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院的文化內涵
人類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已使自身步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池深”的危險境地。因此,“我們的文化需要更新,文明需要提升。以征服、占有、掠奪、財富、消費、享樂、速度、效率等等為主題詞的既往文明正在人們沉重的反思中漸漸褪色,人類不可一世的中心地位正在它越來越孤獨的生存處境中悄悄地轉移,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對自然的尊重、保護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以及與地球生物圈的共存共榮,將是人類唯一可行的自我拯救之路。”【楊東平:《走向綠色文明》,刊于《自然之友》!
由于被消費主義文化所蒙蔽,我們一直在徒勞地企圖用物質的東西來滿足不可缺少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所以,改變人類的“危險境地”,只能依靠“人心的改良”。人們在道德上遵守“一種最低限度的共同的價值、標準和態(tài)度”【孔漢思、庫舍爾編,何光滬譯《全球倫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這是“普世”原則,它超越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契合每一人,這個交結點就是環(huán)境倫理。能夠遵守環(huán)境倫理,一個國家,一個集團是難以辦到的,宗教將擔當起這個使命。
西方道德的捍衛(wèi)者主要是教會,在通往新價值觀的前進路上,橫亙著幾千年古老的令人生畏的神學思想障礙--人與自然的二元倫理學體系。在倫理上,逐漸演化成一種思想傾向,道德只是對人而言才存在的,只有人才應該得到道德上的尊重和關懷,在人類生活之外,并不存在道德關系。此類思想使掠取地球上的資源成為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養(yǎng)育人類的地球則遭受了嚴重的創(chuàng)傷。而放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運用自身的倫理傳統(tǒng)和靈性資源,為全人類的幸福作出貢獻”,則是1993年9月4日世界宗教議會中通過《走向全球倫理宣言》的內容。
佛教是圓融之教,它的倫理思想是人類最為寶貴的資源。當人們認識到“大地倫理”的時刻,更顯示出幾千年來佛教的光輝。把這些“資源”擴展在全球的人們生活中,將提升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佛教的思想是無形資產,而佛寺所傳達的則是有形、直接的人文思想。其中的經驗,將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學提供人與自然和諧的范例。
“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弟子開拓出的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一處又一處的人文勝景,皆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世界上“深層生態(tài)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要遵循的道德標高。
寺院所分布在廣闊區(qū)域中,古代僧人巧妙地利用山體形態(tài),借助水面和樹木等自然景觀的要素,甚至憑借人力開鑿、挖池、植樹,使之山麓周圍的寺院能夠處于審美價值較高的環(huán)境中,潺潺細流,青青幽竹,郁郁松柏,無邊芳草,與喧鬧市井生活相比,展現(xiàn)了清幽、寂靜、安詳、平和的功效。
中國園林有皇家園林、寺院園林、私家園林三大體系。寺院園林則最具融和性,突出了人工造物與大自然完美有序的結合氛圍。古代選址與建筑布局的藝術,是根據“氣候,地貌、水文、土質、植被等自然條件的特點及其地域的組合來尋求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居住區(qū)位”【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商務印書館,2000年!。隨著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惡化,人們重新關注中國古代“尊重自然的設計思想”。
能達到理想的自然景觀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所謂負陰抱陽,即基址后面有主峰來龍山,左右有次峰或岡阜的左輔右弼山,山上要保持豐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水塘或活水曲彎回環(huán)流過;基址前面有筆架型的案山,符合這個規(guī)律就是理想的格局。依照這種觀念所構成的景觀,常具有以下的特點:
1.圍合封閉的景觀:群山環(huán)繞,別有洞天,形成遠離人寰的世外桃源。這與佛家的出世哲學,陶淵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以及安全、內聚的思想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
2.中軸對稱的景觀: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為縱軸;以左肩右臂的青龍、白虎山為兩翼;以河流為橫軸,形成左右對稱的風景格局或非絕對對稱的均衡格局。
