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依愿修行
依愿修行
建此愿已,一向?qū)V?莊嚴(yán)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之法。
這段經(jīng)文,是敘述法藏比丘已經(jīng)發(fā)了四十八愿,依愿而修,所以叫作「建愿」!敢幌?qū)V?莊嚴(yán)妙土」,是心無旁鶩地依愿修行,以此修行功德來莊嚴(yán)佛國凈土。
「所修佛國」,是指法藏比丘依愿所建立的安樂國土,在那個國土中的環(huán)境,「開廓廣大」,無有邊涯,處處都是黃金為地,樣樣都是七寶所成,不論動物植物,一切景物,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稱為「超勝獨妙」。我們這個世間經(jīng)常是變化不定、盛衰無常的,所以不可靠,而極樂世界永遠是常住自然的。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是指世自在王佛的國土有四十二劫的壽命,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從建立成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劫,將來還有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繼續(xù)積植菩薩的無量德行。這是阿彌陀佛自己修行無量菩薩行,為了建設(shè)這樣的世界,也為生到安樂國土的所有眾生,提供這樣一個環(huán)境,讓他們也來積植無量的德行,修菩薩行,便沒有什么煩惱會障礙他們了。
「不生欲覺、瞋覺、害覺」的「覺」字,舊譯為覺觀,新譯為尋伺,梵文Vitarka,有兩種意思:1.悟道,2.妄心;此處是指第二種。《成實論‧覺觀品》云:「若心散行,數(shù)數(shù)起生,是名為覺。又散心中,亦有麁細,麁名為覺……又散亂心,名為覺觀!褂纱丝芍,散亂心與欲、瞋、害相應(yīng),名為欲覺、瞋覺、害覺!峨s阿含經(jīng)》卷一六也說:「告諸比丘,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當(dāng)起苦圣諦覺,苦集圣諦覺,苦滅圣諦覺,苦滅道跡圣諦覺……正智正覺,向于涅槃。」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的「想」字,是五蘊之一、十大地法之一,也是五遍行之一,于「受」之后,對境而取差別相!度氚⑴_磨論》卷上有云:「于色……聲……香……味……觸,男女等法相名義中,假合而解……名為想!顾恰笧閷に乓,故名為想」;若隨所依六根的觸受而起差別相,名為六想身。
依據(jù)唐朝璟興所撰《無量壽經(jīng)連義述文贊》卷中,對此三覺三想的解釋為:
「不生欲、瞋、害覺……覺者,尋也!【撤铸R,放生欲等故!埂覆回澝什簧X,不惱眾生故不生瞋覺,不損物命故不生害覺!埂溉X不生,必絕三想,故亦兼之。內(nèi)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
以此可知,覺是觸受六塵的因相,想是觸受六塵的果相,因果分明而又俱起。欲、瞋、害的三個項目,是凡夫眾生經(jīng)常有的煩惱相,初基于自私自利,其結(jié)果卻是自害害他。圣者菩薩,由于積植無量德行,身處佛國凈土,煩惱自然不起。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zhí)著,就是《金剛經(jīng)》所講的心無所住的意思。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六塵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塵相觸,產(chǎn)生心理現(xiàn)象,叫作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如果六識不依六根而執(zhí)著六塵,世間便不會有欲覺、瞋覺、害覺,也沒有欲想、瞋想、害想。如果面對六塵世界,內(nèi)心不會產(chǎn)生喜歡、討厭或欣求的心理反應(yīng),便是不執(zhí)著。
能夠做到不執(zhí)著六塵境,就和經(jīng)文中所說的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是完全相應(yīng)的。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愿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yán),具足眾行。
難忍能忍,就不會計較受任何的苦,少欲知足,就不會有欲染、瞋恚、愚癡;所謂「染恚癡」,就是貪瞋癡,就是三毒。
「三昧常寂」,就是經(jīng)常住于三昧之中;三昧的意思是即定即慧,以無私無我的心,修成任何一種法門,都叫作三昧;常寂的意思就是心中煩惱不生不滅。
「智慧無礙」,是指煩惱不能障礙自己,那是由于智慧洞燭而任運無礙。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是因到了無欲無求程度的人,不會有虛偽心,不會有諂媚心,不會有扭曲的心。
「和顏軟語」,是任何人都喜歡接受的,軟語就是要講安慰、勉勵、贊美、尊重人的話,使人聽了有如沐春風(fēng)的感覺。
