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華嚴(yán)經(jīng)講話 二十二、善財童子求道

  二十二、善財童子求道——入法界品(一)

  五臺山竹林五——法照

  五臺山竹林寺,位于山西省臺懷鎮(zhèn)西南六公里竹林寺村這西側(cè)。進(jìn)入臺懷鎮(zhèn)之公車左側(cè),有一寶塔。竹林寺為唐朝高僧法照所建,日本圓仁等亦曾至此參訪,為一聞名寺宇。

  昔時,寺域中有天王殿、鐘樓、大雄寶殿、禪院等建筑,惜今皆成為廢墟;唯明代弘治年間(公元一四八八——一五○五年)所建高二十五公尺之五層白塔,迄今仍聳立著/

  作者于公元一九八五年至此參訪時,僅見白塔及公元一九四二年日本天臺宗僧所建題為「圓仁慈覺大師御研贊之靈跡」之石碑,而今已有莊嚴(yán)之殿堂復(fù)建完成。

  唐大歷二年(公元七六七年)二月十三日,距長江甚遠(yuǎn)之南方,有南獄衡山云峰寺,于寺中食堂內(nèi)就食之法照,于盛粥之缽中,發(fā)現(xiàn)映有五臺山之影像。仔細(xì)觀之,距佛光寺東北許之山下,谷川之北有石門,法照似有入石門之錯覺,向前約行五里遠(yuǎn),見一寺宇。題名「大圣竹林寺」,于思索中,缽中影即消失不見。

  同月二十七日朝時,又于缽中映現(xiàn)五臺山華嚴(yán)寺等其他諸寺,以及寶池、樓觀等金色輝映,更有文殊菩薩暨一萬菩薩出現(xiàn)其中。

  是后,法照于衡州湘東寺高樓之念佛道場念佛,忽見五色詳云中,有數(shù)十名梵僧伴隨阿彌陀佛及文殊、普賢等一萬菩薩出現(xiàn)。法照出念佛道場見之,恰與有一老人相遇,老人勸法照參詣五臺山。于是,法照與同志者十人,于大歷四年秋,自南獄出發(fā),翌年四月,抵達(dá)五臺縣。向南方遙望佛光寺,但見數(shù)十道白光閃耀。翌日,抵佛光寺,發(fā)現(xiàn)與缽中所見之景完全相同。

  是夜,于戶外,見一白光自北山直射而下,法照知此即為文殊菩薩不思議之光,于是朝白光之方向?qū)とィs行一里余,山下有一谷川,其北側(cè)有一石門,見二童子各著青衣,站立于門側(cè),其年齡約八、九歲,顏貌端正。一人名善財,一人名難陀。二人見法照來,欣喜禮拜,并引入門中,北向約五里遠(yuǎn),忽見一高約百尺許之金剛樓。再向前進(jìn),有一寺宇,寺前之金橋上有「大圣竹林寺」之題額。其寺同約二十里,中有百二十耽,各院中有寶塔,黃金所莊嚴(yán)。地面亦由黃金工金造成,清流潺潺,花卉爭放。法照步入講堂,即見文殊菩薩在西,普賢菩薩在東,周圍環(huán)繞約有萬余菩薩。法照請教二菩薩成佛之道,二菩薩教以諸法之王為修念佛法門。文元殊菩薩更以偈頌道:

  汝等欲求解脫者,應(yīng)當(dāng)先除我慢心,

  嫉驢名利及慳貪,去卻如斯不善意。

  時,普賢菩薩亦說道:

  忍辱即是菩提因,無瞋必招端正報;

  一切眾見皆歡喜,即發(fā)無上菩得心。

  承二菩薩教示,法照釋去所有疑團(tuán),歡喜禮謝。文殊菩薩又告以「至諸菩薩院巡禮」,于是,法照巡禮諸菩薩院。燕于七寶果園進(jìn)一果實。再返回文返回文殊菩薩所,禮拜辭退。二童子恭送法照出門,至門外,法照更禮謝二童子相送。然當(dāng)法照謝畢抬頭時,所有景像已消失不見,二童子及石門亦不復(fù)再現(xiàn)。(《廣清涼傳》卷中)

