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4)
巳二、簡對治(分二科) 午一、治暗光明。
當知初明治三種暗。一者夜暗;二者云暗;三者障暗,謂窟宅等。
這個「惛沈睡眠蓋」,第一科是說「食」,第二科說「非食」。這「非食」里邊第一科是「略標」,第二科「廣釋」!笍V釋」里邊第一科是「辨種類」,第二科是「簡對治」就是現(xiàn)在!负唽χ巍,就是簡別對治暗的光明的事情。
「當知初明治三種暗」,前邊說到有治暗的光明,有法的光明,有依身的光明,這底下「簡對治」,第一科是說這個是治暗的光明,就是初光明。初光明,就是日月;日的光明、月的光明、星宿的光明,乃至珠的光明、燈的光明,能夠?qū)χ稳N暗。第一個是夜間的暗,第二個是云遮住了日月光明的暗,第三個是「障暗」。「障暗」是什么?謂「窟宅等」是「障暗」。這是治這三種暗,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法光明」。
午二、法光明(分二科) 未一、略標
法明能治三種黑暗。
也是能治三種。那么第一科是「略標」。
第二科是「別辨」,「別辨」里邊第一科「能治無明及疑黑暗」,里邊說到黑暗相。
未二、別辨(分二科) 申一、能治無明及疑黑暗(分二科) 酉一、辨黑暗相
由不如實知諸法故,于去來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復(fù)如是。
這是說這三種暗。這「由不如實知諸法故」,由于我們凡夫的眾生沒有般若的智慧,不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起的道理,所以對于去來今有三種暗;過去怎么回事,未來怎么回事,現(xiàn)在怎么回事,「多生疑惑」這就是三種暗!赣诜鸱ǖ纫鄰(fù)如是」,對于佛法僧也是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有些疑惑,「多生疑惑」。這是「辨黑暗相」。
酉二、出黑暗體
此中無明及疑,俱名黑暗。
出黑暗的體,第二科。對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對于佛法僧有所不知,那么這里邊主要就是「無明」;不明白緣起,不明白緣起寂滅,這無明「及疑」惑,疑惑是有多少明白,有不明白;也還是無明,和無明是同類的!妇忝诎怠梗@無明也好,疑惑也好,都是我們內(nèi)心里面的黑暗。這個黑暗當然不是外邊的夜暗、云暗、障暗,不是那個暗。這是說這個「暗」。
申二、能治惛沈睡眠黑暗
又證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
前邊是第一科「能治無明及疑黑暗」,現(xiàn)在是第二科!赣肿C觀察能治惛沈睡眠黑暗,以能顯了諸法性故」;這個法的光明能治無明的疑,這是第一科。現(xiàn)在第二科,「又證觀察」,又這個修行人常能夠修習戒定慧,得到了禪定以后,得到了禪定以后智慧也隨著增長了,所以他這個觀察的智慧強了!缸C觀察」,得到了禪定之后成就的那種觀察的智慧,「能治惛沈睡眠的黑暗」,這惛沈的黑暗、睡眠的黑暗,就能夠?qū)χ纬鋈!敢阅茱@了諸法性故」,因為得到了禪定,智慧也是加強了,能夠「顯了法性」;對于這些緣起法的情況,在那個智慧的光明下,就能夠明了地顯現(xiàn)出來,有這種能力。有這樣能力的關(guān)系,在心里上的惛沈和睡眠也就對治出去了。得到了禪定的人,當然是惛沈睡眠是對治了;就是得到了未到地定,他就對惛沈睡眠的對治就已經(jīng)有很大的力量能對治,若是得到了初禪以上,那力量是更強大了。所以得了色界天以上的人,他們沒有睡眠,沒有這件事。
丑四、掉舉惡作蓋(分二科) 寅一、食(分二科) 卯一、問
問:掉舉惡作蓋以何為食?