「先意承問」,是主動先向人問好,以對方的意見為意見,以對方的想法為想法,以對方的希望為希望來慰問;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以先順著對方的意思來切入,然后再來轉(zhuǎn)變他,讓他接受佛法的利益,讓他感覺到很高興。
「勇猛精進,志愿無惓」,就是照著他法藏比丘自己所發(fā)的大愿,持續(xù)不懈的精進修行,而不厭倦。
「專求清白之法」,就是專修清凈的佛法,包括四圣諦、八正道、三無漏學(xué)、六度、四攝等正法,清白之法也就是用正信、正確的佛法,嘉惠利益眾生。
奉行佛法的法藏比丘,當(dāng)然也要恭敬三寶,奉侍師長,以大悲行來莊嚴(yán)自己。
具足一切修行法門,就是具足菩薩的千行萬行。我們法鼓山稱呼發(fā)心的義工群為「萬行菩薩」,就是希望大家都發(fā)愿要廣修六度、具足萬行的意思。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法藏比丘發(fā)愿之后,一面建立他自己的無上功德,同時也使得所有一切眾生,功德成就,修滿六度萬行,解脫生死,乃至成佛。
空、無相、無愿的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能夠?qū)嵶C「空」性,就能解脫煩惱,出生死海。能夠?qū)嵶C「無相」,就能解脫生死煩惱之苦!笩o愿」則是已經(jīng)不用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愿,卻又任運自然,不離無上菩提的弘愿之力;也就是說,已得大解脫的諸大菩薩,已經(jīng)發(fā)過無數(shù)弘愿,而且已與弘愿化合為一,自然實行,卻不必再作意發(fā)愿。
實證三解脫門的人,便能具足「無作、無起」的功德!笩o作」,是不假造作,又名無為;具縳凡夫,因有執(zhí)著,所以都是有作有為,解脫的圣者,一切是自自然然,如法修行,而無執(zhí)著,是故名為無作無為;因此,稱為無作解脫門,亦即是三三昧解脫門中的無愿解脫門。
至于「無起」,是三解脫門的結(jié)果,乃是「無生」之意,因果無起,即名無生。亦名無記、無生法忍、無記法忍;圻h所著《無量壽經(jīng)義疏》有云:「無因可生,故云無起,維摩云:雖行無記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垢鶕(jù)《大智度論》卷五○云:「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同書卷八六云:「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怪劣诤畏N程度得證無生法忍呢?《大乘義章》卷一二云:「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jīng)》,無生在七八九地!固炫_智顗《觀無量壽經(jīng)疏》則云:「無生忍是初地初住!挂源丝芍,依三解脫門而證無生法忍,至少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薩,也就是已證一分法身理體的法身大士了。
至于「觀法如化」的意思是說,已證無生法忍的圣者,以無我、無相、無著的空慧,觀照一切諸法現(xiàn)象,無非如幻如化,是依一切眾生的業(yè)力果報化現(xiàn),也是由諸佛菩薩的愿力神通化現(xiàn),無有一法是真實不變的。
遠離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xí)善語,自利利人,彼我兼利。
這是用語言所作的修行。我們通常把出言不遜,叫作造口業(yè),其實造口業(yè)有善、不善之別,善的口業(yè)造了以后可以往生西方凈土,惡的口業(yè)造了以后,就要受三惡道的果報。
「麁言」就是跟威儀不相應(yīng)的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低俗語,就是聽起來好像沒有受過教養(yǎng)、沒有品德的人講的話。流俗語則是一種俏皮的流行話,有的是從外國傳進來的,有的是本土新流行的,電視上、廣播中,以及娛樂的文宣中,都可以聽到這些時髦而不是雅俗共賞的流行語。粗俗語是講臟話、臭話、諷刺話、謾罵的話。這三種俗語,我們都要盡量避免。
「自害害彼」的意思是,對自己不利對他人有害,譬如惡言罵人,用粗魯話傷人,其實在損傷他人的同時,也有損自己的品德;而且你罵了別人,人家也會回罵你,可能還加倍奉還,所以是「彼此俱害」。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對罵人者有兩個比喻:一是如仰面對天吐唾,結(jié)果掉下來,自污其面。二是像逆著風(fēng)掃地,揚起的灰塵,會飛回自己的身上。相反的,若是「修習(xí)善語,自利利人」,用勉勵的、鼓勵的、安慰的、贊美的、恭敬的語言,不僅對他人有益,也對自己有利。
佛經(jīng)里有一則故事:有兩個人各自趕著一頭牛,拉著車子上坡,其中一人對他的牛是訶斥、謾罵、侮辱、恐嚇說:「你這條死牛、笨牛、懶牛,趕快努力啊!再不拉上坡去,我就要揍你了,再不努力的話,我就要殺掉你了!惯@頭牛聽了以后覺得,反正已被貼了標(biāo)簽,又笨又懶,而且弄不好就要被殺、被打,因此想要用力也使不出勁來,結(jié)果這頭牛就干脆跪下來不拉車了。另外一人,對他的牛講的是好話:「你是頭乖牛、好牛、大力牛,你是我的心肝寶貝,你已幫了我好多忙,你一定可以拉得上去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我現(xiàn)在也幫你的忙,我們兩個一起共同努力!顾雅.(dāng)成自己的朋友來看,所以他的車子很快就被拉上了坡。
