加行法。
二、正修菩提心。
三、取惡緣為菩提道。
四、明攝為一世修持。
五、心修成之量。
六、修心三昧耶。
七、修心學處。
茲依其次序,分別闡述如下:
一、明所依加行法
《七義論》云:“先學諸加行”。密教修行次第,通常都分成加行、正修、后得三個階段。加行舊譯為方便,它的目的在作正修的準備,以便加速其圓滿成就。此中所修的加行法有三:
1、修暇滿難得
我們應思惟:人身如寶筏,若無此人身,將何以修學佛法? 何以成就利生事業(yè)?又其他五道眾生,如地獄、餓鬼、畜生,苦難自在,不曾間斷;天人、阿修羅,雖壽較長,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學法。比較之下,人身誠屬可貴。但人身并非幸運而得,乃是從無始到今生,俱有因緣,若非種下善因,絕對無法成就。且人身極易造業(yè),尤其在這五濁惡世,能修善法者,日漸減少。所以今生一失,下世能不能再得到,實在沒有把握。因此,今生不應再空過,當修一切凈法。
2、修死歿無常
我們應思惟:南瞻部洲,人壽不定,死緣多而易遭。吾人何日死?何處死?何法死?都不能決定。人命異常脆弱,猶如廣場中的燈,任何一方吹來風,都會熄滅。當知死神一定會來,死神一來,是無法以咒力,或任何法子可逼退的。今天雖還活著,卻不能保證明日不死。人命只在呼吸間,而光陰猶如逝水,日出瞬沒,去時苦多。因此,從今日起,當勵力修學正法。
3、修生死過患
六道輪回,并非像風吹萍葉一樣,是聚是散全憑偶然,而是由善惡業(yè)所牽引的。所以佛經(jīng)上說:“從善惡業(yè),感樂苦果。”又說:“縱經(jīng)百千劫,所作業(yè)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此,應斷一切惡,隨力修善。
二、正修菩提心
(一)修勝義菩提心
1、修加行
先修皈依發(fā)心,啟白上師、本尊祈求加持,隨誦七支供養(yǎng)。(七支者:(1)禮敬諸佛;(2)廣修供養(yǎng);(3)懺悔業(yè)障;(4)隨喜功德;(5)請轉(zhuǎn)*輪;(6)請佛住世;(7)普皆回向)然后端身正坐,數(shù)出入息二十一遍,勿令錯誤增減。如此,身已安詳,心無錯亂,就可正修勝義菩提心了。
2、修正行
(1)《七義論》云:“思諸法如夢。”是說我們六根所執(zhí)取的境界,不論是有情世間,還是器世間,都是夢幻不實的,我們之所以有種種分別,乃是由于內(nèi)心迷亂顛倒所顯現(xiàn)。倘若離開這迷亂的內(nèi)心,則無一法可得。由于無一法可得,就能破除妄計諸法實有之增益執(zhí),了知一切法都無自性。
(2)《七義論》云:“觀心性無生。”倘若我們已斷除了對外界的增益執(zhí),了知外界全是夢幻不實的。然而我們這迷亂的內(nèi)心是實有的嗎?當知心性亦無實體,猶如虛空法界,無任何顏色及形狀、亦無生、住、滅三相;不住于身內(nèi),也不住于身外。性全非實,一切分別執(zhí)著都應棄舍,應安住于無分別中。
(3) 如果這時你心中還想:身心都是空性的,當知這是對治分別,這仍然是妄念。《七義論》云:“對治亦自解。”是說修學者應了知對治法本身就是無自性,因此,仍然不可執(zhí)著對治法。連對治法都不執(zhí)著了,這才能安住于無分別中。
(4) 為了說明安住法爾的體性,所以《七義論》又云:“道體住賴耶。”阿賴耶是諸法的根本識,前七識是阿賴耶中的種子生的,所以叫做七轉(zhuǎn)識。若離這七轉(zhuǎn)識一切的起滅,則能了知性無所有,心亦不執(zhí)著,如理證知無分別智的境界。
3、修結(jié)行
《七義論》云:“中間修幻化。”是說出定后,仍然要隨著修定之串習力,在行、住、坐、臥等四威儀中,了知所現(xiàn)自、他、情、器都無自性,一切如幻,無有實體。
(二)修世俗菩提心
1、修根本
《七義論》云:“雜修二取舍。”取者,是取眾生之煩惱魔害等苦報,由我代受;舍者,是將我三世所集之善功德,全惠施給眾生,令其增長安樂妙善。換句話說,就是把貪著自利和不顧他人的心,對換過來,自他易地而居,愛他勝自。這個修法很重要。寂天阿?黎說:
若求速救護,自及他人等,
應修自他換,是即密妙行。
又說:
盡世間安樂,從愿他樂生,
盡世間煩惱,由欲我樂生。
愚人作自利,能仁為利他,
依此二分別,何須復多說?