3.富于層次感的景觀: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龍、白虎山之外的護山,均構成重巒疊嶂的風景層次,富有空間深度。這種風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觀上具有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山水畫構圖技法的“平遠、深遠、高遠”意境和鳥瞰透視的畫面效果。
4.富于曲線美、動態(tài)美的景觀:筆架山式起伏的山,金帶式彎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動態(tài)之美,使景觀更顯生動、活潑【參考尚廓對自然景觀所作的環(huán)境美學的詮釋!。
佛寺所體現(xiàn)的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自然山川與建筑、綠化的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
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它坐落在河南省登封縣城西。從自然景觀學來審視,少林寺背依五乳峰,面對少室山,左有太室山子晉、太白、諸峰環(huán)峙;右有香爐、系馬諸峰護立;少溪河從門前東流,完全符合“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格局,因此千年古剎歷久不衰,自然形勝之地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人強調自然界與人的統(tǒng)一性,遵循追求最佳生態(tài)環(huán)境、完美景觀和心理空間的原則。人與自然的友善關系,是生存環(huán)境與文化心理的結合物,在佛寺中運用得最為親密無間。
佛寺不僅注意自然環(huán)境的選擇,同時重視對自然環(huán)境的呵護和培植,這種傳統(tǒng)一代接一代的傳續(xù),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人們游覽時,由衷贊嘆風景這邊獨好,在感受自然風光的旖旎之時,還能從感受到另一種人文理趣,這種人文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是佛寺文化的一體兩面。
《菜根譚》說:“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yǎng)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學識,而俗子徒玩其光華。”可見事物無定品,隨人識見以為高下。游覽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得到的感受隨著人的素質不同而有所不同。
人們游歷中往往關注“悅形”,自然天成的景物,反映到人的感官系統(tǒng),這是山水審美的初級層面。而山水審美第二層面則是“逸情”,是主體在“悅形”基礎上,將獲取的風景信息進行處理,賦予觀賞對象一種人格或靈性,達到“物我相親,情景交融”境界。山水審美的終極層面是“暢神”,它“唯當澄懷觀道,臥以游之”,是以天地為廬,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境界。佛寺恰能將審美活動引申到哲學高度,導引人們進入禪境。
佛寺是宗教文化的載體,它不僅是美侖美奐的自然景觀的一部分,也是出家僧眾的生活和修持的場所,同時還肩負著社會責任。佛寺的文物、藝術寶藏成為了藝術陳列館;佛寺中教化及安扶作用又成為香客的“心理診所”;佛寺在非常時期往往又擔當了慈善、救濟的社會功能,成為安全島、避風港;佛寺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鎮(zhèn),在對外交往中又擔當著重要的角色。這里以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為個案,分析佛寺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趙縣有隋代所建的石拱橋,還有唐代石經寶幢,而創(chuàng)建于東漢末年的古觀音院,因唐代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傳禪,成為名聞中外的禪宗道場。被稱為“古佛”的趙州禪師,萬語千言,不外“吃茶去”、“洗缽去”的生活禪風。祖庭幾經興衰,凈慧法師,勇?lián)睾?振興祖祖庭,光大宗門,被趙樸初居士贊為:“宗風重振,會看龍象騰驤;拂子高擎,永作人天榜樣”。如今步入這座祖庭名剎,佛子們又能在莊嚴道場沾受法味,人們不禁由衷贊嘆柏林禪寺常住的一片苦心。
柏林禪寺僧眾奉行的修行準則是:
“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柏林禪寺現(xiàn)占地約80畝。自1992年第一期工程開始,已完成了山門、普光明殿、鐘鼓樓、回廊、法務流通處、寺務處、圍墻、觀音殿、藏經樓、禪堂、開山樓、懷云樓、指月樓、會賢樓、云水樓、香積樓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千佛樓、禪定中心等。
柏林禪寺是一項包括佛教文化、禪定修習、慈善事業(yè)、社區(qū)服務多種功能的系統(tǒng)工程。目前,趙縣人民政府在未來的五年規(guī)劃中,將柏林禪寺前廣場開辟成為商貿、文化的活動中心,這不僅為當地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活力,而且使柏林禪寺的外圍環(huán)境更加完善,完全符合文化景觀學中的“負陰抱陽”的格局,前面開闊的廣場將成為“筆架案山”,成為人佛同歡的勝地。