在佛經(jīng)中這則故事,對牛尚且應(yīng)該用善語、愛語、勉勵語、恭敬語,何況是對人呢?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的道理。就算是對天天見面的先生、太太、孩子、同事、屬下,也都應(yīng)該用敬語,如果隨便慣了,叫丈夫為「我家的死鬼」,叫小孩子為「我家的小鬼」,稱太太是「我家的黃臉婆」,當(dāng)然不好了。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shù)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yīng)。
這是法藏比丘在發(fā)了四十八愿之后所作的修行。他于身為國君之時,能夠舍棄自己的國家、王位,以及所有的財物,包括男女愛欲,全部放下,然后才能以清凈的身口意三業(yè),修持六波羅蜜,而登彼岸。六波羅蜜就是六度,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他不但自己修六波羅蜜,同時也教導(dǎo)他人一同修行六波羅蜜,經(jīng)過很長很長的時間,累積了相當(dāng)多的功德。因此不管他生在那一個地方,都能夠如意自在,都能自然擁有無量寶藏,隨意所欲,應(yīng)其所需,用以上供三寶,成就道場、成就眾生,而他的所需,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
教化安立無數(shù)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
「教化」是以佛法教導(dǎo)感化眾生,去惡向善,《法華經(jīng)‧方便品》有「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之句。用佛法來教導(dǎo)、凈化眾生心身語言的行為,使得眾生能夠感到有安全保障,心中不會惶恐、憂愁、無奈,那就叫作「安立」,最后都能成佛!秳亵N寶窟》卷上末云:「始建卅安,終成為立!挂専o數(shù)眾生安立于無上的正真之道,就是希望眾生都能發(fā)無上菩提心,然后安住于正真的佛道。
我經(jīng)常都是這么說:「人不能沒有大悲愿心!褂矛F(xiàn)代語言來講就是人應(yīng)該有一個生命的大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將來一定要成佛,也就是發(fā)無上菩提心,也唯有如此,才能夠安住于無上正真之道;否則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信仰,也會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真之道」是對相似佛法及偽冒的佛道而言。諸位來聽經(jīng)聞法,雖然所學(xué)的是正真之道,但如果發(fā)心不正確,不是為求正真的佛道而來,也沒有菩提心的話,一旦遇到外在的因緣誘惑,或者有人給你打擊、造謠、刺激,這時候你可能會說:「我信其他的宗教,也許不會這么痛苦,我還是離開吧!」這就是沒有接受正法的教化,不能安立,也不能住于無上正等正覺之道。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zhuǎn)輪圣帝,或為六欲天王,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yǎng)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法藏比丘發(fā)了四十八個大愿之后,為了成就無上菩提,為了成就他的四十八愿,為了嚴(yán)土熟生,所以在他的修行過程中,不完全是做出家人,有時候是做長者居士、豪姓尊貴等各種人,或各種天神。這與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以各種身相化度眾生相同。
長者居士也就是仕紳賢達,依《法華文句》卷五,「長者」有三種:1.世間長者,姓高、位尊、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凈、禮備、上嘆、下歸。2.出世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具足,乃名出世佛大長者。3.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三惑不起,雖未發(fā)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名為觀心長者。此處經(jīng)文是指第一種的世間長者。
「居士」的梵文grha-pati,音譯迦羅越,是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居家修學(xué)佛道之士;圻h的《維摩義記》卷一云:「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產(chǎn),居財之士名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谷挥凇妒b律》卷六云:「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羅門種,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使者。」在中國佛教,泛指在家佛子稱為居士,例如白居易為香山居士,蘇軾為東坡居士。
