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yè)道經
《十善業(yè)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咸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詳情]
可有善或惡?——研習《十善業(yè)道經》之有感
研習《十善業(yè)道經》,如果從概念入手的話,一般而言,善指順理,惡指違理。也就是說,合情合理的稱為善,不符常理的叫做惡!周易。大有》中有“君子以遏惡揚善”之說,大意是講有學識有修養(yǎng)的人應該制止不道德的行為,發(fā)揚道德的行為。自古以來,國人就相信“善惡報應”之說,“積善余慶”、“積惡余殃”的思想自古有之。
既然說“善惡報應”,自然就有善惡之分,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呢?借用《倫理學概論》、《行為科學理論基礎》等著述中的說明,通常指:所謂“善”就是在人和人的關系中表現出來的對他人、對社會的有益的行為;“惡”則就是對他人、對社會有害的行為。善與惡是道德領域范疇的,不能用法律標準來衡量。
那么,佛教善惡的標準是什么呢?由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對佛教的滲透,本土諸宗不僅慣用“善惡”范疇來說明眾生之心體,而且將“善惡”范疇本體化的趨勢相當明顯,天臺及華嚴、禪宗等宗派尤其如此。
天臺宗“性具善惡”論力圖將“善惡”用作本體論范疇以說明心性,后期華嚴宗也受其影響,禪宗則以“當下現實之心”解釋心性,實際上是將道德之心與本體之性合為一體。智顗在《摩訶止觀》中說,“夫善惡無定,如諸蔽為惡事,度為善。人天報盡還墮三涂,已復是惡。”智顗使用的“善惡”標準是宗教解脫論的,即遮蔽凈心為惡,解脫為善。但是,由于各個歷史階段的各種佛教派別對于解脫的看法不同,善惡便成為一組相對的、逐層提高標準的范疇。
《成唯識論》中解釋所謂“善惡三性”時指出,“能為此世、他世順意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于此世能為順意,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于此世能為違損,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禪宗提出的“自心”、“眾生之心”,還有“觸目合道”、“平常心是道”等命題和生活化的修行方式,將解脫落實于每個人都具有的“現實之心”上,從而將佛教“善惡”標準與倫理學的“善惡”標準作了最大程度的結合,
綜上所述,可以將善惡的概念界定為,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為為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為為惡。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無明、我執(zhí)、法執(zhí)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于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律心等都屬于善心。從行為方面講,殺生、盜竊、淫亂等違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眾生的一切行為都屬于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會和眾生的一切行為都屬善行。
其實萬事萬物本來沒有善惡之分,只是眾生有心去識別了,才分了善惡。善惡,在末學看來,不過是名相之分,權宜之計。若哪天能“從心所欲而不逾距”,善惡之說也可止矣。
十善業(yè)道經中所云,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嗔恚、邪見。
——永離殺生。殺生是惡行之首,生死在天,眾人皆貴生惡死,但一切和合皆會消散,無人不是因他人他物生死而互為依存,方茍活于世,一如生物鏈。如果有一天全城之人可因一人之死而免,不知當如何?
——永離偷盜。這條初看較簡單,可想想連一念都不能起,有時也頗難做到。不偷盜,最簡單的說,就是“決對不可以占別人分毫的便宜”。老話說,吃虧是福。我們要學吃虧,要把占別人便宜的念頭都斷盡?扇丝偸俏业哪愕模值们迩宄,我執(zhí)不破,行這條也難。
——永離邪行。邪行一般指淫欲,是指在家人不與配偶以外之人有性關系,出家人則根本不必考慮這些。末學個人對性方面看得較淡,也覺得白骨觀不失為鍛煉出離心的一種好方法。只是看看日本真言宗中不少大師們筆觸恬淡的俳句,有時不免覺得,飲食男女,性命雙修,順其自然就好。
——永離妄語。妄語是說假話,欺騙別人,有時是欺騙自己。世間法的標準,與佛法的標準往往不同。有時,有些人會篤信自己的信仰、理念或是非價值觀,一頭狂熱到滿口萬歲,釀下無盡惡果,可是他心中自是絕對忠誠,剖開他的心都看不到一個二字。他妄語了嗎?有時,有些人會說出“善意的謊言”,告訴自己和別人,癌癥是會好的,希望還是有的,千萬不要放棄云云。他妄語了嗎?是看過程,還是看結果?
——永離兩舌。挑撥是非罪過很重,修佛之人沒有誰會刻意想犯。只是語言的不確定性決定其很容易成為罪惡之源,所以我決定少說話。
——永離惡口。同上
——永離綺語。花言巧語,造口業(yè),這個由于末學的工作性質,有時難免。不過皆非本意,但求無過。
——永離貪欲。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欲,何處來?何所為?這很難說清。生與欲不可分,欲在人生中通常表現為強烈渴求的力量。求而得,滿足。求而不得,痛苦,至少是煩惱。人之欲望幾乎是無盡的,又多不能實現。即使可以實現,也需要眾多條件因果,缺一不可。而且人心不足,往往心愿得償,便得隴望蜀,結果是連做皇帝也不快活。知諸漏皆苦,故滅欲,是個消除盲目意志的好途徑。
——永離嗔恚。貪與嗔,后果很嚴重。原本末學性情倨傲,為調伏自心,常修忍辱波羅蜜,突然才發(fā)現這眼前明亮,眾生皆溪水般掠過,無人為你停留,也無人可以停留。情緒與念頭也是如此。
——永離邪見。邪見就是違背真理,這點倒是說得過去。問題是真理很難辨別和確定,諸行無常,每一時每一刻,從社會倫理到自然定律,無不在變。佛說,你是自己的老師。所以,末學只是遵從自己的心,但愿總有一天,能無我,無法,將什么邪見正見都拋到腦后,面對大海,春暖花開。
以上,為末學研習所感。
- 上一篇: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包含了45種修行法門
- 下一篇:最后一頁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
- [佛經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貧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貧窮的苦海
- [佛學常識]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