前邊說這個「惛沈睡眠蓋」,當然也還是有這個戒定慧能對治它,這是第三科,F(xiàn)在第四科是「掉舉惡作蓋」,說到它的問題。分兩科,第一科是「食」,分兩科,第一科是「問」!傅襞e惡作蓋」它以什么事情做它的「食」;能加強掉舉惡作的力量呢?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略標
答:于親屬等所有尋思,于曾所經(jīng)戲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
「答」,這底下回答,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于親屬等所有尋思,于曾所經(jīng)戲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這掉舉惡作的食就是這樣的。對于「親屬」這個親愛的、有親厚關(guān)系的,雖然是分別了,但是心里面常會「尋思」,會想念,那么就會增長了你的掉舉惡作的力量了。有國土的尋思;這個「等」,等于那個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于曾所經(jīng)」過的、曾經(jīng)經(jīng)過的「戲笑等」的事情,現(xiàn)在回憶那些事情。「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及于彼」親屬、國土、不死、曾所經(jīng)戲笑等這一切的影相有「不正的思惟」,不能如理作意,隨著那個過去的經(jīng)驗的影相起貪瞋癡的分別,那么就是「不正思惟」!付嗨蘖暋咕褪遣恢挂淮蔚,常常這樣的憶念,憶念自己的親屬,過去經(jīng)驗的戲笑等事。「以之為食」,這個掉舉惡作就是以此為食。那么這是「略標」。
底下第二科「隨釋」分兩科,第一科「尋思攝」,屬于尋思這一類的。分兩科,第一科是親屬的尋思。
辰二、隨釋(分二科) 巳一、尋思攝(分三科) 午一、親屬尋思
親屬尋思者;謂因親屬或盛或衰、或離或合,發(fā)欣戚行,心生籌慮等。
「謂因親屬或盛或衰」,自己以前親愛的人,很興盛、很如意的事情很多;或者是衰敗了、衰退了,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來了!富螂x或合」,是這個彼此親愛的人分離了,或者是又和合了!赴l(fā)欣戚行」,因為這樣親屬的變化情形,這位修行人常常的關(guān)心,就發(fā)出欣戚的這種心情;心里面有時候歡喜、有時候憂愁。「心生籌慮等」,心里面還要去盤算,怎么樣能夠不要離呢?怎么怎么的,就想很多很多的分別心,這些事情。那么這就叫做親屬的尋思,這樣尋思起來就不能修止觀了,這止觀就障住了。
午二、國土尋思
國土尋思者;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
「國土尋思」,這第二科「國土尋思」。「謂因國土盛衰等相,廣如前說」,這個說以前所住的地方,或者那個地方原來是怎么不好,現(xiàn)在特別好起來了;或者是原來特別好,現(xiàn)在又不好了。那么自己因此而有些分別:唉呀!這個地方現(xiàn)在比以前好了,我為什么離開了呢?跑到這里來受這個苦呢?「廣如前說」,就這樣分別。
午三、不死尋思
不死尋思者;謂因少年及衰老位諸有所作或利他事,發(fā)欣戚行心生籌慮等。
這個「不死尋思」,就是不感覺到這個人的生命是很微脆的,還感覺到「我最少能活兩千歲!」就是有這種想法。不感覺到,一口氣不來就死了;我還能活六十年。這就是「不死尋思」的意思!钢^因少年及衰老位」,誰是不死尋思呢?就是這個修行人,這修行人他現(xiàn)在在少年的時代,或者他已經(jīng)衰老了;年紀或者年輕、或者是年紀很大了!钢T有所作」,現(xiàn)在當然是屬于一個修行人的身份,已經(jīng)離開了世俗到了這個僧團里面來住,僧團里面當然也有很多的事情。很多事情,當然或者是讀經(jīng)、讀這個經(jīng)律論,或能背誦,做這些事情;或者是自己學習了多少年的佛法,有人請他去講經(jīng)去了。那么學習的佛法里面說要趕快修行,說先不要修行,等我出去講經(jīng)講幾個月回來再修行;或者說是不要去修行、修四念處,等我寫幾部著作出版我再修行,就是這樣意思,就是「諸有所作」:不管是年少、或者年紀輕、或是年紀老,這心里面老想要做這些事情!富蚶沟氖虑,利益別人的事情;或等我去到那個地方去度眾生去,那里有很多的信徒我很有緣我去教化去,不要修四念處,我不必。
或者說是聽人說某某地方,那個地方有特別的殊勝的境界,這個名山國土特別的莊嚴,那里有某某的什么國家的花園怎么怎么好,有特別的名勝我要去朝山去,等我回來的時候我再修四念處,是這個意思是這么回事。就是這樣對這些利他的事情,自己這些事情…,總是不想修行;或者說是等我過了幾年,過了七年以后我再修行,或者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過一年以后,我來修四念處,這是這樣子;或者說過七個月以后,或過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過了一月;或者過七天以后,或者說是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一天,等明天我再修行,今天先不要!就是這個意思。不管是少年位或者衰老位,總是愿意做其他的這些事情。對于修行的事情總是向后拖,拖延、拖延。那么若說是做這些難事,這精神來了;若說想要修行,我沒精神!我腰疼!「發(fā)欣戚心」總是不歡喜這樣子。「心生籌慮」,這心里面就是有總總的想法,總是想辦法避免,不想要修行。
在《大莊嚴論》上有一個故事。兩個兄弟出家了,這個哥哥出家以后,當然也是要學習佛法,兩個兄弟都是出家了學習佛法。學習了以后哥哥就修四念處,不久得了阿羅漢果。這個弟弟呢,這個法喜充滿,學習又學習,學習又學習,這個三藏十二部通達無礙,法緣也興盛到處去宏揚佛法心情很快樂。但是他這哥哥是阿羅漢,這一天他一入定一看,我這個弟弟不對勁!不知道修行!就到弟弟那里說:「你不要一直的去講經(jīng)說法、去度眾生這個事,要自己多修行,修學四念處,多修修禪觀,用功好!不要將來會后悔,你若不修行!」「好!好!好!」這弟弟說好,「等再過幾年」。那么過了多久,這哥哥又來勸一回,這個弟弟也還是不接受。可是,過了不多久這個弟弟有病了,初開始好像不感覺有什么要緊,心里面還不感覺什么,過了幾天就重了,自己感覺不對勁。他哥哥來看看他的時候,他這時候向哥哥說是道歉,「我以前不相信你的話,現(xiàn)在是感覺不對了!」他哥哥也沒說什么就走了。這些同學都來慰問他,也都說些傷心的話也無濟于事,一口氣不來就死了。死了的時候,他這哥哥一入定一看到那兒去?喔!還好!到一個齋主家去給人家做兒子去了,那么就是過了多久了;因為齋主是信佛的,就抱著小孩子到廟上來看看出家人,也就看見這個阿羅漢、這個圣人。這個阿羅漢這時候年紀大了,年紀大了可能這個身體不是那么特別健康,這個手震。說是:給師父抱抱小孩吧!他也就是去抱小孩,這個手一震沒抓住,掉下就摔死了!這時候雖然身體不健康,可是道力還是正常的,入定一看:下地獄了!唉呀!真是無可奈何!就是恨!這個雖然是個小孩但心里很明白;但是一下子沒抱住摔死他,唉呀!他這個恨得不得了,所以下地獄了!這在《大莊嚴論》有這么段故事。
這上面正好就是這么意思:就是講經(jīng)說法這些事情,歡喜做這個事;做這個事你沒修行,這個道力不夠,就是隨業(yè)流轉(zhuǎn),沒辦法!