「豪姓」就是豪門大姓,凡是有錢、有勢、有地位的家族出身者,就是豪姓!缸鹳F」是指在古印度階級中的婆羅門、剎帝利、轉(zhuǎn)輪圣帝,這些身為宗教師、國王、大臣的人,是世間極尊貴者。古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分成四大階級:第一階級是婆羅門,是為宗教師;第二階級是剎帝利,是做國王、大臣、官吏;第三階級是吠舍,是工、商、農(nóng);第四階級是首陀羅,是賤民,社會階級最低。這里所指的宗教祭司階級、國王、轉(zhuǎn)輪圣王,都是世間的豪姓尊貴。
「轉(zhuǎn)輪圣帝」亦名轉(zhuǎn)輪圣王,以輪寶為兵器,飛行空中,降伏四方。輪王又有金、銀、銅、鐵四等,分別統(tǒng)治須彌山四周的四大部洲、三洲、二洲、一洲,是萬國國君的王中之王。
「六欲天王」,是指欲界中有六個層次的天主。佛經(jīng)里將眾生所居之處分為三階,稱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共稱六道,欲界天屬六道的最上一層。欲界天之中也分成六個層次: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向上尚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天的四個層次。欲界天是以五欲的享受為主,并以五欲享受的多少,以及五欲享受的時間長短而區(qū)隔成六個層次,每一個天都有天王。到了色界以上,則是以禪定程度的深淺來區(qū)別。
「梵王」又名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天的天主,又以大梵天王,通名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自稱是宇宙的創(chuàng)造主,有點像是天主教的天主;印順法師在他的著作中,也這么認為。
發(fā)了四十八愿以后的法藏比丘,除了不斷以種種身分來修行菩薩道之外,還常以「四事」恭敬供養(yǎng)一切諸佛,如是的功德不可稱說。四事有兩類:1.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2.房舍、衣服、飲食、湯藥,這是對比丘、比丘尼眾的四事供養(yǎng),甚至包括一切吃的、用的、觀賞的,不管是什么,凡是人間需要的、人間喜歡的,都拿來供養(yǎng)諸佛。
供養(yǎng)的意思有兩層:一種就是要有能舍、喜舍的心,以此積功累德;第二種則是對于尊貴的人,特別是對三寶的見賢思齊,在供養(yǎng)清凈僧眾,以及諸佛菩薩的時候,希望自己也能夠?qū)W習(xí)著怎樣度眾生,怎么修菩薩行。供養(yǎng)不僅僅是只對一尊佛,而要平等供養(yǎng)、永遠供養(yǎng)一切諸佛,故其功德之大,不可以言辭稱說。諸佛未必需要眾生供養(yǎng),眾生修行則必須供養(yǎng)諸佛。
我在年輕時很少人供養(yǎng)我,卻有我的長輩長老法師給我生活用物;現(xiàn)在我老了,就有很多人透過我而供養(yǎng)三寶,我就把這些財物用來培養(yǎng)后進,弘化利生。所以恭敬供養(yǎng)諸佛,實際上就是為了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所以供養(yǎng)諸佛的功德,也有兩種:一是對諸佛表敬,二是透過諸佛而利益一切眾生,因此要說:「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口氣香潔、如優(yōu)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音,繒蓋幢幡,莊嚴(yán)之具。如是等事,超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因為法藏比丘修了以上的功德,所以得到如此的果報。這里講的果報,都是種種莊嚴(yán)福德之相。
「口氣香潔,如優(yōu)缽羅華」,凡夫的口氣,若不經(jīng)常漱口,或者有了疾病之時,胃悶?zāi)c熱、舌苔厚積,或者牙齒不潔,總會有臭味隨著呼吸吐出;但大修行者,口中常出香氣,牙齒常保潔凈,且如優(yōu)缽羅華(花)一般,此花譯為青蓮花,又為紅蓮花。但在《大日經(jīng)疏》卷一五云:「優(yōu)缽羅華,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勾嘶ㄓ械诺那逑泔h逸。
「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凡夫的全身毛孔,都會排泄汗液,有腥臭味;大修行人的毛孔,出有栴檀香味,有很多高僧們,都有這種莊嚴(yán)相。記得我在大陸的時候,上海有一位興慈老法師,他天天禮佛、四季不洗澡、很少換衣服,但是身上沒有汗臭味,不會讓人家感覺到他身上不干凈。另外還有弘一大師,他的房間里,從來不燒香,可是進入他的房間,可以聞到一股幽幽的檀香味。不過法藏比丘的這種香氣,能夠「普熏無量世界」,這又不是一般高僧的境界了。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是說他的面容像滿月,看到他的面容具有莊嚴(yán)相、福德相、智慧相、慈悲相,會讓人五體投地,感覺好像見到了佛、見到了大菩薩那樣的相好殊妙。面容有的是生得的,有的是修得的。生得的是指,生出來就具有堂堂的丈夫相,就有福德的智慧相。修得的是指,靠自己的修行而轉(zhuǎn)變自己的相貌;一個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人,他的相貌就會轉(zhuǎn)成福德智慧相。