若不能真換,自樂與他苦,
非但不成佛,亦無世間樂。
又說:
如是滅自苦!及息他苦故,
應舍我施他,應護他如自。
所以說,執(zhí)愛我,是一切衰損之門;執(zhí)愛他,是一切圓滿之處。修此世俗菩提心之次第,應先依根本母而修。首先觀想在自己面前,有一明顯之母親相。然后如是殷重思維:不但今時,即無始以來,她曾做過我無數(shù)世的母親。她做我母親時都以慈眼觀我,以悲心攝持我,為我救護一切損害,承辦一切利樂。特別是今世,從我初住母胎時,即時常攝持。出生后,胎毛未干,就急著抱我,賜給我溫暖,以乳酪喂哺,以口飼食,以手擦不凈物。又于饑時予食,渴時予飲,寒時予以衣服,貧時予以財物。這些資具,都是母親費盡千辛萬苦,甚至冒著罪苦惡名所得來的。母親如是守護著我,直到遭遇佛法,修習正道。母恩之大,昊天罔極!母親因數(shù)利于我,以致在流轉(zhuǎn)輪回中受苦,實在令人悲愍。
我今亦應報諸利益,除諸煩惱。當以如何除諸煩惱呢?如是思維已,乃知母親是被苦、集所害,苦是直接害人,集是間接損人,我應取受這兩種苦報。因此,觀想母親之一切苦集業(yè)報,化作黑氣,全流入我心中,苦集業(yè)報流入我心中之后,見到母親是如此輕安,我內(nèi)心有著無比的喜悅。又當以如何報諸利益呢?如是思維已,乃知是善功德能利益母親。因此,觀想我的一切善功德,全無吝惜地施給母親。這些善功德流入母親心中之后,看到母親立即現(xiàn)前安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前即身成佛,我內(nèi)心立刻充滿著猛利喜樂。
其次,對父親也應如此修持,乃至對于一切眾生,都應如此修持。 因為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都曾做過我的父母,為我承辦過無數(shù)利益,遣除過無數(shù)煩惱,其恩德極大。然而這些過去世的父母,現(xiàn)在正被生死眾苦所逼。我應如何令他們脫離痛苦呢?當知須猛利修持悲心,觀想他們所有的煩惱痛苦,全流入我身中;而我三世所集善根資財,統(tǒng)統(tǒng)布施給他們,令其增長安樂妙善。觀想到這里,見到他們是如此輕安,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前即身成佛,我內(nèi)心立即充滿猛利歡喜法樂。
為了便利引生自他交換之心,《七義論》又云:“彼二乘風息。”觀想出息時,我一切善樂,隨風施給眾生;入息時,眾生一切罪苦,都流入我身。
2、修后得
(1)《七義論》云:“三境毒善根。”是說如果在樂境、苦境、不苦不樂境里,有了貪、?、癡三毒時,應立即思惟:有許許多多的眾生,像我一樣依于三境發(fā)生三毒,以致造業(yè)受苦。他們將不堪其猛利苦,因此愿他們一切三毒,都流入我身中,他們?nèi)咦懔藷o貪、無?、無癡三種善根,受無量福報。
(2)《七義論》云:“諸威儀誦持。”為數(shù)數(shù)引發(fā)正念,應發(fā)出猛利意樂,恒常讀誦:愿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愿我一切樂善,都成熟于眾生。
(3)《七義論》云:“取次從自起。”為令自己能取他人之業(yè)苦,所以應常作如是思惟:如果現(xiàn)在我能攝取自己當來所生的一切罪苦,如此也能攝取他人身上的種種罪苦。
三、取惡緣為菩提道
《七義論》云:“罪滿情器時,惡緣變覺道。”如果惡果充滿整個器世間,如日月失度,災變迭起,時節(jié)改變,寒暑不恒,天地亢陽,陂池竭固,盜賊、兵戈災競起;蛴星楸⿶海窢巿怨,魔說橫行,不事父母,不信因果,廣造惡業(yè)等。修學者應立即轉(zhuǎn)此惡緣為菩提道。
此中有意樂和加行兩種。意樂又可分為世俗菩提心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和勝義善提心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兩種。
(一)意樂
1、以世俗菩提心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
(1)七義論云:“報應皆歸一。” 說凡是我所生的一切眾苦,都是由于過去不知我執(zhí)為怨敵,有情為恩人所感,這不能責怪別人!度胄姓摗吩疲
所有諸世聞,損害怖畏苦,
皆從我執(zhí)生,我何用此鬼?