所以「不死尋思」,不知道這個死來得非常的快。若來了、不得了!你沒辦法能夠避免它的!覆凰缹に肌梗凰嘉┻@個死的無常迅速,就是還是做利益他、其他的事情。這個還算是做一些佛法的事,但因為沒成圣道隨業(yè)流轉(zhuǎn),這苦是沒辦法避免了。
巳二、戲笑等攝(分四科) 午一、笑
笑者;謂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xiàn)齒而笑、歡聚啞啞。
這是第二科「戲笑等攝」。前面說到這個「尋思攝」,「巳一」這一科是「尋思攝」;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就是雖然是出了家修行,這個親屬愛;當然沒有得圣道的人就是這樣子,這親屬愛還在,總是關(guān)心在家的時候的親屬、親愛的人。關(guān)心,這是個人情,也不能說是決定不對,但是耽誤修行,耽誤自己的圣道的修行。但是若是仔細算這個帳,把這筆帳好好算一算,應(yīng)該可以調(diào)轉(zhuǎn)過來。我愛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愛又如何呢?你能如之何?你有什么辦法能夠使令自己的親屬怎么怎么好?你有什么辦法?我看嚴重的事情一點辦法也沒有!他真是得了大病,照顧、照顧,你也就是看看而已;醫(yī)生都無可奈何,你能如之何?沒有辦法!若是放下一點;若說放下這又好像不講人情,是不對的,是不對的?墒且钦f專心修行若是成功了的時候,那事情不可思議!可也不能說決定有效,可是好過凡夫境界。如果你已經(jīng)得了圣道、得了禪定了,有了神通的阿羅漢,父母有病了、兄弟姐妹有病了、好朋友有病,那事情就不可思議;你是神通阿羅漢,可以到那兒去看一看,有可能有力量救護他,也有不一定,但是有可能有力量救護。那就和只是一般的這種關(guān)心,那可是不一樣,是不一樣!不過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像目犍連尊者,他母親跑到地獄去了,他還是無可奈何,還要靠大眾僧的力量來救護。所以仔細算這個帳的時候,還是修行要緊;你若成功了,就算是暫時不能救護自己的親屬,終究有一天有辦法可以救護,因為你有那個能力,不是一般的能力了。所以親屬愛,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這個不死的尋思,這個佛菩薩,真是這是經(jīng)驗之談,告訴我們修行人要放下。當然這又是不盡人情,還有這個問題。這是尋思的問題。
這底下說「戲笑」。「戲笑」分四科,第一科是「笑」。
「謂隨有一或因開論、或因合論,現(xiàn)齒而笑、歡聚啞啞」,就隨有一種人,這種人就是善于說話的人,不像我們這個不長于說話的人是不及格;這個善于說話的人他能夠「或因開論」,那就是長篇大論地…,不得了!什么都說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的那種境界!搁_論」,聽起來令你津津有味,非常的歡喜聽他的說話。他有時候「開論」,就是開廣地述說很多很多的道理!富蛞蚝险摗,這個「合論」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合」看那個解釋上的意思就是「善說譬喻,善說隱語」;那個意思和「開論」是一樣,但是那話不同,話就不一樣。就像這個禪宗的大善知識講,說「萬里無寸草處去」,這個話和經(jīng)論里的話是一樣,但是這個文句不一樣;就是他用另一種文句表達同一個意思,令你聽起來不同,感覺上不一樣;蛘咚@個話是罵你,但是說得非常的文雅、非常的含蓄,你聽不懂。或者是贊嘆你,或者是怎么怎么譏嫌你,總是說得非常的妙叫你歡喜,你也愿意歡喜聽,聽完了哈哈大笑,就是這種境界叫作「合論」。
「現(xiàn)齒而笑」,你笑的時候這個牙齒露出來!笟g聚啞啞」,大家在一起非常的高興!就這個意思。這樣的事情實在都是戲論,對于修行的事情一點作用也沒有,就是把寶貴的光陰浪費掉,只此而已、只此而已。就是這「笑」就是這么個好處,把寶貴的光陰、寶貴的時間都浪費掉,就是這樣子。
午二、戲
戲者,謂雙陸摴蒲弄珠等戲。
「戲者」,第二科是「戲」,什么叫「戲」呢?「謂雙陸摴蒲」,這「雙陸、摴蒲」就是賭博的這些事情,這個我也說不上來,「雙陸」它是什么,只知道大意是就是賭博的事情!笓蛊选,擲骰子那一類的東西。「弄珠等」這些游戲的事情。這個好像是過去時代,我們寺廟里面也有些下象棋的這些事情、下圍棋的事情,蕅益大師感覺這個事兒不對,弄一個選佛譜,弄「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這選佛譜的事情。這是叫做「戲」。