故于《觀無量壽經(jīng)》有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通常所說的「相好」,是指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但在《觀無量壽經(jīng)》又云:「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罐D(zhuǎn)輪王亦有三十二相,唯不具好。相為外形,所謂好,是依外形而表現(xiàn)的微妙莊嚴(yán)!斗ń绱蔚诔蹰T》卷下有云:「相總而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贯屽确鸬膽(yīng)化身丈六金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真身(報身)千丈,具八萬四千相乃至無量相好。
「其手常出無盡之寶」,手上可以要出現(xiàn)什么就出現(xiàn)什么,這叫作神足通,能夠千變?nèi)f化變現(xiàn)所有一切眾生所需要的東西。請問大家能夠做得到嗎?事實上要看我們是不是愿意做,想不想做;如果不想做,不愿意做,這雙手就是無能的手。如果想要做,愿意做,有這個愿心,就能使你的手變成寶手,不會的去學(xué)習(xí),沒有的去生產(chǎn),那便能夠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衣服是人做出來的,飲食是人調(diào)出來的,珍寶是人制造出來的,今天人類所用的物品,都是技術(shù)巧思生產(chǎn)的,只要多用頭腦,就能化腐朽為神奇了。凡夫的雙手未必萬能,但也必有所能,若是不愿意做,便成無能。法藏比丘發(fā)愿修行到了這個程度,他的福德、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更有神妙不可思議的作用了。
法藏菩薩的雙手,常出無量眾寶,包括「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yán)之具」。其中的衣服及飲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可粗可細;其余精妙華麗的,則為供佛的莊嚴(yán)用品!溉A香」是優(yōu)缽羅花香、栴檀香,尚有種種上妙燒香、涂香、抹香。「繒蓋」是以絹布制作的大蓋,懸于佛菩薩頭頂?shù)纳峡找员砬f嚴(yán)!复贬Α故庆浩斓囊活,本來「幢」的梵文是Dhvaja,是突出于高竿頭上,用種種絲帛下垂,建于佛前,用以彰制諸魔而外導(dǎo)群迷!羔Α沟蔫笪氖荘atakā,是莊嚴(yán)諸佛威德的標(biāo)幟,猶如大將之有旌旗,所以幡也是旌旗的總稱;至于「幢幡」二字并用,是指于高竿之頂端安置珠寶,并以種種彩帛莊嚴(yán),再以長帛下垂。此在敦煌壁畫的諸種「經(jīng)變」圖中都有表現(xiàn),中國的禪寺比較沒有采用,密乘的寺院莊嚴(yán),則是常見的法物。
「如是等事,超諸人天」,是說法藏菩薩用來供養(yǎng)諸佛的生活用品及莊嚴(yán)用品,其精妙的程度,縱然是諸天天帝所供,也比不上、辦不到的。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薩的智慧、福德、神通,廣大無礙,所以可于諸法獲得自在,這已是佛的境界了,例如《法華經(jīng)‧譬喻品》云:「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維摩經(jīng)‧佛國品》云:「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刮ㄓ蟹,始得被尊為法王,故此處所說的已是阿彌陀佛。
在「依愿修行」的經(jīng)文之后,有一大段是介紹無量壽佛安樂世界的依正莊嚴(yán),包括眾寶所成的國土之中的種種植物、供具、觀賞物、水流、氣溫、音響、歌伎、天人、菩薩、聲聞的衣食住等的寶衣、玉食、寶宮,諸種寶光,諸種寶花,諸種芳香,諸種不可思議莊嚴(yán),在此便從略不解說了。
- 禪定是達成智慧最主要的一種過程
- 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
- 佛法是從有分別的執(zhí)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 因為不和諧,所以需要彼此關(guān)懷
- 我們的生命跟宇宙是結(jié)合為一的
- 不論是否已經(jīng)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下這四句話
- 佛經(jīng)難懂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佛經(jīng)?
- 何為“赤子之心”?如何保持心的清凈?
- 出生食是什么?
- 工作怎么做才能做好?盡全力完成
- 對于家庭暴力需謹慎處理
- 不要帶有期待和期盼目的修行
- 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積極而不緊張,工作要趕不要急
- 沉緬于男女情欲而不自覺,該怎么醒悟呢?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與人相處?
- 如何在工作中與人相互體諒?
- 如何離苦?遠離苦的感受
- 什么是“怨憎會”與“愛別離”?人際關(guān)系的痛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