這是說從無始以來,在無我中,執(zhí)著有一個我,為了貪愛這個我,于是造了種種惱苦他人的罪業(yè),以致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苦報!度胄姓摗酚衷疲
意汝欲自利,雖經(jīng)無數(shù)劫,
以此大疲勞,汝唯成就苦。
如是眾苦都是我執(zhí)所生,所以當觀我執(zhí)猶如怨敵。由于這個我執(zhí),以致從無始生死到現(xiàn)在,生起種種痛苦。又如“嫉妒高者,輕毀低者,等者爭勝”之種種斗爭心,都是由我執(zhí)所生,令我沉淪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脫,乃至令我遭非人之侵害,也是由我執(zhí)所造!度胄姓摗吩疲
此于生死中,百返損害我,
今令諸怨恨,推汝自利心。
倘若我執(zhí)生起時,當觀我都非有,何故執(zhí)我?如是能在我執(zhí)生起時,現(xiàn)前斷除。又為了使我愛執(zhí)永不復生,所以應勇猛精進,勵力剔除!度胄姓摗吩疲
汝曾傷害我,昔時彼已過,
今見汝何逃,應摧汝?慢。
因此,凡遇有損害,都應了知這是我執(zhí)的過患,一定要勵力調(diào)伏我執(zhí)。就如霞婆瓦所說的:“于此短壽期中,愿當勵力調(diào)伏此鬼。”又一個人的心行如果都是尋求自利的,那就是俗人,如果都是利他的,那就是行者。所以應當以善知識的行持來修取舍。善知識本說:“今除于心門,持一對治短矛,相待而擊,無余可修;彼急我亦急,彼緩我亦緩。”如果能觀我執(zhí)猶如怨敵,而現(xiàn)前斷除者,霞婆瓦說這是“送祟法”。
(2)《七義論》云:“修一切大恩。”是說我們不但要觀我執(zhí)猶如怨敵,更要修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大恩人。因為一切眾生,都是無始來的父母,往恩甚重。即使是現(xiàn)在,也因緣于眾生乃得發(fā)心,為利眾生乃得開始修行,所以要成佛仍須要眾生。如《入行論》云:
有情與諸佛,同能辦佛法;
如恭敬諸佛,何不敬有情?
這是說,眾生要成佛,佛與眾生的恩量是相等的。所以應對眾生修猛利悲心,取眾生一切苦,由我代受;將我一切善功德,施給眾生。特別是在有人、非人來損惱時,應作如是思維:他之所以來損惱我,都是由于無始以來作我慈母時,為了替我承辦利益,全無顧慮到自己的罪苦和惡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種種苦;又由于迷亂力,導致對過去的親眷全不相識,所以才來損惱我。另一方面,是由于我自己惡業(yè)的牽引,令他現(xiàn)在造害我的惡業(yè),日后也將因此惡業(yè)而受種種苦報。他這樣長時的受苦,都因我而起,實在令人悲愍。此外,更應思維:過去我對他只有作損害,今當替他遣除眾苦,辦諸饒益,勤修取舍。
如果見到人或畜生時,應現(xiàn)前為他盡力饒益。倘若不能現(xiàn)前饒益,也應發(fā)猛利心,愿他離苦得樂,速當成佛。如是至心思惟,并加持誦。又應發(fā)愿:凡我今后所做的善事,都要饒益于他。
倘若是鬼神來作損惱,應如是思惟:從無始以來,我一直是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我今將作酬報,把我頭目髓腦,全部布施給他。于是觀想剖開自己的身體,放在作損惱者的面前,并這樣地對他說:“茲將我頭目髓腦布施給你,隨你意樂,任你飲食。”接著又觀想:損惱我的鬼神,因吃我的肉,而息滅了饑渴,身心充滿了無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以后對所有的食肉鬼神,都應如是布施自身,使他們?nèi)艿玫斤枬M,并具足善樂。
總而言之,一切過患都是我執(zhí)所生,所以應觀我執(zhí)猶如怨敵,盡力去對治它;一切利樂都因眾生而有,所以應觀眾生為親眷,盡力去饒益它。朗日塘巴說:“我隨展幾許深法,一切過失都是自造,一切功德皆是有情所有。以此關要,除利勝施他,衰敗自取外,別無所解。”
2、以勝義菩提心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