午三、歡娛
或有所余種類歡樂;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諸快樂;蛴赏、或因戲論、歡娛而住。
這個第三科是「歡娛」!富蛴兴唷沟姆N類的「歡樂」,前面這個「笑」也是一種歡樂,「戲」也是一種歡樂,還有其余的不同種類的歡樂,什么呢?「謂互相受用,受用境界」。這個「互相受用」這個話,這個《披尋記》上有解釋;這個「受用境界」,受用這個五欲的境界!甘苤T快樂」,是在心里面說;互相受用也好,受用境界也好,使令內(nèi)心里面快樂。
「或由同處,或因戲論」,「或由同處」就是大家愿意到一起去住,到一起去,或者我到你寮房來,你到我寮房來,就是這個串寮房。這個事情,當然是心若不與道合的時候,當然就是有這個事情!富蛞驊蛘摗,到一塊兒當然就是要談話,談話的時候,「歡娛而住」。人是那樣,「酒逢知己千杯少」,人若有緣了愿意到一塊去,到一塊去說話,說話也就歡喜說、也歡喜聽,大家快樂,就是這么意思;當然沒有緣的,一句話也不能說,的確是有這種事。但是這里面說,因此而浪費了光陰、浪費了精神,耽誤了修止觀,耽誤了修行的事情。這是「戲笑等攝」。
午四、所行事
所行事者:謂相執(zhí)持手、臂、發(fā)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虮、或嗚、或相顧眄,或作余事。
這第四科「所行事」!杆惺抡摺梗菏裁词履?「謂相執(zhí)手、臂、發(fā)等」這樣子執(zhí)手、執(zhí)臂、執(zhí)發(fā)等,「或相摩觸隨一身分」去摩觸!富虮А⒒騿、或相顧眄,或作余事」,這叫「所行事」。
那么這些事情都是「食」,都是增長自己掉舉惡作的事情。過去經(jīng)驗的事情,那么現(xiàn)在又再……坐那里靜坐修止觀;不修止觀了,就回想以前的事情,這樣子。
寅二、非食(分二科) 卯一、問
問此蓋誰為非食?
前邊是「食」,這底下是「非食」,就是對治這個掉舉惡作的。分二科,第一科是「問」!复恕惯@樣的蓋,這個掉舉惡作障礙我們用功修行的事情,這是不對的,但是有什么辨法能對治它?能消滅它呢?「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略標」。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略標
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
這是能對治這個掉舉惡作的,還是得要修這個奢摩他的止。這個奢摩他的止,就是九心住,這個九心住的法在《瑜伽師地論》的后面有解釋,解釋很詳細的。
「及于彼相如理作意」,這個奢摩他是止,就是把這些掉舉惡作事情停下來,停下來就把這一念心安住在奢摩他的所緣境里邊,不要去再緣念過去這些影像,轉(zhuǎn)換一個所緣境,安住在奢摩他的所緣境上就沒有事了,就這么回事;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方法「及于彼相如理作意」,但是我們對于這些掉舉的事情,過去的時候印像太深刻了,他就是停不下來;你想要停下來,停不下來,這個影像還是現(xiàn)出來,F(xiàn)出來怎么辨呢?「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就是觀察這些事情都是苦,是苦惱的事情,是罪過的事情,是耽誤我修學圣道的事情,是引導(dǎo)我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事情,引導(dǎo)我到地獄去的事情,這個「如理作意」;那么也就有力量,也就可以停下來;蛘呤悄惆选金剛經(jīng)》能背下來,背《金剛經(jīng)》,或者是念大悲咒,這樣子,也就能夠把掉舉惡作的事情障礙住、隔住,心就清凈了;所以「及于彼相如理作意」。
所以出家修行這件事,最好是童貞入道,在社會上沒有受過污染是最好;沒有受過污染、童貞入道。而出家了的時候能遇見善知識,沒有空過光陰、沒有走這彎曲的道路,直接修學圣道,那么很快的成功了這是最好。
那么這個這里說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當然你不要怕重復(fù),一次又一次的這樣修習,久了呢就有作用,它就能對治這些掉舉惡作的事情,就能對治。
辰二、隨釋