  創(chuàng)建竹林寺之法照。于其不思議之談話中所提及之善財童子,即《華嚴(yán)經(jīng)·入法界》之主角。

  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

  敘述善財童子求道經(jīng)過之〈入法界品〉,為第八逝多林會,后于舍·城重閣講堂開講。此為《華嚴(yán)經(jīng)》最后之品(章),分量頗多,自第四十五卷至六十卷,計十六卷,為《華嚴(yán)經(jīng)》中與〈十地品〉并列之重要一章。本品系描寫善財童子自發(fā)菩提心,而歷訪善知識,承受教法,完成修行,以至得悟之經(jīng)過。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中,以普賢、文殊、二菩薩為上首,暨五百菩薩、五百聲聞、天王等之集會而拉開序幕。其時,世尊入于師子奮迅三昧,而現(xiàn)出不可思議之神態(tài)世界。唯舍利弗、摩訶迦葉、難陀等聲聞,卻不能得睹如來之自在力。此處所言之「難陀」者,即于竹林寺石門前,與善財童子同時迎送法照之童子之名。

  時,明凈愿光明菩薩等十位菩薩,各以偈頌贊嘆佛德。其后,普賢菩薩應(yīng)詳明師子奮迅三昧之內(nèi)容。時,世尊為令諸菩薩皆能入師子奮迅三昧,遂自眉間白毫相放出光明,遍照一切世界,群集之諸菩薩困此能入各種三昧。

  其時,文殊菩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以偈文贊嘆只洹林中無量莊嚴(yán)。

  觀察只洹中,如來自在力;

  一切境界出,無量功德云。

  此謂如來能自在自主地現(xiàn)出無量功德云。法照于衡州念佛道場所見之五色詳云,當(dāng)即如來化現(xiàn)之詳云。此外,菩薩亦能自一一毛孔中現(xiàn)出光明,其光明之末端,各有無數(shù)菩薩出現(xiàn)。法照于佛光寺所見之一道白光,即為文殊菩薩所化現(xiàn)。

  終于,輪到文殊菩薩出現(xiàn)為舞臺之主角,金剛力士為侍者,負(fù)責(zé)守護(hù)。文殊菩薩將離開只洹林,向南方游化。舍利弗首先贊嘆文殊菩薩之功德與莊嚴(yán),并與諸比丘恭敬禮拜文殊菩薩。時,文殊菩薩開示道:「若能完成廣大心行,則能生如來家!

  諸比丘聞教已,皆得凈眼三昧。文殊菩薩期望比丘能實踐「普賢行」。

  文殊燕與諸侍者向南方游化而去,首先至覺城東方之莊嚴(yán)幢娑羅林,進(jìn)入大塔廟。此處為過去諸佛修苦行之處。文殊菩薩于此處說法,大海龍王率家臣前來聽講,有一萬龍王聞后豁然開悟。法照于竹林寺承文殊菩薩教導(dǎo)時,菩薩周圍亦有一萬余菩薩圍繞。

  大塔廟中,有一千在家男眾信者、五百女眾信者,及五百童子、童女等遠(yuǎn)來相聚。五百童子中,有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善眼童子等。

  文殊菩薩欲為眾人說法,特別矚目于善財童子時,家中富有,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滿諸庫存藏中。因此,占師曾言:可為此子取名「善財」。善財童子曾供養(yǎng)諸佛,深植善根,親近善知識,清凈身口意。為一修薩道之行者。

  文殊菩薩注視善財童子后,說道:「吾當(dāng)為汝說微妙法。」善財童子于是向文殊菩薩乞受教法。

  文殊菩薩道:「廣求善知識,親近之,并恭敬供養(yǎng),然后求教『何為菩薩行』。」

  善財童子聞后,踴躍歡喜,遂決心廣求善知識,探究菩薩道。文殊菩薩便勉勵其須具足普賢行,完成無上道。

  五十位善知識

  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首先當(dāng)至可樂國和合山拜訪功德比丘,請教如何修菩薩行,如此,善財童子所參訪者,包括最初之文殊菩薩,計五十五處所、五十三位善知識,善知識之名稱如下:

  (一)文殊師利菩薩(二)功德云比丘

  (三)海云比丘(四)善住比丘

  (五)良醫(yī)彌伽(六)解脫長者

  (七)海幢比丘(八)休舍優(yōu)婆夷

  (九)毗目多羅仙人(一○)方便命婆羅門

  (一一)彌多羅尼童女 (一二)善現(xiàn)比丘

  (一三)釋天方童子(一四)自在憂婆夷

  (一五)甘露頂長者(一六)法寶周羅長者

  (一七)普眼妙香長者 (一八)滿足王

  (一九)大光王(二○)不動優(yōu)婆夷

  (二一)隨順一切眾生外道(二二)青蓮華香長者

  (二三)自在海師(二四)無上勝長者

  (二五)師子奮迅比丘尼 (二六)婆須蜜多女

  (二七)安住長者(二八)觀世音菩薩

  (二九)正趣菩薩(三○)大王天

  (三一)安住道場地神(三二)婆娑婆陀夜神

  (三三)甚深妙德離垢光明夜神 (三四)喜目觀察眾生夜神

  (三五)妙德救護(hù)眾生夜神(三六)寂靜間夜神

  (三七)妙德守護(hù)諸城夜神(三八)開敷樹華夜神

  (三九)愿勇光明守護(hù)眾生夜神(四○)妙德圓滿

  (四一)瞿夷(女)(四二)摩耶夫人

  (四三)天主光童女(四四)遍友童子師

  (四五)善知眾藝童子 (四六)賢勝優(yōu)婆夷

  (四七)堅固解脫長者(四八)妙月長者

  (四九)無勝軍長者 (五○)尸毗最勝婆羅門

  (五一)德生童子(五二)有德童女

  (五三)彌勒菩薩 (五四)文殊師利菩薩(再)

  (五五)普賢菩薩

  以上雖列五十五人之名稱,然第四十四位遍友童子歷參善知識之經(jīng)過!溉A嚴(yán)海會善知識圖」,分為五十四區(qū),其中均列有善知識,即善財童子參訪圖。(石田尚豐著《華嚴(yán)經(jīng)繪》)

  善知識雖遇

  善財童子于第二處功德云比丘所,承教念佛三昧門。法照于念佛道場行念佛三昧?xí)r,得見阿彌陀佛及普賢、文殊二菩薩。

  第三處為海門國海云比丘道場,善財童子于此聽講《普眼經(jīng)》。海云比丘亦曾現(xiàn)身于五臺山。(《古清涼傳》卷下〈游禮感通〉條)

  第四處為海岸國。承善住比丘說無礙法門。無礙者,即不為一切物所障礙,亦不為一切所執(zhí)。

  第五處為自在國之咒藥城,有良醫(yī)彌伽為善財童子說《輪字莊嚴(yán)光經(jīng)》。又譬說菩薩如大地、大海、日、月、火、云等。

  第六處為住林國,有解脫長者教示如來無礙莊嚴(yán)法門,悟知菩薩之無礙境界,皆由已心具甚深智,了一切法。

  第七處為莊嚴(yán)閻浮提頂國,海幢比丘說清凈光明般若波羅蜜三昧法門。其教示中有:一切有皆悉如夢,五欲樂無有滋味。

  以般若之慧眼觀之,一切諸法皆悉如夢幻,欲望之樂亦直正之樂,所謂樂極生悲是也。

  第八處為海潮國普莊嚴(yán)園林,系休舍優(yōu)婆夷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習(xí)得離優(yōu)安隱幢法門。其中有「并非為斷除一眾生之煩惱而發(fā)菩提心,系為斷一切眾生之煩惱、救度一切眾生而發(fā)菩提心」之說。更云:「諸大菩薩則為良藥,若有見者除滅煩惱!

  即謂諸大菩薩是為良藥,若見此大菩薩,則能斷除煩惱。法照于大圣竹林寺得見文殊菩薩圣容,實為殊勝之事。多數(shù)求道者,皆以為見文殊菩薩而上五臺山。

  第九處為海潮國毗目多羅仙之住處,于此善財童子得悟菩薩無壞幢智慧法門。此仙人端坐于大林之中,身著天樹皮之衣,坐于草上,有一萬仙人眷屬,周圍為旃檀林。仙人以右手摩善財童子頂,更以手捉善財童子手,善財童子遂感覺自身處于無數(shù)佛之處所,即進(jìn)入佛之世界。當(dāng)仙人手善財童子后,善財童子則發(fā)現(xiàn)自身仍為原來之自己。

  第十處為進(jìn)求國,第方便命婆羅門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承教菩薩之無盡法門。好使登高峻之刀山,或投擲于火中,皆悉清凈菩薩諸行,善財童子于攀登刀山、投身火中之途中,悟得菩薩安住三昧。其教法,如經(jīng)云:

  得人身難,離諸難難,

  得無難難,得凈法難,

  值佛世難,具諸根難,

  聞佛法難,遇善知識難,

  得與同止難,得聞?wù)屉y,

  得正命難,順趣正法難。

  此即謂得人身出生于世、聽聞佛法,值遇善知識、聽聞?wù)痰,皆為至難之事。

  婦人之法悅

  善財童子第十一處所探訪者,為師子奮迅城之彌多羅尼童女,童女為之說般若波羅蜜普莊嚴(yán)法門。彌多羅尼童女全身黃金色,發(fā)、目皆為紺色,端坐于師子座。悟得此法門之童女,知悉無數(shù)陀羅尼門,雖為女身,亦能為說甚深法門。