《七義論》云:“亂境觀四身,空護最為上。”我們應當明白,凡是依止煩惱以及內(nèi)外情、器所生的眾苦,都是自己內(nèi)心錯亂所顯現(xiàn),并無少許真實。在世俗中如是顯現(xiàn)的,如在夢境里,見到火燒水漂等事而生的種種苦惱,全是由于在諸法無實中妄見真實的過患。在勝義中,這一切法都無所有。倘若觀察煩惱和苦的自性,因而了知:一切法無所生,這是無生法身;因為是無所生,所以也就無所滅,這是無滅報身,由于是無生無滅,中間也是同樣無所住,這是無住化身;又這些自體都不可分離,這是自性身。這種把妄境觀成四身,是明白一切法都是四身的教授。
又應思維:這些來損害我的人,能勸我進修二菩提心,他們的恩德很大。因我遠離了對治法,已發(fā)生煩惱卻一無所知;他們這樣地來警告我,一定是上師、本尊或佛、菩薩所化現(xiàn)。如果患了像癲癇一樣的病,而生猛利苦時,應如是思維:倘若我不患此苦,一定會墮入現(xiàn)法范圍,乃至忘失正念;如今能因此而提起正念,一定是上師、三寶所化現(xiàn)的事業(yè)?偠灾H近師長無非是為了引生菩提心,如今依止此損害和眾苦,也能令我生起菩提心。所以說,依止惡緣也能達成夙愿。
(二)加行
1、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
《七義論》云:“四行勝方便。”四行即是:
(1)積聚資糧加行。當我們一有了苦,便馬上想擺脫掉,這即表示我們不愿受苦,愿得安樂。既然想得到安樂,就應勤加積聚資糧。修習此法時,應先供養(yǎng)上師三寶,承事僧眾,布施鬼神,由身、口、意清凈三業(yè),盡力勤修福德資糧;然后修皈依發(fā)心,于上師、三寶處供曼陀羅,并至心祈禱:“維愿上師、三寶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請加持令病;倘若愈者善,請加持令愈;倘若死者善,請加持令死。”如是至心祈求,以斷除希望和怖畏這二種妄心。
(2)凈障加行。既然不想受苦,就得趕快斷除惡因,消滅業(yè)障。此法可由四力悔除:①破壞力,至心懺悔先前所造罪業(yè)。②制止力:發(fā)誓從今以后,縱使喪命也不再造罪。③依止力:皈依上師、三寶,發(fā)菩提心。④對治力:修習空性正見,持殊勝陀羅尼(如百字明咒等)。
(3)供魔加行。供魔施食后,至心表白云:“你來作我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今后愿眾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若不能如此做,則應施食,修慈悲心,告訴他說:“我將為你作現(xiàn)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益,請你不要阻礙我修法。”
(4)供養(yǎng)護法加行。以食供養(yǎng)護法神后,至心祈求護法神息滅修法違緣,承辦諸順緣。
2、取客緣為菩提道
《七義論》云:“隨現(xiàn)遇而修。”倘若遭到重病、魔害、怨敵等而生猛利苦時,應憶念在這世界中,感生如是苦的,還有無量數(shù)的眾生。他們蒙受此猛利苦,實在可愍。所以,愿他們一切眾苦,全流入我身中。又應思維這些能損害我的,都可作為修菩提心之助伴,猶如師長激發(fā)我發(fā)菩提心一樣,他們的恩德都很大。見到他人受苦時,應相續(xù)取他的煩惱眾苦,全流入我身中。如果我和他人同時有猛利苦時,應至心祈愿他人的一切煩惱,全攝入我身中。
像這樣,能轉(zhuǎn)惡緣為菩提道的一切方便,其目的全在消除希望與怖畏二心。如朗日塘巴說的:“究竟雖皆能至離希、怖之道,然于現(xiàn)時分為親怨而修者,如正曲樹。”
四、明攝為一世修持
(一)《七義論》云:“總攝教授心,應修習五力。”五力者,是指牽引力、修習力、白種子力、破壞力、愿力。
(1)牽引力。是說從現(xiàn)在開始,一直到今年、今生,乃至成佛,愿常不離二菩提心,數(shù)數(shù)引發(fā)其心。
(2)修習力。是說要數(shù)數(shù)修習這二菩提心。
(3)白種子力。是說為了生長菩提心,應盡力去積集資糧。
(4)破壞力。是說在生起我執(zhí)分別時,應立即思惟:從無始以來,由于這個我愛執(zhí),而遭受到無量大苦,就在今世,也因此而受苦遭罪,雖想修習正法卻不能如愿。這都是我愛執(zhí)的過患,所以應當舍棄我執(zhí)分別。