奢摩他者:謂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
這是第二科「隨釋」,解釋那個「奢摩他」。奢摩他就是「謂九種住心」!妇欧N住心」:就是內(nèi)住、續(xù)住、安住、近住、調(diào)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等持,這九種住。這「九種住心」是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虛妄分別心開示的,說這九個次第;不是一下子就說第一義諦,不是那樣意思,和那個不同。
「及奢摩他品」,這個九種住心就是「奢摩他」,到最后的「等持」那就是「奢摩他」,那個「等持」就是欲界定;再進一步就是未到地定,還是奢摩他;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是奢摩他;乃至到無所有處定,無色界的四空定那個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不算在內(nèi),都是「奢摩他」!讣吧菽λ匪鶖z諸法」,就是一切的心、心所法都包括在內(nèi)。這在下邊有解釋,下面這《披尋記》說到(三十卷九頁)有解釋,〈聲聞地〉有解釋!干菽λ匪鶖z諸法,如下自釋(十一卷十五頁)」也有解釋。用這個辨法來對治這個掉舉惡作。
謂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心生厭離驚恐惡賤,安住寂靜。
這個就是來對治這個掉舉惡作,對治它。這上面說一個大意,這個「隨釋」:「奢摩他者,謂九種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攝諸法」這樣對治。但是在理智上要明白這件事;就是對于前邊這個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所有這些掉舉惡作的事情,對于這些事情是「自他」,或者自己、或者他人、或者自己的親屬、或者是別人的親屬,「若衰」、或者是「盛」;我們凡夫的心情、認為「盛」是應(yīng)該歡迎這件事,興盛了、這個人發(fā)財了、怎么怎么興盛。或者是「衰」,這個人倒楣了,倒楣的事情是「可厭患法」;但是在修行的人立場,你發(fā)財也是可厭患法。因為發(fā)了財以后你怎么的?就是放逸,發(fā)了財就要去放逸,所以也是可厭患法。
「心生厭離」,對于這個事情要有厭離心、不高興。這「衰」是可厭惡,「盛」也是可厭患法,要厭離它。要有「驚恐」的心情,要有「惡賤」的心情、輕視這件事、賤視這件事,對于這個興盛的事情、不認為這個是個美好的事情,這是一個可惡的事情,是一個可賤視的事情!赴沧〖澎o」,心里面不攀緣這個事情,能夠安住在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所緣境上,寂靜一切煩惱;這修人應(yīng)該是這樣子的,對于世間上的事情不羨慕。你倒楣了,當然我也不同意;你走運氣,我也不贊成這件事。我贊成什么呢?就是都出家修學圣道,這是最好的;其余的這些都是塵勞的事情,這增長你貪瞋癡的事情嘛!有什么好呢?增長了貪瞋癡的時候,就是造罪,造罪就是多數(shù)是要到三惡道去走一走的。不過有些人造了罪以后,心里面說「不相信有因果」;但心里還是害怕的,所以這些人你若叫他修點善事他肯做,根本的原因就是心里害怕,還是害怕的。所以這個事情,說有人到三惡道去了,他還會出來的,因為他有做過善事。這底下這個《披尋記》這個文都是《瑜伽師地論》上的文。
這個韓清凈這位老居士,他這《瑜伽師地論》是非常詳細的。我聽這個倓虛老法師說,倓虛老法師在北京,在一個廟上住,住過多少年,那時候韓清凈正好在北京,大家同在一個地區(qū)住,這個事情都是知道的。說韓清凈這個人,也還是有善根的;最初他學習這個唯識的經(jīng)論,一看、看不懂;看不懂就是到廟上請老法師講,而老法師是出家但道理是一樣的;你沒有學過就搞不好。請那些老法師講,有的當然是…那幾個字誰不認識?可以講一講;有的地方說不明白。說不明白,這韓清凈就不聽了,不聽出家人講,自己去研究,最后成功了!這個韓清凈這個人后來名望高起來,日本人請他去講演過佛法的,特邀到日本,這就在汪精衛(wèi)政府時代,七七事變以后的事情。他這個《瑜伽師地論》;不但是《瑜伽師地論》,其他的《成唯識論》、《攝大乘論》他都很熟,他都講過呀!當然這個人不相信凈土法門,是倓老法師告訴我,這個人不相信凈土。這底下這段文我念一念,這文好,非常好!
