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囑累品 第十四卷
囑累品 第十四卷
佛對彌勒菩薩的交代
兩種菩薩
彌勒菩薩的承諾
阿難受命記錄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于汝。如是輩經(jīng),于佛滅后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干闥婆、羅剎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jīng),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jīng),必多信樂,發(fā)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yīng)得利,而為廣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jīng)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凈,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復(fù)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jīng),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jīng)者,不肯親近供養(yǎng)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diào)伏其心。彌勒,復(fù)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菩薩聞?wù)f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shù)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jīng),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來滅后,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fù)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jīng)。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jīng)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jīng),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jīng)?佛言:阿難,是經(jīng)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現(xiàn)在是本經(jīng)的最后一品「囑累品」,很多經(jīng)中都有這個品名!竾凇故欠鸬姆愿溃弧咐邸故羌校褪前逊鸬姆愿览鄯e起來,叫做「囑累品」。本經(jīng)這一品,佛吩咐彌勒菩薩,這位未來的佛。
佛對彌勒菩薩的交代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于汝。如是輩經(jīng),于佛滅后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狗鸱愿缽浝掌兴_,把過去無量劫數(shù)修持累積來的大徹大悟法門,交待給你,像這一類的經(jīng),在我去世之后的末法時代,你應(yīng)該以你神通的威力,在這個世界中弘揚,不要讓佛法斷絕。
「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干闥婆、羅剎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學佛的人要記住佛所教誨的一句話:「勿輕末學」,也有寫成「勿輕未學」,就是不要輕視后輩或?qū)淼娜?鬃右舱f過:「后生可畏,安知來者之不如今?」觀念和佛法是一樣的。我盡管也罵時下年輕人,不過總是勸人也不必擔心,這些年輕人將來會比我們過得好。
佛在這里吩咐彌勒菩薩,將來末法時代的人,乃至牛鬼蛇神之非人類,也有發(fā)菩提心的。
「若使不聞如是等經(jīng),則失善利。」假使他們不能聽聞這一類的經(jīng),就會失去應(yīng)得的善利。
「如此輩人,聞是等經(jīng),必多信樂,發(fā)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yīng)得利,而為廣說!惯@些人和非人,聽了這類的經(jīng),一定會樂于相信,會覺得是難得的經(jīng),會接受它是至高的道理。因此彌勒菩薩,你要為未來眾生的利益來弘法。
兩種菩薩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棺⒁,一切眾生都是因地上的菩薩,如果修持證果了,例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就是果位上的菩薩。而菩薩分二種。
「何謂為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沟谝环N菩薩,喜歡把佛法當學問知識來研究;另一種,不畏懼高深的義理,能把身心投進去修持。在禪宗,第一種菩薩叫作理入,用思想學問證入的:第二種菩薩叫作行入,用修持做功夫證入的。達摩祖師說,在末法時代說理者多,行證者少。也就是說,好談禪的人多,真做功夫的人少。
「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菩薩!褂行┤酥幌矚g研究佛學,也很喜歡聽經(jīng),但是要他來修行他就不干,或是環(huán)境不許可,這些是剛發(fā)心的菩薩。
「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jīng)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凈,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褂行┤私佑|到這些大乘的經(jīng)典,不會害怕,聽聞經(jīng)典后心能清凈,能受持讀誦,依教導修行。這種人都是前生有修行過的。
「彌勒,復(fù)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钩鯇W菩薩又分兩種。
「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jīng),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沟谝环N人聽了佛經(jīng)的高深義理會害怕,或者不能相信,甚至毀謗佛法,會說我從沒聽過這種道理,我不信。
事實上這種人的確有的,我當年在西康碰過一個人,他學問很好,地位很高,他常跟我說,我們什么都可以談,只有佛法不能談。有一天一起吃完飯,他對我說,你曉得嗎?世界上真正吹牛祖師就是釋迦牟尼。佛經(jīng)上說,「于一毫端現(xiàn)寶王剎,坐微塵里轉(zhuǎn)大法輪」,吹得多大啊,我說,你老兄說得不錯。要影響一個人,不能擺你那個宗教面孔,罵他謗佛,要能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才行。我便給他戴戴高帽子,他便對我這個學佛的就有好感了。逐漸地,他會背著我們?nèi)プx佛經(jīng),這是他另外的朋友告訴我的。
