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全稱《佛說無量壽經》,亦稱《大阿彌陀經》(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凈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中找到理論依據。經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攝取佛國清凈之行

  攝取佛國清凈之行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fā)無上正覺之心,愿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凈莊嚴無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繼續(xù)告訴阿難尊者:法藏比丘說了以上的頌詞之后,就稟告世自在王如來說:「佛啊!我已經發(fā)了無上正覺成佛的心,愿佛世尊,為我宣說如何修行的法門,我一定會照著去做。為使攝取無量清凈佛國妙土的功德莊嚴,使得我在這個世間早成正覺,救濟拔除一切眾生的生死勤苦!挂簿褪钦f,法藏比丘希望聽到世自在王佛為他說法開示,但愿功德成滿,拔除一切生死勤苦之根本,早成佛道。

  佛語阿難:時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贡惹鸢追:「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凈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愿。」

  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當時的世自在王佛回答法藏比丘:「你就照著那樣子修行吧!如何修行來莊嚴你自己的佛國凈土,你應該知道了。」法藏比丘還是不懂,接著請求:「佛說的這個道理非常深奧,不是憑我自己就能夠了解的境界,但愿世尊為我詳細地開示,究竟諸佛如來是以怎樣的修行來成就他們清凈的國土呢?我聽了以后,一定照著修行,這樣才能圓滿我的心愿!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愿不得!

  世自在王如來知道法藏比丘的悲愿,是高明、深厚、廣大的,是法海的龍象,是佛門的大器,因此就為法藏比丘宣說經法。其中并無玄秘之處,所謂修行的方法,就是「至心精進,求道不止」八個字。

  經文「譬如大!,是形容法門深廣如大海,幾乎是不可能用斗把海水掏空的,但也不是辦不到,只要你有恒心,歷經無量劫數的時間,仍可把海水掏空,取得海底的妙寶了。相同的,修菩薩道的人,只要至誠專一而又精進不退,不達求道成道的目的,絕不終止,自然就會獲得你所愿求的結果。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愿,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凈國土,皆悉睹見,超發(fā)無上殊勝之愿。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介紹世自在王佛告訴法藏比丘如何的修行。世自在王佛非常詳盡地宣說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狀況,每一個佛國眾生的善惡行為,每一個佛國設施的粗細品質,這種種狀況也如法藏比丘所期望的那樣,全部顯現在他的眼前。

  或許會有人以為,凡是佛國的眾生,必定都是唯善無惡的;凡是佛國的設施,必定都是唯妙無粗的。可是未必如此,例如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國土,也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除了人類以外,尚有其他五趣眾生,是有善有惡的;這個娑婆世界的環(huán)境,也是有粗有妙。

  法藏比丘見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眾生及佛國環(huán)境,因為有善有惡,有粗有妙,所以立時發(fā)起了超越一切佛國的無上殊勝大愿。此時他的心是寂靜無著,自然而然不假造作的,一切世間的所有眾生,都比不上他。其實,此時的法藏比丘,已經進入極高、極深的禪定,住于不動定境,經過五個大劫,都在靜慮思惟,攝取莊嚴諸佛國土的清凈之行。

  所謂「國土之粗妙」,從我們人的角度看這個世界,究竟是粗還是妙?有一些藝術家看這個世界,處處都是美景,物物都可入畫,都能成為詩詠的題材。從他們的作品來看,仿佛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唯善、唯美的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之中,則不盡然,他們同樣有七情六欲,同樣看到有善有惡、有美有丑,只不過透過他們的技術和巧思,便成了美化的人間。

  若用慈悲和智慧的佛眼看世界,世界既是平等的,也是無差別的,那是因為佛無主觀的利害問題,所以唯善無惡,唯妙無粗;眾生仍有煩惱,所以善惡分明,粗妙歷然。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用無我的智慧,對眾生用平等的慈悲,便能讓自心無苦,體會到眾生有苦,而全心發(fā)起悲愿,永遠廣度眾生。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fā)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愿,當具說之!

  阿難尊者又請教釋迦牟尼佛:「世自在王佛的國土,維持了多久?世自在王佛,住世多久?」釋迦牟尼佛說:「此佛的壽命有四十二劫!

  「劫」有小劫、中劫、大劫,此處的四十二劫是指大劫,這個時間是相當的長。根據佛經中的比喻:若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起,一百年減少一歲,少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時,這個過程叫作減劫;然后從人的壽命十歲開始,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時,叫作增劫。這段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叫作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稱為一個大劫。

  一般的人所講的劫,指的是劫難,但是在佛經中所說的劫,指的是時間單位。例如世自在王佛壽命有四十二「劫」;法藏比丘見佛聞法,入甚深禪定中,經過五「劫」思惟,便攝取了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之行。

  法藏比丘如說修行,圓滿之后,又回到世自在王佛的座下,頂禮佛足,右繞三遍,然后合掌立于佛前,稟告佛說:「莊嚴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清凈之行,我都已經修持圓滿了!故雷栽谕醴鹁透嬖V法藏比丘:「好,你現在可以說出你怎么修的,與大眾分享你的心得,使得一切大眾生歡喜心,這些聽到你報告的菩薩們,也會照著修行,滿足你的無量弘誓大愿!惯@些聽到法藏比丘報告他如何修行菩薩道的眾生,都是發(fā)心菩薩,也能因此修行「滿足無量大愿」。

  法藏比丘又稟告世自在王佛:「請佛慈悲,聽我宣說所發(fā)的殊勝大愿,敬祈明察我所發(fā)的弘愿,現在我就將四十八個大愿,完全對佛說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