《披尋記》三六一頁:
謂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等者:自他衰損有多差別:謂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財寶衰損,病、病法性,死、死法性,復(fù)有一類凈戒衰損,正見衰損。由是因緣,彼諸眾生于現(xiàn)法中住諸苦惱,于當來世往諸惡趣,是名衰損可厭患法。又諸興盛者:雖現(xiàn)法中住諸安樂,于當來世往諸善趣,而是無常;于彼無,F(xiàn)可證得。若有領(lǐng)受興盛事者,后時衰損定當現(xiàn)前;諸有領(lǐng)受衰損事者,后時興盛難可現(xiàn)前。諸興盛事,皆是難得易失壞法,由是當知諸興盛事亦是可厭患法。若于如是若衰若盛可厭患法,或見或聞應(yīng)自思惟:我今于是生死流轉(zhuǎn)未般涅槃,未解脫心,難可保信如是衰損興盛二法勿現(xiàn)我前,勿彼因緣,令我墮在如是處所,生起猛利剛疆辛楚不適意苦,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當至誠喜樂于斷,修不放逸。又我如是多安住故,當于無義能作邊際。依此說言心生厭離驚恐惡賤,安住寂靜。此中諸義,皆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二卷二頁)又復(fù)厭離、謂于二種。驚恐、謂于衰損。惡賤、謂于興盛。如是差別應(yīng)知。
「謂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厭患法等者:自他衰損有多差別:謂病衰損」,有病、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財寶衰損」,病有病的法性,死、死的法性!笍(fù)有一類凈戒衰損、正見衰損」,這個地方也是一個事情。這個「凈戒衰損」破了戒了,但是這個人的正見沒破,他有正知正見,這是有這個事情;還有人凈戒沒有破,他持戒清凈,但是正見衰損,沒有正知正見。所以佛菩薩觀察眾生的身口意,觀察的非常圓滿:說這個人持戒清凈,這好!但這個人邪知邪見好不好?這也是問題。說這個人正知正見了,但是破戒,你說好不好?也是不好。所以就是要有正知正見,而又能夠持戒清凈修學戒定慧,這才稱之為「賢」;稱之為「賢」而還不是「圣」,不能稱之為「圣」,要斷煩惱才能稱之為「圣」。所以佛教里面說得非常清楚,清清楚楚的。
「由是因緣,彼諸眾生于現(xiàn)法中住諸苦惱」,有這么多的衰損,這就是苦惱,「于當來世往諸惡趣,是名衰損可厭患法」!赣种T興盛者:雖現(xiàn)法中住諸安樂,于當來世往諸善趣,而是無常,于彼無常現(xiàn)可證得。若有領(lǐng)受興盛事者,后時衰損定當可得」,這句話要知道。說現(xiàn)在這個人運氣很旺,但是將來一定是要垮下來的,這個是決定,可以決定這樣說,「衰損」!钢T有領(lǐng)受衰損事者,后時興盛難可現(xiàn)前」,你若倒楣了以后,你說將來我再起來,那可不容易;「后時興盛難可現(xiàn)前」,這事不容易。
「諸興盛事,皆是難得易失壞法」,世間上的興盛的事情,你要得還是不容易,失掉還是容易的;「皆是難得易失壞法」!赣墒钱斨T興盛事,亦是可厭患法」。我們也沒有特別的走運氣,也沒有什么時別地倒楣,我們平平靜靜的心情還很好、正常;忽然間走了運氣了,忽然間倒楣了、就苦惱!心情苦惱!那我還不如不要走運氣,就是原來的平靜的境界反倒好;所以這個走運氣,也是可厭患法,「由是當知諸興盛事,亦是可厭患法!
「若于如是若衰若盛可厭患法,或見或聞,應(yīng)自思惟:我今于是生死流轉(zhuǎn)未般涅槃,未解脫心,難可保信」,我沒有得到圣道,我這一念分別心,你相信它決定是對的嗎?他有時候會顛倒迷惑會做錯事的,會造罪的,所以是「難可保信」。「如是衰損興盛二法勿現(xiàn)我前」,這個衰損的事情不要到我這兒來,興盛的事情我也不要,「勿現(xiàn)我前」。這個《涅槃經(jīng)》上有那個大功德天的事,正好是這個意思,你們可能聽見這個故事,我們不要講這個故事,講了耽誤時間!概d盛勿現(xiàn)我前,勿彼因緣,令我墮在如是處所」,所以你看這修行人的態(tài)度是這樣子。我們?nèi)舨蝗W習圣道,沒有這種智慧的時候,我們心里面就很容易的按照一般的情形,看見別人修了大廟,或者怎么怎么有了什么榮譽了,我們心里就羨慕,自然有這種心情,你若看這個文,我們知道:不要羨慕這個事情,不要羨慕。
這個故事講一講。有一匹大馬、一匹小馬,這個馬是給人拉車、做工作,做了很多的工作,然后這個馬的主人就給它吃青草。這小馬心里面就不高興,說:「那個豬也沒給主人做什么事情,他喂他很多好東西吃,養(yǎng)得肥肥的,我們?yōu)樗隽撕芏嗟氖,很辛苦、對他很幫助,給我吃青草,這個主人不公平!」那個大馬說:「你不要羨慕,等到過年節(jié)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小馬還是聽得不明白,等到過年節(jié)就聽這個豬叫,說「你去看看!」小馬去看,哎呀!被抓住了要殺!要吃他的肉了!那么這以后,他一看喔!是這樣子!這主人給好東西給小馬吃,他都不吃!這是說什么呢?佛說這個譬喻告訴我們出家人,不要羨慕名聞利養(yǎng)!不要羨慕這個事。說提婆達多得到阿阇世王的五百車的飲食恭敬,國王護持供養(yǎng)他,結(jié)果他后來下地獄了!所以佛說這些故事告訴修行人,不要羨慕名聞利養(yǎng),不要羨慕這些事情,這興盛的事情不要羨慕,我們就是安貧樂道最好最好!這樣意思。
