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 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譯文】
又次,在心法、心所法中,有各種心法可以獲得;及有五十三種心所法可以獲得,即作意等,直到最后的尋和伺,如前面說過的。
問:如此眾多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fā)生,依托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的發(fā)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fā)生就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fā)生呢?
答:有五種,即作意等,到后邊的使內心在通過思惟領取境界后產生相應善、惡、非善非惡性的心理活動。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fā)生,依托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里發(fā)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fā)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fā)生呢?答:也有五種,即欲等,到后邊的慧。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善法卻不在一切處發(fā)生,然而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里發(fā)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fā)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fā)生呢?答:即信等,到后邊的不害。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污染心性的煩惱卻不在一切處發(fā)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不在一切時間里發(fā)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fā)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fā)生呢?答:即貪等,到後邊的不正知。心所法中有幾種是依托一切處發(fā)生,不在一切尋伺境地、一切時間裏發(fā)生,其中一種心所法發(fā)生不會引起其他心所法的發(fā)生呢?答:惡作等,到最後邊的伺。
【原典】
復次,於心心所品中,有心可得;及五十三心所①可得,謂作意等乃至尋、伺為後邊②,如前說。
問:如是諾心所幾依一切處③心生、一切地④、一切時⑤、一切⑥耶?答:五⑦,謂作意等,思為後邊⑧。幾依一切處心生、一切地、非一切時⑨、非一切⑩耶?答:亦五,謂欲等,慧為後邊⑾。幾唯依善非一切處心生⑿、然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謂信等,不害為後邊⒀。幾唯依染汙非一切處心生⒁、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謂貪等,不正知為后邊⒂。幾依一切處心生、非一切地、非一切時、非一切耶?謂惡作等,伺為后邊⒃。
【注釋】
、傥迨乃菏烙H著《百法明門論》列心所法為五十一種,本論稱五十三種是多列入了邪欲、邪勝解。
、谧饕獾饶酥翆、伺為后邊:從作意到排列在最后邊的尋、伺。此處指的是心所法,前面述助伴者已列舉過。
、垡磺刑帲褐副榧吧菩、惡性、無記性(非善非惡性)。
、芤磺械兀褐副榧坝袑び兴诺、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等三地。
⑤一切時:在過去、現在、未來時中相續(xù)流轉。
、抟磺校阂环N心所法產生,其它的心所法也相應地產生。
、呶澹何宸N,即遍行法中的五種。
、嘧饕獾龋紴楹筮叄杭醋饕、觸、受、想、思,思排在最后。
、岱且磺袝r: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時中相續(xù)流轉。
、夥且磺校阂环N心所法產生,其他的心所法并不都相應產生。
⑾欲等,慧為后邊:即欲、勝解、念、三摩地、慧。這五種都由別境法統(tǒng)攝,所謂別境,只是對某種境起作用,而不是像遍行法那樣對一切境起作用,所以它們「非一切時」、「非一切」。
⑿唯依善非一切處心生:心所法只依托善法而不是遍依一切處生,意即只依托善法,不依托惡法、無記法。此類法即心所法中的善法,共有十一種。
⒀信等,不害為后邊:即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
、椅ㄒ廊疚鄯且磺刑幮纳盒乃ㄖ灰劳形廴拘男缘木瘳F象產生而不是遍依一切處產生。
、迂澋,不正知為后邊:即煩惱與隨煩惱法類,煩惱類有貪、恚、無明、慢、見、疑等六種;隨煩惱類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害、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邪欲、邪勝解、忘念、散亂、不正知等二十二種。
、詯鹤鞯,伺為后邊:即不定法類,有惡作、睡眠、尋、伺等四種。由于此類心所法的善惡性質不定,所以可能遍及一切處。然而上述煩惱卻是與善心所法相對的,佛家有時稱它們?yōu)閻盒乃,所以它們非一處心生?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勝鬘經》解說
- 勝鬘經 源流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開經偈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楞嚴經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注音版
- 從《壇經》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