(5)愿力。是說在行善事之后,應當發(fā)愿,愿從今生到成佛,生生世世永不離修習世俗、勝義二菩提心,愿隨遇一切惡緣,都轉(zhuǎn)為菩提道。在供養(yǎng)上師、三寶、護法,以及施食之后,也應如是發(fā)愿,并祈求加持,令所愿都能圓滿成就。這五種力,就好像密宗里,攝持一切法為礧字的法門。
那么,在臨命終時,這五種力又將如何修持呢?《七義論》云:“大乘死教授,五力重威儀。”這是說明修持這個法門的眾生,在臨命終時,應如是次第修習五力:
(1)修白法種子。將一切資具供養(yǎng)于上師、三寶大福田處,使內(nèi)心全無耽著。
(2)修愿力。在上師、三寶前供養(yǎng)七支,并猛利發(fā)愿說:“祈求上師、三寶慈悲加持,令我于中有時,以及在后世一切生中,能修習二菩提心,并能值遇開示此修菩提心法的上師。”
(3)修破壞力。當作如是思惟:過去因我執(zhí)而遭受無量苦;往后如不舍棄我執(zhí),仍然得不到安樂,現(xiàn)在也是因愛執(zhí)此身而感受痛苦。倘若詳細觀察,就能了知吾人身心如幻,沒有實體,全無可執(zhí)著之處,所以應勵力斷除我執(zhí)。
(4)修牽引力。應當頻頻生起欲樂,祈愿在中有時,也能繼續(xù)不斷的修習此二菩提心。
(5)修修習力。應當時時記住前面所修二菩提心的道理。
威儀者,是說在臨命終前,應當右脅向下,左手托頰,以小指端塞住右鼻孔,從左鼻孔出氣。然后先修慈悲心,順著出入息修二取舍,再思維一切生死、涅?、起滅等種種法,都無有真實,這些全是內(nèi)心錯亂所顯現(xiàn)。而這內(nèi)心亦無真實,有如虛空法界,所以也不應執(zhí)著。應如是修習菩提心,于安詳中死去。臨終之教授,雖然有很多法門,但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了。
五、心修成之量
(一)《七義論》云:“諸法攝一要。”這是說明,三藏十二部里的一切大、小乘法,其目的均在調(diào)伏我執(zhí)。如果不能調(diào)伏我執(zhí),則所修的法,就毫無意義可言了。反之,如果所修的法,都能對治我執(zhí),這就表示身中已生起修心之行相。修學之得不得法,其差別就在這里。所以有人說這是“稱行者之秤”。
(二)《七義論》云:“二證取上首。”是說倘若有人稱贊我說:“這位法師真是位賢善行者呀!舉凡種種威儀,無不生法。”雖然他人不譏嫌我,也是證量的一種,但不能以此作為主要之證量。因世間常人,不知我內(nèi)心修為,他們只要見到莊嚴的外表,就很高興了。所以,要以能做到自心無愧,才是修持之主要證量。我們應當時時刻刻以正直心善加觀察,如果自己認為確能問心無愧,這就是修心之行相,亦即表示能生起對治力。所以,修學者應如是勵力勤求自心無愧。
(三)《七義論》云:“恒當依歡喜。”由于能善修菩提心力,往后隨遇任何惡緣,都可取此作為修心之助伴。生此菩提心力,即是修心之量。此外,更應輾轉(zhuǎn)向上,取其他一切惡緣,依然能引生增上歡喜。修學者應如是修學。
(四)《七義論》云:“散能住即成。”是說善騎馬的人,由于騎術好,心雖散亂,但仍不致墜馬。同樣的,由于善修菩提心,在遭到突然的損害惡緣時,雖未加觀察,依然能不生?恚;并且能將此惡緣,漸漸地轉(zhuǎn)為菩提道,這就是修心之量。為了能早日達到這個境界,應猛利地去修學。
以上所修成的心量,都是在相續(xù)中生起的修心行相,并未證得自性菩提心。所以不應有了此修心行相,就不再繼續(xù)修學。相反的,更應加緊用功,如是才能圓滿成就。
六、明修心三昧耶
(一)《七義論》云:“恒學三總義等。”三總義,是指修心不違戒、不現(xiàn)怪誕、不墮黨類。茲列述如下:
(1)修心不違戒。修學者不可認為自己是修大乘菩提心的,就可忽視微細學處。應當具足修菩提心意樂,從別解脫戒到金剛乘三昧耶戒,凡所受過的戒,都應守護不犯。
(2)不現(xiàn)怪誕。不可為了讓他人知道我已斷愛執(zhí),而現(xiàn)斬伐神樹、伴惡癩等種種神通。以上諸怪行,全應斷除。
(3)不墮黨類。如只能忍人惱而不能忍鬼神之侵害,或只敬長上而輕視卑下,或慈憫親屬而?恚仇敵。像這種種邪分別,都應斷除。當以平等心遍修一切。
(二)《七義論》云:“轉(zhuǎn)欲住本位。”是說修學者要生起自他交換之意樂,一切言語、舉止,都應與同修和合而住。也就是說,外頭虛名要小,修持要精進,自己雖然已有了成就,仍未被他人所發(fā)覺。
(三)《七義論》云:“不應說殘支。”如果他人身體有殘疾,或有佛法過失,譬如犯戒等。凡是不雅的話都不應說。