所以「如是衰損興盛二法勿現(xiàn)我前,勿彼因緣,令我墮在如是處所,生起猛利剛強辛楚不適意苦」,這個苦惱來了可是不得了!赣治胰缡嵌喟沧」,當于無義能作邊際」,我安貧樂道,不要有這么多事情;我修學止觀,那這樣子「當于無義能作邊際」,就能對于這些苦惱的事情能作個邊際,畫個邊際,過了這個邊際以后再沒有了,再也沒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來了,沒有了。你成了圣道以后,所有的事情都不在乎,做國王也可以。你成了圣道得無生法忍,行菩薩道的時候,做國王也可以,到地獄去也可以,都沒有關(guān)系,你本身那個圣道的世界,不受任何的壓力的影響;你若沒成圣道不可以,小小的針扎你受不了,何況那猛火燒。所以是能「當于無義能作邊際」,就是一切的苦惱的事情能作個邊際,不可以過這邊來了,這話也就是超越了一切苦惱的事情,得大解脫。
「依此說言心生厭離」,這前面說「心生厭離」,就是根據(jù)這個道理說我們發(fā)心修行的人,對于這些世間上興盛的事情也好,衰損的事情也好,要厭離這個事情!阁@恐」,有這種事情應(yīng)該發(fā)恐怖心,要發(fā)「惡賤」,要輕視這種榮譽的事情,輕視這一件事!赴沧〖澎o」,安住你的奢摩他、毗缽舍那里邊,心里面靜下來用功修行,不要羨慕那些事情!复酥兄T義,皆如〈聲聞地〉說」,這〈聲聞地〉最好,但是我們現(xiàn)在還沒到,〈聲聞地〉說了很多的妙法!赣謴(fù)厭離,謂于二種」,這個「厭離」是對二種事情有厭離。這「驚恐」是什么?「謂于衰損」,衰損的事情要來了,當然我們驚恐。這個「惡賤」是什么呢?「謂于興盛」,令人歡喜興奮,感覺到榮譽、感覺到光榮的事情,你要惡賤,不重視這種事情,你要厭惡這件事情!溉缡遣顒e應(yīng)知」,是這樣意思。
丑五、疑蓋(分二科) 寅一、食(分二科) 卯一、問
問:疑蓋以何為食?
前面這個「掉舉惡作」、「食」、「非食」,這二大科說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五科是「疑蓋」,分兩科,第一科是「食」!敢缮w以何為食」呢?
第二科是「答」,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卯二、答(分三科) 辰一、標
答:有去來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
「有去來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就是過去的、未來的、現(xiàn)在的這些事情,我們不知道。聽說有人能看過去世,過去世做過出家人、或者做過什么什么…,我也去看看,說是我過去怎么回事,將來怎么怎么…這個事情;這個問題就是自己不知道,別人說過了,其實還是疑疑惑惑的,還是不決定。「及于彼相,不正思惟」,不能正思惟這個事情!付嗨蘖暋,你常常歡喜這樣子去思惟這些事情!敢灾疄槭场,「食」就是這樣,這疑惑心就是從這里來的。這是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解釋。
辰二、釋
謂我于過去為有?為無?廣說如上。
「謂我于過去為有?為無?」說我在過去的時候是有嗎?是有我嗎?是沒有呢?不知道。若有我,我過去世是干什么的?怎么怎么的?「廣說如上」,前面那個十二緣起里頭。
《披尋記》三六二頁:
謂我于過去為有為無等者:此中廣說,謂我于未來為有為無?及于現(xiàn)在何等是我?我為何等?如前緣起差別中說(陵本九卷十七頁)。
辰三、廣(分三科) 巳一、總攝
不正思惟者:謂不可思處所攝思惟。
前面是「釋」是簡單的解釋,這底下「廣」就是廣釋。分三科,第一科「總攝」。
「不正思惟」是什么呢?「謂不可思處所攝思惟」,就是這個境界是不可以去思惟的,屬于這個范圍內(nèi)的,你偏要去思惟,叫「不正思惟」;這「不正思惟」有個特別的意思。這是「總攝」,底下是「別列」。
巳二、別列
不可思處者:謂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間思惟。
「不可思處者」是什么呢?「謂我思惟、有情的思惟、世間的思惟」這三種思惟是不可思惟的。這是「別列」。
底下「隨釋」,解釋這三種思惟。分三科,第一科是「我思惟」。
巳三、隨釋(分三科) 午一、我思惟
若于自處,依世差別思惟我相,名我思惟。
「若于自處」,就是若于自己這個境界,自己這個境界!敢朗啦顒e」,依這個時間的差別,「世」是時間: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有時間也就是要有處所,就思惟這個我,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叫做我?我又是怎么回事?這樣去思惟。這叫做「我思惟」。
午二、有情思惟
若于他處,名有情思惟。
第二科「若于他處,名有情思惟」就是別的眾生,別的眾生又是怎么一種情形?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又怎么怎么的,去思惟這個事。這是第二、底下第三世間的思惟。
午三、世間思惟
若于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處,名世間思惟;謂世間常、或謂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
「若于有情世間及器世間處,名世間思惟」,這就是依正;「有情世間」就是眾生世間,眾生世間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在這個地方是一個迷惑顛倒的境界,那么當然是執(zhí)著我我所的這事情。及所居住的這個「器世間」究竟怎么回事?這叫做世間的思惟。
「謂世間常」,思惟世間是常的、永久的;「或謂」世間是「無常」的;或者是「亦常亦無!梗弧阜浅7菬o!惯@樣思惟,那么這叫做「世間思惟」。
寅二、非食(分二科) 卯一、問
問:此誰蓋為非食?