  第十二處為救度國,系善現(xiàn)比丘之處所,授予善財童子隨順菩薩燈明之法門。善現(xiàn)比丘于林中經(jīng)行,口中不斷念誦經(jīng)文,其法相端正、容顏莊嚴(yán)。

  第十三睡為輪那國,系釋天主童子之處所,善財童子于此習(xí)得一切巧術(shù)智慧法門。釋天主童子于善城門外河水邊,與一萬童子聚砂嬉戲。此童子承文殊菩薩教授算數(shù)之法,悟得巧妙之智慧。如無量砂數(shù),亦能詳細(xì)算知。此已如〈阿僧只品〉所說。即能算知無限之?dāng)?shù)量者,為釋天主童子。

  第十四處拜訪者為海住城之自在優(yōu)婆夷。即在家修持之佛教信女,雖為在家之信女,亦可成為善知識。其實,不論男女,不分任何職業(yè),皆可為人師。不論任何人之所說,若能用心聽聞,皆為殊勝之教法。經(jīng)云:「善知識月,能以清涼教法光明,除眾熱惱!

  即說善知識能為大眾消除苦惱。善知識又何喻為日、大海、閻浮樹之花、果實等。自在優(yōu)婆夷「年在盛美」,即正值青春年華。能自身上放出光明,除佛菩薩外,無有能比擬者。即女眾中之美貌端莊者,恰如五臺山南禪寺,或佛光寺中菩薩之容貌。此女能自身上生出妙香,若蒙其香薰習(xí)者,能除貪愛與諸欲望;若聞其聲音,皆法喜充滿;若見其形像,則能離欲。

  善財童子承自在優(yōu)婆夷傳授無盡功德藏莊嚴(yán)法門,如經(jīng)云「以上一器食,隨其所欲皆得充滿……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等眾生,隨其所欲,皆悉充滿,而無損減!

  此謂以一缽之食施予百人,百人皆能獲得滿足;若以一缽之食,施予千人、萬人、一億人、乃至百千億無數(shù)人,皆能令如數(shù)等人獲得滿足。即以一缽之食布施供養(yǎng),一切人皆能滿足。經(jīng)中更云:

  此諸菩薩,取我器食,

  于一念頃,遍游十萬,

  供養(yǎng)一切,聲聞緣覺,

  菩薩諸佛,及施餓鬼,

  悉令滿足,而我器食,

  無所損滅。

  菩薩以一體之食供養(yǎng)諸菩薩及佛,更施予餓鬼,皆能今之獲得滿足,而缽中之食卻未減少!甘I鬼」者,日本于夏季「扣盆」前后施行;中國,亦有「瑜伽焰口」之施餓鬼儀式。甚至以紙制作餓鬼形狀,而舉行施餓鬼之佛事。于日本,在寺院之本堂(即佛殿)設(shè)置施餓鬼·,中間設(shè)三界萬靈之供養(yǎng)塔,而以茶湯、餓食、香華等物供養(yǎng)。

  「供養(yǎng)」一語,有諸多含意,如以恭敬心奉事諸佛,禮拜或呈獻(xiàn)香華、飲食等,皆謂之供養(yǎng)。《維摩經(jīng)》中有〈法供養(yǎng)品〉,即謂以法供養(yǎng)。如:法供養(yǎng)者,諸佛秘說深經(jīng)。

  即謂供養(yǎng)甚深教法之經(jīng)典為法供養(yǎng)。以一缽之食布施供養(yǎng),能令諸人皆獲滿足,此事燕非以事相來說明,寶即法供養(yǎng)之象徵。即為一切人敘說佛法真理,能令諸人獲得法喜充滿之謂。「器食無所損減」者,即謂佛之教法,訴諸于無數(shù)人,而教法并未減少,亦不損失。

  善財童子見自在優(yōu)婆夷之宮殿中,端坐萬余人女眾,其諸人等皆容貌煥發(fā),法喜充滿。經(jīng)中又云:

  功德燈明,減貧暗故。

  即謂施一缽之食所獲之功德,能如燈明滅諸貧苦暗暗。

  于五臺山,法照亦承普賢菩薩傳授教法,依普賢菩薩之教示,一切眾生皆生歡喜,發(fā)無上菩提心!稄V清涼傳》卷中〈法照和尚條〉有云:

  若依此語而修行,微塵佛剎從心現(xiàn)。

  即謂承受法供養(yǎng)者,其心中能映現(xiàn)佛國土。法照于一缽粥中映出五臺山佛光寺之全景,或即文殊菩薩所授法供養(yǎng)之一;于佛光寺所見之光明,亦必如是。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