(四)《七義論》云:“全莫思他過。”對于一切眾生,特別是修道的法侶,如果發(fā)現(xiàn)他有過失,應了知這全是我內(nèi)心不凈所顯現(xiàn),并非他人有如是過失。修學者應如是勵力遮止此尋伺心。
(五)《七義論》云:“先凈重煩惱。”意思是說修學者應先審察自身以何種煩惱最重,然后集中全力對治它、調(diào)伏它。
(六)《七義論》云:“斷一切果求。”如果修心的動機,是為了個人的名聞利養(yǎng),或是求后世的人天果報,乃至求個人獨自的解脫,此等自利心,均與菩提心背道而馳,所以都要避免。
(七)《七義論》云:“棄舍毒食。”如果在一切善行中,摻雜著常見、我見,就如同在美食中摻毒藥一樣,所以應立即舍棄我執(zhí)。
(八)《七義論》云:“莫學直報。”是說不要牢記他人過去對自己的違害,而含恨不舍,應立即遠離此等過患。
(九)《七義論》云:“莫發(fā)惡言。”不要為了報復他人對你的惡意攻擊或無意的中傷,而加以惡言謾罵,或企圖傷他的心。倘若他人遭到不幸,不可說這是報應,或說一些令人心痛的話。
(十)《七義論》云:“勿候險阻。”是說不應懷恨他人對自己的違害,而伺時機向他報復。
(十一)《七義論》云:“莫刺心處。”是說不要揭發(fā)他人的隱私,或暴露他人的過失,或誦非人等心咒,以致命他人心中生猛利苦。
(十二)《七義論》云:“睺載莫移牛。”自己的過失,應坦然承受,不可耍詐,想把過失栽到他人身上。這種只顧自己私利,不管他人死活的惡念,必須趕快遠離。
(十三)《七義論》云:“不爭先得。”對于公物,不能有侵占的意念,更不能千方百計地想把它弄到手。這種貪念,應及早斷除。
(十四)《七義論》云:“不作經(jīng)懺。”是說不可以為了贏得自我的利益,而暫時屈就他人;或是為了治魔、治病而修菩提心,這種自利心就好像做經(jīng)懺一樣,所以應立即斷除;蛟S有人認為修心就是為了治鬼魔,假若是這樣的話,那與送鬼又有何分別?所謂佛法,是以能對治煩惱,調(diào)伏我執(zhí)為要件的。倘若不能對治煩惱,甚至還增長我執(zhí)的,這都不能算是佛法。
(十五)《七義論》云:“天莫成魔。”有些人喜歡供奉神癨,如果供奉不得法,反而會害了自己,所以說:“天變成魔。”如果因修心反增?慢,像這樣不善于修心,本是佛法也將成非佛法了。修心原是為了調(diào)伏我執(zhí),如今反成了我慢,使自心更粗鄙、更丑陋,這乃是修持未達扼要之故。就如同鬼害東門,送俑到西門一樣。所以說,下藥要對癥,修佛法要斷我執(zhí),對待任何人都要像是他的仆人一樣。
(十六)《七義論》云:“樂因莫求苦。”如果親友去世,想到的卻是他的書籍和財產(chǎn)將歸于我;施主生病或往生,想到的是如何來積聚生計和菩提資糧;同修圓寂了,想到的是他的利養(yǎng)將歸于我;敵人怨家去世了,就如同去了眼中釘一樣,想到今后將斷除怨害,不禁生起猛利意樂。如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安樂,而欲令他人受苦的惡念,都應斷除。
七、明修心學處
下面所說的都是一些如何使修心不退轉(zhuǎn)和能輾轉(zhuǎn)增長的方便法門。
(一)《七義論》云:“諸瑜伽修一。”是說衣食等一切瑜伽,都是為利益他人而作的。
(二)《七義論》云:“諸倒覆修一。”如果因修心而染疾,或遭魔害,或遭他人?恨,或自增煩惱,乃至不想再繼續(xù)修心。這時應思惟:此世間有很多眾生,像我一樣也有這種苦報,實在非?蓱z。他們將不堪受其苦;所以愿他們的苦報都流入我身,由我來承受;我所集的一切善功德,全部施給他們,令他們都具足修心順緣。
(三)《七義論》云:“初后作二事。”每天早晨起來,應如是發(fā)愿:“今日中,一切身、口、意當不離二菩提心。”作是愿已,白天以正知正念如是攝持。夜間就寢時,要反省今日所作所為。如果發(fā)現(xiàn)了有違背菩提心之行為,應立即痛加懺悔,決定今后不再造罪,并祈求上師、三寶慈悲加持,令其清凈。若確實沒有違犯,應發(fā)猛利喜樂,并誓愿日后均能如是修持。
(四)《七義論》云:“二境皆應忍。”如果在眷屬和資財都圓滿具足時,應如是思維:這些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亦如鏡花水月,全無真實,不可生?慢心,當以此福報廣造利他事業(yè)。如果事業(yè)衰敗,身上了無分文時,也應思維:這仍然是如夢如幻,無有真實,當取其衰敗相做為逆增上緣,毫無怯弱心。