這前邊是「食」;這底下是「非食」。這是第一科是「問」,第二科回答,先是「標」。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標
答:有緣、緣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
「有緣、緣起」,就是有因緣、有所緣緣、有等無間滅緣、有增上緣;或者是只是因緣、增上緣,一切色法就是兩個緣,心法是四緣,那么一切法就會生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就是這個緣起法,你對它作如理的作意、如理的去思惟觀察!付嗨蘖暋,數(shù)數(shù)的去這樣思惟觀察,這就是「非食」,這就不是那個疑惑,能對治這個疑惑,能消滅那個疑惑了。當然這種想法就是要多學佛法,學習經(jīng)論,從佛菩薩的法語,能求取智慧,智慧去觀察緣起,才能破除去這個疑惑,是這樣意思。你若沒有佛菩薩的法語、圣言量,若有疑惑沒有辨法能解除的,沒有辨法的。
這是「標」,底下第二科是解釋。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舉于三世(分二科) 午一、明非食
由彼觀見,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
這是第一科「舉于三世」,分兩科,第一科「明非食」。這四句話也就是十二緣起。
「由彼觀見」這個緣起的道理!肝ㄓ杏诜拔ǚㄒ颉,「唯有于法」這里邊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事情,也不是梵天、大自在天這些事情,只是因緣生法。因緣生法里面先說法,就是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法。「及唯法因」,就是無明緣行;有無明緣行,所以有識、名色、六處、觸、受。
「唯有于苦」,就是生、老、死是苦;「及唯苦因故」,就是愛、取、有。世間上過去是這樣子,現(xiàn)在是這樣子,未來還是這樣子。說我是這樣子,你也是這樣子,一切眾生沒有例外的,都是惑、業(yè)、苦的流轉(zhuǎn)。一切世間也還是這樣子,一切世間是增上果,是以眾生為主才有所居住的器世間;若沒有眾生了,沒有有情在世間,這世間就沒有了。我們從佛法上,從前面的〈意地〉、〈尋伺地〉,我們看出來,佛法是以有情為主,而不是以宇宙為主,這個大宇宙是眾生的共業(yè)所變現(xiàn)的。我們沒學佛法的時候,宇宙是個大秘密,「這怎么回事情?不知道!」學習了佛法以后,尤其是看見印順老法師著作,他特別地很明顯、很有力量地提出來:世間宇宙的事情,宇宙間的事情,以人為主,以有情為主;他這句話說出來,說得非常好這句話!這句話從什么地方來的?從《阿含經(jīng)》里面來的。我們現(xiàn)在從《瑜伽師地論》也是這樣說法。
世間上為什么有水災(zāi)、有火災(zāi)、有風災(zāi)呢?是因為這個世間上,這個人,大家壽命長,這個道德水準很高了,那大家都修禪定,跑到初禪、跑到二禪天上去了,這個世間上沒有眾生了,所以就起火了,就燒了。所以是以人為主的,而不是這個世界是主,不是;世界是枝末。我們?nèi)藶橹,就是心為主,心為本,萬法是心所變現(xiàn)的,心所創(chuàng)造的。我們?nèi)羰亲x這個「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句話,這句話就是人為主的意思。但是若沒有人特別提出來,是一切是人為主,我們還是不能知道,不見得能知道。你不見得能知道是人為主。
所以是「由彼觀見,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惑、業(yè)、苦的流轉(zhuǎn),世間的緣起就是這樣子。說過去怎么回事不知道?過去亦復(fù)如是。這未來怎么回事?未來亦復(fù)如是,也是這樣子。只有相信了佛法以后,修學四念處,這苦惱才能停下來,這樣子就可以解除一切的疑惑。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