還有一個人,是英國老牌留學生,學問第一流,過去在國民政府當過部長的。他很氣他的太太,因為他寫的文章,常被太太說是狗屁不通。他打坐、讀佛經(jīng),太太都反對,就問我怎么能影響他太太。我就告訴他,不用和太太爭,但是把一些佛經(jīng)故意翻開,擱在桌上太太看得到的地方。你不在,太太會去翻翻看的,一看就看進去了。他就依我的去做,最后真把太太引進門了,這就是教育的方便手段。你們千萬不要擺一副宗教面孔,死板地傳教,我看到汗毛都豎起來了。
「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jīng)者,不肯親近供養(yǎng)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沟诙N初學菩薩,對于能護法說法的人,反而不愿意親近供養(yǎng),甚至會挑人家毛病,批評人家。
「有此二法,當知是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diào)伏其心。」有這兩種行為,就知道他是新學菩薩,雖然在學佛,也在造業(yè),所以不能調(diào)伏其心,永遠在生死輪回中。像是燒柴火,雖有亮光,但也在冒煙,要看將來哪一種力量戰(zhàn)勝他。
「彌勒,復(fù)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還有兩種,有的菩薩雖然深信大乘佛法,但是自己倒行逆施,因此不能得無生法忍。
「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故悄膬煞N?一種是輕視后輩。所以我常勸同學要發(fā)心幫助初學的同學,可是就有人會推三阻四的,你這樣就已經(jīng)造了業(yè),會有果報的。第二種人,雖然了解佛法,但是分別心重,認為一定要怎么樣才對,這也是造業(yè)。
這里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講的,都是戒,是嚴重的菩薩戒啊!大家一定要注意。
彌勒菩薩的承諾
「彌勒菩薩聞?wù)f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shù)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彌勒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的這一番教訓,立刻就懂了,即刻表示會小心遵照佛的教導,會避免這些過錯,會奉持佛在過去無量劫數(shù)修持累積來的大徹大悟法門。
「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jīng),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刮磥砣绻腥嗽敢馇蟠蠓ǖ,我會讓他遇到正法,我也會加被這樣的人,使他能受持讀誦,并且為他人解說。
「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辜偃粼谖磥砟┓〞r代,有人對大乘經(jīng)典能受持讀誦,甚至能為他人解說的,那就是彌勒菩薩神通力量之助,也是他所發(fā)的心愿。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狗鹇犃司头Q贊彌勒菩薩,好啊!如你所說的愿力,諸佛都會幫助你,為你而歡喜。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來滅后,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fù)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jīng)!乖趫龅乃衅兴_都合掌封佛發(fā)愿,曾在未來十方的國土中,弘揚正法。對于一切宣揚佛法的人,使他們能得到這部經(jīng)。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jīng)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菇又,四大天王也向佛發(fā)愿,無論在何處,只要有人在念、在研讀、在解說這一部經(jīng)典,我們會帶領(lǐng)天兵天將,前去保護,使他們在百由旬范圍以內(nèi),不會受魔怨障礙。
阿難受命記錄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jīng),廣宣流布!棺詈蠓鸱愿腊㈦y,要他好好整理記住這部經(jīng),將來廣為流通。
「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jīng)?」阿難回答,是的,我已經(jīng)記住了,這部經(jīng)應(yīng)該取什么名子呢?
「佛言:阿難,是經(jīng)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顾,這本經(jīng)的題目是佛所定的。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研究所有佛經(jīng),都是這四個字「信受奉行」,這是四個階段,真的信了嗎?不是迷信,而是透徹了解道理的正信;信了以后接受,確實遵行。大家念經(jīng)讀到這四個字,都很開心,因為可以休息吃飯了。所有佛經(jīng)都是由「如是我聞」開始,到「信受奉行」結(jié)尾,就是要以至誠接受,再變成行為。
《維摩詰經(jīng)》講到今天,算是圓滿了。
<本講記完>
感謝東郭逡先生辛苦錄入!阿彌陀佛!
- 上一篇:法供養(yǎng)品 第十三卷
- 下一篇:維摩詰經(jīng)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陳兵《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總結(jié)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囑累品第十四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法供養(yǎng)品第十三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行品第十一(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香積佛品第十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佛道品第八(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觀眾生品第七(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3)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2)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不思議品第六(1)
-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6)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