(五)《七義論》云:“二事舍命護。”所謂二事者,是指總法三昧耶和別修心三昧耶。倘若沒有這二種三昧耶,不論是今世或是后世,均不能得到安樂,所以應舍命守護。
(六)《七義論》云:“當學三種難。”是說當煩惱初生時,很難發(fā)覺它,發(fā)覺后又很難制止它,或雖暫時制止了,卻很難斷除它。所以在煩惱初生時,應立即觀照得明明白白,然后集中一切法善加對治,并設法斷除它,為了使煩惱永不再生起,應當數(shù)數(shù)猛利地修學。
(七)《七義論》云:“取三主要因。”修法之主要因緣有三:(1)遭遇良師;(2)自己能如理修學,(3)具足修法所須順緣。倘若自己具足了這三種主要因緣,應當發(fā)猛利喜樂,并祈愿一切眾生,都能具足這三種主要因緣。倘若自己缺乏這三種主要因緣,應當思維此世界中,不知有多少眾生,像我一樣缺乏這三種主要因緣,以致得不到真實佛法,他們實在可憐。我愿他們?nèi)狈Υ巳N因緣之一切過失,全成熟在我身上,愿他們都能具足此三種因緣之圓滿果報,并能至心修學佛法。
(八)《七義論》云:“修三無失壞。”是說大乘一切功德,都是從恭敬師長中得到的,所以不應退失此恭敬信仰心,又菩提心是大乘法之心中心,所以修心應勇進不退;戒為無上菩提本,所以于大、小乘微細學處,都應守護不退。
(九)《七義論》云:“成就三無離。”是說吾人身、口、意三業(yè),不可須臾離開善法。
(十)《七義論》云:“于境無黨修,遍、徹底善習。”是說對于有情世間或器世間的種種境界,應無分別地修學;并能隨內(nèi)心所顯現(xiàn)的境界,普遍地修學,對于一切佛法,不應只在口頭說說而已,必須徹底地修學。
(十一)《七義論》云:“于怨敵恒修。”對于任何敵對有情,或共住在一處,我從未惱過他,而他卻來作損害的有情;或由夙習惡緣,我所極不喜歡的有情。在這些難生悲心之處,更應盡力去修習慈悲心。尤其在上師、父母面前,必須斷除違害惱怒之心行。
(十二)《七義論》云:“不依賴余緣。”是說修學佛法,決不依賴衣食無缺、無人非人作損惱、身體強健等順緣具足。倘若順緣不具足,也應由二菩提心門,取此不具足為逆增上緣。
(十三)《七義論》云:“今當修主要。”從無始以來,我雖得過無量人身,卻全無成就,白白地虛擲了。如今不當再蹉跎光陰,修法之枝末,應于此生修法之主要義。然而當如何擇其主要呢?即應:
1、在現(xiàn)前一切事務中,以修正法為主要。
2、在修持和說法二事中,以修持為主要。
3、在各種修持法門中,以修菩提心為主要。
4、在由教理門修持中,以依上師教授,專精修習為主要。
5、在諸威儀修持中,以坐榻專修為主要。
6、在遠離對境修持中,以修對治法為主要。
修學者應如是抉擇,奮力修學。
(十四)《七義論》云:“不應顛倒。”顛倒有六種:
1、不能忍受修法之苦,卻能忍受降服怨敵,守護眷屬等諸艱苦,這是忍顛倒。
2、不想修清凈正法,卻迷戀世間財位,這是欲顛倒。
3、不由聞、思、修三門領納佛法甘露法味,卻耽著于世間樂味,這是味著顛倒。
4、于作惡者不修悲愍,反而于苦行者修悲愍,這是悲愍顛倒。
5、對依靠我的人不令其修正法,卻教他作增長世間財位之方便,這是教心顛倒。
6、于出世之樂善不修歡喜,見怨敵有苦而生歡喜,這是隨喜顛倒。
修學者應遠離此六種顛倒,勵力修習六無顛倒。
(十五)《七義論》云:“不應間輟。”由于正法未獲得正解,所以應遠離時修時輟,當專心一意恒常修學。
(十六)《七義論》云:“應堅決修。”是說修學者應斷絕一切攀緣,于修心法門上,專一精進修持。
(十七)《七義論》云:“觀擇令脫。”先觀察自身以何種煩惱最重?然后集中一切對治法,勇勵斷除。過一段時間,再接觸能生煩惱的地方,試試看煩惱會不會再生。如果又生起煩惱,應再用對治法斷除。如是繼續(xù)修持,直到煩惱完全不生為止。
(十八)《七義論》云:“不應自恃。”如果自己認為對別人有過恩惠,或認為自己能長時勇猛修持,非常難得;乃至認為自己有智慧、有品德,如是等慢,都應斷除。因為修愛他勝自,是絕無可傲慢之處。惹鎮(zhèn)寺訓說:“莫望于人,應祈于神(佛、菩薩)。”此話實有至理。
(十九)《七義論》云:“不應暴戾。”如果別人在大眾場合中污辱我、謾罵我,這時絕對不可以動怒,更不可以有殘忍的報復行為。如今我輩等修學佛法,因未達修法扼要,以致全不能調(diào)伏我執(zhí)。甚至還有人認為“忍耐比不上新生的肉能保護自己,適當?shù)谋╈鍎龠^那過分的讓步”。這話不足為信,因為修習一切佛法,須能對治我執(zhí),否則即成過患。