柏林禪寺從恢復開始就堅持教化世間,凈化人心,“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目的”。在晨光微熹,檀板聲聲中,僧眾們開始了修行的一天。早殿、晚課、持咒、誦經、稱號、唱贊、回向,念念清明,自覺自在便是禪;梵唄、禪曲聲聲心底流出;普茶、出坡、坐禪、過堂、開示、座談、夜話、傳燈、懺悔、發(fā)愿、皈依,都是“凈心”的方法。寺內的詳和氛圍,方方面面都使人感受到“家”的況味。凈慧法師隆倡導“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已經成為“人間佛法”的具體實踐,成為佛寺文化中的重要內涵。正如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所說:“在佛教宗教地位不理想的情況下,在宗教是一種文化的大旗下,相似佛法或附法外道而凸現(xiàn),把佛教的部分內容通過文人禪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這個背景下,生活禪向社會展示了真正佛法和禪是什么,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作為信徒,追求是生命終極關懷,來到一個良好道風場所修行,是他們的福田增上緣;而作為游人、香客,從佛寺的一草一木、一經一偈都可體會到常住良苦用心,他們正是通過此種親切的感受來認識解佛教。佛寺自然景觀是其形式,佛教的信仰、教化則是其基礎。
佛寺的魅力還在于它的建筑的組合。自然景觀學講究來龍、大帳、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建筑格局總體上是三面環(huán)山圍護,一面朝南正向的開缺。開缺之處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巒之山勢,以防氣場直沖,這些都是以“氣”為中心展開的工作。通常在沒有任何實體圍蔽時,心理場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tài),猶如同陌生人靠得太近會有不自然的恐懼感。山環(huán)水抱之勢自然有一種穩(wěn)定性、安全感。因此,佛寺大多選擇四面圍合的典型模式。建筑個體是“間”,空白之處為“院”,組合的“間--院”結構是中國人的計白當黑的審美經驗。因此佛寺大多采取“川”字型布局,中路寬廣高大,具有主體突出的特點。佛寺不僅是單純的宗教建筑,它兼?zhèn)鋱@林的因素。建筑與環(huán)境的空間關系,有機地構成了流動式的空間觀賞序列,步隨景移,曲折起伏,如同戲曲音樂,從序幕開始,一層層地把景觀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如海天佛國的普陀山,南天門石牌坊就在岸邊拔地而起,形成景觀的序幕。海風、浪濤所發(fā)出的轟鳴聲,就好似一派仙山樂曲,在序幕中往復回環(huán),很好地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
佛寺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不僅僅是為了附和人們對園林的偏愛,而是為佛教的濟世本懷所設立的,將佛寺園林當作橋梁,攝引人們步入禪的境界。“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云。”以這樣的精神而選擇自然山水間作為修行場所,是再合適不過的,正可謂:“任世態(tài)萬變,人情沉浮,禪家只站定在清凈本心之內,無執(zhí)無掛,一如清風、白云、青山、綠水、藍天般本然圓滿。禪與自然,是在生命的本真深處契合的”【任曉紅:《禪與中國園林》,商務印書館國際公司,1994年,76頁!俊
佛寺在擔當社會、文化、宗教的功用時,同時樹立了環(huán)境保護的典范。在倡導“綠色時代”的今天,“綠色”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沖擊波,影響到一切舊的傳統(tǒng)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宗教是決定道德的很重要的因素,運用宗教的道德倫理,把社會良知從人擴展到大地,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環(huán)境負性要素,佛教在其中將肩負著偉大的使命。
- 佛說人生哲理 佛說人生感悟的句子
- 維摩詰所說經原文
- 這樣回向最有效
- 打坐的方法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
- 禪宗小故事十三則
- 神奇的求財方法
- 馬祖道一:想盡辦法令弟子開悟
- 《信心銘》釋義
- 禪宗公案大全
- 禪修打坐時是睜眼好還是閉眼好?
- 令人開悟的佛教禪詩一百首!
- 為什么要上香
- 如何戰(zhàn)勝心魔?
- 《金剛經》的十大威力
- 景德傳燈錄
- “即心是佛”的參禪之道
- 慧可斷臂求法是真的嗎?二祖斷臂求法的故事
- 六祖慧能_禪宗慧能大師的一生
- 打坐導致性欲沖動,怎么辦
- 臨濟宗歷代傳人
- 十惡八邪
-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yǎng)不夠
- 《禪門日誦》簡介
- 千休萬休皆不如一休
- 參透生死令人動容 圣嚴法師圓寂前曾拒絕換腎
- 禪定境界分別為哪九個層次呢?
- 佛教中的禪宗五祖是誰?禪宗五祖弘忍大師介紹
- 佛家經典禪語
- 一生絕不能做的兩件事
- 心口不一 貴耳賤目
- 馬祖道一:對佛像吐痰也是菩薩境界
- 指月錄
- 野狐禪公案三則
- 龐蘊居士的神奇故事
- 上無片瓦蓋頭,下無寸土立足
- 聽雞蛋和你講話
- 在修道路上,管好你的這些動物和這條蟲子
- 月在佛教中的寓意
- 大和尚“絕情”度貧母
- 禪宗七祖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