(二十)《七義論》云:“不輕喜怒。”是說不要因為芝麻小事,而輕易現(xiàn)出喜怒相,以致侵犯了朋友。
(二一)《七義論》云:“莫著聲譽。”是說為他人承辦諸利益,或自己修習正法,都不應希求道謝和聲譽。
如是當竭盡全生,由根本、后得二門,善修二種菩提心法,直至獲得圓滿成就。
結(jié) 語
《七義論》云:“將此五濁世,轉(zhuǎn)為菩提道,教授甘露藏,從金洲傳來。”是說在這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等五濁惡世中,安樂緣少,人非人等損惱受苦緣多。惡緣交雜,即應以此作為修心之助伴。所以說,惡緣愈多,愈能增長善行,就像轉(zhuǎn)毒藥為甘露一樣。這也是金洲大師的教授,勝過其他教授的地方。若能確實明白修心的道理,如理修持,則能生安樂城,這是所謂的修心相。因為由此可出生自他、世出世間一切安樂之故。假使能集中一切心力,令心法合一,如此勵力善修其心,不出多久,自他義利都可得到圓滿成就。
《七義論》云:“由醒夙習業(yè),多勝解為因,能輕苦譏毀,請調(diào)執(zhí)教授,今死亦無悔。”這是宗喀巴瑜伽士因由善修二菩提心法而生起愛他勝自之心,永斷自利系縛,獲得大力之心語。
由具名稱法王恩,善獲耳傳大寶藏;
因信眾勸開顯力;愿眾皆修菩提心。
- 上一篇:菩提心淺探
- 下一篇:化世導俗——從《明報應論》看東晉 慧遠的報應理論與中土思想
- 仁德上人:真實的菩提心
- 仁德上人:沒大徹大悟之前要運用好有我而不為我的善心菩提心
- 凈界法師:佛陀的呵責: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凈界法師:什么是菩提?一種無漏的智慧
- 如瑞法師:要了知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就要學會善用其心
- 大安法師:哪四種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呢?
- 凈界法師:菩提心在本質(zhì)上的差別是什么?
- 凈界法師:小乘空觀與大乘空觀的差別
- 大安法師:怎么發(fā)菩提心?從厭離啟發(fā)菩提心
- 法藏法師:每個階段應該如何期許?有沒有什么檢核標準?
- 凈界法師:什么叫大乘菩薩?四個重點
- 凈界法師:出離心和大悲心兩者結(jié)合就是菩提心
- 宏海法師:怎樣轉(zhuǎn)煩惱為菩提?
- 清凈法師:菩提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 法藏法師:發(fā)菩提心與發(fā)心有何不同?如何保持初發(fā)心?
- 如瑞法師: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分類
- 靜波法師:小乘阿羅漢和大乘阿羅漢的區(qū)別
- 仁德上人:知道心病在哪就要對癥下藥
- 濟群法師:什么叫發(fā)菩提心?如何真正的發(fā)菩提心?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讓自己的內(nèi)心充滿著安詳自在快樂
- [普洱茶]陳皮普洱、橘普和柑普一樣嗎?
- [禪宗公案]割了我老僧的頭去
- [生活故事]虛空可曾對你眨眼
- [哲理故事]顧其短,揚其長,寬容可育人
- [佛與人生]觀照當下
- [佛學常識]賢劫千佛的說法由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箴言
- [紅茶]什么是格雷伯爵茶?
- [佛遺教經(jīng)]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的解釋
- [禪宗典藏]“禪宗語要,盡在五燈”說明《五燈會元》怎樣的特點?
- [哲理故事]心中寬和,則世界和樂
- [佛經(jīng)故事]百善孝為先,孝子割肉濟父母
- [佛與人生]活著是為了什么
- [佛學常識]奇光如來的形象如何
- [其他漢傳法師]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那自己在世間留下了什么?
- [紅茶]什么是寧紅金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